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李超柱,蘇丕龍,王曉麗,顧坤源,李炳俱
(欽州學(xué)院,廣西 欽州 535000)
胡蘿卜素有“小人參”之稱,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價值。胡蘿卜中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其中β-胡蘿卜素含量是所有蔬菜中最高的。β-胡蘿卜素被廣泛用作食品、飲料及飼料的添加劑,是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lián)合委員會認(rèn)可的無毒、有營養(yǎng)的食品添加劑。另外,β-胡蘿卜素還可用作化妝品助劑,在防治癌癥和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特殊的作用,因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guān)注。研究并改進β-胡蘿卜素的提取工藝,最大限度地從胡蘿卜中提取β-胡蘿卜素,并將其純化和工業(yè)化生產(chǎn),將極大地提高胡蘿卜的產(chǎn)品附加值[1]。作者采用有機溶劑[2~5]浸泡法從新鮮胡蘿卜中提取β-胡蘿卜素,優(yōu)化了提取工藝條件。
新鮮胡蘿卜,購自欽州華潤超市。
石油醚、丙酮、甲醇、乙酸乙酯、無水乙醇、氯仿,均為分析純,市售。
722型可見分光光度計,電熱恒溫水浴鍋,九陽水果攪拌機,電子分析天平,比色管,超聲波清洗器。
1.2.1 材料預(yù)處理
選取大小均勻的新鮮胡蘿卜,用清水洗凈,瀝干后切成均勻薄片,在室溫下晾干約2 h后,用水果攪拌機粉碎均勻。
1.2.2β-胡蘿卜素的提取
準(zhǔn)確稱量5.0000 g粉碎的新鮮胡蘿卜樣品放入10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10 mL提取劑,混合均勻。在40 ℃電熱恒溫水浴鍋中回流提取1 h,抽濾,回收提取液,棄去固體物質(zhì)。提取液用石油醚萃取2次,每次5 mL,合并萃取液,濃縮,蒸干,稱量。
分別考察不同提取劑、提取劑的比例、料液比(g∶mL,下同)、提取溫度、提取時間對β-胡蘿卜素提取的影響。在考察提取溫度、提取時間對提取β-胡蘿卜素的影響時,以453 nm處的吸光度值確定最優(yōu)條件。移取1 mL萃取液至100 mL容量瓶中,用石油醚稀釋至刻度,測定453 nm處的吸光度值。
表1 不同提取劑的提取效果比較
由表1可知,用石油醚作提取劑時,提取率很低,可能是因為新鮮胡蘿卜中含有水分,在表面形成與石油醚不相溶層,使石油醚不能直接接觸胡蘿卜分子。采用丙酮∶甲醇(體積比)=7∶2作為提取劑時,提取率最高。由于粗提液是微渾濁的橙黃色液體,不容易濃縮蒸干,所以用石油醚進行萃取,萃取后,提取劑呈無色,說明提取物已經(jīng)全部溶到了石油醚中,而石油醚溶液便于濃縮蒸干。因此,選擇丙酮和甲醇的混合溶劑作為提取劑。
表2 提取劑的比例對β-胡蘿卜素提取的影響
由表2可知,采用V(丙酮)∶V(甲醇)=7∶2作提取劑,提取率最高。這可能是因為不同比例提取劑的極性不同,用V(丙酮)∶V(甲醇)=7∶2作提取劑時,提取劑的極性與β-胡蘿卜素的極性最接近。因此,選擇V(丙酮)∶V(甲醇)=7∶2作提取劑。
表3 料液比對β-胡蘿卜素提取的影響
由表3可知,隨著料液比的減小,即提取劑用量的增加,提取率升高;但當(dāng)料液比小于1∶4后,提取率變化不大。因此,選擇料液比為1∶4。
圖1 提取溫度對β-胡蘿卜素提取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在溫度為40~50 ℃的范圍內(nèi)提取時,所測得的吸光度值比較高,說明在此溫度范圍內(nèi)提取效果較好,而溫度過高不利于β-胡蘿卜素的穩(wěn)定。因此,選擇提取溫度為40 ℃。
圖2 提取時間對β-胡蘿卜素提取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提取時間為60 min時,吸光度已經(jīng)比較高,之后,吸光度變化不大,說明在60 min時提取已基本完成。因此,選擇提取時間為1 h。
采用有機溶劑浸泡法,從新鮮胡蘿卜中提取β-胡蘿卜素。優(yōu)化的提取工藝條件為:以丙酮∶甲醇(體積比)=7∶2的混合溶劑作為提取劑、料液比(g∶mL)1∶4、提取溫度40 ℃、提取時間1 h,提取液再用石油醚萃取2次,提取率達6.32%,提取效果較好。對提升胡蘿卜的經(jīng)濟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科研立項項目申報書——β-胡蘿卜素提取[ 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6f9092ea81c758f5f61f6743.html.
[2] 胡曉丹,盛群剛,謝筆鈞.金盞菊花類胡蘿卜素提取最佳條件的研究[J].廣州食品工業(yè)科技,2001,17(3):7-10.
[3] 滕長英,張立,鄒寧,等.不同提取方法對鹽藻β-胡蘿卜素產(chǎn)量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xué),2008,36(29):12546-12547.
[4] 呂爽.胡蘿卜中β-胡蘿卜素的提取、純化及其穩(wěn)定性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7.
[5] 曾麗萍,劉誼蘭,王瑛.淫羊藿葉片中類胡蘿卜素的提取分析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1,22(2):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