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石
(北方民族大學社會學與民族學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21)
人面像巖畫豐富多彩,有的美麗、有的清秀、有的發(fā)怒、有的抽象、有的歡樂、有的苦愁、有的困惑、有的恐怖,它承載了千萬年以來人類的艱辛與痛苦、喜悅與歡欣、探索與追求。
人面像巖畫是一個既親切又古老的題材,在浩如煙海的巖畫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面像巖畫是人類表現(xiàn)自己,描繪自己,既熟悉又陌生、既充滿人性又富有神性的一個飽含親和又充斥矛盾的集合體。
我國人面像巖畫是世界上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最多最古老的;賀蘭山賀蘭口又是其中最富集的地區(qū)之一。
人面像巖畫是與我們?nèi)祟愖钣H近最相似也是最難以理解、判定其含義和歸屬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和思想意識。
人面像巖畫看似簡單,但如果加上人面頭飾、耳飾、項飾卻是內(nèi)涵深刻的。既有外在的現(xiàn)象、圖式、變化,又有內(nèi)在的表達、訴求、向往,還有心理的活動、渴望、信仰。一言以蔽之,人面像是人類意識的物化表現(xiàn)。人面像是人對自己的描繪,人對自己的認識,人對自己的理解,人對自己的覺悟,是第一自我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人面像又是人對自己同類(親朋好友、祖先、或者是競爭對手、甚至于是敵人)的描繪。還有,人面像看似人,卻又像遙不可及的神靈鬼怪,是人對超自然的認識、理解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面像是第二自我的表現(xiàn)。可見人面像巖畫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意識形態(tài)。歸根結蒂,人面像是人類多元文化的產(chǎn)物,是萬物有靈、神話傳說、圖騰崇拜、巫術崇拜、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自我認識、自我教化、自我表達、自我覺悟的一種文化藝術形式。
人面像巖畫有如此龐雜的內(nèi)涵、形式,很難認定和判斷其含意和歸屬??捎玫姆椒ň褪牵阂罁?jù)人面像巖畫的圖式形式、圖式結構、圖式含義、圖式特點來分辨;另外,要結合和依據(jù)巖畫的地理環(huán)境、生態(tài)狀況進行綜合分析、比較、鑒定。
人面像巖畫是第一自我的描繪,更多的是對第二自我的通天經(jīng)地巫師的描繪,是人類社會意識的物化反映和描繪,以求達到交流、溝通、自娛、娛神、訴求、敬畏,人與自然和萬物和諧相處的目的。
賀蘭口巖畫是人面巖畫的薈萃之地。賀蘭口人面巖畫將近800個,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人面像最多的記錄;還有蘇峪口、歸德溝、大麥地等也有不少人面巖畫。內(nèi)蒙古陰山默勒赫圖溝人面巖畫,烏海市桌子山人面巖畫。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面巖畫,江蘇連云港將軍崖人面巖畫、黑龍江薩卡齊阿梁村人面巖畫,直到美國阿拉斯加、美洲西海岸科迪亞克島、阿留申群島等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都有人面巖畫分布。據(jù)考古學者研究,環(huán)太平洋人面巖畫是同祖同源的歷史藝術之作。
賀蘭山人面像巖畫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簡單人面像巖畫。這一類型人面像巖畫母體就如同人面,沒有多余的裝飾,是真實的人面。簡單人面巖畫又可以分為2個亞型,即標準人面像和近似人面像。
①標準人面像。就是有一個人的面部輪廓,有人的雙眼、鼻子、口、雙耳,五官齊全,有的有雙眉。這種人面巖畫并不多。
②非標準人面像。就是近似人面像,五官不全,或有人面輪廓,或沒有人面輪廓;或僅有雙眼和鼻子,僅可認知是人面而已。
