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程鉅夫詩學思想及其影響

2011-08-15 00:47陳海銀
巢湖學院學報 2011年2期
關鍵詞:詩序詩風

陳海銀

(巢湖學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程鉅夫詩學思想及其影響

陳海銀

(巢湖學院中文系,安徽 巢湖 238000)

程鉅夫生于理學極盛之世,論詩自然擺脫不了理學家詩論的藩籬,以理為主。但與宋理學高談性命、流于空疏不同,程鉅夫為理學注入了務實之風,論詩尚實。而且尚變,師古而不泥于古。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元代前期南北詩風的融合,同時對元代中期雅正詩風和元代后期崇尚個性詩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程鉅夫;詩學思想;理學

程鉅夫(1249—1318),初名槱之,字周翰。后更名文海,字鉅夫。為避武宗海山諱,以字行。號雪樓,又號遠齋。江西建昌南城人。南宋末隨叔父程飛卿入元,歷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四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有《雪樓集》三十卷傳世。程鉅夫作為早期臺閣詩人之首,不僅詩歌創(chuàng)作取得了獨特的藝術成就,而且在詩學理論上也頗有建樹,許多主張對元代中后期詩風產生了重要影響。

1 錢謙益云:“宋之亡也,其詩稱盛?!盵1]

可以說宋、元之際是一個詩學思潮極為活躍的時期。程鉅夫身歷宋元兩代,雖然沒有專門的文學批評著作,但在其三十卷的文集中,除詩詞合集五卷外,其余的題記序跋等文章大多涉及詩歌批評。程鉅夫的詩論針對宋末元初的文學現狀而發(fā),以理為主,本于尚實,師古而不泥于古。

1.1 以理為主

“程鉅夫是南宋一個不大顯赫的世家子弟”,[2]他五歲入小學讀書,即通大義。十二歲從仲父程巖卿受業(yè),表現出極高的天賦,“對客賦詩作文,應聲而成,人服其敏”。[3]十七歲開始游學,先是在龍淵碩儒胡自明的胡氏家塾就讀。十九歲游學臨川,在當時享有盛名的臨汝書院讀書,受學于朱熹的再傳弟子饒魯的門人徽庵先生程若庸。因此,他的詩論自然擺脫不了理學家詩論的藩籬,首先以弘揚理學為正統(tǒng),以昌明雅正為旨歸。

在文道關系上,朱熹棄傳統(tǒng)儒家“文以明道”的主張,認為:“這文皆是從道中流出,豈有文反能貫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飯時下飯耳。若以文貫道,卻是把本為末。以末為本,可乎?”[4]強調了道與文之間“道本文末”的關系。作為朱熹的四傳弟子,程鉅夫亦是如此。其《李仲淵御史行齋漫稿序》云:

“古人一章一句,該體用,具本末,備終始猶有余;后世累千萬言,欲究其理而不足……若《原道》、《原人》、《太極圖說》、《通書》、《西銘》等作,方可稱繼三代者,思必如是而為文,則天下之文廢矣,又豈通論哉。作述之體既殊,古今之尚亦異。學足紹先王之道,言足垂將來之法而已,豈必模三墳、擬《大誥》而后為古乎……(李之文)精鑿沉郁,不假議論而理自見,不托迂怪而格自奇,其本則六經,其辭則雜出西漢而下,其可任以古文者,仲淵其人乎。”

這里,“該體用、具本末”,既可以視為他給“古文”下的定義,也可以看作他對文章寫作提出的要求。所謂“本”,即理;“末”,即文辭。因此,他反對后世古文寫作者“模三墳、擬《大誥》”,或者故托迂怪之言,認為寫文章應當做到“其本則六經,其辭則雜出西漢而下”。

其《跋安南國陳平章詩集》又云:

“夫本以忠孝仁智之道,博以《詩》、《書》六藝之文,更以艱難險阻之變,襲以悲歡離合之情,其居既殊,所遇亦異,故其落筆如大將治軍旅,賢輔立朝廷,紀律嚴明,條令整肅,而不失舂容閑暇之意,過人遠矣。昔越裳氏慕周德而朝,觀其辭令,已知為詩禮之邦。”

文中所言“本以忠孝仁智之道”,就是要求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以忠、孝、仁、智為根本,以讀書窮理為基礎,只有先在頭腦中牢固地樹立起儒家忠、孝、仁、智的正統(tǒng)觀念,才能保證觸物起興時的情感和聯想受其義理的支配,才能使詩歌成為道德人格的體現,才能做到“觀其辭令,已知為詩禮之邦”。

