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法榮浙江醫(yī)院
心臟起搏治療發(fā)展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在我國起搏治療發(fā)展也有30多年。無論從適應證的發(fā)展,還是植入技術,都越來越趨近于世界水平。至2009年,植入起搏器最多的國家仍然是美國,植入起搏器數(shù)量達到767臺/百萬人口,而中國為31臺/百萬人口[1],在植入數(shù)量上我們與發(fā)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
對于緩慢性心律失常,起搏療法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通過不斷的努力,為了使這一療法成為“標準治療手段”,即每一位符合起搏器適應證的患者都能接受該療法,更多地滿足患者的需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過去的兩年,學會及行業(yè)在諸多方面都進行了不斷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除了參照國際上現(xiàn)有的起搏治療指南,我國也定期制定和更新適應中國國情的起搏治療指南。2008年AHA/ACC/HRS更新了起搏器治療指南,我國也于2010年對起搏治療指南進行了更新,發(fā)布了《植入性心臟起搏器治療——目前認識和建議(2010年修訂版)》[2]。相比AHA指南,中國的指南不僅將主要適應證都納入指南,更在某些適應證上進行了更加積極的推動,比如無癥狀的II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在AHA的指南中列為IIb類適應證,我國的指南列為IIa類適應證。對于變時性功能不全,我國和AHA的指南都將其列為I類適應證,不過目前這類患者植入起搏器的比例在國內(nèi)還不是很多,有待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在指南推廣方面,學會通過大型的學術會議和相關核心期刊的文章發(fā)表對指南進行發(fā)布和闡述,旨在讓更多的心內(nèi)科醫(yī)生,包括非植入醫(yī)生了解起搏治療指南,讓更多有適應證患者從中獲益。
任何療法的發(fā)展離不開有影響力和權威的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我國在這方面尚待努力提高。2010~2011年度,我國起搏治療領域進行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兩個中國起搏治療的臨床PANORAMA[3-10]、COMPARE[11]在國際上多個會議進行發(fā)表,使我國在起搏治療領域具有了自己的循證醫(yī)學,也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學術影響力逐漸增強。PANOROMA研究作為中國第一個嚴格遵照國際標準程序來執(zhí)行的大規(guī)模器械臨床研究,采用了與歐洲相同的電子數(shù)據(jù)管理系統(tǒng)和分析方法,由香港大學的獨立研究小組進行數(shù)據(jù)綜合分析。該研究全部以美敦力EnPulse起搏器的植入患者為對象,結(jié)果表明EnPulse能精確起搏、確保起搏安全、從而有效提供起搏治療,并證明該起搏器的生理性起搏功能可顯著降低患者的不必要右心室起搏。PANORAMA研究結(jié)果已經(jīng)在CESP2008、APHRS2008,CardioRhythm2009、ISHNE 2009、HRS 2009、HRS2010成功發(fā)表了文章。COMPARE研究,也是前瞻性、隨機的多中心臨床研究,約有40個來自全國的中心參加,入組390例患者。研究于2009年4月啟動,6月入組了第1例患者,產(chǎn)品為Adapta雙腔起搏器,研究總歷時約為兩年(包括1年入組期和1年隨訪期),主要目標為比較MVP和Search AV+在減少右心室不必要起搏方面的功效。目前已經(jīng)完成入組和隨訪,1個月平均隨訪率為83%,6個月平均隨訪率為75%,中期分析結(jié)果已經(jīng)被CardioRhythm2011和HRS2011接收,并由中國醫(yī)生在大會上進行了宣講。除此之外,這兩年國內(nèi)數(shù)十個多中心和單中心臨床研究也陸續(xù)開展,例如研究起搏器干預房性心律失常效果的EFFECT研究等,使中國起搏事業(yè)循證醫(yī)學不斷向前發(fā)展。
2010~2011年,萬方數(shù)據(jù)庫可查詢到的全國心電生理醫(yī)師在國內(nèi)期刊發(fā)表主動導線臨床應用研究相關論文達500余篇,《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及《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共10篇[12-24]。腋靜脈穿刺方面國內(nèi)論文4篇,其中《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1篇[25],囊袋皮內(nèi)縫合1篇[26]。以上技術在國內(nèi)正得到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和推廣[27-39]。同時,對于起搏器與相關領域的研究,如磁懸浮列車對起搏器的影響[40],高血壓病人的房室傳導阻滯[41],起搏器患者生活質(zhì)量[42],不同模式對于患者疾病和心功能的影響[43]等,也得到一些專家的關注。
