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輝
周代銅器銘文中的祝嘏辭,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內(nèi)容和體制比較穩(wěn)定。隨著后世祝史和文人的創(chuàng)造,在內(nèi)容和體制上有很大的發(fā)展。從秦漢至明清出現(xiàn)了眾多的祝辭,繼承先秦祝嘏辭內(nèi)容和體制的同時,在內(nèi)容、形式以及美學意義上都有重要的創(chuàng)新。本文主要考察周代銅器銘文中的祝嘏辭的內(nèi)容及其對后世祝文文體的影響。
周代銘文中的祝嘏之辭屬于“吉?!钡姆懂牐亲9僭凇霸旒馈敝行x的“禱辭”。周代祝官的職責很廣泛,按照《周禮》,大祝負責“掌六祝之辭,以事鬼神示,祈福祥,求永貞?!本唧w包括“順祝”、“年?!薄ⅰ凹!薄ⅰ盎!?、“瑞?!薄肮k?!钡攘鶄€類別。賈公彥疏:“云‘掌六祝之辭’者,此六辭,皆是祈禱之事,皆有辭說以告神,故云六祝之辭。云‘以事鬼神示’者,此六祝,皆所以事人鬼及天神地衹。云‘祈福祥,求永貞’者,禱祈者,皆所以祈福祥、求永貞之事。”大祝的職責根據(jù)內(nèi)容可以細分為六個不同的類別,具體內(nèi)容,鄭司農(nóng)云:“順祝,順豐年也。年祝,求永貞也。吉祝,祈福祥也?;#魹谋?。瑞祝,逆時雨、寧風旱也。筴祝,遠罪疾?!雹倭5墓餐帪椤捌砀O?,求永貞”,這是祝官的職責所在,也是設立祝官的目的。銘文中祝嘏內(nèi)容比較固定,以祈求神靈賜福為主,應屬于“六?!敝幸浴捌砀O椤睘槁氊煹摹凹!?。
“六?!笔亲5念悇e,祝的行為要通過具體的祭祀來實現(xiàn),即“六祈”,《周禮》云:“掌六祈以同鬼神示,一曰類,二曰造,三曰禬,四曰禜,五曰攻,六曰說。”鄭注:“祈,嘄也,謂為有災變,號呼告于神以求福。天神、人鬼、地祇不和,則六癘作見,故以祈禮同之?!睆泥嵭慕忉尶梢钥闯?,“六祈”是祝向神靈呼告的手段,也是與神靈溝通交流的憑借,這種方式就是通常所說的祭祀。對此鄭司農(nóng)云:“類、造、禬、禜、攻、說,皆祭名也?!笨芍^說出“六祈”的實質(zhì),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不同祭祀與不同的祈求目的相對應。鄭玄云:“類造,加誠肅,求如志。禬禜,告之以時有災變也。攻說,則以辭責之。禜,如日食以朱絲縈社,攻如其鳴鼓然。董仲舒救日食,祝曰‘炤炤大明,瀸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是之謂說也。禬,未聞焉。造類禬禜皆有牲,攻說用幣而已?!雹?/p>
“六祈”要與“六辭”相配合。《周禮》:“作六辭以通上下親疏遠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誥,四曰會,五曰禱,六曰誄?!标P(guān)于“六辭”的含義,鄭司農(nóng)云:“祠當為辭,謂辭令也。命,《論語》所謂為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誥,謂《康誥》、《盤庚之誥》之屬也。盤庚將遷于殷,誥其世臣卿大夫,道其先祖之善功,故曰以通上下親疏遠近。會,謂王官之伯,命事於會,胥命于蒲,主為其命也。禱,謂禱於天地、社稷、宗廟,主為其辭也?!洞呵飩鳌吩唬F之戰(zhàn),衛(wèi)大子禱曰:‘曾孫蒯聵敢昭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鄭勝亂從,晉午在難,不能治亂,使鞅討之。蒯聵不敢自佚,備持矛焉。敢告無絕筋,無破骨,無面夷,無作三祖羞。大命不敢請,佩玉不敢愛。’若此之屬。誄,謂積累生時德行,以錫之命,主為其辭也?!洞呵飩鳌吩唬骸鬃幼洌ЧC之曰:閔天不淑,不慭遺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嬛嬛予在疚。嗚呼哀哉尼父!無自律?!私杂形难呸o令,難為者也,故大祝官主作六辭?;蛟徽C,《論語》所謂‘《誄》曰:禱爾于上下神祗’?!雹坂嵭慕忉屳^為精煉:“一曰祠者,交接之辭?!