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嬋娟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泰安271000)
結構主義文論把文學作品看成是一個由各種因素相互聯(lián)系而形成的一個封閉式的結構整體,其本質不在于作品的結構因素,而在于構成整體結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聯(lián)系。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就是把作品看成是一個獨立、完整、封閉而又自足的系統(tǒng)。作品的封閉性自然使結構主義的“文本分析”把包括作品產(chǎn)生的社會和歷史原因的考察以及創(chuàng)作主體等一切外部研究排斥在外,而僅把語言分析作為其研究的惟一內容,力求通過對客體結構模式的描述達到對客體的解釋。
與結構主義相反,解構主義否定文本中心和作者權威轉向對文學作品內在結構關注的同時特別強調讀者參與文本意義的創(chuàng)造過程,解構主義文學批評在否定以語言內部結構為中心的文本以及作者權威的同時,把對文學作品內在結構的關注進一步轉向讀者對文本意義的參與、解構與重構,強調不應將文本意義看成是結構所規(guī)定的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應該把它們看成是一個更加廣泛、更加深刻的歷史結果,是語言、無意識、社會制度和社會實踐(包括人類符號運用)相結合的結果。世界上的作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非地域性作家,一類是地域性作家。前者認定,所謂的地方特色、風俗人情,于文學而言實在是無關緊要的。他們甚至有意淡化和排斥這些元素。這種認定其理論基礎是:文學所要表現(xiàn)的應是人類共有的生活以及普遍的人性。這類作家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了沒有特定空間的想象上,所編織的故事帶有更多的假設性,代表了結構主義的觀點。而另一類作家,認為人類的社會活動,總是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中進行的。地理環(huán)境就是人類創(chuàng)造歷史的舞臺和背景,人類的生活與地理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文學創(chuàng)作作為人類的社會活動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Jameson F.1996)。影響這些作家的理論基礎是:藝術必須選擇特殊的空間,展示特殊的生活畫面,通過對特定文化的顯示以及在特定環(huán)境下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實現(xiàn)藝術的認識和審美之目的,體現(xiàn)了解構主義的思想——在文本內部和文本與其外界的關系上,后者是第一位的。因此產(chǎn)生了也體現(xiàn)了地域文學中的結構與解構主義之爭。
地域文學是個復雜的文學體裁,它是多樣性與同一性、地域性與全球化、現(xiàn)代性與傳統(tǒng)性的矛盾統(tǒng)一體。
美國文學地域性集中在新英格蘭、中部、中西部、南部、西部等地區(qū),作品地域主題為喧鬧的都市小鎮(zhèn)或自然的農村荒野。表現(xiàn)在歷史上:地域文學在美國有兩次高峰,分別是19世紀后期和一戰(zhàn)后的20、30年代。19世紀后期,新英格蘭作家急于確立和頌揚新英格蘭品質,并從該地區(qū)的自然和歷史中挖掘構成英格蘭品質的源泉。當?shù)爻霭嫔鐚Ρ憩F(xiàn)地域主題的作品求之若渴,新英格蘭讀者對表現(xiàn)當?shù)仫L貌的作品愛不釋手,地域主義小說便在當?shù)貞\而生(Herr,C.1996)。與此同時,梭羅的《瓦爾登湖》首開自然文學之先河,熱愛自然的人們紛紛在各地效仿,于是,地域主義作為一種敘事方式,一時成為全美地域文學寫作的模本。馬克·吐溫也是這個時期成熟起來的作家。他立足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創(chuàng)作出富有鮮明地域特色的作品,其作品大量使用地方性口語,擺脫了英國小說語言的影響,開創(chuàng)了典型的美國語言風格的文學。到20世紀初,地域主義文學逐漸讓位于具有民族統(tǒng)一性特質的文學,從而失去了它往日的輝煌。