在詩歌價值功用上,程鉅夫從詩歌認識作用的角度出發(fā),追溯詩歌起源,提倡儒家“詩可以觀”的批評傳統(tǒng):

“詩所以觀民風,凡五方、九州、十二野,如《禹貢·職方》、司馬遷《貨殖》、班固《地理》之所載,其風不一也,而一于詩見之。古者至于是邦也,必觀其詩;觀其詩,則是邦之士物習俗可知已。故曰‘詩可以觀’。”(《王寅夫詩序》)

他推崇杜甫、蘇軾,認為他們的詩真實地描繪了自然、社會、人情和風物:

“繼風、騷而詩者,莫昌于子美,秦、蜀紀行等篇,山川風景,一一如畫,逮今猶可想見。他詩所詠亦非一時事物之實,謂之‘詩史’,信然。后之才氣筆力可以追蹤子美,馳騁躪藉而不困憊,在宋惟子瞻一人。其平生游覽經行及海南諸詩,使讀之者真能知當時士風之為何如。詩可以觀,未有過于二公者也?!保ā锻跻蛟娦颉罚?/p>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程鉅夫從持靜、觀物、適懷的理學思想出發(fā),極力提倡澹泊自然的詩歌風格。他在《嚴元德詩序》中說道:

“自劉會孟盡發(fā)古今詩人之秘,江西詩為之一變。今三十年矣,而師昌谷、簡齋最盛。余習時有存者,無他,李變眩,觀者莫敢議;陳清俊,覽者無不悅,此學者急于人知之弊也?!?/p>

陳與義作為“江西詩派”三宗之一,其詩效法杜甫,但很少黃庭堅、陳師道艱深、拗硬之處。特別是他后期的詩歌,新穎精巧,自然清麗,用意深而語清拔。程鉅夫所言“清俊”,即指其與陶、謝、韓、柳相似之處。相反,昌谷(李賀)詩則因為過分地雕琢求奇,語意晦澀難懂,故言“變?!?。

另外,程鉅夫對時人中詩風澹泊自然者也不乏溢美、贊賞之辭。如他在《盧疏齋江東稿引》中評價盧疏齋“意尚清拔,深造絕詣,犖犖不羈,故其匠旨輯辭,往往隔千載與古人相見”;又如他在《李雪庵詩序》中贊賞李雪庵“以澹泊為宗,虛空為友,以堅苦之行,為頭陀之首,蓋數十年矣。適然遇會,濡毫伸紙,發(fā)而為詩,有寒山、云頂之高,無齊己、無本之靡。不假徽軫,宮商自諧;得之目前,深入理趣”。

1.2 尚實

南宋后期,程、朱理學思想風行天下,大行于世,成為論文衡藝的主流意識。由于程、朱理學更加強調經術為先,講求經世致用,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儒生開始以朱熹所注的“四書”代替以往的儒家詁傳,把讀書窮理和涵養(yǎng)道德“正氣”作為文章寫作的根本,以講明義理切于世用為目的,不僅奏議表疏言理,記序論說言理,連書信也常用來切磋義理,結果導致朝臣儒士“高者談性理,卑者矜詩文,略不知兵財政刑為何物”。[5]南宋謝太后有一段充滿絕望哀怨的詔訴,頗能反映當時朝臣長吏無補于社稷的丑態(tài)。詔曰: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禮,吾與嗣君遭家多難,爾小大臣未嘗有一言以救國者,吾何負汝哉!今內而庶僚畔官離次,外而守令委印棄城,耳目之司既不能為吾糾擊二三,執(zhí)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圣賢書,自諉謂何?”[5]

誠然,南宋的滅亡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但是士大夫不務富國強兵之政,清談危坐,沽名釣譽,也算是南宋亡國的原因之一。

新朝甫始,百廢待興之際,作為天子近臣,程鉅夫出于治國的需要,自必以南宋為殷鑒,力糾道學家高言空談、疏于實政的流弊,提倡事功之實。他認為 “議論多而事功少,儒者之通患也”(《送陸如山歸青田創(chuàng)線祠序》),特別是南宋后期,這種風氣已經發(fā)展到了一種無以復加的地步,“數十年來,士大夫以標致自高,以文雅相尚,無意乎事功之實。文儒輕介胄,高科厭州縣,清流恥錢谷,滔滔晉清談之風,頹靡壞爛,至于宋之季極矣”(《送黃濟川序》)。

