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 燕
(萊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東 萊蕪 271100)
□古代文學
論《論語》中的君子
狄 燕
(萊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山東 萊蕪 271100)
《論語》中的君子是一個復(fù)雜飽滿的立體的形象,以仁為質(zhì),以禮為用,文質(zhì)相兼,修德、治學、孝親,形成一個立體的君子修養(yǎng)體系。該體系對今天的我們學會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論語》;君子;修養(yǎng)體系
“君子”是《論語》里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出現(xiàn)的頻率也非常高,根據(jù)楊伯峻在《論語譯注》中的統(tǒng)計,“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共出現(xiàn)107次,涉及到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墩撜Z》中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實際上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一種典范,重在強調(diào)一種人格追求,教人做一個文質(zhì)彬彬、盡善盡美的人。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古人把它總結(jié)為仁、義、禮、智、信,這些在《論語》中屢見不鮮,但是還不夠,從孔子的言行中看,仁、義、禮、智、信都是重點強調(diào)的,而他強調(diào)的還有孝、學、德,“仁為質(zhì),禮為文,志學、修德,孝親”,《論語》中的“君子”是一個復(fù)雜飽滿的立體的形象。
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據(jù)楊伯峻先生《論語譯注》統(tǒng)計,在《論語》中,提及“仁”的地方共109次。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如樂何?”(《論語·八佾》)說明君子行世以仁為本,即先做人,再做事。仁是人之根本,“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學而》)有了本,才可以言及其它。
那么什么是仁,《說文》解釋:“仁,親也,從人從二。”林語堂在《左手孔子,右手老子》中認為仁字分開為二人,表示其意義為人際關(guān)系。關(guān)于仁的定義,孔子并沒有明確,從《論語》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仁”是指厚重寬厚、充滿愛心、善良、正直、勇敢等人之本性。舉《論語》之“仁”句以證之。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皭廴恕奔此f的“泛愛眾”,即親愛一切人,做到與一切人友善。仁愛是君子的基礎(chǔ),孔子認為不仁者不具備做君子的基本條件。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倍Y是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克服自身的私欲,人人守禮,就能達到仁的境地。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墩撜Z·陽貨》)“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保ā墩撜Z·里仁》)“仁者”正直、勇敢,明確好惡?!捌堉居谌?,無惡也?!睆?fù)言仁是善良的本性?!叭收邩飞健?、“仁者靜”、“仁者壽”(《論語·雍也》)三句再次言明仁具有寬容、渾厚、凝重的含義,仁者寬容仁厚,厚德載物,心胸寬大,志存高遠,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自然長壽永恒?!叭硕蝗?,疾之以甚,亂也?!比适亲鋈说幕A(chǔ),如果不行仁道,就像已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社會就混亂了。
《論語》善于利用對比,這也是孔子教學的特點,所以“仁”與“不仁”在《論語》中大量出現(xiàn),從“不仁”和“不知其仁”的論述,更能了解什么是“仁”。“剛、毅、木、訥,近仁?!保ā墩撜Z·子路》)剛,剛強正直;毅,果敢堅忍;木,性情質(zhì)樸;訥,說話木訥?!扒裳粤钌?,鮮矣仁?!保ā墩撜Z·學而》)正與“剛、毅、木、訥”形成強烈對照。剛毅者絕無“令色”,木訥者絕不“巧言”,所以巧言令色者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剛正果敢、質(zhì)樸敦厚之人,就不會見利背義、沽名釣譽而與本心大相違背,所以是近乎“仁”?!袄锶蕿槊溃瑩癫惶幦?,焉得知?”意思是“人的內(nèi)心只有充滿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選擇與安處于仁德的修養(yǎng),怎么能說是聰明呢?”,從此可以看出,沒有“仁”不可為知(智)?!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里仁》)長期處于貧困的狀態(tài)必須心理安寧,不守仁者如何能做到?所以說仁應(yīng)該是善良的,不會以非法獲取富足。反之,不仁者何以不能常樂?常樂也需要一種克制的心態(tài),樂極而淫,久樂必亂,不仁者無法達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境界,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保ā墩撜Z·里仁》)從錯誤的方面認識到“不仁”,才能知道什么是“仁”。
總之,孔子認為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君子,而要成為君子,必須要有仁愛的本性。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為“仁”并非天性,而是需要修養(yǎng),心中要時刻約束自己,不要在終食之間違仁,要身體力行。仁是做人的基礎(chǔ),人之為“仁”,非力不足也,難以恒之,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馀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墩撜Z·雍也》)克除私欲,清除心中蟊賊,不受外物的誘惑,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力行仁道,仁性修養(yǎng)是君子人格修養(yǎng)的前提。