在學術期刊方面, 2010年,國內(nèi)與Elsevier集團合作出版《國際心律學雜志》,這將對我國的心律失常和起搏發(fā)展及學術進步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起搏器植入數(shù)量逐年遞增,近兩年增速都在15%左右。2010年中國起搏器植入量達到38 768臺,其中植入量超過500臺的醫(yī)院數(shù)量達到2家,超過200臺的醫(yī)院數(shù)量達到30家;在雙腔比例上,全國的雙腔起搏器比例達到58.5%,達到國際水平。頻率應答百分比為36.26%,趨于國際水平。
在心動過緩起搏器的植入適應證方面,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占49%,房室傳導阻滯占38%,房顫占13%[1],適應證比例分布和發(fā)達國家水平趨于一致。
起搏療法的關鍵是起搏系統(tǒng)的植入。在2010~2011年度為進一步推動、普及和完善該療法,從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各省市分會及全國各大中心均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面向全國各級醫(yī)生的各類培訓班、繼教班及研討會等,對規(guī)范化植入手術流程、手術成功率的提升以及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的減少起了很大的作用。
借助于衛(wèi)生部及學會在北京成立的心電生理和心臟起搏專科醫(yī)師培訓中心,學會每年舉辦一系列起搏器理念和植入技巧培訓課程,結(jié)合規(guī)范化的教材,使各級準入醫(yī)院和準入醫(yī)生的單雙腔起搏器植入技術基本達到規(guī)范化操作的培訓。一些如心房心室選擇位點起搏、腋靜脈穿刺技術和囊袋皮內(nèi)縫合技術等目前關注的技術也得到了推廣。當然,在應用主動導線行選擇位點起搏方面,術中結(jié)合損傷電流和影像共同判斷位置,可以更好地判斷導線是否合適地定位,并減少遠期的脫位率,已在國際上達成共識。這點需要在我國的手術規(guī)范化普及中進行更多的推進。
在規(guī)范心臟起搏植入手術的同時,需進一步提高植入手術成功率。就常規(guī)起搏系統(tǒng)植入而言,我國植入手術已達到較高成功率,平均手術時長在1小時左右。并且,對于一些特殊解剖結(jié)構(gòu)和情況的患者,如左上腔靜脈永存伴右上腔靜脈缺如[44-45]、心臟移植后起搏器植入[46]國內(nèi)均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并由相關病例報道發(fā)表。
隨著起搏器植入技術的不斷進展及植入數(shù)量的不斷增加,術中及術后的并發(fā)癥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近兩年也有一些國內(nèi)文獻報道了相關處理和護理方法及經(jīng)驗[47-65]。文獻報道我國起搏器感染發(fā)生率約為0.9%[66],雖報告感染率低于國外,但與可能的實際發(fā)生率有差異。近年來我國起搏器術后感染可能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我國開展規(guī)范化培訓較晚、參與操作的醫(yī)生經(jīng)驗差異大、缺乏對圍手術期患者的規(guī)范管理、對相關感染缺乏認識及防范,以及隨著社會的老齡化,高齡、糖尿病和有多種合并癥的患者比例增加等。AHA在2010年修訂了《心血管植入式電子器械感染處理指南》,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也于2011年發(fā)表了《起搏系統(tǒng)感染處理專家共識2010》[67],對于起搏器并發(fā)癥中最常見的感染進行了規(guī)范分類和系統(tǒng)解決流程。在并發(fā)癥相關的導線拔除方面,國內(nèi)相繼有案例報道[68]。2011年學會也制定了《經(jīng)靜脈拔除心內(nèi)膜導線:目前認識和建議(2011年修訂版)》[69],為國內(nèi)開展相關導線拔除明確了適應證、操作流程及圍手術期管理等。
起搏系統(tǒng)包括脈沖發(fā)生器及起搏導線。