窮則變,敝則新,固然之理也。針對這一儒者“通患”,程鉅夫首先從政治家的角度出發(fā),重視文人的政事治績。其《元豐類稿序》以為“觀先生之文當觀先生之實”,這與朱熹稱曾鞏之文“詞嚴而理正”、“以其于周程之先首明理學”所處的立場、角度明顯不同。其《段郁文詩序》稱贊段郁文文學政事皆長,“高者不讓古人,下亦不與無病而學呻吟者同調”,所重亦是在文章之“實”。

但是,程鉅夫并不以政事代替文學,以至否定文學。他在《揭曼碩詩引》中諄諄告誡門人揭傒斯:“夫一技一能,雖甚鄙且賤,亦皆有所本,亦必疲精力、涉歲月乃能精,而況古者列六經之文乎?未可以一技一能小之。然或專志于是而忘其身,或務以驕人至喪心自敗,則又一技一能之不若,揭君其慎之哉?!?/p>

同時,在吟詠性情方面,程鉅夫主張“情其情而味其味”(《盧疏齋江東稿引》),不可只學古人詩作的表面文字:

“蓋隱居求志,尊所聞,行所知,無所蘄乎外,無所茍于身,抒性情之真,寫禮義之正,陶天地之和,其言論風旨之重,孰加焉?尚何萬戶侯之足道?”(《王寅夫詩序》)

他認為作詩應當做到兩點:一是 “隱居求志”,就是清心,貴虛靜;二是“尊所聞,行所知”,也就是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抒性情之真,寫禮義之正,陶天地之和”。

最后,程鉅夫得出結論:“若夫工詞章而不窮其理,談性命而不踐其實,其不為功利智術之歸者,無幾矣。吾為此懼?!保ā陡幹菘h學記》)

1.3 師古而不泥于古

清人顧嗣立《元詩選·凡例》云:“騷人以還,作者遞變。五言始于漢魏,而變極于唐。七言盛于唐,而變極于宋。迨于有元,其變已極,故由宋返乎唐而諸體備矣。百余年間,名人志士項背相望,才思所積,發(fā)為詞華,蔚然自成一代文章之體。”程鉅夫所處的時代正是宗唐之風盛行之時,人們不僅在創(chuàng)作上“由宋返唐”,而且在理論上廣泛學習古人。如方回在《送俞唯道序》認為:“大抵律詩當專師老杜、黃、陳、簡齋,稍寬則梅圣俞,又寬則張文潛,此皆詩之正派也。五言古,陶淵明為根柢,三謝尚不滿人意,韋、柳善學陶者也。七言古,須守太白、退之、東坡規(guī)模。絕句,唐人后惟一荊公,實不易之論?!背题牱蚓痛艘蔡岢隽俗约旱目捶?。

首先,他主張學習古人。他在《嚴元德詩序》中明確指出:“夫學者必求之古,不求之古而徒膠膠戛戛,取合于一時,其去古人也益遠矣?!睆娬{學古的重要性。

但是,針對元代詩人多陷于蹈襲剽竊的現象,他反對泥古。這在其《歐陽南陽手稿序》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臨江有奇士曰歐陽南陽,予識之三年矣。見輒對客操觚櫝,長歌大賦,踔厲風發(fā),氣落落不可下。其為言也,必欲與常人殊。嗚呼,何其能耶?夫杞梁之妻非善哭也,情之哀也。易水之夫(荊軻)非工歌也,義之感也。養(yǎng)由基之射,調弓而猿號。黃帝張咸之樂于洞庭之墅,而游魚出聽。藝之精而音之至也,得之天而應于物也。世之號能言者不若是,不類談兵趙括歟?天非一時也,地非一邦也,人非一俗也,物非一態(tài)也,言不極不足以盡其變,言其可易言哉?!?/p>

這段話中,程鉅夫對歐陽南陽為詩“必欲與常人殊”在原則上是肯定的,但是也作了一定的補充和發(fā)揮。他指出如杞梁妻之哭、荊軻之歌等,均不同于一般,并不是他們善哭、工歌,而是真情實感所致,不得不然。由于天時、環(huán)境、人俗、事態(tài)的不同,詩歌也必然要極言以求其變。

由此出發(fā),程鉅夫認為作詩應當“寫心”、“即物”(《段郁文詩序》),抒發(fā)物我為一的真實情感:

