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賢兵
(咸寧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答辯互動會話的目的交際模式闡釋*
柯賢兵
(咸寧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北 咸寧 437005)
人類的言和行都是受目的驅動的。發(fā)生在特定工作場所的互動話語如學位論文答辯會話更是以鮮明的目的為導向的學術機構話語?;谀康脑瓌t交際觀,對答辯互動會話的四個目的交際層面進行分析和闡釋,揭示出答辯互動中目的實現(xiàn)與會話效果的內在關系和表達,為把握話語目的如何在話語互動中的實現(xiàn)方式進行有益嘗試和提供借鑒作用。
答辯互動;會話分析;目的原則;目的交際模式
學術話語的研究日益成為研究熱點,但大多數(shù)研究關注書面學術話語,尤其關注書面學術體裁分析居多,對口語學術話語研究關注不多,學術答辯話語互動的研究更少。答辯互動是一種具有很強交際目的的話語互動:答辯人希望通過答辯互動順利通過論文答辯而獲得學位完成學業(yè);答辯老師則希望通過答辯互動有效檢驗答辯人的學術水準,衡量答辯人是否達到授予學位的水準。答辯交際的過程是答辯互動雙方追求答辯目的的過程,其成功交際是依賴于答辯交際雙方共同進行的一種創(chuàng)造努力和活動。
目前答辯互動的現(xiàn)實是學位論文答辯的互動不盡人意,“造成原因多種,原因之一是答辯應答者對于答辯發(fā)問的類型和功能缺乏必要的認識?!币嗉创疝q人不能很好地把握答辯老師的發(fā)問意圖,如下文分析的,當答辯小組發(fā)問“你看過韓禮德的原著嗎?”,答辯人未能很好領會答辯老師的發(fā)問目的,使答辯互動不能朝著順利交際的答辯方向發(fā)展。答辯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性的判斷標準是答辯互動雙方的交際目的是否被有效理解和成功實現(xiàn)。鑒于此,本文基于目的原則交際觀,探討答辯會話4個層面的目的互動,闡釋答辯互動目的的實現(xiàn)與答辯會話效果的內在關系和表達,以期加深對答辯互動會話機制的理解和運用,指導答辯雙方有效把握答辯互動的話語意圖。
基于法庭問答話語的目的原則與目的分析的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廖美珍提出了頗有影響的目的原則交際觀認為“交際參與者包括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都有目的的保證”;“交際的產生首先是目的驅動的,追求目的的過程”;“說話人實施一個言語行為是一種目的驅使下的創(chuàng)造性努力”;“交際過程中雙方的理解和解釋本質上是對對方話語目的的理解和詮釋,而不是恣意地把聽話人的目的和意圖強加給對方”;“由于言語行為的不可分離的目的性,因此,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是目的的互動關系,是目的的互動,或者圍繞目的的互動,這是人類交際互動的核心和本質特征?!?/p>
目的原則下的交際模式“不是設定交際的意向性或者目的性,而是以意向性或者目的為核心來展開交際的研究,論述目的原則和交際過程與交際解釋的模式問題。”并認為“交際是一種有層面的互動或過程,任何一個交際行為從交際雙方各自的角度具體化,可以分析為四個層面:基礎層面——目的的預設;第一層面——目的的表達理解;第二層面——目的的實施和領悟;第三層面——目的的追求和反應?!蹦康脑瓌t交際模式詳細闡釋見下文,至少它向我們充分說明了目的原則下的交際是目的催發(fā)的,或者目的驅動的,發(fā)生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主體間的以目的為主導的追求目的的言語互動過程。