洞呵飩鳌吩弧耪咧T侯相見,號辭必稱先君以相接’。辭之辭也。會,謂會同盟誓之辭。禱,賀慶言福祚之辭。晉趙文子成室,晉大夫發(fā)焉。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淖釉唬骸湟驳酶桁端梗揿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lǐng)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禱是之辭。”④經(jīng)過二鄭的分析,“六辭”之中“禱於天地、社稷、宗廟”的“禱辭”符合周代銅器銘文中祝嘏之辭的特征?!蹲髠鳌分行l(wèi)太子蒯聵禱告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祈求的內(nèi)容是“無絕筋,無破骨”等身體的安康,屬于希望祖先之神賜福佑護,這也正與銘文中祈求祖先賜福的內(nèi)容相同。
歷代文章總集和文體分類著作對于祝嘏辭的分類標準不一致,對祝嘏辭的重視程度也不同,《文選》中沒有收錄祝嘏辭,相近的文體只有吊文和祭文,如賈誼《吊屈原文》、嚴延年《祭屈原文》等;劉勰《文心雕龍》專設“祝盟”篇,對祝文的發(fā)展源流進行了精煉概括;《文苑英華》的文體分類中未單設祝文,而是把祝嘏辭歸入“祭文”中的“神祠”類,收入的作品如柳宗元《祭桂州城隍神祝文》等,在文體上還是把祝文看做祭文,雖然在“記”中設立“祈禱”類,但也與祝嘏辭無關(guān)?!短莆妮汀?、《古文辭類纂》、《經(jīng)史百家雜鈔》等都未單設“祝文”,比較重視祝文的如《元文類》單設“祝文”,《宋文苑》有“祈謝文”。對祝嘏辭分類較為詳細的是徐師曾的《文體明辨》、賀復征的《文章辨體匯選》和吳曾祺《涵芬樓古今文鈔》,如《文體明辨》設“祝冊”、“祝頌”、“祝文”、“嘏辭”四類,《涵芬樓古今文鈔》設“?!焙汀白X盼摹眱深?,《文章辨體匯選》根據(jù)《周禮》,設“祝文”一類,并把祝文分為“告辭”、“修辭”、“祈辭”、“報辭”、“嘏辭”、“冠昏辭”、“玉牒、青詞、嘆佛、嘆道”、“上梁文”等八個小類,分類甚為詳盡。
周代銅器銘文中的祝嘏辭實際就是刻在銅器上的禱辭,只不過祈禱的內(nèi)容僅限于作器者及其家族的福祿與永存。先秦時期主要應用于銅器銘文中的祝嘏辭在戰(zhàn)國以后繼續(xù)在祭祀中發(fā)揮重要作用,載體由銅器轉(zhuǎn)變?yōu)楹啿⒈约凹垙埖?,?nèi)容和形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吳訥《文章辨體序說》:“古者祀享,史有冊祝,載其所以祀之之意,考之經(jīng)可見。若《文選》所載謝惠連之祭古冢,王僧達之祭顏延年,則亦不過敘其所祭及悼惜之情而已。迨后韓、柳、歐、蘇,與夫宋世道學諸君子,或因水旱而禱于神,或因喪葬而祭親舊,真情實意,溢出言辭之表,誠學者所當取法者也。大抵禱神以悔過遷善為主,祭故舊以道達情意為尚?!雹輩菐熢疲骸鞍醋N恼?,饗神之詞也,劉勰所謂:‘祝史陳信,資乎文辭’者,是也。昔伊祁始蠟以祭八神,其辭云:‘土返其宅,水歸其壑,昆蟲勿作,草木歸其澤?!俗N闹嬉?。厥后虞舜祠田,商湯告帝,《周禮》設太祝之職,掌六祝之辭。春秋以降,史辭浸繁,則祝文之來尚矣??计浯笾?,實有六焉:一曰告,二曰脩(脩,常祀也),三曰祈(求也),四曰報(謝也),五曰辟(讀曰弭,讓也,見《郊特牲》),六曰謁(見也),用以饗天地山川社稷宗廟五祀群神,而總謂之祝文。其詞有散文,有韻語,今并采而列之。”“按嘏者,祝為尸致福于主人之辭,《記》所謂“嘏以慈告”者是也,辭見《儀禮》。其他文集不載,唯《蔡中郎集》有之,今備錄以備一體?!雹?/p>
秦代有祕祝之官,職責之中包括祈求神靈和賜福,可以看做是先秦禱辭的發(fā)展。秦代袐祝不得其詳,據(jù)文獻記載,漢承秦制,設立秘祝之官,至漢文帝時廢除?!妒酚洝し舛U書》:“祝官有祕祝,即有災祥,輒祝祠移過於下?!睆埵毓?jié)正義:“謂有災祥輒令祝官祠祭,移其咎惡于眾官及百姓也。”⑦可見祕祝不在《周禮》六祝之內(nèi),設立此官的目的是保護帝王一人,希望神靈把災禍轉(zhuǎn)移給臣子或百姓。漢文帝十三年的“增神祠制”和十四年的“增祀無祈詔”都是針對袐祝而發(fā):