簡單人面巖畫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表現(xiàn),是遠古時代對人頭、骷髏、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的反映。
第二類,復雜人面像巖畫。這一類型人面像可稱為類人面像或面具、或神怪人面像或變形人面像。其特點是在簡單人面像中添加了許多裝飾性圖案。使人面巖畫顯得豐富多彩、詭異神秘、難以捉摸。復雜人面巖畫的認定,主要依據(jù)是以人面裝飾圖案的特點來分辨,其中有太陽圖騰崇拜,動物、植物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骷髏崇拜;還有面具,雖然是人面形道具,但仍然離不開這些自然崇拜的范疇和人類自身崇拜的框框。
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復雜人面像或類人面巖畫是遠古圖騰崇拜的翻版和變形的產(chǎn)物,除了人的五官之外,這些“幾何紋來自原始的寫實繪圖,是在原始的寫實繪圖的基礎上進一步演化而成的?!@種現(xiàn)象,它來自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認識價值,但不同于對動物的如實描繪,而為人們所崇拜,具有幻想的內(nèi)容。這種圖騰的描繪依然遵循著模擬到超模擬,寫實到寫意的途徑?!盵1]最后達到抽象化的進程。這就是人面巖畫產(chǎn)生、發(fā)展、演變的原由和過程。環(huán)太平洋人面巖畫旁特有太陽文、重圈以及圓穴,實質仍然是與太陽圖騰崇拜和植物崇拜、植物種子的崇拜有關,是早期農(nóng)耕文明和華族的遷徙證據(jù),是遠古中華文明的見證。由此我們可以推測,在第四紀冰川間冰期的溫暖時,華族開始大遷徙來到了北半球的廣大地區(qū),其中有賀蘭山、陰山、葉尼塞河、鄂畢河、黑龍江下游直到美洲大陸。
人面像巖畫也可以說是圖騰崇拜的聚焦點和集大成者。最為突出的例子是:在賀蘭山巖畫中出現(xiàn)了兩種生產(chǎn)方式和兩個氏族、民族不同圖騰信仰的巖畫語言形式或者稱為不同的巖畫要素形式:
第一,在游牧民族中,即羌族為主的“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信仰羊圖騰的民族,他們的裝飾不僅在自己頭上戴著羊角帽或羊角頭飾,而且死后還由同族在死者臉上繪制羊角形的圖案,以示生來源于羊又歸于羊的圖騰崇拜。這種羊圖騰的感生觀念產(chǎn)生的羊角符號,它深深地植根于人們的靈魂之中。如:1985年9月在新疆且末縣扎洪魯克鄉(xiāng)考古發(fā)掘時,在85—Q2M2墓主干尸的臉上用紅黑白3種顏色描繪了羊角的圖騰標志族徽、象征符號,表現(xiàn)了人生前是羊圖騰的子孫、親屬,死后又回歸羊圖騰的真實寫照?,F(xiàn)在這具羊圖騰崇拜的干尸仍在新疆博物館展出。(圖1)
圖1 人面像羊圖騰崇拜
在賀蘭山巖畫中有一個獨特的標本,它就是永寧縣紅旗溝第二區(qū)人面像巖畫。在這組巖畫的上部3個圖形中,左側為羊的圖形,羊頭呈彎角,有軀干、四肢和尾,似一個羊字;右側上部人面像頭頂有一雙突出的羊角;其右下部人面像中則是將左側的羊形圖案植入到人面像之中,反映、描繪和印證了羊與人結合的圖騰崇拜。這種獨特的組合無疑道出了賀蘭山巖畫羊圖騰崇拜的奧妙和密碼,成為巖畫學和文化人類學中彌足珍貴的形象資料。[2](圖 2)
圖2 賀蘭山人面像巖畫羊圖騰崇拜
第二,在以華族為主的農(nóng)耕氏族、民族中,人們信仰是以花和植物為圖騰崇拜,認為花和植物是生命的基本和源泉,人是花和植物的親屬。這種認識是經(jīng)濟基礎決定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人們在大自然中,生存的基礎就是以花和植物為食,以植物的莖葉、果實、根塊為食,另外配以動物,這是人類得以生存和種的繁衍的根本?!懊褚允碁樘臁?,“饑者歌其食”,《孟子·告子上》:“告子曰, 食、 色,性也”。這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食物就成為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根本聯(lián)系。
人類對食物的追求,對食物的渴望、對食物的敬仰所產(chǎn)生的對植物和動物的崇拜,就有了以花和植物為親屬的花和植物圖騰崇拜的偉大民族—華族。在賀蘭山巖畫中有一些獨特的形象,在人面像中有數(shù)量不等的圓點和圓穴,實質上這種人面像外形就是一顆果實,一個圓形的果實(人面像)中的圓點(圓穴)就是種子(圖3)。這種象征意義人面像巖畫廣泛分布于亞洲和美洲環(huán)太平洋地區(qū),都是華族先民留下的標志,都深深烙下了華族的印記。