功能向更生理性、自動化及作為心臟疾病的管理裝置進展。起搏治療理念上,生理性起搏的認識越來越深入,特別是最小化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理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各個廠家的脈沖發(fā)生器也通過各種功能實現(xiàn)著這一目標,包括MVP、Search AV+、VIP等。在2010年發(fā)表的第一個在中國進行的大型前瞻性臨床研究PANORAMA[3]中,顯示Search AV+減少了94%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脈沖發(fā)生器功能上,生理性、自動化和幫助臨床醫(yī)生更好地管理患者已經(jīng)成為起搏器發(fā)展的趨勢。目前,許多基本型號的起搏器都擁有AV間期搜索、閾值管理、導線阻抗監(jiān)測等基本生理性、自動化功能。針對一些特定病人,房性心律失常干預、心臟指南針、肺水腫監(jiān)測等更可以使臨床醫(yī)生及早了解患者整體心臟疾病狀況,從器械程控和藥物調(diào)整等多方面對患者疾病進行干預和控制。特別是在2011年,能夠兼容核磁共振檢查的起搏系統(tǒng)也在中國上市,打破了起搏器植入患者長久以來不能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禁忌。核磁共振在神經(jīng)內(nèi)科、骨科和腫瘤科等學科的相關疾病診斷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突破對于使起搏器患者在其他科室疾病診斷中不受限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國內(nèi)文獻上已經(jīng)有相關案例的報道[70]。
近年來主動固定導線不論在心室還是心房中應用越來越普及。眾所周知,傳統(tǒng)的右心耳和右心尖起搏會帶來很多危害,為避免傳統(tǒng)起搏部位帶來的不良影響,尋找更加生理的起搏位點,目前認為右房間隔部、右室間隔部是臨床操作中比較容易到達的起搏位點。2007年以前,主動固定導線在中國的應用率不到10%,經(jīng)過幾年的發(fā)展,2010年主動固定導線的應用率從一些廠家提供的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迅速提升到30%以上,從2011年上半年的數(shù)據(jù)來看,主動固定導線的應用率已經(jīng)達到33%,心房主動固定導線比例達到15%。隨著選擇性部位固定理念的普及應用,相信主動固定導線的應用率還將繼續(xù)提升。
同時,一些創(chuàng)新型導線近兩年也陸續(xù)在中國上市。2010年美敦力在中國上市了新型主動固定導線SelectSecure 3830,該導線是目前全球最細的主動固定雙極導線,直徑只有4.1 Fr,無內(nèi)腔,通過可調(diào)彎鞘管操作,不用塑形鋼絲,可以實現(xiàn)更精確的定位;同時該導線還可以顯著減少鎖骨下擠壓和磨損的發(fā)生率,減輕對三尖瓣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同時,實心設計的導線在拔除時也相對容易一些。自2010年5月國內(nèi)植入第一例3830導線至今,全國已有300多例植入,未見有脫位報道,電學參數(shù)和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5076導線沒有很大差異。5086 MRI專用導線:5086導線通過鋼絲纖維材料和獨特的內(nèi)部設計(如使用較大的扭轉(zhuǎn)斜度,較大的纏繞尺寸,較低的導體阻抗),減少導線在磁場下的發(fā)熱。同時在導線連接處使用濾波電容,最大限度地減少能量在電極頭端的釋放,避免對心肌組織造成損傷。近兩年,新推出的植入工具包括:美敦力配合3830導線的C304可彎控鞘管,使得導線更容易精確定位到房間隔和室間隔位點;美敦力SafeSheath鞘管,此種新型帶止血閥加長型撕開鞘,長25 cm,較通常的撕開鞘長10 cm左右,只要Guidewire能夠通過上腔進入右房,即可建立直通右房的植入通路,避開上腔狹窄處,或粘連、或假腔、或畸形變異,將導線直接導入右房。同時,該鞘還帶有活瓣和三通,有效減少手術并發(fā)癥。
圣猶達公司在中國上市了新型主動固定導線IsoFlex ? Optim ?起搏導線:新的Optim?絕緣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力和抗磨損性;對稱的導線體部和同軸多重線圈設計提供卓越的可靠性;類固醇洗脫頭端可緩解導線與組織銜接面的炎癥,降低起搏閾值;較小頭端表面積可提高起搏阻抗,并提供最佳起搏器壽命;Optim? 導線絕緣材料及Fast-Pass? 涂層,具有更好的潤滑性、柔韌性和可操作性。較細導線體(7F穿刺鞘)可允許較細靜脈穿刺,容納額外的導線和提高靜脈通過性。另外,OptiSense?1999 Optim?心房起搏導線: 1.1 mm端環(huán)間距,能精確心房感知,減少遠場R波感知,尤其對心房低位間隔起搏及一些特殊部位起搏有一定的優(yōu)勢。
波科公司的FINELINE II EZ導線:2011年5月第一根FINELINE II EZ導線在國內(nèi)植入,目前在全國已經(jīng)植入30根。該導線螺旋采用外露的形式,并在螺旋頭端有甘露醇包繞,當導線進入體內(nèi),包繞的甘露醇會在三分鐘后溶解,之后進行螺旋旋轉(zhuǎn)固定。
隨著越來越多的臨床研究的開展和經(jīng)驗的積累,全新的植入導線將為中國醫(yī)生提供更多的選擇,讓更多患者能夠從主動固定中獲益。
雖然近幾年我國起搏治療發(fā)展迅速,但是相比心血管其他學科,例如冠脈介入等,發(fā)展還受到一些限制。中華醫(y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不斷努力從療法推廣和克服療法相關因素障礙的角度,進行更深入的指南推廣、建立更多植入中心和培養(yǎng)更多植入醫(yī)生,積極推動更完善的醫(yī)保政策。同時,各起搏器制造廠商生產(chǎn)功能更好、價格更貼近大眾的起搏器,使得起搏療法得到越來越多醫(yī)生的接受和使越來越多患者獲益,最終實現(xiàn)起搏療法成為緩慢性心律失常公認的標準常規(guī)治療手段。