朕即位十三年于今,賴宗廟之靈,社稷之福,方內(nèi)艾安,民人靡疾。間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饗此?皆上帝諸神之賜也。蓋聞古者饗其德必報其功,欲有增諸神祠。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其河、湫、漢水加玉各二;及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而祝秘者歸福於朕,百姓不與焉。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史記·封禪書》)
朕獲執(zhí)犧牲珪幣,以祀上帝宗廟,十四年於今,歷日彌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其廣增諸祀壇場珪幣。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后己,至明之極也。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於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xiāng)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其令祠官致敬,毋有所祈。(《漢書·文帝紀》)
這兩篇詔書中都指出袐祝僅僅是祈求神靈佑護皇帝一人,當上天有所責罰時,要由大臣或百姓代皇帝受過,即詔書所說的“歸福於朕,百姓不與”、“獨美其福”,漢文帝不贊同這種行為,因此兩次下詔要求祝官敬拜神靈即可,不要有所祈求,這里的祈求應該是指袐祝之事。漢文帝最后還是下詔廢除了袐祝,《史記·孝文本紀》:“上曰:‘蓋聞天道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祕祝之官,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不取,其除之?!彪m然現(xiàn)在無法得知袐祝之辭的詳情,但是從上述文獻之中還是可以大致了解袐祝的內(nèi)容。袐祝與商湯“桑林禱”有所不同,“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時,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商湯的禱辭希望天帝神靈把罪責歸于自身,由自己來承擔上天的責罰,而祕祝目的相反,因此劉勰《文心雕龍·祝盟》評價說:“所以祕祝移過,異於成湯之心?!雹鄤③乃f的“移過”的確可以視為袐祝的功用,這也是與先秦銘文中祝嘏之辭最大的差異。
漢武帝時董仲舒亦作祝辭三首:
救日食祝:炤炤大明,殲滅無光。奈何以陰侵陽,以卑侵尊。
請雨祝:昊天生五谷以養(yǎng)人。今五谷病旱恐不成,敬進清酒膊脯,再拜請雨,雨幸大澍。
止雨祝:諾,天生五谷以養(yǎng)人。今淫雨太多,五谷不和,敬進肥牲清酒,以請社靈,幸為止雨,除民所苦。無使陰滅陽,陰滅陽,不順於天?!腋骒渡纭"幔ā洞呵锓甭丁肪硎?/p>
董仲舒這三則祝辭一則為救日食之辭,一則為求雨之祝,一則為止雨之祝,都屬于《周禮》“六祈”之中的“禜”祭。在祝辭的內(nèi)容上,“救日食?!敝小澳魏我躁幥株?,以卑侵尊”一句明顯帶有責備之意,屬于《周禮》“六辭”中的“攻說”?!罢堄曜!笔瞧砬筇焐窠涤暌越飧珊抵?,“止雨祝”是進獻犧牲以求神靈幫助停止降雨賜福百姓,祝辭之中祈匄賜福之意十分明顯,與銘文中祝嘏之辭祈求之意相同。
《全漢文》載有蔡邕祝辭四篇,分別為《告遷都祝嘏辭》、《九祝辭》、《祝祖文》、《祖餞祝》:
《告遷都祝嘏辭》:
嗣曾孫皇帝某,敢昭告于皇祖高皇帝,各以后配。昔命京師都于長安,國享十有一世,歷年二百一十載。遭王莽之亂,宗廟隳壞。世祖復帝祚,遷都洛陽,以服中土,享一十一世,歷年一百六十五載。……敕躬不慎,寢疾旬日,賴祖宗之靈,以獲有瘳。吉旦齋宿,敢用潔牲一元大武,柔毛剛鬣,商祭明視,香合嘉蔬香萁,咸鹺豐本,明粢醴酒,用告遷來。尚饗!