圖3 果實人面像巖畫(內(nèi)有種子)
圖4 植物人面像
更為神奇的是,人面像(果實)不僅有種子(圓點、圓穴),而且真的長出了神奇的植物,在人面像(果實)中長出了枝繁葉茂的植物(或為樹、或為禾本植物)(圖4)。另外,在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中也有同樣的神奇巖畫,將軍崖人面像本身就是果實,上面還有種子和絲網(wǎng)。此外,在人面像(果實)上還長出了一朵鮮艷的紅花(圖5)。這些巖畫既是神話,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
圖5 將軍崖人面像(果實與花)
在安徽蚌埠雙墩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在底上刻畫的四葉花瓣紋的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雙墩遺址的居民是華族的先民;“花”同“華”,華族是以植物花為圖騰、為標志、為徽號,為象征的民族,是以農(nóng)耕為生的民族,同時也從事狩獵、捕魚、采集的漁獵生產(chǎn)。雙墩遺址的時代距今在7000年,尚處在新石器時代早期。
在雙墩遺址同時出土的還有一件如小孩拳頭大小的陶塑人頭像,造型新穎、生動活潑,令人喜愛。人面呈圓形,五官端正,眉脊突起,雙眼如環(huán),鼻子高平,嘴唇輕啟,耳有孔。可謂眉清目秀、神態(tài)怡然。引人注目的是,在人面鼻翼兩側呈平行狀各有5個等距的點狀小孔裝飾。另外,在額部有1個太陽形符號。這種具有裝飾性的人面像十分罕有。
圖6 安徽蚌埠雙墩遺址人面陶塑
值得重視的還有,就是人面像中的太陽紋裝飾,還有那兩排各5個的小圓穴裝飾。(圖6)這種圓穴裝飾絕不是隨意制作的,而是有著特別的含意,或者說是華族先民獨有的裝飾符號,是代表了華族的某一支或某一部落的標志符號,具有特殊的含義。在華族的發(fā)源地河南禹州具茨山,華族先民制作了上萬個小圓穴,不僅具有祭祀、歡慶的意義,也具有啟示、區(qū)別、標志的意義。這種標志同時具有點穴種植的意義。從這種獨特的圓穴標志中我們可以區(qū)別不同的氏族和民族,而且可以追根溯源找到它的流行和傳承關系。這種人面圓穴出現(xiàn)在雙墩遺址中,在江蘇連云港將軍崖巖畫人面中,在賀蘭山巖畫人面中,在陰山巖畫人面中,在內(nèi)蒙古赤峰市人面像巖畫中,在黑龍江下游人面像巖畫中,我們可以推測這種標志是通過2條路線傳播到美洲大陸的。一條路線從黑龍江北上,通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另一條線路由黑龍江下游到阿留申群島,到加拿大,最終到達美國。宋耀良先生論證了這2條線路上人面像許多相同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面像中的圓穴分布相同性。[3]可惜的是他沒有論及為什么人面像中會有圓穴,也沒有談及人面像中圓穴的來龍去脈。雖然我談及了人面像的圓穴問題,是否恰當只能等待更多的驗證了。
總的來說,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無論是河北易縣北福地遺址人面像面部圓穴,還是安徽蚌埠雙墩遺址,還是北方草原大道上的賀蘭山巖畫、陰山巖畫、赤峰巖畫、黑龍江下游巖畫,甚至是加拿大、美國的人面像巖畫,均出現(xiàn)在新石器時代,即距今在8000—7000年。在這一歷史時期,人類已經(jīng)進入了農(nóng)耕時期,華族也經(jīng)歷了氏族時期和氏族部落時期的凝聚,形成了真正的名副其實的華族。人們已經(jīng)從攫取經(jīng)濟狀態(tài)進入到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畜牧業(yè)的新時代,人們更加有信心地生活在自己開墾的土地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了。在眾多人面像中有圓點圓穴,實質是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的表象和象征,估計這才是創(chuàng)作者的本意。雖然也有風雨雷電的危害,還有干旱水澇的威脅,但總體講只要是風調雨順,人們就會安居樂業(yè)。到這時,人們生活有了保障,雖然原始宗教依然十分強大,雖然自然之神還在到處游蕩,還占據(jù)著人們的心靈深處,但人們的自信心、自制力量已經(jīng)突破了自然的藩籬,開始了新的生活,所以人面像充滿了自信和喜悅,面對大千世界勇往直前,少了許多唯唯諾諾的謙恭之氣。
