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姿辛
小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小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應該是他們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茖W課的最基本特點是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學習活動,以形成對自然進行探究的態(tài)度、技能和獲取關于自然的知識。
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自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動必須從頭到尾完成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探究可謂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內化的最有效途徑。溶解概念的形成是學生在親歷探究活動后逐步完善和建立起來的。我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知識和技能。
一、點點閃光的智慧讓我欣喜
因為準備實驗材料孩子們經常性的和我一起從家淘東西,有時候從他們小腦袋里迸發(fā)出來的想法,常常讓我感到驚奇,他們所能想到的實驗替換材料常常會讓我刮目相看,例如剛剛講過的《做框架》一課,學校的器材是小小的塑料棒,課前準備時,孩子們向我提議可不可以使用廢棄的方便筷子,我采納了他們的意見,結果這堂課獲得了好多意外的收獲,孩子們做的正方體甚至站上去一個體重較輕的女生都不會有問題。
在講三年級科學上冊《認識空氣》中,我采用類比和推理的科學探究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的生活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空氣和水,同學們學習了水的性質以后,發(fā)揮你們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作用,空氣有什么性質?通過同學們類比和推理的方法找出空氣和水的相同點: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無形狀透明的。既然水有一定的體積,占據空間,那么空氣也和水一樣占據空間嗎?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你用什么證明空氣占據空間,請同學們自己設計,選擇多種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有疑難的問題教師幫著同學們自己解決,提醒同學們做實驗時注意安全。同學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第一種方法把注射器活塞拉到針筒中間,用左手食指堵住針狀的小孔,將針筒直立,活塞上放一個重物,活塞還是落不下來。說明針筒里的空氣占據空間,松開左手食指活塞便落下來。第二種方法,用帶膠塞的漏斗塞住錐形燒瓶的瓶口,往漏斗里倒水,水流不進燒瓶里內,說明空氣占據燒瓶內的空間,如果將膠塞與瓶口松動一下,水便流進燒瓶里。第三種方法把第一個小眼藥瓶尾部開一個小孔,把第二個小眼藥瓶的頸口插在第一個小孔里,用密封膠密封,第一個小眼藥頸口用帽蓋住,第二個小眼藥瓶底部剪開,把水倒入,水流不進第一個小眼藥里,說明第一個瓶內空氣占據空間,去掉帽,上面瓶中的水立即流下。第四種方法把粉筆,碎磚塊投進盛水的水槽內,看到氣泡分別從這些物體里冒出來,說明物體的空隙也充滿空間,占據著體積。第五種方法玻璃杯下部用木棒固定好一團衛(wèi)生紙,杯口向下壓入有水的水槽內,再把杯子提出來檢查,衛(wèi)生紙沒有濕潤,說明杯內有空氣并且占據空間,將玻璃杯在水中慢慢傾斜,有氣泡從杯口冒出,杯內衛(wèi)生紙濕潤。第六種方法,把空塑料瓶擰蓋,伸入裝滿水的水槽內,在水中把蓋擰開,把玻璃杯裝滿水倒放水中,把塑料瓶瓶口對準倒置玻璃杯,擠壓塑料瓶,把塑料瓶中的空氣擠到玻璃杯內,玻璃杯中的水被擠出來,變成一個空杯子說明塑料瓶空氣轉移到玻璃杯里,并且占據空間,為以后排水集氣法收集氧氣埋下了伏筆。同學們利用六種方法證明占據空間并且很順利地完成了試驗報告單,通過這次探究試驗,使他們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科學試驗的樂趣,增強了學生探究興趣和創(chuàng)造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技能,為以后的試驗教學做好鋪墊。
二、科學探究引導者的艱辛
科學就是大膽的去想象,去探究,即使提出的是錯的,也要親身去經歷這個過程,我想總是給學生們呈現(xiàn)正確的問題,那樣會導致學生不思考,不去用實驗去檢驗。探究過程中的挫折、錯誤、彎路甚至失敗,對學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科學探究是無止境的,學生們愛上科學課,在科學課上不僅僅只是學會了知識,懂得了道理,更多的是挑戰(zhàn)。做為一個引導者,我常常要遭遇很多尷尬,作為科學教師,害怕接觸小動物可能是大部分人共有的通病,小學科學探究在初始階段(低年段),主要是以生命探究為主,比如《蠶》,蠶這種動物一生要經過很多階段,有一些階段還比較能讓人接受,有一些階段只能硬著頭皮去接受,最開始探究時,因為天氣的原因,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去做,而是在家里試著去養(yǎng),買回來幾個繭蛹,耐心飼養(yǎng),幾天后變成了一堆黑黑的卵,我滿懷期待的打開時,驚得我連養(yǎng)蠶的盒子都扔了,后來上網查了相關資料,又親自從繭蛹開始飼養(yǎng),一直到蠶寶寶出生,雖然很有成就感,卻也是幾經風雨。
再說觀察蝌蚪,滿心歡喜的和孩子們捉來了許多蛙卵,以為只要等待就能變成青蛙,結果等到蝌蚪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捉回的蛙卵里,好多都變了蟾蜍,請教了相關養(yǎng)殖人員,才知道,青蛙卵是圓鼓鼓的,一個緊挨著一個,不似蟾蜍卵亂成一團,形狀不規(guī)則。
作為一個科學教師,這樣的小插曲多不勝數(shù),可是每當實驗成功時,那一張張興奮的笑臉,就算再苦也值了。
科學研究有許多終點,但沒有一個真正的終極,當學生的科學探究欲望被激發(fā)時,才最有創(chuàng)造力。教師要善于挖掘科學課中改革創(chuàng)新因素,引導學生由興趣向志趣的轉變,教師應采取留下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擴大和延伸探究范圍,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