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臺灣地區(qū)刑事證人制度評介:規(guī)定與傳承

2011-08-15 00:50:16曾志濱
重慶與世界 2011年21期
關鍵詞:相隱訊問親屬

曾志濱

(江西省直工委黨校,南昌 330077)

縱觀大陸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對于證人制度的規(guī)定很不完善,①我國刑事訴訟法有關專門規(guī)定證人制度的法條總共不超過10 條,分別是第45、47、48、49、97、98、99 條,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141、142、143 條。而且在實踐中也一直存在著證人害怕作證、證人出庭率低、證人保護措施不夠等問題。但在臺灣地區(qū),除了在刑事訴訟法典中詳盡地規(guī)定了證人制度外,還于2000年公布了《證人保護法》,加強對證人的保護。鑒于海峽兩岸在法律制度方面的相通性,在當前刑事訴訟修改的過程中,研究臺灣地區(qū)刑事證人制度的有關規(guī)定及其在法律傳承方面的有益經(jīng)驗,能為大陸的刑事證人制度完善提供一些借鑒。

一、臺灣地區(qū)刑事證人制度之規(guī)定

證人是刑事證據(jù)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證人證言也是偵查機關發(fā)現(xiàn)犯罪嫌疑人、收集其他證據(jù)的重要來源,還是審判機關作出裁判的重要依據(jù)。但是證人證言也有可能由于證人的認識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也有可能由于證人的情緒變化而具有不穩(wěn)定性,因此,為充分發(fā)揮證人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需要一個完善的制度予以規(guī)范。證人制度一般包括證人的含義、證人適格問題、證人的權利義務、訊問證人的程序等具體規(guī)定。

(一)證人的含義

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中關于證人的資格沒有限制,任何人只要知道案件事實都可以成為證人。臺灣學者定義證人為“在刑事程序中陳述自己對于犯罪事實所見聞之人”[1]。但是證人以自然人為限,法人等非自然人不得承認證人。

(二)證人適格問題

即指哪些人可以成為證人,證人的范圍有哪些。在臺灣刑事證據(jù)理論界,有物證和人證的分類方法,人證包括被告人、鑒定人和證人。臺灣地區(qū)學者認為,證人是被告以外的第三人,應當包括:1)被害人,原則上被害人為證人,即使曾經(jīng)實行訴訟程序參與之權利,如對告訴乃論之罪提起告訴,同樣可以當證人。但是如果被害人提起自訴,則成為自訴人,不得當證人;2)辯護人,原則上是不得當證人,但辯護人陳述若關于附隨事件,且其陳述又不違背其辯護義務時,可例外充當證人;3)輔佐人,原則上是證人;4)告發(fā)人,大法官解釋,認為告發(fā)人是刑事訴訟當事人以外之第三人,法院如果認為必要,可以依法傳喚之;5)告訴人,臺灣地區(qū)司法院認為公訴案件告訴人不屬于當事人,法院為證明事實可以依法傳喚;6)共同被告,共同被告對于其他共同被告案件而言為第三人,本質(zhì)上屬于證人[2]。

(三)證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

證人的權利義務既是法律規(guī)定證人所享有的法定內(nèi)容,也是法律據(jù)以保障證人作證制度有效實施的有力手段??梢哉f,權利是對證人履行作證義務的激勵機制,而義務和責任則從威懾方面要求證人必須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內(nèi)容。

證人的權利包括:第一,拒絕作證權。其中又有公務拒絕作證權(第179條)、親親得拒絕作證權(第180條)、反對強迫自證其罪權(第181條)、職務拒絕作證權(第182條)。第二,請求法定之日費和差旅費的權利(第194條)。證人作證是義務,但義務的履行也會對證人本身的生活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法律對于由于證人作證造成證人之經(jīng)濟付出進行補償應是必然之內(nèi)容。第三,作證結束后無必要不再被傳喚之權利。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196條規(guī)定,證人已由法官合法訊問,且于訊問時予當事人詰問之機會,其陳述明確別無訊問之必要者,不得再行傳喚。證人只是以知道之案件事實參與刑事訴訟,且臺灣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可以對證人進行拘傳,若無此條規(guī)定,則勢必會對證人之人權造成侵害。