《九祝辭》:
高皇帝使工祝:承致多福無疆,于爾嗣曾孫皇帝。使爾受祿于天,宜此舊都,萬國和同,兆民康乂,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守民庶,勿替引之。
《祝祖文》:
元正令子,時惟嘉良,乾坤交泰,太簇運陽,乃祀祖靈,以祈福祥。
《祖餞?!罚?/p>
令歲淑月,日吉時良。爽應孔嘉,君當遷行。神龜吉兆,林氣煌煌。著卦利貞,天見三光。鸞鳴雍雍,四牡彭彭。君既升與,道路開張。風伯雨師,灑道中央。陽遂求福,蚩尤辟兵。倉龍夾谷彀,白虎扶行。朱雀道引,玄武作侶。勾陳居中,厭伏四方。往臨邦國,長樂無疆。⑩
蔡邕四篇祝辭各有特點,《告遷都祝嘏辭》是漢末發(fā)生動亂被迫遷都長安時,蔡邕代皇帝撰寫的告祭先祖的祝辭,屬于《周禮》“六祈”中的“造”祭,祝辭中沒有祈求內(nèi)容,只是告知先祖此次遷都的背景,要祖先在天之靈知曉,屬于“六辭”中的“誥”辭?!毒抛^o》亦為告祭祖先之辭,祈求祖先神靈賜福國家、百姓,與銘文中祝嘏辭內(nèi)容相同,并且文中運用“多福無疆”、“眉壽萬年”、“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等詞語,顯然繼承了周代銘文中祝嘏辭的內(nèi)容和形式。此外《祝祖文》、《祖餞?!钒衅韯?,但句式整齊劃一,韻律和諧,比周代銘文有很大發(fā)展。
漢代以后祝文的祈求對象發(fā)生變化,從以祈求祖先神為主發(fā)展為祈求自然神為主,原來簡短的祝嘏辭也擴展為篇幅較長的祝文。如梁江淹《蕭太傅東耕祝文》:
敬祝先穡曰:攝提方春,黍稷未華。灼爍發(fā)云,昭曜開霞。地煦景曖,山艷水波。側(cè)聞農(nóng)政,實惟民天。競秬獻歲,務畎上年。有渰疏潤,興雨導泉。崇耕巡索,均逸共勞。命彼倌人,稅于青皋。羽旗銜蕤,雄戟耀毫。呈典緇耦,獻禮翠壇。宜民宜稼,克降祈年。愿靈之降,解佩停鑾。神之行兮氣為軷,神之坐兮煙為蓋。使嘉谷與玄鬯,永爭光而無沫哉。(《文章辯體匯選》卷三十四)
此文為江淹為蕭太傅祭祀農(nóng)神所作的祝文,先穡是指神農(nóng)氏,文中祈求先穡降福百姓,希望風調(diào)雨順,宜民稼穡。此文語言精煉,用詞華麗,如“灼爍發(fā)云,昭曜開霞。地煦景曖,山艷水波?!泵枥L春日山川美景,藻飾文辭,盡顯江淹文采。梁代陶弘景所作《請雨詞》則呈現(xiàn)另一種風格:
華陽隱居陶弘景、道士周子良詞。竊尋下民之命,粒食為本,農(nóng)工所資,在于潤澤。頃亢旱積旬,苗稼焦涸,遠近嗷嗷,瞻天雀息,百姓祈請,永無感降。伏聞雨水之任,有所司存,愿哀憫黔首,霈垂沾渥,呵風召云,膚寸而合,使洪潦溢川,水陸咸濟,則白鵠之詠,復興于今,共伸至誠,稽顙陳情,謹詞,天監(jiān)十四年太歲乙未六月二十日詞,詣句曲華陽洞天張理禁趙丞前。(《文章辯體匯選》卷三十四)
這是陶弘景在天久旱不雨之時所作祈雨之詞,雖名為“詞”,實則為文。祝文中先敘糧食為百姓生存之本,而天旱多時,民無所資,祈求神靈哀憫下民,降雨佑民。此文敘寫百姓苦旱之情言辭懇切,無華麗文辭,文風樸實,但祈求之意甚濃。
北魏道武帝即位時作有《即位告祭天地祝文》:
皇帝臣珪,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之靈。上天降命,乃眷我祖宗,世王幽都。珪以不德,纂戎前緒,思寧黎元,龔行天罰。殪劉顯,屠衛(wèi)辰,平慕容,定中夏。群下勸進,謂宜正位居尊,以副天人之望。珪以天時人謀,不可久替,謹命禮官擇吉日,受皇帝璽綬。惟神其丕祚于魏室,永綏四方。(《魏書·禮志》)
