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華, 王雪峰
中藥熏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醫(yī)外治療法,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此療法是利用中藥在皮膚或患肢處進行熏蒸,借助藥力和熱力,通過皮膚、黏膜作用于肌體,促使腠理疏通、脈絡調和、氣血流暢,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目的。近年來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患兒呈逐年增多之趨勢,針對腦癱患兒病情進行積極有效的康復是改善預后的關鍵[1]。中醫(yī)藥對腦癱康復可起到顯著作用,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認可。本科采用中藥熏洗對痙攣型腦癱患兒進行康復,對患兒的肌張力降低及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取得了明顯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09-08/11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科收治住院的痙攣型腦癱患兒4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觀察組男13例,女7例;年齡1~3歲,平均(14.68±1.35)個月;對照組男15例,女5例;年齡1~3歲,平均(16.02±2.48)個月。兩組患兒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四肢肌張力增高,肩關節(jié)內收內旋,肘、腕關節(jié)屈曲,前臂內旋;髖關節(jié)內旋,雙腿交叉,足下垂等。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小兒腦性癱瘓》中腦癱的診斷標準[2]。
1.3 納入標準 (1)符合痙攣型腦癱的診斷標準;(2)年齡1~3歲;(3)患兒家屬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 (1)伴有癲癇發(fā)作者;(2)皮膚破潰、濕疹等皮膚病者;(3)過敏反應嚴重者;(4)有心肺疾患、急性炎癥者;(5)發(fā)熱,體溫≥38.5℃者。
1.5 操作方法 對照組采用基礎康復訓練(物理療法+按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洗療法。中藥熏洗每次熏蒸15min,洗浴10min;物理療法主要采用Bobath療法,每次45min;按摩主要采用循經推按和辨證點穴相結合的方法,每次30min。所有療法每日1次,每周6次,1個月為1個療程。
1.5.1 熏洗前準備 (1)藥物組成:白芍、當歸、川芎、黃芪、雞血藤、伸筋草、透骨草和牛膝等;(2)將上方的草藥放入藥袋中,將袋口扎緊后放入3000mL涼水中浸泡30min,用大火煎煮,待煮沸之后改用文火煮30min,之后將其中煎煮好的250mL藥液倒入熏蒸治療床的中藥蒸發(fā)器中,剩余藥液全部倒入木浴盆中,溫水混合,制成水溫為38~40℃的中藥洗液。
1.5.2 熏蒸 將熏蒸治療床的水位調至中檔以上,預熱30min,待溫度達到38℃時,將一次性敷料鋪于熏蒸治療床上,將患兒平穩(wěn)放于熏蒸治療床上,在家長或護士的陪同下,進行全身的熏蒸治療。頭以下部位用密閉的蒸汽罩罩好,以保證蒸汽的溫度,蒸汽溫度根據患兒的年齡、耐熱程度調至38~40℃,每次15min,每日1次,療程1個月。
1.5.3 洗浴 熏蒸結束后立即將患兒用浴巾包裹,從熏蒸床中抱出放入藥浴盆中進行洗浴治療。給年齡較小的患兒帶上頸圈或者坐在保護袋中洗浴,每日1次,每次10min。在洗浴過程中,根據患兒的異常姿勢情況進行相應部位的按摩和穴位點壓,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相應的按揉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以改善上肢的屈肌張力增高及肘、腕關節(jié)的屈曲。太沖、解溪、足三里、三陰交、風市等穴位以改善下肢的大腿內收、外展困難,肌張力增高,髖關節(jié)內旋,踝關節(jié)趾屈等[3]。
1.6 觀察指標 熏洗前后肌張力評定、關節(jié)活動度評定結果。
1.7 肌張力判定標準(自擬) 根據肌張力評分標準,計算治療后與治療前的差值與治療前的分值比以確定肌張力的療效。(1)顯效:評分比值>0.4;(2)有效:評分比值0.2~0.4;(3)無效:評分比值<0.2。
1.8 關節(jié)活動度判定標準(自擬) (1)顯效:關節(jié)活動度分數較治療前≥18分;(2)有效:關節(jié)活動度分數較治療前提高12~17分;(3)無效:患兒關節(jié)活動度分數無改善。