有權利就有義務,證人的義務主要有3點:1)接收檢察官或法官簽發(fā)的傳票,并依傳票規(guī)定按時到案接受訊問和詰問。2)具結的義務。具結指證人以文書形式保證其所陳述之事實真實[2]。具結的意義與英美國家的證人宣誓作證有相通之處。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guī)定除未滿16歲者和因精神障礙,不理解具結意義及效果者外,證人均應具結。證人具結前,應當告知具結之義務及偽證的處罰;對于不用具結的證人,應告知據(jù)實陳述,不得藏匿、修飾、增減證言(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第187條)。3)陳述的義務。證人經(jīng)傳喚到場接受訊問,除例外情況下原則上都負有陳述的義務。證人的此項義務不受具結義務的限制,法律規(guī)定不負有具結義務的證人,仍然具有陳述的義務。只是這種沒有經(jīng)過具結的證言在法律上僅有參考的價值,如果沒有其他的證據(jù)補強以增強其證明力外,不能夠作為認定犯罪的證據(jù)。放棄拒絕作證權的證人在法官或檢察官訊問時也負有陳述的義務。

證人的責任主要由于證人應履行法律義務而未履行所應承擔的后果。與義務相對應,責任主要有2點:1)證人經(jīng)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而未到場者,得承受罰鍰處罰,同時要承擔被拘提的后果(第178條)。2)違反應當具結的規(guī)定或無正當理由拒絕作證,法院可以對證人處罰罰鍰3萬元以下新臺幣(第193條)。為保障證人的權利,法律賦予證人對法院的罰鍰處分可以提起控告。

(四)訊問證人的程序① 臺灣地區(qū)對于證人、鑒定人和被告人使用的都是“訊問”這個詞語,這與大陸地區(qū)區(qū)分使用“詢問”證人,“詢問”鑒定人,“訊問”被告人存在差異。在大陸,“詢問”意味著雙方是一種平等或合作的意思,“訊問”更多的是體現(xiàn)居高臨下、不平等的地位,臺灣地區(qū)刑訴法中“訊問”并無這種意思。

臺灣訊問證人分為偵查程序的訊問和審判程序的訊問,由于臺灣在法庭審判當中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的交叉詢問方式,因此審判中訊問證人程序一般稱為詰問。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證人拒絕作證權,為切實保障證人此項權利,法律規(guī)定訊問證人之前應先確定證人與被告之關系,這個程序稱為“人別訊問”,之后要求證人具結,具結之后證人的證言就具有法律效力,若證人偽證,則成立偽證罪。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第245條第一款規(guī)定偵查不公開,因此偵查程序中的訊問也是不公開的,但248規(guī)定檢察官訊問證人、鑒定人時,如被告到場者,被告可以親自詰問。從中可以看出,偵查程序中的訊問證人以不公開為原則,被告可以限制性地參加。但審判程序?qū)嵭泄_審判、直接言詞原則,因此,訊問證人是在公開法庭進行、實行英美法系交叉詰問的方式。如果證人是由當事人請求法院傳喚的,首先由聲請的當事人一方進行詰問;如果是由法院依據(jù)職權傳喚的證人,則審判長訊問后,當事人、代理人或辯護人可以進行訊問,由審判長決定哪一方當事人先行進行;如果遇到雙方當事人同時請求法院傳喚同一證人,則先由雙方協(xié)商訊問次序,協(xié)商不能時則由審判長決定。一方當事人先訊問后,另一方當事人可以進行反詰問,之后對方可以進行再詰問,直至雙方詰問結束。與大陸不允許證人旁聽庭審制度不同的是,臺灣地區(qū)規(guī)定證人、鑒定人雖經(jīng)陳述完畢,但非經(jīng)審判長許可,不得退庭(第168條)。如果證人有數(shù)人時,應分別訊問,為防止證人之間作證時相互影響,沒有訊問的證人,未經(jīng)法庭許可不得在場。為了更好地發(fā)現(xiàn)真實,如果有必要法庭可以要求證人之間互相對質(zhì),如果被告請求,被告也可以與證人對質(zhì)。