新石器時代的人面像中,有一部分造型更獨特,它不僅具有神話的色彩,而且也具有人性的特點,也可以說人和神的結合物,或者說這種人面像是人和神的混合體,是一種由神崇拜到人的覺悟過渡的社會意識反映。
人類早期的原始思維具有形象思維與物我混同的聯(lián)系內(nèi)涵,所以不僅能惟妙惟肖地描繪出典型的形象,而且能使感性認識更具體化和個性化。
神話人面像中很突出的例子有: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上的人面魚紋圖(圖7)。這是一個典型的人面像與魚結合的神話故事,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南經(jīng)》中有:“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為人,人面而魚身,無足?!?/p>
圖7 彩陶人面魚紋圖
圖8 馬家文化彩陶人面像
又如,甘肅馬家文化中的彩陶上的人面像,人的頭部有3個角狀裝飾,人的面部充斥著許多豎道。這些是什么含義?其一,人面像上的三角形,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就有:“戎,其為人,人首三角?!保▓D8)既說明了人面像的族源也說明了戎人有剺面的習俗,具有神話的色彩。
在賀蘭山巖畫中也不乏這種神話人面像巖畫,如賀蘭山巖畫中的人面像與動物結合的巖畫。(圖 9、圖 10)在《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中“有犬戎國,有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人的面像長在動物身上的故事在《山海經(jīng)》中比比皆是,在巖畫中也有表現(xiàn),這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觀。
圖9、10 賀蘭山巖畫中人面像與動物結合的巖畫
再有,在巖畫中的確有《山海經(jīng)》記載的“戎。其為人,人首三角(圖11),同樣說明了巖畫的神話故事,也說明了巖畫中描述對象的族源屬于戎人、羌人。
圖11 《山海經(jīng)》人首三角圖
太陽是世界的主宰。人是自然之物。在生產(chǎn)力低下的遠古時代,人類為生存為溫飽而奔忙,完全屈服于自然的威力之下,那是一個“人死有魂,樹木有靈,頑石能思,鳥獸能言,無物不神,無鬼不靈”的世界。人不能了解和認識自然界,一切都充滿了危險,一切既親近又可怕,太陽的東升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等等都充滿了神秘感。于是產(chǎn)生了自然崇拜,具有萬物有靈的信仰特征,也可以稱為“拜物教”。
拜物教首先信仰的是太陽神。太陽高居中天,主宰光明和溫暖。所以太陽神也就具有了其它神靈所沒有的特征,它光芒四射,威力威嚴無與倫比(圖 12)。
圖12 賀蘭山太陽神巖畫
賀蘭山的太陽神具有人的特征又具有太陽的特征,似人似太陽,是人面像的太陽化,也是太陽形的人格化??傊?,都是崇拜、敬畏、獻媚、親近、懼怕太陽的表現(xiàn),是先民認同太陽的心理反映和物化象征。
我們中華民族也是以太陽為圖騰崇拜的民族,我們與太陽有著親密的關系。我們的始祖神炎黃二帝是與太陽有關的大神,是發(fā)熱發(fā)光的神?!讹L俗通》說:“黃,光也。 ”《易經(jīng)》云:“日煌煌似黃?!睙o疑黃帝是發(fā)光的太陽神。炎帝也是太陽神,《白虎通·五行》說:“炎帝者,太陽也?!比绱苏f來,我們中華民族不僅信仰太陽圖騰崇拜,而且相信自己是太陽的子民。我們是太陽照耀下偉大的民族。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化的民族,是一個吸納優(yōu)秀文化的民族,有著大海一樣的胸襟。華族既以“花”為圖騰信仰,同時也以太陽為圖騰信仰,還以龍為圖騰信仰,說明了華族的多元化信仰,也說明了華族是由多種圖騰崇拜、信仰組成部落聯(lián)盟的集合體并具有強大的凝聚力。