該文作于天興元年(公元398年),是道武帝遷都平城,即皇帝位之前祭祀天地神靈而作。文中昭告皇天后土,感謝上天眷顧祖先,佑護自己,敘述自己平定天下重要經(jīng)歷和臣子勸進過程,最后希望天地神靈賜福魏國,保佑天下安定。從祝文內(nèi)容上看,該文屬于“六祈”中的“類”祭,“六辭”中的“誥”辭,最后一句祈禱神靈佑護,表明其吸收了“禱”辭的內(nèi)容。
北魏時期李敞曾作《告祭石廟祝文》:
天子燾,謹遣敞等用駿足、一元大武敢昭告于皇天之靈。自啟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唆鍍闯螅囟ㄋ倪?。沖人纂業(yè),德聲弗彰。豈謂幽遐,稽首來王。具知舊廟,弗毀弗亡。悠悠之懷,希仰馀光。王業(yè)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瓞,時惟多祜。敢以丕功,配饗于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魏書·禮志》)
據(jù)《魏書》記載,“魏先之居幽都也,鑿石為祖宗之廟于烏洛侯國西北”,“世祖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遣中書侍郎李敞詣石室,告祭天地,并在洞中刻下祭文。本文寫作歷史背景已經(jīng)決定了祝文內(nèi)容以告祭祖先為主,祝文大部分內(nèi)容是感謝皇天、贊頌祖先功業(yè),最后祈求天神和祖先之靈保佑子孫后代“福祿永延”。
從唐代開始,蘊含祈求之意的祝文主要是通過祭祀天地山川之神以祈雨禳災,如《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三載杜牧《祭城隍神祈雨文》二篇,乃杜牧為官之時遭遇旱災祈求上天降雨之文,此文內(nèi)容與商湯禱桑林之文相近,如文中有“刺史性愚,治或不至,厲其身可也。絕其命可也。吉福殃惡,止當其身。胡為降旱,毒彼百姓?謹書誠懇,本之於天,神能格天,為我申聞?!毕M耢`能夠降福百姓,文中頗有祈求之意。杜牧另有一篇《黃州準赦祭百神文》,后半段為:
牧實遭遇,亦忝刺史,齋齋惕栗,淵谷臨墜。視牲啟毛,濯爵置冪,不委下吏,肴羞具潔,罔有不備。衣冠待曉,坐以假寐,步及神宇,足屏氣。神實在前,敬恭跪起?!对姟凡辉坪??“皇天上帝,伊誰云憎?!碧煸髯锶耍炜芍敢?,止殃其身,豈可傍熾?刺史有罪,可病可死,其身未塞,可及妻子,無作水旱,以及閭里?;实廴适?,神衹聰明,唱和符同,相為表里。黃治雖遠,黃俗雖鄙,皇帝視之,遠近一致。洋洋在上,實提人紀,無負皇帝,自作羞愧。月惟孟夏,日惟辛巳,實神降祉。神如有言,“我答皇帝。寒暑風雨,其期必致,瘥癘水旱,永永止弭。爾為官人,勉其爾治。”某敬再拜,汗流沾地。(《全唐文》七百五十三卷)
杜牧在文中昭告眾神自己祭神的虔誠之心,祭祀之前做到“視牲啟毛,濯爵置冪,不委下吏”,所有事項無不親力親為,表示恭敬之情,盡力做到“肴羞具潔,罔有不備”,如此莊重嚴肅敬待諸神,希望各路神靈允諾“寒暑風雨,其期必致,瘥癘水旱,永永止弭”。