地域文學的另一個高峰出現(xiàn)在美國文學的第二次文藝復興時期:20世紀20、30年代。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家來自中西部。例如,辛克萊·劉易斯來自明尼蘇達州,維拉·凱瑟來自于內布拉斯加州。這些來自中西部的作家大多在東部找到了發(fā)展機會,但對家鄉(xiāng)仍懷著深深的眷戀。在他們的筆下,中西部既是田園理想的寄托,又是落后保守的代表。盡管各位作家與之認同的地域有所不同,但是這種地域情愫卻一脈相承,成為文學創(chuàng)作中具有無窮潛力的主題。羅納德·韋伯在《中西部在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崛起》一書中指出:所有鄉(xiāng)土之情的表達都來源于一種對失去的樂園的想象,其表現(xiàn)就是將令人羨慕的過去與令人失望的現(xiàn)在進行對比。佐納·蓋爾以威斯康星為背景創(chuàng)作小說;漢姆林·加爾蘭敘述達科他州農民與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戰(zhàn)斗的偉業(yè);凱特·喬邦經(jīng)常描寫克里奧耳人的文化傳統(tǒng)與風俗習慣。瑪麗·諾爾茲·墨弗里茲講述的是關于田納西州山區(qū)人民的故事?,旣悺W斯丁描繪了西南部荒漠地帶的生活情景。德萊塞的《嘉莉妹妹》(1900)從都市的視角印證了韋伯這一信念?!都卫蛎妹谩范际猩钸M行了冷靜的觀察,將都市生活視為一種墮落的生活方式。凱瑟自1900年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后,接受了薩拉·奧納·朱厄特的勸告,以自幼所熟悉的西部邊疆生活為題材,潛心描寫故鄉(xiāng)內布拉斯加的風物,終于寫出了《我的安東妮亞》這樣的地域文學名作,對邊疆開拓荒者那種完美無瑕的生活及其女主人公理想化描述。(孫宏2005)。除新英格蘭和中西部外,南方文學是美國文學版圖上的另一個重要區(qū)域。20世紀30年代迎來了南方文藝復興。對于一個曾經(jīng)以農為本的地區(qū),“地方”構成了南方文學的經(jīng)典主題。南方與美國其他地方歷來不同,南方的文化表述更帶有屬于南方的地域特點和歷史痕跡。以??思{為代表的南方文學折射出濃郁的鄉(xiāng)土意識。??思{一共創(chuàng)作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大都以這個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將生活的空間嚴格地限制在一個他認為他所熟悉的固定的點上,方圓十八里,一輩子也不肯跨越一步。在其作品中,顯示出了濃重的地方情調和特別的小文化環(huán)境。??思{和上文提到的凱瑟、德萊塞等作家描寫了上百塊這種小小的地方以及數(shù)十個城市的種種生活場景和各色人物情節(jié),共同為我們奏出了一首美國生活的交響曲。??思{之后,美國南方又涌現(xiàn)了許多優(yōu)秀作家,喬爾·查恩德勒·哈里斯筆下的雷姆斯大叔講一口地道的佐治亞方言,他的一舉一動無不表現(xiàn)出當?shù)厝说奶攸c,流露出當?shù)厝说母星?,彰顯了南方獨特的文化身份。
通過這些作家的創(chuàng)作我們發(fā)現(xiàn),對地域之情的關注一個世紀以來始終貫穿著美國文學的發(fā)展,既造就了其總體共性,又形成了各個地域文學的個性。
美國文學從產(chǎn)生之初就具有全球化的特性,并通過“吸收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優(yōu)秀遺產(chǎn),豐富了美國民族文學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全球化消蝕地域特色使當代美國地域文學走入低谷(劉英2010)。另外,文學評論界對文學地域主義的價值也觀點不一。早在19世紀末,美國的一些評論家就批評地域文學過于細微、具體,缺少宏大的陽剛之氣。20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的美國地域小說家為抬高自身作品的地位,不惜貶低19世紀地方色彩小說,指責他們的小說只為迎合東部讀者對西部的想象,從而強化了東部對西部的偏見。而在當代評論家中間,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地域文學眼界狹窄。在《太平洋西北文學文選》前言中,布魯斯·巴克特(Bruce Bareott)指出:“作家通常都拒絕‘地域作家’的標簽,因為它暗含失敗的意味?!?/p>
文學界對地域文學的質疑導致文學研究者對地域研究退避三舍,即使是那些優(yōu)秀的地域文學研究成果,其作者也總是在專著前言為自己的選題作幾番辯護,充分暴露了其學術上的不自信。當然,這種學術自信的缺乏也與文學批評界大氣候有關。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文學批評被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和結構主義所壟斷,這些研究都以“審美訴求”為基礎,排除文學與外在因素的聯(lián)系,主要研究文學的文學性、審美思維、文本細讀、修辭、敘事方式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側重研究文學與地域的聯(lián)系,就有被指責為把文學研究變成民俗學和地理學研究的風險。文學地域主義研究中結構主義得到最大發(fā)揚,解構主義被打入了冷宮。
但在當代,全球化卻給美國帶來了文化同質化危機、人際關系淡漠、歸屬感缺失等諸多問題。使得美國文學界強烈感到維護文化多樣性、增強“地方感”的必要,自覺地將地域納入批評話語,使它成為繼性別、階級、種族等元素后又一個新的文化研究領域。