人與自然的相處,并不都是和諧的,往往受制于大自然的約束和威脅,在旱澇風雪、生老病死、饑寒交迫中受煎熬,于是產(chǎn)生了妖魔鬼怪在作祟。因此,一方面要討好和安撫或鎮(zhèn)壓住魔鬼,另一方面又要求助于神靈保佑人們平安。而溝通人神與人鬼的那就是巫覡了。而在巖畫的人面像中出現(xiàn)頻率頗高的不外乎這三種人面像。而到底是那一種那只能是依照人面像的造型、構圖和附近的環(huán)境以及巖畫語境來具體分析了。在同自然的斗爭中,在屈服于自然力的威逼下,產(chǎn)生了原始宗教—自發(fā)的信仰產(chǎn)生了。馬克思說:“宗教只是幻想的太陽?!弊铒@著的特點是把自然物與自然力當做了一種無法抵抗的力量而加以崇拜。另外,這些自然物與自然力是人們崇拜的神靈,是人們敬畏的神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中說:“在原始人看來,自然力是某種異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東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經(jīng)歷的一定階段上,他們用人格化的方法來同化自然力。正是這種人格化的欲望,到處創(chuàng)造了許多神”?!逗鬂h書·南匈奴傳》中記載,古代匈奴族就有“歲有三龍祠,常以正月、五月、九月戊日祭天神。”這些神就是原始人們的信仰,是原始人試圖利用和戰(zhàn)勝自然力的一種愿望和魔法,即用咒語、繪畫、儀式等方法逼迫或戰(zhàn)勝自然力—于是產(chǎn)生了原始宗教的巫術行為。這種巫術通稱為交感巫術,即模仿巫術和接觸巫術。《國語·楚辭下》云:“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神爽不攜貳者,又能齊肅衷正,其智慧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毫無疑問,那些制作在山崖之上的眾多神靈(人面像)是巫與覡的杰作了。(圖13)。
圖13 眾多神靈(人面像)
面具有著悠久的歷史。面具是多元文化的產(chǎn)物,是萬物有靈、拜物教、圖騰崇拜、巫術崇拜、頭顱崇拜的衍生物。面具的功能就是由巫師扮演成各種妖魔鬼怪與天地溝通,與神靈對話,求得自然與萬物和諧。因此,面具掩飾了真人的面部和心靈的面目及意圖,通過巫術意識的物化,達到娛神、溝通、情感交流的目的,在身心上產(chǎn)生虛幻的敬畏感和歡娛感。
面具的形態(tài)是多方面的,面具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第一自我過渡到第二自我—轉變了原來的角色的杰作。因而,面具是人類用來偽裝和遮蔽自己的本來面目,轉變?yōu)榱硪粋€形象的工具和符號。(圖14)[4]
圖14 面具符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2004年度的考古發(fā)掘中,在河北易縣西南12.5公里處北福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房屋和灰坑中出土了一批陶制面具。這批陶制面具,以直腹盆片和陶器底片為主,多紅褐陶、灰褐陶等。
也就是說北福村出土的陶制面具,是用陶盆腹部和底部的陶片上切割和鑿刻形成人的面部,大小如橢圓形人面,然后再在上面鐫刻或雕刻或鑿刻出人的雙眼、鼻子、嘴,并在人面陶片四周鑿或鉆出4—5個小孔或稱圓穴;這種特殊的圓穴,一則可能是標志,也可能是便于穿戴?;蚨呒娑兄?。這批陶制面具,一般寬約10厘米左右,高約20厘米左右,較完整的有10余件。經(jīng)測定,這批陶面具距今在8000—7000年(圖15)。[5]北福地遺址出土的人面像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在人面像中有兩個弧形符號,與賀蘭口巖畫人面像中許多弧形符號有相同的造型和特征,說明了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
圖15 北福村陶制面具
巖畫中眾多的人面像,其中不乏人頭崇拜之風。從周口店猿人遺址,到山頂洞人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人的頭顱。這種崇拜人頭之風,直到當今的原始部落依然存在(圖16)。
圖16 人首崇拜巖畫