交際的互動式目的的互動,是以目的的實現(xiàn)與否為結果的互動。說話人表達目的、實施目的、追求目的和聽話人對目的的理解、領悟和反應與言語行為的關系,最終說話人的言語行為目的是否實現(xiàn)取決于聽話人對目的的反應。交際中聽話人對說話人的目的會做出不同的反應,選擇“目的采納、目的拒絕、目的協(xié)商、目的擱置、目的忽視等。”“目的原則交際觀承認交際過程的復雜性,最終的成功與失敗,過程的復雜與曲折,都與話語雙方目的互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p>
我們認為,學位論文答辯會話是以目的為導向的學術機構話語。基于會話修辭學視野下的答辯互動會話分析表明,考察一個答辯會話互動的會話效果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會話修辭學視野下的會話互動一般也涉及會話互動4個層面,關注的是在會話雙方交易過程中的會話效果,最終要達到的會話的修辭和超語言目的實現(xiàn)。
(1)答辯預備階段的目的互動
據(jù)目的原則交際觀,任何交際涉及到一個基礎的交際層面,預設了話語雙方的話語目的,驅動說話表達,其言語行為帶有目的的保證,也是實施言語行為的前提;目的驅使說話人說話,言語行為帶有目的的保證,話語值得加工的前提條件。[10]一旦確定答辯的話語行為,客觀上就預設答辯會話互動雙方的話語目的。答辯互動準備階段本身就構成了目的原則交際觀論述的交際的基礎層面,預設了話語的交際目的,驅使話語雙方實施說話,即答辯行為的實施,確保答辯的順利進行。
(2)答辯小組發(fā)問并由答辯人解讀發(fā)問目的互動
據(jù)目的原則交際觀,任何交際在基礎層面,即目的預設得到保證后,就進入到交際的表達、理解層面,亦即對應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話行為而言,說話人的目的得以表達,同時聽話人表達對說話人的目的表達的理解。[10]隨著答辯互動開始,要確保答辯行為的實施,促使答辯的順利進行,答辯雙方必須進入到真正意義的會話互動層面。對于答辯小組發(fā)問,答辯人必須作出積極地應答和辯論;否則,答辯互動就是不能順利進行,談不上取得好的答辯會話效果,如例(1):
Q1:——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
R1: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Q2:I mean the original?
R2:I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Q3:Why don’t?You read the original?
R3:I get the Chinese book easily and I didn’t find the book.And I think---I think---I the original theory I get---Halliday hold that view language is used to perform function.I think I can get the idea from Dai Wei- dong’s books.
Q4:This is something strange to me.
答辯小組的發(fā)問Q1討論論文參考文獻的問題,答辯小組的發(fā)問不是韓禮德諸多的原著一般意義上著作,而是圍繞論文撰寫過程中引用的原著。這從后面特意重復的“Halliday’s?”窺見答辯小組的問話目的。答辯人接收到發(fā)問后,需要做的就是仔細解讀答辯小組表達的目的。在此答辯會話語境下,針對Q1-R1答辯互動的目的原則交際觀第一層面互動分析如下:
目的的理解:預示了答辯人對答辯小組的發(fā)問做出應答話語,如答辯話語R1:
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目的表達:答辯小組對于論文寫作的疏忽行為的質疑和批評。
發(fā)話(問話)行為:指出答辯人論文寫作不嚴謹或要求對沒讀作為論文框架的韓禮德原著的原因給出解釋,潛在地預示著答辯人主觀上存在多種應答的話語形式和答辯策略。
答辯話語 Q1:——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
Halliday’s?