二、臺灣地區(qū)刑事證人制度之傳承

自中國古代戰(zhàn)國時期魏國李悝著《法經(jīng)》以來,中國歷朝歷代在建立初期或新皇帝登基之時,都會在繼承原有法典的基礎上,“取其宜于時者,重加刪定”。其中,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影響比較深遠的法典有《法經(jīng)》《漢九章律》《晉泰始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永徽律》《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近代由于列強的入侵,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岌岌可危的傳統(tǒng)體制,在一批有識之士的奏請下,開始了中國法制近代化改革的嘗試,中間誕生了《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草案)》《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這兩部法典雖在草案的胚胎中即因革命的爆發(fā)、清政府的垮臺而并未真正在清朝實行,但卻被南京臨時政府援用實行。“孫中山于1912年3月10日發(fā)布暫行援用前清法律及暫行新刑律令:現(xiàn)在民國法律未經(jīng)議定頒布,所有從前施行之法律及新刑律,除與民國國體抵觸各條應失效外,余均暫行援用,以資遵守。同年4月3日,參議院根據(jù)三權分立原則行使立法權,正式通過《新法律未頒行前暫適用舊有法律案》”[3]。在中華民國北京政府成立的前十年仍然繼續(xù)沿用《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直至1921年北京政府制定《刑事訴訟條例》,該條例基本襲用《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在第一編總則下設“證人章”。1927年蔣介石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于1928年7月28日頒布《刑事訴訟法》,該法即為我國臺灣地區(qū)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的舊體。該法在證人制度上基本與《刑事訴訟條例》保持一致。

從上面的歷史脈絡可以看出,我國臺灣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雖然博采近代歐洲各國先進訴訟制度,“近習日本,遠效德法”,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的法律精神和文化對其影響仍然深遠。其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當屬對中國古代親親相隱的繼承?!墩撜Z》:“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唐律》中《名例律》卷第六46同居相為隱條規(guī)定:諸同居,若大功以上親及外祖父母、外孫,若孫之婦、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為隱。部曲、奴婢為主隱,皆勿論。疏義曰:同居,謂同財共居,不限籍之同異,雖無服者,并是[4]。意思即是說,只要共同生活在一起,即使之間沒有親戚血緣關系,仍然應當遵守犯罪相隱之規(guī)定,奴婢等地位較低之人負有為主人等地位更尊貴之人相隱之義務。若違反此條規(guī)定,則根據(jù)地位、親疏遠近處以不同刑罰?!短坡伞分小堵犜V律》卷第二十三345告祖父母父母條規(guī)定: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疏義曰:父為子天,有隱無犯。如有違失,理須諫諍,起敬起孝,無令陷罪。若有忘情棄禮而告者,絞?!堵犜V律》卷第二十四346告期親尊長條規(guī)定:諸告期親尊長、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雖得實徒二年,其告事重者減所告罪一等;誣告重者,加所誣告罪三等。告大功尊長各減一等,小功鍶麻減二等;誣告重者,各加所誣告罪一等。卷第二十四347告鍶麻卑幼條規(guī)定:諸告鍶麻、小功卑幼雖得實,杖八十;大功以上,減一等。誣告重者,期親減所誣罪二等,大功減一等,小功以下以凡人論。卷第二十四348部曲奴婢告主條規(guī)定:諸部曲奴婢告主,非謀反、逆、叛者,皆絞。告期親及外祖父母者,流;大功以下親,徒一年。誣告重者,鍶麻加凡人一等,小功、大功加一等。

從上可以看出,《唐律》中親親相隱有兩層含義:一是親屬之間不得揭發(fā)犯罪,而且親屬犯罪應當拒絕作證;二是禁止卑親屬狀告尊親屬。對于子女告直系尊親屬和奴婢告主人的都嚴加禁止,違反者皆適用最嚴厲的絞刑。而除此之外的卑親屬狀告尊親屬及奴婢狀告主人之親屬的,皆根據(jù)親疏遠近關系適用從杖罰到徒刑等不同刑罰,還根據(jù)被告之人地位對狀告者適用從重或從輕處罰。《唐律》相隱條對于維護家庭的穩(wěn)定,維護社會基本的倫理綱常和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此縝密的規(guī)定也為后世一直所沿用。雖經(jīng)清末修律和中華民國幾次修訂刑事訴訟法,但親親相隱條的規(guī)定依然沒被丟棄。

