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德榮[西安文理學(xué)院法政系, 西安 710065]
生存還是毀滅
——論《竇娥冤》的悲劇指向
⊙冀德榮[西安文理學(xué)院法政系, 西安 710065]
生存還是毀滅?道德理想徹底破滅之后的竇娥,同樣遭遇到這一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拷問。與其說竇娥出于孝道而甘愿屈招受死,不如說竇娥是以孝道的名義走向了死亡。當殘酷的生存困境已經(jīng)剝奪了她生的希望,對道德的堅守也已經(jīng)失去意義之后,死亡作為反抗生的絕望、掙脫生存困境的唯一方式,就成了竇娥的一種帶有自主性的人生選擇。
《竇娥冤》 文化屬性 生存困境 悲劇指向
竇娥的死亡,是《竇娥冤》文本敘述中最具心理震撼效應(yīng)的事件,這也從根本上鑄就了這一文本的悲劇品格。同時,我們只有通過客觀地還原竇娥走向死亡之前的心路歷程,才能對竇娥這一悲劇典型的悲劇內(nèi)涵做出比較準確的闡釋。本文認為,死亡,是竇娥的自覺選擇,也是她反抗生的絕望的唯一方式。
痛苦和災(zāi)難,是竇娥短暫的一生始終無法掙脫的夢魘。她三歲喪母,七歲以身抵債,十七歲完婚,當年丈夫就死去。對于她來說,一切還沒有開始,就已經(jīng)結(jié)束。竇娥一出場的唱詞,便表達了她內(nèi)心極深的痛苦:“滿腹閑愁,多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保ā鞠蓞巍c絳唇】)她心中郁悶,愁苦萬分,見花墮淚,望月傷懷,“長則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悶沉沉展不徹眉尖皺”(【混江龍】),生活中除了一連串不幸所帶來的心靈創(chuàng)傷與磨難,已沒有任何屬于她自己的歡樂可言。
竇娥和其他古代婦女一樣,長期處于“三綱五?!狈饨ǘY教的桎梏下,逐漸形成了順從忍讓,自輕自賤的心理特征。她們很容易將現(xiàn)實苦難的根源歸諸為“命定”,她們虔誠地相信“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天命觀。竇娥相信命運:“莫不是八字兒該載著一世憂,誰似我無盡頭?”(【油葫蘆】)“莫不是前世里燒香不到頭,今也波生遭禍尤?”(【天下樂】)我們看到,對命運的無奈和屈從,使得竇娥只能從宗教中去尋找精神安慰和支撐。誠如馬克思所說“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沒有精神狀態(tài)的精神一樣。宗教是人民的鴉片”,[2]那么,如何修來世呢?竇娥的回答是:“我將這婆侍養(yǎng),我將這服孝守?!保ā咎煜聵贰浚╋@然,遵循儒家的倫理綱常,盡孝守節(jié),就是修來世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途徑。從竇娥的心理流程及思想軌跡中,我們清楚地看到儒家的倫理道德是如何與宗教聯(lián)姻的。
總之,我們看到,“竇娥的感性生命及人的自然欲求,都已被儒教的理性規(guī)范及濃厚的宗教意識所代替。她立志守節(jié),以自己的苦行苦修、性似寒冰去換取來世的幸福。這使她甚至對合乎人道的生活,對人們的自然情感,哪怕是一點點的溫情,都難以接受,甚至是非常的反感、厭惡。”只有從這一深層被異化的文化心理中,我們才能理解為什么竇娥對婆婆的改嫁持那么憤激的反對態(tài)度。竇娥極端的態(tài)度充分表明,“守節(jié)”對于她來說,“已是一種可以為之獻身的宗教化了的精神情感。而恰恰是這一點,讓我們今天的人們痛切地感受到古代宗教倫理的‘性禁錮’對婦女心靈和肉體的殘害是多么深重!”