總體看來,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xiàn)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當然這秩序并不僅僅指社會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會道德秩序、婚姻秩序、倫理道德規(guī)范之外,還包括個人意識上的秩序,比如創(chuàng)作習慣、接受習慣、思維習慣和人的內心較抽象的文化底蘊積淀形成的無意識的民族性格??傊谴蚱浦刃蛉缓笤賱?chuàng)造更為合理的秩序。盡管全球化有消解地域的趨勢,但全球化也再一次讓地域性問題變得明顯起來。多元文化主義為地域主義研究提供了理論上的可能性全球化。一方面,地域小說將某一特定草原、鄉(xiāng)村、小鎮(zhèn)、城市作為背景,著重描寫對該地方本土風情的眷戀;另一方面,這些小說也表現(xiàn)了該地域文化對各種移民文化的吸收和容納。1900年,西奧多·德萊塞發(fā)表了《嘉莉妹妹》,德萊塞誕生在印第安納州特雷霍特城,但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場景遠遠超出了這座城市所在的區(qū)域,描繪了從印第安納到芝加哥、紐約的廣闊場面。作為杰出的地域小說家,薇拉·凱瑟的小說不僅體現(xiàn)了她對內布拉斯加的家園情結,同時也反映出她的多元文化情結。凱瑟的童年時光是在內布拉斯加大草原度過的,那里是凱瑟一生魂牽夢繞的地方,也成為她一系列小說的背景。她的小說《安東尼婭》不僅描寫了對美國印第安文明的推崇,還描寫了對來自瑞典和波希米亞等歐洲移民文化的熱愛。內布拉斯加這個名字本身就出自印第安人的語言,意為“平緩的河”,小說中的黑鷹鎮(zhèn)亦取名于一位受人敬仰的印第安酋長。同時,來自東歐、北歐的民族文化給美國大草原帶來了異國的氣息,多元文化在這片土地上結合、生根,成為美國西部地域與全球化互動的一個典型的文學案例(Powell D.2007)。
以辯證和歷史的觀點來分析結構與解構主義,兩者均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的方法論,拓寬了文學批評的視野,但與此同時又都走向了極端:前者過分強調抽象的文本中心性,后者過分強調讀者對文本的闡釋自由,最終都進入了無法自圓其說的誤區(qū)。兩者雖然都為文學批評拓寬了視野,但兩者之間在對待文本的態(tài)度上卻形成了不可調和的悖論。文學批評的地域主義來源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它是檢視、研究和探討地方化身份與全球化之間關系的理論和方法論,是一種新的文化研究模式。只有正確認識兩者之間所存在的悖論及其辯證統(tǒng)一關系,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承認作品意義和作者權威的同時,重視作品和作者、作品和時代歷史及其地域社會背景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將地域文學文本置于更廣闊的文化、政治、歷史和地理中去考察。才能在文學批評的實踐中走出誤區(qū),通過辯證思維達到新理念的產(chǎn)生,使文學批評理論在對舊有批評模式的否定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事實上,一種理論能否持久發(fā)展下去,關鍵在于這種理論是否符合客觀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一旦超過了“度”,就必然會被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所淘汰。
Jameson F.(1996).The Seeds of Time[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err.C.T.(1996).Critical Regionalism and Cultural Studies:From Ireland to the American[M].Midwest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1st edition.
Powell.D.R.(2007).Critical Regionalism:Connect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the American Landscape[M].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劉英(2010).全球化時代的美國文學地域主義研究 [J].國外文學(7)。
孫宏(2005).《我的安東尼亞》中的生態(tài)境界 [J].外國文學評論(1)。
孫宏(2007).中美兩國文學中的地域主題研究 [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