[1] Mond HG, Proclemer A.The 11th World Survey of Cardiac Pacing and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 Calendar Year 2009–A World Society of Arrhythmia’s Project[J].PACE, 34(8): 1013-1027.
[2] 張澍, 華偉, 黃德嘉, 等.植入性心臟起搏器治療——目前認識和建議(2010年修訂版) [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0, 14(4): 8-21.
[3] APHRS2008:China PANORAMA study: Benefits for Chinese pacemaker patients—Reducing unnecessary ventricular pacing by Search AV+.
[4] APHRS2008: China PANORAMA Study: Accurate and Complete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 in Chinese population.
[5] CardioRhythm2009: Accurate and Complete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 in Chinese Pacemaker Patients: the China PANORAMA Study Results.
[6] CardioRhythm2009: Reducing unnecessary ventricular pacing by Search AV+ in Chinese pacemaker patients: PANORAMA China study results.
[7] ISHNE 2009: China PANORAMA study: Reducing unnecessary ventricular pacing by Search AV+ in Chinese population.
[8] ISHNE 2009: China PANORAMA Study: Accurate and Complete Atrial and Ventricular Capture Management in Chinese population.
[9] HRS 2009: Safe and Physiological Pacing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China PANORAMA Study Results.
[10] HRS2010: Automatic Features in Pacemakers Extend Device Longevity:Results from the China PANORAMA Study.
[11] HRS2011: Comparison of ventricular pacing reduction with Managed Ventricular Pacing and Search AV+ in pacemaker patients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the COMPARE Study.
[12] 金紅峰, 沈法榮, 何浪, 等.雙源CT和DSA對右心室室間隔起搏精確定位的臨床對比[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1, 15(2): 103-105.
[13] 鮮玉瓊, 鄭昌柱, 李莉, 等.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對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患者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0 ,14(5): 381-382.
[14] 劉志敏, 陳柯萍, 陳若菡, 等.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與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臨床研究[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1 ,15(3): 205-208.
[15] 俞霏, 宿燕崗, 柏瑾, 等.長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對三度房室阻滯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0 ,14(2): 138-142.