在追究竇娥的死因時,以往的論者多從社會批判的立場出發(fā),認定以桃杌太守為代表的元代的腐敗吏治和以張驢兒父子為代表的社會邪惡勢力,是致竇娥于死地的元兇。事實上,這一看似正義的定罪宣判,與《竇娥冤》的文本敘述之間并無清晰的邏輯關(guān)聯(lián)。那么,竇娥的非正常死亡的原因又該被如何解釋呢?本文認為,死亡,是竇娥的自覺選擇,也是她反抗生的絕望的唯一方式。
自青春守寡以后,與蔡婆相依為命的竇娥,在主體意識中已經(jīng)自覺地樹起了一面守貞的大旗。因為,在她的文化意識中,對于一個年輕的寡婦而言,貞操就是她余下的生命的全部,捍衛(wèi)貞操,也就成了她在世的唯一價值。她要通過這種姿態(tài),來使他人承認自己在道德上的純潔性。但自從張驢兒父子的強行闖入到意外地走上刑場,其心理經(jīng)歷了由慌亂到絕望的變化。
起初,面對家中突然冒出的一對流氓父子,竇娥的第一反應(yīng)是不知道該如何去繼續(xù)生活。在當時的條件下,而她又無力改變這種局面?!八秊榱苏f服蔡婆和自己站在一起對付張驢兒父子的威逼,只有用‘一馬不鞴二鞍,好女不嫁二男’的封建道德標準最有說服力,因為竇娥的守節(jié)不是為了別人,就是為了蔡婆的親生兒子。”可以說,竇娥正是出于對封建的婦女道德的自覺,才把自己的青春乃至在世的整個生命,當成供奉丈夫亡靈的祭品。按理來說,蔡婆對竇娥的這種道德自覺和獻身精神應(yīng)心存感激才對,至少在關(guān)鍵時刻不會由于自己的選擇而把竇娥推向道德的絕境。但這樣的一種看似極具情感力度的道德勸誡,對蔡婆這一個市井生存秩序中的女強人而言,卻沒有產(chǎn)生的任何的效力。蔡婆最終的屈從,使竇娥在身份問題上面臨空前的尷尬,也使她在“貞”和“孝”選擇上陷入到兩難的困境。
張孛老的意外死亡,在竇娥的情緒反應(yīng)中,起初根本就沒有對可能的牢獄之災(zāi)、刑逼之苦的恐懼,相反,在她看來,這是使自己道德上擺脫兩難困境的一次機遇。也正是由于如此,竇娥不僅以冷漠的旁觀者姿態(tài)來看待張孛老的死亡,而且對潑皮張驢兒叫囂著要“官休”的恐嚇也不以為然。因為,在竇娥看來,張孛老的死亡既使自己得以完成向“貞女”兼“孝婦”的身份的復(fù)歸,又使自己同蔡婆在道德層面上的潛在沖突得以化解。有論者已經(jīng)指出,“《竇娥冤》的基本矛盾,既不在于竇娥與官府之間,也不在于竇娥與張驢兒之間,而在于竇娥與蔡婆婆之間一個要嫁一個要守的基本沖突。”其次,在相信有“清官”存在的前提下,竇娥企圖通過訴諸公堂,通過辨明并懲辦真兇,徹底消除張驢兒帶給自己的威脅。對竇娥來說,張驢兒對自己的最大危害,不是來自人身安全方面,而是他可能終結(jié)自己做一名“貞女”、“孝婦”的道德理想,從而根本上摧毀自己賴以生存的精神根基。
如前所述,在后來的劇情發(fā)展中,竇娥卻意外地遭遇了一場在封建時代可謂司空見慣的司法悲劇,結(jié)果是她試圖通過“清官”來擺脫生存困境的夢想徹底破滅,而她本人也淪為這場悲劇的犧牲品。事實上,通過解析竇娥自張驢兒父子強行闖入到與張驢兒一起應(yīng)訊于公堂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與其說竇娥出于孝道而甘愿屈招受死,不如說竇娥是以孝道的名義走向了死亡。因為,假如被屈打成招并最終走向刑場的是蔡婆而非竇娥,對活著的竇娥的而言,她在人世的痛苦只能是更加的深重。因為,一方面她曾經(jīng)所獲得的孝婦的美名將被輿論收回(封建的孝道規(guī)定了她在這場司法悲劇中只能替婆婆受死),另一方面,惡棍張驢兒將在事實上成為她無法逃避的夢魘。既然竇娥將“貞潔”和“孝道”當成了生命的最高準則,并試圖通過對“貞潔”和“孝道”的踐行,來獲得精神上的自我慰安,實現(xiàn)對苦難本身的有限遮蔽,那么,當在公堂上的竇娥意識到作為活著的代價,她必須放棄對“貞女”、“孝婦”這類美名的追求的時候(對竇娥這個生活在封建社會底層的弱女子來說,“貞女”、“孝婦”這一類封建婦女道德體系中的最高榮譽稱號的獲得,足可以成為對她一生苦難的補償,也是她文化意識中所渴望得到的表彰),塵世也就成了虛無的存在,活著也就成了禁錮靈魂的牢籠。