在目的原則交際觀的第一層面,僅Q1——R1這組答辯互動來看,答辯小組針對答辯人論文寫作不嚴謹或要求對沒讀作為論文框架的韓禮德原著的原因并予以給出解釋實施了目的的表達,同時預設了答辯人針對答辯小組的發(fā)問而做出的目的理解的話語表達R1。
(3)答辯小組發(fā)問并由答辯人應答的目的互動
據(jù)目的原則交際觀,任何交際在經歷完話語目的的表達和理解層面同時,也進入到對應于言語行為理論的行事行為而言的話語目的實施和領悟層面,說話人的目的得以實施,同時聽話人對說話人實施目的領悟。亦是說,話語信息交換的互動過程中,說話者向聽話者發(fā)出信息,聽話者針對說話者的信息作出信息的反饋,這樣一次信息的互動就包含了兩輪的發(fā)出/解讀信息:第一輪是說話者/會話起始者發(fā)出信息與聽話者/會話的回應者解讀得到的信息互動;第二輪是聽話者/會話的回應者提供反饋的信息與說話者/會話的啟始者解讀得到的信息互動,如例(2):
1:Professor Zhang:As to your content——some technical terms!(發(fā)出話語信息)
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話語)
2:Student A:What?(提供針對Professor Zhang的話語的反饋信息)
Professor Zhang:(理解Student A,開啟新一輪會話互動)
在例(2)中的第一輪“就論文術語內容發(fā)問”的答辯會話互動過程中,答辯老師發(fā)出并由答辯人解讀信息的互動,實現(xiàn)了信息交換的互動:Professor Zhang發(fā)出話語——Student A理解話語構成一次話語交際過程,屬于我們討論的目的互動第二層面;Student A作出回應——Professor Zhang理解話語構成另一次交際過程,并引發(fā)出后續(xù)“指明錯誤”的答辯會話互動。屬于我們討論的目的互動第三層面。據(jù)目的原則交際觀,說者發(fā)出話語就是說話人話語目的的實施,同時潛在地預示聽話人對說話人話語目的的領悟。例(2)中Professor Zhang的話語傳達了一個告知話語行為目的作為聽話人的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告知話語行發(fā)話行為的同時,必須領悟該話語的取效行為的目的:是“告知”目的呢;是“僅僅告知論文術語內容”目的還是“借題發(fā)揮意在責備”目的呢?關鍵是Student A如何把握和領悟Professor Zhang的話語目的。
(4)答辯雙方目的追求和反應互動
據(jù)目的原則交際觀,相對于言語行為的以言取效行為而言,目的原則交際觀的第三層面交際是實現(xiàn)話語交際的目的追求和反應,其中說話人目的追求的實現(xiàn)與否取決聽話人話語的目的的反映。
例(1)中的Q1——R1這組答辯互動,答辯人的答辯話語R1針對Q1的目的領悟而言,盡管R1的發(fā)話(答話)行為“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是針對發(fā)問陳述原著閱讀情況,并補充論文框架理論——語域理論的文獻來源,但其行事行為只是對答小組針對答辯人論文寫作不嚴謹或要求對沒讀作為論文框架的韓禮德原著的原因給出解釋,以言取效行為對于說話人的答辯人而言,其目的最求因沒有反映聽話人的發(fā)問目的,誤解了答辯小組對于論文寫作的疏忽行為的質疑和批評的目的表達,因而目的互動的追求和反應就失敗。
還是看例2語料中的第二部分的后續(xù)答辯互動:
例3:1’Professor Zhang:In Chapter Three,the misuse of the original terms,and in Chapter Six,the same mistake.
Student A:(理解Professor Zhang的話語)
2’Student A:Yeah,sorry.
Professor Zhang:(理解A同學的話語,開啟新一輪會話互動)
在1’—2’的 Professor Zhang– Student A的互動中,Student A的答辯話語“Yeah,sorry.”也是針對“Professor Zhang所陳列的由于沒有閱讀原著而導致各章節(jié)中的術語誤用的批評”目的領悟而作出的“誠服的認可和道歉”的話語行為。顯然,Student A的“誠服的認可和道歉”的話語行為反應實現(xiàn)了Professor Zhang在他的話輪中追求的話語目的,完成了答辯互動目的實現(xiàn)的第三層面——目的追求和反應層面。同樣,對于Student A的答辯話語“Yeah,sorry.”而言,其話語表達的目的追求是通過這種表達方式來獲取 Professor Zhang的理解和諒解,從后續(xù)的 Professor Zhang的激發(fā)發(fā)問行為“Ok,Any more questions?”表達了其對Student在這一問題上的話語行為反應是認可的,從而也實現(xiàn)了Student A的答辯話語“Yeah,sorry.”話語的目的追求——目的反應層面。
3.答辯互動目的實現(xiàn)與否與會話效果關系
格萊斯(Grice)認為,我們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都是有目的的?,F(xiàn)實中,除了合作外,更多的是沖突、對抗和博弈。目的原則把林林總總的目的關系歸納為三類:“(1)目的一致,(2)目的沖突,(3)目的中性”,并強調這種種目的關系式事先確定的,也可以是在言語互動中形成的?!懊總€參與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能在交談中識別出一個或一組共同目的,至少是共同認可的方向。這個目的或方向可能從一開始就是固定……,也可能在交流中不斷發(fā)展;它可能是相當明確的,也可能非常不確定而留給參與人極大的自由度……”,
如:Q:——Ok,next question,have you read some books by Halliday’s in the original?Halliday’s?R: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其實,就本次答辯互動而言,在答辯話語系統(tǒng)里潛在地存在多種答辯人可能作出的答辯應答,如:
R1:Yes,I have read some of Halliday’s original works.