我國臺灣現(xiàn)行刑事訴訟法第180條規(guī)定,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拒絕證言:一,現(xiàn)為或曾為被告或自訴人之配偶、直系親屬、三親等內(nèi)之旁系血親、二親等內(nèi)之姻親或家長、家屬者;二,與被告或自訴人定有婚約者;三,現(xiàn)為或曾為被告或自訴人之法定代理人或現(xiàn)由或曾由被告或自訴人為其法定代理人者。此條只是親親相隱在刑事訴訟法中的實體性規(guī)定,規(guī)定哪些親屬可以適用拒絕作證的特權,但并不具有操作性。為保證法律傳統(tǒng)更具有操作性,臺灣刑事訴訟法第185條規(guī)定:訊問證人,應先調(diào)查其人有無錯誤及與被告或自訴人有無第180條第一項之關系;證人與被告或自訴人有第180條第一項之關系者,應告以得拒絕證言。臺灣刑事訴訟法不僅規(guī)定了親屬之間拒絕作證的特權,還對親屬之間的訴訟進行了限制,第321條規(guī)定:對于直系尊親屬或配偶,不得提起自訴。臺灣刑法中還對家庭關系犯罪規(guī)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歸納有3種:一是減輕或免除處罰:如幫助犯罪之親屬逃匿而涉嫌犯罪的得減刑,盜竊親屬財產(chǎn)的得免除刑罰;二是加重處罰,即如果涉及對尊親屬犯罪的,在一般犯罪行為之上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如損壞、遺棄、侮辱或盜取直系尊親屬尸體,發(fā)掘墳墓,私行拘禁、遺棄、傷害乃至殺害直系尊親屬等犯罪;三是把一些家庭關系犯罪規(guī)定為自訴案件或告訴乃論之罪,如通奸、侮辱直系親屬或姻親的??梢?,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和刑法在親親相隱規(guī)定的精神與《唐律》是相同的,都是為了維護家庭的穩(wěn)定和社會秩序。但臺灣刑事訴訟法與古代的相隱條又有區(qū)別:古代相隱除了十惡不赦罪之外都可以而且應當相隱,親親相隱帶有義務性的規(guī)定,但臺灣刑事訴訟法相隱主要適用于家庭關系犯罪方面,親屬拒絕作證是一項權利,證人可以放棄,這是法律“合乎時宜”發(fā)展的一個表現(xiàn)。

三、結論

當前,大陸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如何在這次修改中完善刑事證人制度是一個理論界和實務界都非常關心的話題。臺灣地區(qū)刑事訴訟法對證人的范圍、權利義務與責任,以及訊問證人的程序都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且刑事證人制度雖歷經(jīng)發(fā)展與修改,但仍然吸收傳承了中華傳統(tǒng)法律的精神,如親親相隱的規(guī)定。這些都為大陸修改完善刑事訴訟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1]張鹿卿.刑事訴訟法與運用[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2]林山田.刑事程序法[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3]羅志淵.近代中國法制演變研究[M].臺北:正中書局,1966.

[4]劉俊文.唐律疏義箋解[M].北京:中華書局,1996.

猜你喜歡
相隱訊問親屬
親親相隱
2010年以來國內(nèi)“親親相隱”制度研究述評
論我國辯護律師對偵查訊問錄音錄像的閱卷權
論“親親相隱”制度在刑事訴訟中的運用
法制博覽(2018年27期)2018-01-22 18:45:07
什么?親屬之間不能相互獻血?
媽媽寶寶(2017年3期)2017-02-21 01:22:14
悲愴者
文學港(2016年7期)2016-07-06 15:06:09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
非法訊問與監(jiān)控式訊問機制——以公安機關偵查訊問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檢察官(2016年3期)2016-02-11 20:22:50
情與法的碰撞
——以“親親相隱”為視角
法制博覽(2016年35期)2016-02-02 13:32:20
English Abstracts
扬中市| 娄烦县| 化德县| 吴江市| 广西| 张家口市| 法库县| 禄丰县| 遂平县| 上饶县| 凤凰县| 玉溪市| 藁城市| 金溪县| 临潭县| 襄汾县| 高淳县| 新泰市| 富蕴县| 含山县| 嘉兴市| 沁水县| 西藏| 定结县| 赤壁市| 南城县| 阿克苏市| 松滋市| 彰化县| 长武县| 界首市| 云浮市| 铁岭市| 监利县| 浦县| 峨边| 晋城| 高青县| 鄂托克前旗| 新竹县|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