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青 王潔
(北京積水潭醫(yī)院干部科病房,北京 100035)
氣管插管作為人工氣道連接病人與呼吸機是治療呼吸衰竭及危重病人搶救中最常用的方式,經(jīng)口氣管插管具有管腔內徑較大,吸氣阻力小,吸痰較容易等優(yōu)點[1]。而臨床上因固定不牢固、病人不耐受導致突管和導管脫出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為尋找更有效、舒適的固定方法,將新方法和傳統(tǒng)方法在固定牢固性、病人的耐受性、口腔護理難易度及口腔情況等方面進行對比,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1月~2010年11月我病房收治的行經(jīng)口氣管插管術的老年病人60
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75~90歲,平均年齡(85±5)歲。均為肺部感染,Ⅱ型呼吸衰竭,痰量多,不易咳出,神志清楚,無口腔疾患及精神疾病,采取單純隨機抽樣法分為觀察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采用插管旁置1個纏好紗布的2號咬口器,用準備好的寬1.5cm,長40cm的優(yōu)耐夫(透氣防過敏膠布)順時針在距門齒0.5cm處環(huán)形纏繞,再將寬3cm,長40cm的優(yōu)耐夫與寬3cm,長60cm的優(yōu)耐夫對粘,上下兩頭各留出10cm,保持兩頭剩余優(yōu)耐夫的粘性,將對粘好的優(yōu)耐夫從病人頸后穿過,將左剩余帶有粘性的優(yōu)耐夫從中間分開對外露的咬口器和氣管導管進行環(huán)形纏繞,右側剩余帶有粘性的優(yōu)耐夫同法固定,松緊度以距病人面頰一指為宜。
1.2.2 對照組采用插管旁置1個牙墊,用醫(yī)用膠布十字交叉固定。
1.2.3 護理 每日兩次口腔護理,觀察口腔情況,記錄插管距門齒的距離。觀察組每日更換咬口器外紗布及外固定膠布,將咬口器移至氣管導管的另一側。對照組每日更換膠布。
1.3 觀察指標
1.3.1 固定的牢固性指標 (1)未移位:插管距門齒或口角的距離上下完全無變化;(2)輕度移位,上下移位±0.5cm;(3)中度移位,上下移位±0.5~0.8cm,未引起脫管或下滑影響有肺通氣;(4)重度移位,上下移位>±0.8cm,引起脫管或導管下滑堵塞右側支氣管。
1.3.2 舒適度指標 應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方法,評估三種固定方法對病人舒適度的影響[2]:0~10cm標尺,分10個等級。0分為舒適;5分為能耐受;7分為不能耐受;10分為極不舒適;0~5分表示病人舒適能耐受;5~7分表示病人勉強耐受;7~10分表示病人不能耐受極不舒適。在了解病人耐受程度,告知病人評分標準,病人表示理解后護士讀數(shù),讓病人采取握手方式,握手表示肯定,松手表示否定,并準確記錄數(shù)值。
1.3.3 口腔狀況指標 有無異味,黏膜有無潰瘍、糜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1.5軟件進行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例)
3.1 新方法固定牢固、安全 高齡患者易產生一過性的認知混亂而發(fā)生拔管行為[3],而我病房大多數(shù)是80歲以上的老年病人,故氣管插管的固定十分重要。經(jīng)臨床實驗證明新方法固定氣管插管更牢固。醫(yī)用膠布粘性易受溫度、濕度及面部油脂分泌的影響而減退,同時此法采用插管牙墊正中位,口腔被迫張開,分泌物增多,常會浸濕膠布,使導管固定不牢,發(fā)生移位;新方法使用優(yōu)耐夫制成的膠帶取代了扁布帶的固定,因為優(yōu)耐夫薄、透氣且低敏,讓病人更加舒適,兩側長短完全對稱均勻受力,分解了經(jīng)口腔氣管插管對口唇,牙齦,舌面的壓力,符合力學原理,增加了插管在氣道中的穩(wěn)定性。傳統(tǒng)固定方法使用的牙墊容易壓迫口唇和牙齦,左右無支撐點,尤其是老年病人門齒松動、牙齒稀疏,牙墊與導管在口腔內不能互為一體,易發(fā)生導管移位。新方法用2號咬口器代替牙墊,2號咬口器粗細適中且較牙墊長,病人不易吐管。
3.2 新方法較為舒適,病人較易耐受 口腔插管停留超過10h,就有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因此,定期有效的口腔護理對預防氣管插管患者口腔內細菌有重要意義[4]。傳統(tǒng)方法牙墊小且硬,位置不可變化,黏膜持續(xù)受壓,易造成黏膜損傷,同時不利于口腔護理。特別是有牙齒的老年病人更容易損傷口腔黏膜,且固定位置不變不易徹底行口腔護理,使口腔內的污垢無法徹底清除,口腔內的細菌得到繁殖,易引起口腔并發(fā)癥及呼吸道感染。而新方法在咬口器的外側使用無菌紗布包裹,纏繞避免咬口器表面不光滑損傷口腔黏膜。咬口器比傳統(tǒng)方法使用的牙墊寬而扁,比牙墊長,使口腔正中位的舌面、牙齦、口唇粘膜受壓時間明顯縮短,同時每日更換左右位置從而減少該位置口腔黏膜的損傷。另外2號咬口器管腔較大,便于徹底吸凈口腔內分泌物。臨床應用結果顯示,新方法病人更易耐受,口腔護理更徹底,發(fā)生口腔潰瘍的幾率更低。
綜上所述,新方法固定牢固,舒適,病人口腔并發(fā)癥少,具有良好的實用性,值得推廣。
[1]任佩蓮.不同機械通氣在創(chuàng)傷性呼吸衰竭應用的比較[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5(1):33.
[2]趙續(xù)軍.疼痛護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23-25.
[3]林蕾蕾,顏美瓊.氣管插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8,8(5):69-71.
[4]耿莉華.醫(yī)院感染實用護理手冊[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