予嘗讀黎君景高 《安南志》、《郎官湖記》等作,未始不擊節(jié)驚嘆,去之,耿耿不能忘于心。今復覽此編,其五、七言詩森整豐暇若不經意,而乃得于苦心。長短句秾麗婉至,字字欲與花月爭妍,而決非兒女口中語。善夫,景高如斫輪手,靡不合乎度;如伶?zhèn)惞?,含宮而激商,靡不應乎節(jié)。惟其學之審,積之厚,故其發(fā)也無不中……故其為人建辭起義,皆有感而作,非茍然者。 (《黎景高詩序》)

他認為黎景高詩“森整豐暇若不經意”,乃是“苦心”所得,黎景高作詩很講究“度”和“節(jié)”,雖然其詩“長短句秾麗婉至,字字欲與花月爭妍”,但也 “決非兒女口中語”,“皆有感而作,非茍然者”。

最后,程鉅夫明確提出了學習古人詩的方法:

“會孟(劉辰翁)于古人之作,若生同時,居同鄉(xiāng),學同道,仕同朝,其心情笑貌,依微俯仰,千態(tài)萬狀,言無不似,似無不極。其言曰:‘吾之評詩,過于作者用意?!蕰险勗姡栗r能及之。夫學者必求之古,不求之古而徒膠膠戛戛,取合于一時,其去古人也益遠矣。其不為會孟所笑者,亦寡矣。求古之道,當何如?能如會孟之融會,斯可矣,而猶必以養(yǎng)性情、正德行為本?!?(《嚴元德詩序》)

他認為:評詩當如劉辰翁,與古人相接觸,深切體會古人創(chuàng)作時的“心情笑貌,依微俯仰”,也就是前面所說的 “情其情而味其味”;師古當求“融會”,既不能僅知模擬以求形似,也不能“徒膠膠戛戛,取合于一時”,要以“養(yǎng)性情、正德行”為本,只有這樣,才能近古人,得詩之真諦。

2 一般說來,文學批評都有一定的針對性

換句話說,就是具有時代性。當我們把程鉅夫的詩歌理論放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來考察的時候,不難發(fā)現,程鉅夫的詩論是針對宋末元初的現狀而發(f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元代前期南北詩風的融合,同時對元代中期雅正詩風和元代后期個性詩風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歐陽玄《此山詩集序》云:“宋、金之季,詩之高者不必論,其眾人之作,宋之習近骫骳,金之習尚號呼。南北混一之初,猶或守其故習,今則皆自刮劘不為矣?!睔W陽玄素以雅正淳和論詩,所以貶抑宋金季世的詩歌為“骫骳”、“號呼”。然而撇開這一偏見,其所敘南北詩風之異亦是不爭的事實。元滅金以后,元好問、李俊民等由金入元,他們以金朝遺民的心態(tài)來寫作,作品中不時流露出滄桑之感、故國之思。受其影響,北方詩文創(chuàng)作注重反映社會現實。而此時南方,主宰了南宋后期詩壇的“江湖”、“四靈”詩派內部,正在進行著一場詩風方面的改革。“江湖”、“四靈”詩人曾以他們清麗精巧、空靈輕快的平淡詩風,糾正了“江西”末流講究法度、刻意求深求異的生新瘦硬的風格,但他們的詩減少了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在藝術上往往流于纖巧。到了南宋末,“江湖”詩人劉克莊、戴復古等人在這一詩派內部發(fā)出了不同的反響,他們一方面保持“江湖”、“四靈”派詩歌之主張,力主效法晚唐詩風,另一方面又承接“江西詩派”關心社會現實的傳統(tǒng),效法杜甫,在“江西詩派”和“江湖”、“四靈”詩派之間進行調和。元朝統(tǒng)一南北之后,南北兩種詩風相互影響,逐漸融合。北方重內容情實的詩歌主張影響著南方的詩風,使南方詩歌中增添了重視社會內容的成分。而北方詩風受到南方重文學意蘊的影響,也開始出現向平淡自然詩風的過渡。程鉅夫由南入北進入翰林,論詩以理為主,詩歌創(chuàng)作提倡澹泊自然之風,同時針對宋代理學高談性命、流于空疏、脫離實際的流弊,本于尚實,重視詩歌的內容和情實。因此,從橫向上說,他的詩學思想體現了這一時期南北詩風的融合。

