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靜 施曉慧
第三人稱代詞“他”“她”的分化與發(fā)展
■趙 靜 施曉慧
“他”和“她”作為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在漢語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他”到了唐朝才確定了作為第三人稱單數(shù)的穩(wěn)定地位,而“她”則是五四時期才產(chǎn)生的。這兩個詞,看似簡單,實際上有著豐富的歷史和來源,本文將詳細地加以探討。目前,我們最常用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主要是指“他”“她”“它”三個,但是大家對這三個詞出現(xiàn)的時間、歷史背景知道的可能還不太多,我們就以指代人的第三人稱“他”“她”為例,來講一下,這兩個詞是如何產(chǎn)生并分化的。
“他”“她”“它”是我們學(xué)習現(xiàn)代漢語的人熟識的簡單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是代詞的一種。代詞,在《辭海》釋義如下:
“①代替名詞的詞,舊稱代名詞。②代替名詞、動詞、形容詞的詞。分三類:⑴人稱代詞(我、你、他)⑵指示代詞(這、那)⑶疑問代詞(誰、什么)”。而“人稱代詞”中的“人稱”《辭海》給出的釋義是“語法范疇之一。也叫‘身’。通過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行為動作是屬于誰的。屬于說話人的是第一人稱,屬于聽話人的是第二人稱,屬于說話人、聽話人以外的是第三人稱。如法文 j’aime(我愛)是第一人稱,tu aimes(你愛)是第二人稱,tu aimes(他愛)是第三人稱?!?/p>
在古代漢語里,用來代替第三人稱的主要有:其、之、他、伊、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薄墩撜Z·衛(wèi)靈公》
“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漢書·高帝紀》
“學(xué)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薄墩撜Z·學(xué)而》
“江家我顧伊,庾家伊顧我”《世說新語·方正》
“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三國志·吳書·趙達傳》
而作為現(xiàn)代漢語最為常見的第三人稱代詞“他”字早已經(jīng)存在,最早是出現(xiàn)在先秦時期,先秦漢語中還沒有真正的第三人稱代詞,一般都是用“其、之”來代替一切事物,不分人與物,更不區(qū)別男女。后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與“他”同時產(chǎn)生的還有“伊”字。關(guān)于“伊”字我們在后面還會提及。他字是先秦時期無定代詞發(fā)展而來的,表示“別的,其他”意?!豆艥h語字典》中舉例說:
《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
《左傳·成公二年》“蕭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p>
黃巢《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p>
到了南北朝時期,發(fā)展為“別人”意,開始向第三人稱單數(shù)轉(zhuǎn)變。《晉書·張?zhí)戾a傳》:“他自姓刁,那得韓盧后耶?”
到了唐代他的用法逐漸超過了諸如“伊”“渠”等其它代詞,以盛唐時期最為明顯,“他”在北方話中逐漸占據(jù)了霸主地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高適的《漁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駐眼看鉤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問他不開口。”《漢將王陵變》中“楚王曰:‘王陵斫營得勝,卻歸漢朝,甚處捉他?’”《妙法蓮華經(jīng)講經(jīng)文》“此香價數(shù)最難過,世上珍奇莫比他”?!八弊肿鳛榈谌朔Q的使用到元代時候確定下來,一直沿用至今。
而古代漢語中的“他”和現(xiàn)在的“他”的區(qū)別是肯定的,“他”字并不常用,“他”在古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并沒有“他”字,只有“它”字,段玉裁注:“它,其字或(假)‘佗’為之,又俗作‘他’;經(jīng)典多作‘它’,猶言‘彼’也?!毙鞛{注:“古無‘他’字,假‘它’為之;后增‘人’旁作‘佗’,而隸變?yōu)椤?。?/p>
英語中的“她”是十二世紀才開始出現(xiàn)在字典中的,漢語的“她”出現(xiàn)的時間更晚,古代以及近代漢語都不存在“她”。在古代漢語中,“女”字旁的字多帶有地位低下卑賤之意。如:奴、奸、妒、姦等。古代社會女子的地位都很低賤,大多數(shù)的女子都是男人的附庸,得不到社會的尊重,因此在漢字上也并不存在專門設(shè)立的一個獨立的字。
后來白話文運動興起,“他”字才開始正式以主角的身份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代指一切事物,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用“他”來代替。
