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竟超 呼軍朋
黃褐斑多見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限于兩頰和前額部位的黃褐色素沉著斑,有些女患者月經(jīng)前偶有顏色加深。兩頰對稱出現(xiàn),呈蝶形,皮損為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易見于額、眉、顴、鼻等處,邊界清楚,日曬后皮損顏色加深,無自覺癥狀,西醫(yī)對本病無特效的治療方法。近幾年來,我們采用中藥周期治療黃褐斑70例,療效較好?,F(xiàn)報告如下。
140例患者均為女性,病程短者1例,最長有10余年。年齡21~53歲,40歲以上7例;31~40歲患者108例,21~31
歲患者25例,伴有乳房脹痛,長期情志不舒,胸悶,心煩易怒,
不寢者48例;無伴隨癥狀者14例。月經(jīng)不凋者78例;隨機分為兩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治療組患者自月經(jīng)來潮前7 d起,連續(xù)服用自擬疏肝解郁湯,待月經(jīng)來潮后,根據(jù)經(jīng)量多少服自擬逐瘀湯加減2~4 d;月經(jīng)凈后第2天起,連續(xù)服用自擬補腎養(yǎng)血湯7 d。1劑/d,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服。補腎養(yǎng)血湯處方:牡丹皮9 g,茯苓 9 g,白芷10 g,熟地黃24 g,僵蠶9 g,旱蓮草10 g,郁金10 g,山藥12 g,山茱萸12 g,芍藥12 g。疏肝解郁湯處方:芍藥 12 g,白術(shù)12 g,茯苓12 g,當歸20 g,陳皮9 g,生地黃15 g,柴胡15 g,丹參10 g,牡丹皮10 g,逐瘀湯加減處方:赤芍10 g,延胡索 10 g,枳殼 10 g,牛膝 3 g,當歸 10 g,川芎 10 g,桃仁10 g,紅花 10 g,柴胡 10 g,益母草 10 g,白芷 10 g,郁金 10 g。
2.2 對照組維生素E口服,100 g/次,3次/d。維生素C口服,200 g/次,3次/d;兩組治療期間均不使用其他與治療本病有關(guān)的藥物。4周為一療程,治療2個療程。
2.3 療效判定標準 評分方法和標準:皮損顏色評分:0為正常膚色;1為淡褐色:2為褐色;3為深褐色。皮損面積評分:0為無皮損;1為皮損面積<2 cm;2為皮損面積2~4 cm;3為皮損面積>4 cm??偡e分=面積評分+顏色評分,評分法下降指數(shù)計算方法:(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參照2003年新修訂標準[1]進行療效評定。無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化不明顯,好轉(zhuǎn):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30%,顏色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shù)>0.3;基本治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90%,顏色基本消失,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shù)>0.8;顯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60%,顏色明顯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shù)≥0.5;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shù)40。
有效率治療組92.04%,對照組為61.3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治療后色斑評分均明顯減少,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黃褐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種皮膚病,而是患者氣血失調(diào)外在表現(xiàn),主要由于情志抑郁,傷及肝脾,肝郁氣滯,脾虛不能生化精微,以致血虛不華,郁結(jié)于面,出現(xiàn)色素沉著,常分為肝郁陰虛或腎陽不足兩型。黃褐斑病因病機雖復雜,但不論何種原因所致,氣血瘀滯、不能上榮顏面始終是最關(guān)鍵的病理環(huán)節(jié),基于“無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的傳統(tǒng)理論,筆者觀察黃褐斑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伴隨癥狀,認為該病通常病程較長,病情復雜,多為氣血瘀滯,經(jīng)絡不通,肝氣郁結(jié),久病必瘀,內(nèi)有瘀則外現(xiàn)斑者使然,故擬祛斑湯即舒肝解郁,又活血逐瘀,暢通肌表氣血之流行,使瘀祛斑除。王清任設(shè)通竅活血湯以行頭面瘀滯之氣血,雖未如治療白癜風般明言,但切中氣滯血瘀病機,且活血化瘀藥的應用甚合“久病必瘀、久病入絡”理論,凡血絡通暢、氣血條達,則肌膚瘀斑自去。
《名醫(yī)別錄》謂“白芷主治風邪”,云苓、益母草、當歸、行氣養(yǎng)血,密佗僧、珍珠粉悅澤肌膚,《從本草經(jīng)疏》出:僵蠶去皮膚諸風能滅黑墨,方中 川芎、益母草、澤蘭活血逐瘀,促進面部血液循環(huán),祛瘀生新,暢通血脈;柴胡、芍藥、香附疏肝解郁,調(diào)暢氣機;浮萍、白芷、白蘚皮、當歸、合歡皮化瘀祛風養(yǎng)顏。上述諸藥組成祛風邪、行氣活血、化痰漬、消斑之功效,相互作用,使面部皮膚得以滋養(yǎng),瘀祛斑除。
[1]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和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