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晶晶
(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小學,江蘇 無錫 214000)
小學生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最佳年齡,他們詞匯貧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對于他們來說,擴大詞匯量,熟悉各種句式,是學習語言的首要任務。小學生學習語言是通過一篇篇課文來實現的。因此,學習課文中的語言,也就是說,讓學生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句式。課文中的新詞匯應該讓學生吸收、積累,課文中新出現的句式應該讓學生熟悉、內化,這樣才能豐富學生詞匯,提高語文水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然而,目前的教學仍然大量存在的現象是: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往往是里面的思想內容理解了,語文知識也學會一些(尤其是大量的術語),但是課文都沒有讀熟,課文中的詞匯,句子在腦子里印象不深,甚至沒有什么印象。
目前,語文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歸結為以下三點。
1.把語文課上成了文學作品分析課,文學作品鑒賞課,語文知識傳授課。
長期以來,語文課往往注意時代背景的介紹,情節(jié)內容的分析,段落結構的劃分,主要角色的評定,中心思想的提煉,道德教訓的揭示,寫作知識的傳授,文學特色的欣賞,對語言文字本身卻缺乏有效的訓練。
2.教學要求盲目拔高,以考試手段來導向、制約教學。
當前有種錯覺,似乎教學任務要求越高,教學質量就越高,而考試是檢驗質量的唯一手段,于是考試要求日趨提高。以高年級為例,閱讀能力的考查偏重分段,分層,概括段意,層意,歸納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強化篇章,淡化詞句,不重基礎,脫離實際。這個錯誤導向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迫使課堂教學為應試服務,無暇顧及語言文字訓練。
3.重“教”輕“學”的教學觀念仍占據統(tǒng)治地位。
一部分教師追求把課文講透,圍繞情節(jié)內容的提問分析和討論談話,占用大量的教學時間。這些瑣碎的提問和多余的分析,取代了語言文字訓練,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效。
小學語文學科是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是具有交際性的基礎工具學科。它的主要任務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陶冶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由此可見,語文課應該是語言文字的訓練課,它既不是文學常識課,又不是政治課。
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目的是在訓練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訓練應該貫穿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貫穿在課內課外的語文學習中。語言文字訓練的形式和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反映了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的。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關鍵在于精心的設計,精心指導,不能認為只要多給一些時間讓學生讀和練就行了。
1.從課題入手,圍繞“題眼”,揭示文章的中心。
要有意識地讓學生逐漸認識課文的不同命名方式,比如:《高爾基與他的兒子》,這是以人物來命名的;《嫦娥奔月》,是按事件來命名的。同時進行審題、解題的訓練,讓學生抓住“題眼”,就是課題的中心詞,它是理解課文的突破口。例如《黃山奇松》題眼是“奇”,即獨特,與眾不同,那么黃山的松“奇”在什么地方?引導學生再往下學習,課文路一目了然。抓住題眼,設疑,再解疑,便理出了文章的思路,中心思想亦在思想步步解疑中挖出來。
2.讓學生品詞品句,運用對比法,體會詞句的細微差別,學會準確地運用詞句。
語言文字訓練,相當的一部分要學生學習詞語的運用,中文中有大量的詞匯。能否正確、流利、優(yōu)美地使用語言,關鍵是看學生能否理解大量的詞匯,詞語的教學始終貫穿在整個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語文教學中詞語的教學是相當重要的。
比如:五年級上學期接觸到的三個詞:“威脅”,“威逼”,“威嚇”,這三個詞語是近義詞,通過放到具體的句子中間理解:
a.流感病毒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b.歹徒威逼王阿姨把錢交出來。
C.他常常借助別人的勢力威嚇人。
讓學生自己先在句子感知一下這三個詞之間的差別,這三個詞的差別就很明顯地體現出來了。
再如:《黃山奇松》中“飽經風霜”這個詞的理解:
師:哪個同學來用“飽經風霜”來造句。
生:這棵老樹飽經風霜,但是仍然郁郁蒼蒼。
學生的這個造句是模仿課文中的“迎客松”描寫。這時,老師啟發(fā)學生:除了用在書上面,還可以用在哪里?
生:新疆的放牧人,風里來雨里去,飽經風霜!
這時候,聯系造句,理解意思,同時進一步追問:迎客松飽經風霜,會經歷哪些磨難呢?
“飽經風霜”這個詞的意思是比喻經歷過很多的磨難,課文中是用在了迎客松上面,因此學生的思維往往就定位在“樹”上面。因此要啟發(fā)學生飽經風霜同樣可以用在“人”上面。再追問:經歷了什么?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就更加生動與深入。
只要我們做到精心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點,一步一步地精心指導,就能使學生準確地掌握詞語,熟練的運用詞語。
3.語言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語言積累。
小學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古今中外,經典作品不少,這些文章可以說是書面語言的海洋,幾乎包羅了所有的語言現象,各種形式的語言應有盡有。在語言訓練中,引導學生認識更多的語言現象,了解更多的句子表現形式是必要的。當然,這種認識應該是感性的認識,淺顯的認識,非理性的、非系統(tǒng)的認識。因為語言訓練還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語言技能的形成還需要一個必要的條件,那就是積累語言。沒有一定量語言的積累,則無法形成語言技能。
語言的積累,既是對具體的、個別的語句的積累,更是對各種語言現象和句子形式的積累,這種積累是更高層面的語言積累。
4.語言訓練的方式要多種多樣。
就拿句子訓練來說,除了常見的造句訓練之外,還可進行“仿句訓練”、“讀句訓練”、“改句訓練”、“擴句訓練”、“縮句訓練”等。
要想取得語言文字訓練的最好效果,必須進行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三個層次的訓練,三者均不可忽視。前兩者在前文中已談得較多,在此談談運用語言的問題。
語文教學要加強語言實踐。語文課教的一些語言和知識,不能總停留在教師“講過”,學生“領會”這一水平上,而是應該抓住重心,精心設計一些練習,盡可能使學生通過練習,及時地將一部分詞句轉化為自己的“積極語匯”。語文課應該多增加運用語言的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在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或者教學完以后,要保證有一段時間讓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和句式進行表達練習,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得到健康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我認為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總體質量,必須加強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使學生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達到大綱對語文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