“伊”字和他字產(chǎn)生時間大致相同,都是先秦時期產(chǎn)生,但是“伊”字多用于口語中,并且出現(xiàn)了大量“伊”的作品。而在五四時期,陳望道、沈玄廬和李漢俊共同提出“伊”字可以作為女性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像是五四時期著名作家魯迅、冰心、茅盾的作品中都大量出現(xiàn)“伊”。
“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zhèn)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薄渡鐟颉?/p>
“跌倒的是一個女人,花白頭發(fā),衣服都很破爛。伊從馬路上突然向車前橫截過來;車夫已經(jīng)讓開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沒有上扣,微風吹著,向外展開,所以終于兜著車把。幸而車夫早有點停步,否則伊定要栽一個大筋斗,跌到頭破血出了?!薄兑患∈隆?/p>
除了“伊”之外,大量的用“他”字作品在當時也很盛行,如胡適的作品中就有出現(xiàn),當時胡適是支持用“那個女人”這樣的方法來表示女性的,所以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的“他”多代替的是現(xiàn)在的“它”,而非“她”。但是我們找了胡適的詩集《嘗試集》,里面大多數(shù)是用“伊”來指代女性,有時候也用“伊”來指代無生命的物體。
“他把門兒深掩,不肯出來相見?!边x自胡適的《嘗試集·如夢令》
“這棵大樹狠可惡,他礙著我的路!來!快把他斫倒了?!薄秶L試集·樂觀》
“誰料這雨后的湖山,已作了伊的畫稿?!薄额}凌淑華女士畫的雨后西湖》
“不是怕風吹雨打,不是羨燭照香薰,只喜歡那折花的人高興和伊親近?!薄镀炕ā?/p>
“前天伊未免太絢爛了,這回來,只覺得伊更可愛。”《西湖》
其實我個人認為在《西湖》一詩中,之所以用“伊”,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將西湖擬人化,女性化了,把西湖比作了一個可愛漂亮的少女,所以才選擇用“伊”來表示。
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外國文學(xué)大量的傳入了中國,外文中的“she”的翻譯問題日趨明顯,當時主要是用“他女”“那女的”來表示,后來又借用吳方言中的“伊”來表示。男女分工明顯,魯迅曾提議用“伊”來指代女性,但是這一建議并沒有得到廣泛的認同,最終無疾而終?!八钡某霈F(xiàn),最早得益于五四時期新派人物的出現(xiàn)。當時的新派人物大多有出國留學(xué)的經(jīng)歷,他們理解中國文言文不能從性別上區(qū)分第三人稱的局限,也知道外語從性別上區(qū)分第三人稱代詞的好處。最早提出“她”字的是劉半農(nóng)。劉半農(nóng)曾經(jīng)寫過一篇《“她”字問題》,明確提出了將“她”作為第三人稱代詞。1920年9月,正在英國倫敦的劉半農(nóng),寫了一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著名情詩,首次創(chuàng)造了“她”,并第一次將“她”字入詩。
“她”字的出現(xiàn),避免了詞語指意不明,“他”“她”各司其職,各領(lǐng)其事。在文學(xué)作品中,出現(xiàn)不明性別的人時,還是用“他”來代替,很少用到“她”。如果指明對象是群體,有男有女,不管男女數(shù)量孰多孰少,也用“他們”來指代。如果所指全部是女性,則“他們”或者“她們”都可以表示?!八弊种饾u得到了大家的認同,各個字典也收錄起“她”這個字,“她”經(jīng)受住了優(yōu)勝劣汰的考量,最終廣泛使用了起來。魯迅先生曾經(jīng)大贊“她”字的出現(xiàn)是打了一場大勝仗。
在2000年1月,美國方言學(xué)會舉行了一次有趣的“世紀之詞”評選活動。提名的有“自由”“正義”“科學(xué)”“政府”“自然”“OK”“書”“她”等詞,而最后進入決賽的只有“科學(xué)”“她”這兩個詞。最后,“她”字最終勝出,成為“21世紀最重要的一個詞”。
“她”作為女性的代表,多包含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在講自己祖國的時候,我們大多用“她”,但是在講別人的國家的時候多用“它”,而且在書面語抒情文章中多用“她”,在官方正式文件里一般要用“它”,這要根據(jù)感情表達的需要不同而定。
在對外漢語教學(xué)中,講解第三人稱代詞困難相對較小,在英語中第三人稱也相應(yīng)的有各自的代表,只是對于熟悉歐美語言的一些學(xué)生來說,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在漢語中“他”“她”“它”三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使用范圍也不一樣?!八弊钟幸粋€詞“其他”,也可以表示泛指,不分性別,也不管有無生命。而在表示第三人稱復(fù)數(shù)時,“他們”“她們”“它們”在漢語中三者用法不同,“他們”可以指代男或女甚至是無生命的物體,而“她們”“它們”一般沒有這個功能。這要與英語相區(qū)別,在英語中統(tǒng)一用“they”來表示。
[1]袁雪梅.現(xiàn)代漢語虛指的“他”的來源[J].四川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5(11).
趙 靜(1987.4-),女,漢族,山東 臨沂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09級碩士研究生;施曉慧(1987.8-),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四川大學(xué)文學(xué)與新聞學(xué)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