1.9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率的比較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情況 見表1。
表1 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情況[n(%),n=20]
表1結果說明,觀察組在關節(jié)活動度改善方面顯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肌張力改善情況 見表2。
表2 肌張力改善情況[n(%),n=20]
表2結果說明,觀察組在肌張力改善方面顯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1 熏洗前護理 (1)在治療前應做好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工作,向患兒家長說明中藥熏蒸和中藥洗浴時安全、有效、積極的治療方法,無疼痛感,易于患兒接受。在治療前應多與患兒接觸、玩耍、溝通,以消除其恐懼心理,避免陌生感。(2)洗浴時室溫應保持在22~25℃。室溫過低,患兒會受涼、畏縮、缺乏動力、肌肉緊張。(3)將防滑墊和一次性塑料薄膜鋪于木浴盆內底部。(4)水溫應保持在38~40℃,根據患兒的耐受程度調節(jié)水溫。(5)熏洗宜在飯后
1~2h后進行。空腹、飯后不應立即進行,空腹時由于胃腸空虛,體能下降,熏洗時大量汗出,易造成虛脫;而飯后立即熏洗可造成胃腸或內臟血液循環(huán)減少,不利于消化,甚至可引起胃腸不適而出現(xiàn)惡心、嘔吐。(6)進入浴室前告知患兒家長為其準備好飲料、毛巾、浴巾、沐浴露等物品。(7)在患兒感冒、發(fā)燒、身體狀態(tài)差、皮膚破潰、過敏明顯的情況下禁止洗浴。
3.2 熏洗中護理 (1)將色彩鮮艷的漂浮玩具放入熏蒸床及浴盆中,熏蒸過程中對于哭鬧較不配合的患兒,以玩具、舒緩音樂等哄逗,保證熏蒸治療的時間以達到最佳療效。在進入木浴盆之前,應讓患兒逐漸適應藥液的溫度,可讓雙腳先浸入到藥液中,待適應水溫后逐漸坐入盆中。(2)根據患兒年齡的大小選擇相應的保護措施,年齡較小坐不穩(wěn)的患兒可帶頸圈,家長在旁扶持;年齡較小可坐穩(wěn)的患兒可使用保護袋,讓患兒坐入保護袋中,以免患兒傾倒、滑入浴盆中。(3)洗浴時的水位應保持在患兒臍上、胸部以下,以免水位過高,患兒身體狀態(tài)欠佳時,易引起胸悶等不適癥狀。(4)由于中藥熏洗時藥液溫度較高,因此患兒在熏蒸與洗浴的過程中汗出較多,體能消耗較大,應及時予患兒飲水,以補充體液的丟失。(5)在整個熏洗過程中,操作者、家長必須全程陪護患兒,注意觀察其面色、情緒的變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并解決。
3.3 熏洗后護理 (1)熏洗結束后立即予患兒用清水沐浴,以清除殘留在皮膚上的藥液,保持皮膚清潔;(2)沐浴結束后應立即用浴巾擦干患兒的身體,協(xié)助穿好衣服,汗消后再離開治療室,注意保暖,避免感冒;(3)清除使用過的一次性塑料薄膜和敷料,熏蒸床和浴盆使用后要用清水徹底沖洗干凈,以備下一個患兒使用,避免發(fā)生交叉感染;(4)每天治療結束后開窗通風,避免室內過于潮濕而易于滋生細菌。通風結束后關閉門窗,使用空氣消毒機消毒1h。痙攣型腦癱表現(xiàn)為肌張力增高,肢體活動受限。在腦癱各種類型中發(fā)病率最高,約占全部患兒的60%~70%[4]。按中醫(yī)辨證痙攣型腦癱屬肝強脾弱型,熏洗方中,白芍可柔肝健脾,伸筋草、透骨草可舒筋通絡,當歸可補氣養(yǎng)血,黃芪可提氣,雞血藤、川芎、牛膝可活血。中藥熏洗是利用藥物的濕熱及滲透作用直接作用于肌體,藥物的有效成分直接透過皮膚吸收,從而發(fā)揮其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加快新陳代謝的作用。在中藥熏洗的整個操作過程中,施以合理的護理,可以避免因室溫過低而造成患兒的感冒、受涼,因保護措施的不全面而造成的意外、嗆水;使患兒在輕松、愉快、娛樂的氛圍中進行治療,減少抗拒心理,以積極、主動的配合治療。通過臨床觀察此法可以有效的降低肌張力、提高肌力、改善運動功能,從而達到較好的康復療效;同時可以相應的縮短患兒的康復時間,無痛苦、易于接受,得到了患兒家長的認可與好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中醫(yī)特色療法。
[1] 姚建華,劉振寰,鄺杰超,等.中藥熏洗結合循經點穴對痙攣型腦性癱瘓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中醫(yī)兒科雜志,2009,5(4):36-39.
[2] 林慶,李松.小兒腦性癱瘓[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2:95.
[3] 劉振寰.小兒腦癱家庭康復手冊[M].香港:香港醫(yī)藥出版社,1999:89.
[4] 李樹春,李曉捷.兒童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