唐代以后祈雨止雨之文占有較大比例,如韓愈《潮州祈太湖神文》是韓愈為潮州刺史時祈求太湖之神降雨而作,希望“聰明而端一”的神靈體恤百姓,降?!稗r(nóng)夫桑婦”。柳宗元《禜門文》是祭祀城門之神,望其“配陰含德,司其翕辟,能收水沴,以佑成績”,在“淫雨斯降,害于麰麥。野夫興憂,官守增惕”之時能夠“納其云氣,復我川澤”,降靈于世間,使萬民有所依歸。杜牧《祭城隍神祈雨文》、李商隱《鄭州祈雨文》、歐陽修《求雨文》、《滁州祭城隍神文》、《滁州修城祈晴祭五龍文》、元代劉因《告峨山龍湫文》、明代方孝孺《里社祈晴文》等皆為祈雨止水之文。
秦以后祝文發(fā)展較為迅速,其重要原因是神靈信仰在社會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天子以至于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視祈求神靈。如漢文帝頒布《增神祠制》的目的是希望停止僅為皇帝一人祈福之舉,但其中“皆上帝諸神之賜”等話語表明文帝本身是相信天地神靈的存在,下民通過正確的方法可以實現(xiàn)與神靈的交流。與漢文帝此文非常相似的是梁武帝《禁祝史祈福詔》:
夫有天下者,義非為己。兇荒、疾癘、兵革、水火,有一于此,責歸元首。今祝史請禱,繼諸不善,以朕身當之,永使災害不及萬姓,俾茲下民稍蒙寧息。不得為朕祈福,以增其過。特班遠邇咸令遵奉。(《文章辯體匯選》卷六)
梁武帝發(fā)布此詔書的目的與漢文帝相同,都是希望以自身擔當任何罪責,不應為一身之福慶影響百姓,愛民之心相通。唐李德裕《禱祝論》中關(guān)于祝禱原則和意義的論述更清楚地解答了祈禱承繼不絕的原因:
《語》曰:“某之禱久矣?!庇衷唬骸凹绖t受福。”豈非圣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契,無所請禱,而禱必感通?唯牧伯之任,不可廢也。夫時不雨,稼穡將枯,閉閣責躬,百姓不見,若非遍走群望,則皆謂太守無憂人之意,雖在畎畝,不絕嘆音。余前在江南,毀淫祠一千一十五所,可謂不諂神黷祭矣?!湃四擞屑糇χ略~,積薪自誓,精意上達,雨必滂沱,此亦至誠也。茍誠能達天,性能及物,焉用以肌膚自苦,焦爛為期?動天地,感鬼神,莫尚於至誠,故備物不足報功,禴祭所以受福。余以為人患不誠,天之去人,不相遠矣。(《文章辯體匯選》卷三十四)
李德裕認為在雨不及時,稼穡將枯的情況下,作為地方官員,應該舉行祭祀神靈儀式,祈禱神靈,可以先令屬下官員先行祈禱,如無效果,必須由地方最高官員親自主持祭神儀式方能奏效。他以親身成功經(jīng)歷為例,在祭祀之前,必閑居三日,清心齋戒,以期虔敬之心上達于神靈。文中特別強調(diào)“至誠”的作用,認為祭祀儀節(jié)及法術(shù)與至誠之心無法相比,提出“動天地,感鬼神,莫尚於至誠”的觀點。
從李德裕的祝文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社會上層(包括知識階層)和普通民眾對祭神祈雨思想信仰的一般狀況。李德裕自身就是官僚階層和知識階層的一員,他對求神祈雨的主張和方法的論說已經(jīng)清楚表明其信仰的虔誠,并且在當時,他的行為不是孤立的,韓愈、柳宗元等身兼官僚與文人雙重角色,他們的行為使我們可以確認神靈信仰是上層社會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祝文中李德裕對于身為官員身份如何真心祈雨才能夠獲得治下百姓理解和認可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即“閉閣責躬,百姓不見,若非遍走群望,則皆謂太守無憂人之意”,透露出當時的百姓信仰神靈、堅信通過祭神祈神儀式可以獲得神靈的佑助,所以他們非常注重當?shù)毓賳T在旱災來臨之時親身祈雨的行為。唐代李德裕的《禱祝論》不僅可以代表唐代社會的思想信仰,實際上也可以看做漢唐直至明清之際社會思想信仰中有關(guān)祈雨認識的一個縮影,這種思想也與周代銘文中體現(xiàn)出來的祈求天神降福賜福的思想一脈相承,同時也是歷代祈禱類祝文發(fā)生的思想背景。