[16] 錢志宏, 何國平, 李文華, 等.房間隔起搏對病竇綜合征并陣發(fā)性心房顫動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 24(3): 216-218.
[17] 何國平, 徐波, 李文華, 等.房間隔起搏對房性早搏和房性心動過速的一年療效[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24(4): 304-306.
[18] 鄧長金, 陳亞峰, 孔祥輝, 等.右室高位室間隔與右室心尖部起搏對心功能影響的比較[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 459.
[19] 李萍, 石泉, 程曉曙, 等.右室流出道間隔部和心尖部起搏對心功能和重構(gòu)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1, 25(1): 31-33.
[20] 邵一兵, 王旭.右室心尖部和高位室間隔起搏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6): 515-517.
[21] 李曉平, 王健, 康春松, 等.右室心尖部與間隔部起搏對室壁運動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1): 27-30.
[22] 李林鋒, 洪浪, 王洪, 等.右室心尖部與右室流出道間隔部起搏對心室間電機械同步性的比較[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458.
[23] 任曉慶, 張澍, 浦介麟, 等.長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對心室重構(gòu)及心功能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2) : 140-142.
[24] 帕爾哈提?吐爾遜, 祖麗皮亞?米吉提, 姜述斌, 等.左右束支傳導阻滯患者右室流出道間隔最佳起搏部位的研究[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 24(6): 552.
[25] 何國平, 錢志宏, 李文華, 等.間隔起搏對快速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治療作用[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3): 180-183
[26] 段徐, 凌峰, 于忠, 等.造影指導下穿刺腋靜脈植入起搏器電極導線[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1,15(1): 34-36.
[27] 林文華, 王曉東, 劉菁晶, 等.心臟起搏器安置術皮膚粘合與皮內(nèi)縫合比較[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4): 313-314.
[28] 金驍琦, 盛曉東, 周建龍, 等.右位心行右室間隔及低位房間隔雙腔起搏1例[J].臨床薈萃, 2010, 25(2): F0002-F0002.
[29] 鄧長金, 成威, 陳亞峰, 等.右心室高位室間隔起搏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的臨床對照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9): 675-677.
[30] 賀軍, 茍志平, 秦川, 等.右心室心尖部與間隔部起搏對室壁同步性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12): 935-938.
[31] 李大品, 張翼, 郭瑩, 等.右心室主動電極起搏的臨床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1, 27(1): 77-78.
[32] 陳建華, 范林, 張飛龍, 等.頻繁右室心尖起搏對單腔起搏器置入人群心功能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4): 253-257.
[33] 侯勃, 蔡尚郎, 孫品, 等.右室心尖部起搏與右室流出道起搏對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患者療效的對比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3): 184-186.
[34] 王軍, 姚遠, 李天發(fā).右室間隔起搏技術[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 2011, 38(5):982-983.
[35] 王居新, 李婷.螺旋電極在右室起搏中的應用體會[J].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0,14(11): 327-328.
[36] 于海波, 王冬梅, 臧紅云, 等.右心室間隔部起搏與心尖部起搏對起搏依賴患者心功能的長期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0, 26(2): 236-237.
[37] 鞏雪, 宿燕崗, 潘文志, 等.門控斷層心室顯像評價右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的同步性[J].中華核醫(yī)學雜志, 2010, 30(5): 307-311.
[38] 成銀宏, 秦豐明, 唐歐杉, 等.低位房間隔起搏對病竇綜合癥伴發(fā)作性房顫患者的臨床應用[J].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1, 11(1): 7-9.
[39] 杜榮增, 邱建平, 廖德寧, 等.不同起搏方式對人心房壓力的影響[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 2010, 26(6): 475-476.
[40] 宿燕崗, 王蔚, 柏瑾, 等.磁懸浮列車對心臟起搏系統(tǒng)的影響[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2010, 24(1): 16-20.
[41] 劉浩, 董蕾, 陳捷.高血壓病患者房室傳導阻滯的發(fā)生率和風險性[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 : 426-428.
[42] 梁錦軍, 黃鶴, 楊波, 等.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醫(yī)療費用調(diào)查[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1, 25(1) : 38-40.