當決意要做一名“貞女”、“孝婦”的自我追求破滅以后,竇娥才由一架封建的婦女道德的宣教機器,回歸到了一個真正的人的地位——一個真實、年輕的女性生命,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即當用她人之為人所應(yīng)具有的體驗和欲求來審視自己的人生時,她才第一次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曾經(jīng)所經(jīng)歷和正在經(jīng)歷的痛苦、災(zāi)難和屈辱,既是如此的深重,又是如此的荒誕!然而,即使她已經(jīng)清醒了,但作為一個孤弱無依的女子,她又如何能掙脫得了自己的這非人的處境?假如用現(xiàn)代的視角來解讀竇娥,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她跟魯迅先生所講的那類“清醒后卻發(fā)現(xiàn)無路可走的人”多少有些相似。
此外,從人性的層面上講,竇娥不會也不應(yīng)該只是某種理念教條的化身。她有人之為人所可能有的各種欲望,但更有欲望被封建的倫理教條長期壓抑的痛苦。于是,內(nèi)心痛苦無法消除,心靈無法安靜。在劇本的第一折,竇娥用血淚唱出了積壓在心底的沉痛。竇娥在首次亮相的結(jié)尾說道:“竇娥也,你這命好苦也呵!”這是她對災(zāi)難連綿的悲劇生命的表層感受,也是她對所處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情感反應(yīng)。而她所唱的第一支曲《仙呂·點絳唇》有云:“滿腹閑愁,數(shù)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曲,怕不待和天瘦?!遍e愁并非春花秋月的離情別緒,而是生命的自然欲望受阻后的情緒表白。但對自我人生歷程的這些體驗,都是以獨白的方式傳達出來的,是不使秩序干預(yù)的潛意識中的“我”的一種自憐。而現(xiàn)實中的她是根本沒有權(quán)利言說自己的不幸的,甚至,她對不幸的默認和承受,被闡釋為一種獻身于封建的婦女道德的自我表白??梢韵胂?,像竇娥這樣一個在現(xiàn)實中被道德的鬼魂絕對支配,只能在黑暗的潛意識世界里獲得片刻的人性舒展的人,對死亡,不可能只是一種純粹的恐懼。相比于她在現(xiàn)實中的非人境遇,死亡,只是另一個神秘世界的符號,甚至,是自我解脫的誘惑。
在文本敘述的表層,竇娥似乎為“理”而死(保全婆婆的性命)。事實上,通過解析并還原竇娥的心靈歷程,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一種判斷:當竇娥意識到殘酷的生存困境已經(jīng)在道德和現(xiàn)實層面剝奪了自己生存的希望之后,死亡,就成了消解痛苦、反抗絕望的唯一選擇。竇娥的死亡,也反映出個體在非人的生存秩序下實現(xiàn)自我拯救渺茫。
[1] 顧學(xué)頡.元人雜劇選[C].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8.
[2]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xué)批判》導(dǎo)言[A].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錢華.“本一點孝道的心懷,倒做了惹禍的胚胎”———竇娥冤屈的深層文化意蘊[J].海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3(5).
[4] 王志武.關(guān)于《竇娥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人文雜志,2002(4):92.
[5] 張維娟.從《竇娥冤》看關(guān)漢卿的男權(quán)本質(zhì)[J].戲曲藝術(shù),2003(2).
作 者:冀得榮,講師,西安文理學(xué)院思想品德教研室主任。
編 輯:古衛(wèi)紅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