從縱向上看,程鉅夫的詩學思想對元代中后期的詩風也具有重要的影響。

首先,程鉅夫論詩以理為主的思想及澹泊自然的主張影響了元代中期的雅正詩風。延祐年間,時際承平,文人士子心理漸趨平淡。此時的詩風,一趨于雅正。所謂“雅正”,應該包括雅、正兩個方面。關于“雅”,虞集在《飛龍亭詩集序》中說:“古之言詩者……其公卿大夫,朝廷宗廟,賓客軍旅,學校稼穡,田獵宴享,更唱迭和,以鳴太平之盛者,則謂之雅?!贝颂幹把拧?,即儒雅,指太平盛世之音。他《胡師遠詩集序》中又說:“李太白浩蕩之辭,蓋傷乎大雅不作,而自放于無可奈何之表者矣。近世詩人,深于怨者多工,長于情者多美,善感慨者不能知所歸,極放浪者不能有所反,是皆非得情性之正。惟嗜欲淡泊,思慮安靜,最為近之。”這里的“雅”,亦有雅淡之義。關于“正”,即純正,是指詩歌內容要符合于“理”,要正之于封建禮義,如虞集《陳文肅公秋崗詩集序》所云:“騷人勝客,和墨濡翰,以自悅于花竹之間,欣嘆怨適,留連光景,非不流傳于一時,然于治政無所關系,于名教無所裨補,久而去之,亦遂湮沒而已,何足算哉?”誠然,程鉅夫論詩以理為主,主張傳統(tǒng)儒家教化觀,強調“抒性情之真,寫禮義之正,陶天地之和”,詩歌創(chuàng)作極力提倡崇尚簡齋平淡自然之風,這對元代中期雅正詩風不無影響。

其次,程鉅夫論詩重視個人情性抒發(fā)、師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影響了元末崇尚個性的詩風。元代后期,隨著東南沿海地區(qū)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以吳中地區(qū)為中心的文學開始出現一種世俗化、個性化的傾向。以楊維楨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從元代中期抒性情之正的“雅正”說中解脫出來,力主抒發(fā)個人的性情。楊維楨在《李仲虞詩序》中說:“詩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則人各有詩也。得于師者,其得為吾自家之詩哉”,他認為人各有性情,學古人必須本于自己的性情,換言之,必合于自己的性情者始可學。謝應芳在《梅隱山房詩集序》中又說:“昔人有言天下無真樂,隨所遇而得者為真樂也”,所謂“隨所遇而得”,指的正是不受任何外在條件約束的人的自我情性。這種思想反映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則直接抒發(fā)對個性自由的追求,如楊維楨在《大人詞》中抒發(fā)“男女欲不絕,黃白術不修”、“天子不能子,王公不能儔”的自由理想;高啟在《青丘子歌》中塑造“有劍任羞澀,有書任縱橫,不肯折腰為五斗米,不肯掉舌七十城”具有獨立人格的形象,都強烈地振蕩著一種追求個性自由、尊重獨立人格的個性化精神。這種精神與程鉅夫重視個人情性抒發(fā)、師古而不泥古的思想十分相似。因此,我們在論及元末吳中詩人張揚個性精神的時候,也不應該忽略程鉅夫在其間所起的先導作用。

[1]錢謙益.胡致果詩序[A].牧齋有學集(卷十八)[M].上海:上海書店,1989.

[2]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

[3]程世京.年譜[A].雪樓集(附錄)[M].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4]朱熹.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

THE DISCUSSION OF CHENG JU-FU′S POETIC THOUGHTS AND ITS INFLUENCE

CHEN Hai-yin
(Chinese Department, Chaohu College, Chaohu Anhui 238000)

Cheng Ju-fu was born in the heyday of the World of Science,so his poetry theory could not escape the boundaries of Science.But it was different from the Scienc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he played the practice into the Science.Moreover,he advocated diversification and studied ancient rather than mud in ancient.Which had reflected the integration of poetry style in the early Yuan Dynasty,and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with the elegant and personal poetry style in the Yuan Dynasty poetry and the later poetry.

Cheng Ju-fu; poetic thoughts; science

I207.22

:A

:1672-2868(2011)02-0048-05

責任編輯:宏 彬

2011-02-03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項目批準號:2011sk405);巢湖學院院級人文社科一般項目(XWY-201004)

陳海銀(1981-),男,安徽銅陵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詩序詩風
以健為美,力求詩風剛健
論梁肅的詩序
論唐代燕趙詩人的詩序創(chuàng)作
融古化歐的詩人
學苑詩風
王夫之、朱熹《詩經》經文評論比較
淺探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的有效方法
《詩故》對《詩序》思想的秉承與背離
從阮籍、嵇康與傅玄的詩歌看正始與西晉詩風的嬗變
論賈島與唐宋清苦詩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