以祈求神靈為主要特征的禱辭,在先秦銘文中的使用較為頻繁,在后世發(fā)展流變過程中,其本質(zhì)特征雖然依然保留,但是在祈求對象、目的、文辭的文學價值及審美意義等方面都發(fā)生較大的變化。一是祈求對象的多元化和具體化。周代銘文中祝嘏辭祈求的神靈主要是祖先神,部分銘文也涉及到天神,但這里的天神一般是泛指,沒有明確說明祈求的是具體哪一個神靈。而后世祈禱類的祝文中,祖先神已經(jīng)居于次要地位,多數(shù)以天神為主,并且有明確的指向性,或是農(nóng)神、風神、雨神、旱神,或是龍神、城隍神,涉及神靈眾多且具體;二是與祈求對象多元化狀況相適應,祈求的內(nèi)容和目的也呈現(xiàn)具體化趨勢。周代一般泛言祈求祖先天神賜福于己,延及家族子孫后代,至于所求之福具體包括哪些內(nèi)容,則沒有明確指出,唯一可以稱為具體的是“眉壽萬年”、“黃耉無疆”等表示長壽的要求。而后世的祝文祈求內(nèi)容十分具體,很多在題目中就直接表現(xiàn)出祝文的主題,如李商隱《鄭州祈雨文》、歐陽修《求雨文》等,此類詩祈求內(nèi)容更加廣泛,包括降雨、止雨、蟲災、家畜、壽命、福祿等等;三是文學價值的增加和獨特的審美韻味。先秦時代祝嘏辭一般只有簡短的幾句話,用詞和句式較為固定,幾乎見不到出于展示文采目的而藻飾詞句的現(xiàn)象,這也與當時文學觀念有關(guān)。祝文在后世的發(fā)展與詩歌、散文等其他純文學作品的變化相一致,如漢代祝文呈現(xiàn)文風樸實的特點,但與周代相比又有注重修飾的區(qū)別。齊梁時代的祝文特別重視辭藻華麗,極盡雕琢之能事,也與當時綺靡文風和審美趣味相合。唐代以來韻律與句式的講求也直接影響到祝文,特別是一些文學名家如韓、柳、李、杜等,他們的文學觀念、審美情趣等因素都直接促使祝文風格發(fā)生變化。
①②③④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58、659、661、662 頁。
⑤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頁。
⑥吳師曾《文體明辨序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55-156頁。
⑦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77頁。
⑧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06頁。
⑨袁長江主編《董仲舒集》,學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8-410頁。
⑩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8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