R2: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
R3:I have read Cohesion in English in the original work.Also I read the register theory and got it from Dai Wei- dong’s book.
……
種種應答話語形式和應答策略中,哪一種應答可以實現(xiàn)答辯小組的發(fā)問目的,追求到預期好的答辯效果呢?我們知道,不同的答辯應答話語形式傳達不同的信息和信息結構。關于答辯應答中究竟采用哪種答辯應答話語形式,去實現(xiàn)答辯應答互動的話語目的,要根據(jù)答辯當時的環(huán)境而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對答辯小組的發(fā)問意圖或發(fā)問目的的把握和理解基礎上的。
作為答辯過程中的答辯人,有效地實現(xiàn)答辯小組的問話目的,實現(xiàn)答辯會話的最佳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整個答辯的成功與否。也就是說,答辯互動目的的實現(xiàn)與會話效果關系密切。如例(1)的答辯互動中,答辯人在第一輪的Q1——R1互動中將貌似選擇問句實際是帶有責備的指令式言語行為誤解為一般的文獻閱讀的問話行為,導致目的互動的實現(xiàn)受阻,因而答辯的會話效果不理想,這從后續(xù)不佳的答辯互動中得以驗證,遂不再贅述。
本文分析了微觀層面上答辯目的互動,探討答辯互動目的實現(xiàn)和答辯會話效果的內在關系和表達,說明了目的原則交際觀下的答辯話語分析可以有效地闡釋和指導答辯參與者實現(xiàn)對于答辯小組發(fā)問的發(fā)問意圖和目的的把握,加深了對答辯互動會話機制的理解和運用。
運用目的交際模式來闡釋答辯互動會話,可以把握答辯話語的目的互動性本質,避免話語互動形式和功能分析的不足,很好地指導答辯雙方有效把握答辯互動的話語意圖,有效運用答辯策略,提高答辯互動會話的質量;有助于指導答辯人準確地在答辯過程中把握答辯小組發(fā)問的意圖和目的,實現(xiàn)答辯互動預期的會話效果。當然,基于答辯互動進行目的原則交際觀的分析與實際答辯互動稍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是目前話語意圖研究或是話語性反應在會話中的復雜性表現(xiàn)不可避免的一種嘗試,具體的深入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推進。
[1]Hyland,Ken.Metadiscourse(《元話語》)[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柯賢兵.基于答辯會話發(fā)問類型的答辯應答策略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4):93 ~97.
[3]柯賢兵.會話修辭學視野下答辯互動會話分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10):70 ~74.
[4]廖美珍.法庭問答及其互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廖美珍.目的原則與法庭互動話語合作問題研究[J].外語學刊,2004,(5).
[6]廖美珍.目的原則與語篇連貫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5).
[7]廖美珍.目的原則和目的分析——語用研究新途徑探索[J].修辭學習,2005,(3):1~10.
[8]廖美珍.目的原則和目的分析——語用研究新途徑探索[J].修辭學習,2005,(4):5~11.
[9]廖美珍.目的原則與交際模式研究[J].外語學刊,2009,(4):62 ~64.
[10]廖美珍.目的原則與交際模式研究[J].外語學刊,2009,(6):101 ~109.
[11]柯賢兵.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會話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5.
H13
A
1006-5342(2011)08-0100-03
2011-05-09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1jytq160);咸寧學院校級科研資助項目(KY1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