〔,〕
作為方法的語法化理論
〔筆談,三篇〕
編者按:當前,語法化研究是中國語言學界關注的熱點。這種“熱”不僅反映在研究者人數(shù)的增多上,更體現(xiàn)在人們對語法化理論的認識程度上,即在不滿足既有知識狀況的前提下開始的探索與反思,換言之,它是學界從知識論角度對作為方法的語法化理論進行的重新思量與考究。比如,對于一些不能用語法化理論涵蓋的語言現(xiàn)象,它們是否應該理所當然地被排斥在理論的討論之外?對于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紛繁復雜的漢語語言現(xiàn)象,我們又應該在哪一個層面使用這樣的理論闡釋?為了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本欄目特邀請國內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知名學者和專家,推出三篇筆談。張誼生教授的文章從虛詞的實化與語素的詞化、陌生化變異與合理化誤用、歷史語料的中斷與錯位等方面,提出語法化理論在應對漢語語言現(xiàn)象時并非完全有效。另兩篇則是運用語法化理論對漢語語言現(xiàn)象具體闡釋的案例。方梅教授等的文章以現(xiàn)代漢語“化”綴的演變?yōu)橹行?,考證了化綴詞“X化”的來源問題。崔應賢教授的文章則以漢語動詞重疊的演變現(xiàn)象為中心場域加以考察,得出嘗試義在這一語言變化中起到了主導作用,并大致經(jīng)歷了從詞匯意義、句法組合到詞法形式三個階段的結論。上述探討,觸及了語法化理論在中國語言學研究領域的合法性問題。本刊特將其編輯發(fā)表,也是希望能以此為契機,在質疑與辯護的互動中,將漢語語法化研究推向引入,從而進一步促進漢語語法化研究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