為了實踐“仁”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與行為標準,孔子十分重視“禮”?!耙匀蕿楸荆远Y為用。”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規(guī)則和倫理道德逐漸被顛覆,禮樂崩壞,諸侯割據(jù)??鬃訉ι鐣膭邮幧罡袘n慮,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禮儀,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統(tǒng)治秩序,強調(diào)“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主張“克己復(fù)禮為仁”(《論語·顏淵》),主張“克己復(fù)禮為仁”(《論語·顏淵》),要求人們“非禮勿視,非禮無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就是說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論行為都符合禮的要求,以此來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抑制社會的動亂。從孔子的教育思想看,他強調(diào)禮。認為對一般人來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所謂“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弊鼍颖仨氈v禮儀,人只有遵守這種規(guī)范的交往方式才能做到楷模,行為才不會出差錯。對統(tǒng)治者來說,“上好禮,則民易使”(《論語·憲問》),“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認為國家統(tǒng)治者提倡禮,重視禮,可以使國家達到政通人和??鬃颖救耸种匾暥Y并嚴格遵守禮,“入大廟,每事問”(《論語·八佾》)。人譏之為不懂禮,子曰:“是禮也?!薄笆戮远Y,人以為諂?!闭f明孔子以臣子的禮節(jié)對待君主的時候,曾被人誤認為是諂。由此也可見孔子在禮節(jié)的施行上是很認真的。
那么什么是禮呢?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規(guī)范,就是教人如何采用規(guī)范的儀式或禮節(jié)對待不同人和事。我們中國一向號稱禮儀之邦,早在幾千年前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禮儀規(guī)范。一個不懂禮的人會被當成沒有教養(yǎng)的人,不懂禮的人會失掉許多的人際關(guān)系,同時也將失掉許多的發(fā)展機緣。不過孔子教人恭敬有禮,卻不齒奴顏媚膝,所謂“禮之用,和為貴”。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仁既是禮所由生的內(nèi)在根據(jù),也是人們自覺守禮的內(nèi)在動力。只有仁發(fā)于心,行才能合于禮;為人而不仁,是無法理解禮的本質(zhì)內(nèi)涵的。《論語·八佾》中有一段記載,足可以證明這一點: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曰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痹唬骸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瘪T友蘭解釋此段說:“子夏以‘繪事后素’而悟及‘禮后’,蓋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禮,猶美女先有巧笑美目,然后可施脂粉也。否則禮為虛偽形式,非惟不足貴,且亦可賤矣?!庇终f:“不仁之人,無真性情,雖行禮樂之文,適足增其虛偽耳?!瘪T友蘭用“人必有真性情,然后可以行禮”來釋“禮后”,可以說十分恰當獨到。所謂“真性情”,即是根之于心、流露于外的仁心、仁性。
由此可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顯然超越禮而具有先決性的意義和價值。從成就君子完美人格的角度來說,仁可以說是君子之質(zhì),而禮則是君子之文,文質(zhì)須相輔而行。所以孔子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修德”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大精華,語出《周易》“君子以反身修德”?!胺瓷硇薜隆币饧闯蔀榫右垂詥?,修養(yǎng)品德?!墩撜Z》中多次提到君子要修養(yǎng)德行?!墩撜Z·憲問》中有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毙藜阂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君子之任非安己一人,而欲“安人”、“安百姓”?!鞍布骸敝皇瞧瘘c,經(jīng)“安人”這一中介,而達終點——“安百姓”。君子修身,養(yǎng)成君子人格、圣人風范,以其人格、風范感染、熏陶人。所以上者無需多行,只需修德于己,社會就能達于上和下諧。
《論語》里面許多篇章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來彰顯君子之風,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論語·里仁》)。君子一心想修持好自己的德行操守,小人一心所想的是擁有更多的田產(chǎn);“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重義小人重利?!熬映扇酥溃怀扇酥異?。小人反是”(《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亦即“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最好寫照;“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遇事善于自我反省,這是孔子十分重視的個人修養(yǎng)功夫,也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態(tài)度。反之缺乏德性修養(yǎng)的小人,事情不順,習慣歸罪于他人,怨尤叢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子既能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別人,包容異議,使大家能和諧相處。而小人則處處維護自己,凸顯自己,制造紛爭,不善與人和諧相處;“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君子有度,不會盛氣凌人,給人難堪。小人缺乏修養(yǎng),一旦得勢,往往指手畫腳,目空一切;“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喻義懷德、成人之美,故“心底無私天地寬”,小人喻利懷惠、成人之惡,故患得患失,畏首畏尾。
《論語》里面并沒有對君子下過確切的定義,但《論語》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為我們形象地樹立起了仁人君子的形象,為我們修身養(yǎng)性指出了明確的方向?!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會生氣,君子是有德之人,有容之人。有容,德乃大?!疤煨薪?,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厚德載物?!薄吨芤住分械倪@句乾坤之爻可謂君子的最好注解。