[43] 陸秋芬, 孫健, 劉曉紅, 等.雙腔起搏器植入后發(fā)生心房顫動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4): 301-302.
[44] 劉懷霖, 杜天敏, 朱永彪, 等.左上腔靜脈永存并右上腔靜脈缺如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1): 92.
[45] 彭學軍, 劉啟明, 朱燦, 等.右上腔靜脈缺如伴左上腔靜脈永存置入永久性起搏器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 466.
[46] 宿燕崗, 柏瑾, 秦勝梅, 等.原位心臟移植6年后發(fā)生慢快綜合征植入DDD起搏器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 464-465.
[47] 臧紅云, 韓雅玲, 于海波, 等.起搏器植入術后上腔靜脈梗阻綜合征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3): 272-273.
[48] 趙曉琴, 汪秀云.老年糖尿病患者囊袋隱性感染致起搏器外露的護理[J].浙江臨床醫(yī)學, 2011, 13(1): 109-110.
[49] 陳宗寧, 楊松生, 文林.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術后囊袋感染一例及相關文獻復習[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 2010, 23(2): 116-117.
[50] 張燕, 李文靜.永久性起搏器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J].全科護理, 2010,8(33): 3020-3021.
[51] 王勇, 劉國兵.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原因及處理[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 2011, 20(2): 163-165.
[52] 唐楊烽, 徐激斌, 李莉, 等.心臟術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64例臨床分析[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 2010, 35(10): 1248-1249.
[53] 顏瓊, 王霞, 王靜.492例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不良反應的分析和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0, 7(23): 69-70.
[54] 張彥.起搏器植入術后囊袋感染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1,15(19): 629-629.
[55] 姚麗萍.起搏器植入術并發(fā)癥的防治[J].基層醫(yī)學論壇, 2010, (8): 235-236.
[56] 邢永生, 王鵬飛, 王巖, 等.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279例臨床分析[J].新醫(yī)學, 2010, 41(5): 296-297.
[57] 李曉燕.老年患者安裝起搏器術后囊袋血腫16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3): 5707-5708.
[58] 王輝, 郭立琳, 蔡春茹, 等.起搏器相關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6例并文獻復習[J].疑難病雜志, 2011, 10(7): 481-483.
[59] 段徐, 凌峰.原囊袋下方重做囊袋處理起搏器囊袋感染2例報告[J].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1, 11(1): 74-75.
[60] 王永德, 孫中華, 鐘明惠, 等.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預防永久起搏器植入相關感染的系統(tǒng)評價[J].吉林醫(yī)學, 2010, 31(21): 3416-3418.
[61] 史揚, 耿仁義.起搏器囊袋感染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 20(6): 797-798.
[62] 鄒紅雁, 王蓓, 劉美紅, 等.抗生素局部沖洗在預防圍手術期起搏器囊袋感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 26(1): 29-30.
[63] 蔣巧蘭.起搏器反復感染后原起搏器再植入的護理支持[J].內(nèi)科, 2011,6(4): 391-392.
[64] 朱衛(wèi)江, 劉金巖, 迪拉娜, 等.安置起搏器術后感染及其預防使用抗菌藥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藥師, 2010, 13(12): 1790-1791.
[65] 劉剛, 陳生龍, 湯楚中, 等.開胸心臟直視手術治療起搏裝置相關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1, 25(1): 25-27.
[66] 王方正, 華偉.全國心臟起搏和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臨床應用調(diào)查[J].中國心臟起搏與電生理雜志, 1998, 12(4):175.
[67] 吳書林.起搏系統(tǒng)感染處理專家共識2010[Z].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
[68] 丁立剛, 華偉, 陳柯萍, 等.右室被動固定電極導線延遲穿孔拔除一例[J].中國心臟起搏與心電生理雜志, 2010 ,24(5): 460-461.
[69] 王方正, 馬堅, 黃德嘉, 等.經(jīng)靜脈拔除心內(nèi)膜導線:目前認識和建議(2011年修訂版) [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1, 15(3): 198-204.
[70] 華偉, 王歡, 劉志敏, 等.可兼容磁共振檢查的新型起搏器的臨床應用(附兩例報告)[J].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 2011, 15(4): 3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