人面像巖畫與人首崇拜,來源于神鬼和靈魂的觀念,是先民們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與信仰,也是原始宗教中最奇特的一種形式。人們認為一個死者的靈魂所在,主要集中在人的頭部,因為人的頭上有七竅,人面中的眼、耳、鼻、舌、口,集中了人的感覺、聽覺、視覺、味覺、感覺器官,具有神奇的作用和力量,并且認為頭顱是巫術力量的中心,尤其是那些首領、親屬、巫師的頭顱更具有一種非同一般的魔力,不但神通廣大而且庇護著他的氏族和后人,所以,在一些原始民族中,祖先、首領、巫師的頭顱被賦予更明確的功能和作用。大洋洲塔斯馬尼亞人常常把長輩的頭顱配掛在身上,死人的頭顱被看作具有抵制邪惡、醫(yī)治疾病、甚至傷害敵人的符篆工具。亞洲的潘格威人把祖輩的頭顱放在鼓里,只有在緊急時期人們才從鼓里拿出來以神圣的舞蹈送到各處,祈求他保佑平安。
我國古代云南的滇族,每年舉行隆重的祀拜祖先、頭顱的儀式,目的是祈求祖先庇護后代并請求祖先神靈恢復土地的孕育力。[6]
我國獵首之習也表明了這一點。《魏書·獠傳》稱“所殺之人,美鬢髯者必剝其面皮,籠之于竹,及燥,號之曰鬼,鼓舞祀之,以求福利?!庇秩纭短接[》引《臨海云》說:(夷州民)“戰(zhàn)得頭著首還,于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p>
以上所知,對人頭顱的崇拜有多種原因,有對先人、首領、巫師的崇敬祭拜,有對戰(zhàn)爭勝利的慶賀,有對農(nóng)牧祭祀的祝福,有對驅鬼逐魔、保佑平安、治病醫(yī)傷等等有關??傊?,人首是集神性、集智慧、集勇氣的神靈之處,是萬萬怠慢不得的。
人面像巖畫的祖先崇拜,實際上是對部落首領或部落酋長的崇拜或者氏族部落的英雄人物,或者就是自己的父兄,他們或親或故或有功于氏族部落的人物的崇拜?!秶Z·魯語》中有“夫圣王之制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而祀之。非是施也,不在祀典。”這說明在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地區(qū),對有功于氏族、民族的人要舉行祭祀活動,不忘記他們維護部落利益、對征服自然、對抗擊異族侵略所做的貢獻。這些出類拔萃的人物之死,是整個氏族、民族的巨大損失,為了緬懷他們的貢獻和犧牲,則將他們鐫刻在山石之上讓后人瞻仰之、學習之、效法之。還有那些能說會道、驅鬼能治病的高明巫覡,他們有了不起的本領,也在祭祀之列。
早在舊石器時代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人死有靈魂的觀念。在2萬年前,山頂洞人居住地為上室是生活的地方。下室則是埋葬同伴的墓地??脊虐l(fā)現(xiàn),他們在埋葬時,不僅隨葬有喜愛的裝飾品,還在死者四周撒了許多赤鐵礦粉,象征著生命和鮮血。說明那時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人死而靈魂不滅的原始宗教觀念,以紅色的鐵礦粉昭示著生命的呼喚,祈求死者靈魂不滅、死而復生(圖 17、圖 18)。
圖17、圖18 人面像祖先崇拜巖畫
千萬年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人死有魂,人死復生的觀念沒有泯滅。這既是一種期望也是根深蒂固的觀念。而把這些有功有德有益于氏族、部落的人死后鑿刻于山石之上,永遠懷念世代相傳則是順理成章名正言順的事了(圖19)。
圖19 人面像崇拜巖畫
人面像巖畫是神靈,也是人們心中幻想的太陽,它高懸在山崖之上,注視著大千世界,也注視著蕓蕓眾生,使人類世界不再寂寞,相反平添了許多慰藉和樂趣。
[1] 于民.春秋前審美觀念的發(fā)展[M] .北京:中華書局,1984.59.
[2] 李祥石,朱存世.賀蘭山與北山巖畫[M] .甘肅:寧夏人民出版,1993.273,283.
[3] 宋耀良.人面像巖畫—跨越太平洋的史前人類大遷徙講座[D] .2010-10-18.
[4] 曲六乙.中國的巫儺面具藝術[J] .美術之友,1995,(1):10.
[5]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北易縣北福地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簡報[J] .文物,2006,(9):10—13.
[6] 李祥石.民族民俗文化藝術的“活化石”[J] .寧夏黨校學刊,1990,(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