《論語》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保ā墩撜Z·為政》)《朱熹集注》曰:心之所之謂之志。又曰: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鬃邮鍤q立志讀書、學習,經(jīng)過了十余年苦讀終有所成。三十歲時名聲開始顯赫,開辦私學,以有教無類的原則來教育貴族、平民甚至奴隸的子弟。孔子享年七十三歲,終身學習,不但善學、好學而且樂學?!墩撜Z》開篇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套用現(xiàn)在的流行語就是,學習并快樂著。《論語·述而》孔子自言:“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再次言明如饑似渴的學習態(tài)度??涤袨椤墩撜Z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笨鬃右簧荚谔岢鋈嗜司?,并以自己的言行約束實踐著,一生孜孜以求,好學不倦,充分展示了君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明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孔子治學,雖重才,但首在修德,德為體,才為用,唯其“德”備,“才”才能發(fā)揮出其應(yīng)用的意義?!熬硬黄鳌保褪侵妇禹毑W廣通,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有單一的用途。子貢在弟子中最聰明,學業(yè)一流,為孔子所喜愛。子貢也終生敬仰老師,孔子過世,弟子依禮守墓三年,惟獨子貢守了六年。公冶長篇第四章,子貢問孔子,我是什么樣的人,孔子說:“汝,器也。”問是何器,孔子說:“瑚璉也。”瑚璉是祭祀時盛放糧食的竹器,上頭飾以美玉,相當尊貴。孔子比子貢為瑚璉,意在贊賞他的資質(zhì)美好??墒呛鳝I再華麗,仍然是器呀。孔子的意思是若想成為君子仍需努力。
孔子認為,君子在個人品性修養(yǎng)時,不可像器物一樣只針對某些特別的目的,而必須廣泛地涉獵各種知識,培養(yǎng)各種才能;在個人之氣度與態(tài)度方面,則應(yīng)不像器物一般,僅有一定的容量,須要以寬廣的胸襟來看待萬事萬物,君子之氣度應(yīng)似江海納百川,不像器物一般有容量之限制;在待人處事的原則方面,則不應(yīng)像器物一般定型而一成不變,須因時因地制宜,采取最合宜的行為舉止以收取最大最好之成效。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應(yīng)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nèi)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wù);對外能夠應(yīng)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yīng)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lǐng)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lǐng)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所謂“百行孝為先”在各種品行中,孝占第一位?!胺蛐ⅲ轮疽?,教之所由生也?!保ā缎⒔?jīng)·開宗明義章》)孔子認為孝是道德之根本,一個人不孝,就枉談其它品行,不可能會有忠信仁義等美德。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認為發(fā)揚孝悌之風,慎終追遠,可以使民風歸于淳厚。“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第二》)孔子說“孝”就是父母生時要事之以禮,死時要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孝是以“禮”為核心的,是有原則的,要“合乎禮”。“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第二》)現(xiàn)在的人以為能養(yǎng)父母就是孝。但是狗、馬都有人養(yǎng)。不尊敬父母的話,與養(yǎng)狗、養(yǎng)馬有何區(qū)別呢?既贍養(yǎng)又尊敬父母,這才是善事父母。“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保ā墩撜Z·里仁》)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父母若有過失,做子女的要盡量勸諫,勸諫父母時,態(tài)度語氣要恭敬委婉,即使內(nèi)心憂勞,也無絲毫怨憤,這樣才算屬盡孝道。
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涵養(yǎng)德行,就應(yīng)重視孝悌之德。《論語·學而》篇第二章就言“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做人首先要從根本上做起,根本樹立了,“道”就出現(xiàn)了。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先做人再做事就是今天教育教人做人之根本吧。
總之,《論語》中的君子以仁為質(zhì),以禮為用,文質(zhì)相兼,修德、治學、孝親,形成一個立體的君子修養(yǎng)體系。該體系對今天的我們學會如何做人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我們今天研究孔子,就要從孔子的思想經(jīng)典中吸取其為人精華,培養(yǎng)成為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既具有先進科技,又具有高尚人文的完整意義上的人;既能自強不息,又能厚德載物的君子。
[1]錢 穆.論語新解[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
[2]朱 熹.論語集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2.
[3]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5]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林語堂.左手孔子,右手老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B222.1
A
1674-3 652(2011)05-0 059-0 4
2011-07-28
狄 燕(1970- ),女,山東萊蕪人,萊蕪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語文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何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