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人
(桂林市婦女兒童醫(yī)院,廣西桂林541001)
近年來,臨床上真菌感染的比例逐漸升高[1],目前治療念株菌感染最常用的藥物包括三唑類、多烯類和嘧啶類。氟康唑為三唑類藥物,具有毒性較低、組織穿透力強、患者耐受性好的特點,但近幾年念珠菌對其耐藥性逐漸增加[2];伏立康唑是一種新型三唑類抗真菌類藥物,具有廣譜、安全的特點[3]。2010年1~8月,我們對比觀察了伏立康唑和氟康唑對臨床常見念球菌的體外抗菌活性?,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材料 收集我院同期臨床送檢的痰液、尿液、血液等標本,選取直接鏡檢和培養(yǎng)后均呈陽性并連續(xù)2~3次追蹤觀察的菌珠,按照常規(guī)方法鑒定后分離得到念珠菌103株。經ATB細菌鑒定儀鑒定,其中白色念珠菌65株,熱帶念珠菌17株,光滑念珠菌14 株,克柔念珠菌 7 株。伏立康唑(1.0 μg/片)、氟康唑(1.0 μg/片)藥敏紙片。
1.2 藥敏檢測方法 采用Rosco紙片擴散法。將分離出的念珠菌按常規(guī)方法接種于沙保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過夜后,挑取純菌落。將濃度為5.0×105CFU/ml的純菌落先配制成0.5麥氏濁度,后采用體積比為 1∶1[4](克柔念珠菌 1∶10)的生理鹽水溶解。用無菌棉簽浸入致菌液,在試管內壁液面上方旋轉棉簽擠出多余的菌液。用棉簽側面按照三個方向均勻涂布于改良Shadomy瓊脂平板上。待瓊脂平板表面干燥后,將藥敏試紙一端緊靠于瓊脂平板的一側,緩慢將另一端靠于瓊脂板的另一側。紙片間的距離>22 mm,與平皿邊緣的距離為14 mm。37℃孵育18~24 h后,用測量尺量取抑菌圈直徑,若24 h生長不足,延長至48 h。藥敏質控采用白色念珠菌ATCC90028對試驗進行質控。藥敏判讀以NCCLS 2005年版[5]作為評判標準,藥物的質量控制均在NCCLS標準質控范圍內。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1.5統(tǒng)計學軟件。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中白色念珠菌、熱帶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對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分別為99.80%、100.00%、96.25%、97.50%,對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別為 90.00%、100.00%、38.25%、0。其中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對伏立康唑、氟康唑敏的感率比較,P 均 <0.05。
近年來,條件性致病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有逐年升高的趨勢,可累及皮膚、黏膜、內臟器官等,引發(fā)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感染,嚴重者可引起念珠菌敗血癥,甚至導致死亡[6]。
氟康唑是三唑類的廣譜抗菌藥,它通過三唑環(huán)中第4位氮原子與細胞色素P450血素環(huán)上的鐵原子結合,使羊毛固醇C 14位的去甲基反應受阻,導致酶活性失活,阻礙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固醇合成;氟康唑具有高度選擇性,水溶性好,還可抑制細胞色素氧化酶與過氧化酶,使菌體內的過氧化物大量聚集,導致真菌死亡[7]。近幾年,有關念珠菌對氟康唑耐藥的報道逐漸增多。
伏立康唑是在氟康唑結構的基礎上合成的新型三唑類抗真菌藥物,其抗菌作用機制主要通過競爭性地抑制羊毛P450去甲基酶。該酶對真菌細胞色素具有依賴性,從而抑制真菌細胞膜麥角甾醇14α-的生物合成過程,破壞真菌細胞膜的結構及功能,最終導致真菌死亡[8]。伏立康唑對致病性的念珠菌較為敏感,包括對耐氟康唑的白色念珠菌也具有較強的抗菌活性。國外也有相關研究表明,伏立康唑具有較強的抗真菌活性以及廣泛的抗菌譜。其良好的抗菌機制是與其以氟嘧啶基取代氟康唑中的三唑環(huán)部分,同時增加了一個α-甲基有關。藥物結構中加入一個甲基就增加了對目標酶的親和力,其嘧啶環(huán)上的抗真菌活性隨之增加[9]。
本研究表明,酵母樣真菌對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顯著性高于氟康唑組。光滑念珠菌以及克柔念珠菌對氟康唑具有天然耐藥性,但其對伏立康唑的敏感性遠遠大于氟康唑。因此,臨床上檢測出來的由光滑念珠菌及克柔念珠菌引起的深部感染,根據真菌的鑒定結果首選用伏立康唑進行治療。另外,伏立康唑與其他藥物相比,具有水溶性小分子等特點,具有藥物之間相互作用,安全性好,組織中分布廣泛,并且濃度較高,對菌血癥、組織以及實體的臟器等部位的真菌感染均具有良好的療效,因此伏立康唑對常見的念珠菌及深部的真菌感染有較好的療效。
[1]李新華,張玉珍,高秀華.醫(yī)院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調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5,15(3):280-281.
[2]Wenzel R,Brewer TF,Butzle JP,et al.A guide to infection diseases.Boston,MA.USA,BC Decker Ine Hamiltom[M].London,2002:157-159.
[3]沈海蓉,李中東,鐘明康.新型抗真菌藥伏立康唑[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4,23(5):308.
[4]陳翠敏,府偉靈.抗真菌藥敏試驗在3種不同瓊脂平板的比較[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1):1307-1309.
[5]楊春云,王磊.動態(tài)監(jiān)測耐亞胺培南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特征及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29):4060-4062
[6]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80-81.
[7]施天寧,蔣茹芬,史紀寅.氟康唑治療淺部真菌病療效總結[J].臨床皮膚科雜志,1998,27(2):103-104.
[8]曹永兵,張磊,王彥,等.伏立康唑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5,24(4):330-332.
[9]朱靜.伏立康唑的藥理特性及臨床應用[J].天津藥學,2007,19(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