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明代魯迷、魯密辯證

2011-08-15 00:53
關鍵詞:朝貢

馬 一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明代魯迷、魯密辯證

馬 一

(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明代朝貢諸國,屢經舌人轉譯,名稱多有混亂,尤其魯迷、魯密,譯音相近,極易混淆,學者見仁見智,認識各異。本文擬在爬梳有明清初為數眾多的漢籍異域史料的基礎之上,對魯迷、魯密的相關情況做一辨析考證,指出魯迷、魯密地理位置大相徑庭,始貢時間截然不同,斷難將二者混為一談;魯迷、魯密“使者”并非譴自與明東西并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朝廷,而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借朝貢之名行貿易之實所打的旗號。

明代;魯迷;魯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一、明人地理知識的狹隘與史地撰述的疏謬

明朝立國之初,太祖、成祖為使國威遠揚,四夷賓服,遣使四處招徠,致使大小諸國稽顙稱臣,獻琛恐后;四方蠻夷相望于道,通使不絕,“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1]。但洪、永之后,仁宣諸帝不勤遠略,遣使海外之舉漸次罷廢;嘉隆以降,明廷更是閉關絕貢,嚴申海禁,遂使中西之間的交往日漸減少,內外之間的隔閡愈益加深。

是故,明代中后期國人的域外知識,于陸路、海道大體限于哈烈、馬六甲海峽以東,之外地域天朝之使未再親履,僅系傳聞。明末來華的耶穌會士利瑪竇《中國札記》載有“他們的世界僅限于他們的十五省,在它四周所繪出的海中,他們放置上幾座小島,取的是他們所曾聽說的各個國家的名字。所有這些島嶼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個最小的中國省大。因為知識有限,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國家夸耀成整個世界,并把它叫做天下”[2](P179)。此論雖言過其實,不盡妥當,但明人閉目塞聽、虛驕自大、與世隔絕的情狀由此可見一斑。

明代有關域外史地的撰述頗豐,不乏煌煌巨著。擇其要者,則有鄭曉《皇明四夷考》、張雨《邊政考》、嚴從簡《殊域周咨錄》、陳仁錫《皇明世法錄》、茅瑞征《皇明象胥錄》、張?zhí)鞆汀痘瘦浛肌?、何喬遠《名山藏》、章潢《圖書編》、何鏜《修攘通考》、羅洪先與胡松增補《廣輿圖》以及《外夷朝貢考》、 《陜西四鎮(zhèn)圖說》等,均征引旁博,卷帙浩繁,蔚為大觀。但考之內容,無非陳舊相因,并無多大創(chuàng)見。由此識之,明人域外史地著述,除明初五使西域的陳誠《西域番國志》、《西域行程記》及隨使鄭和七下西洋的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鞏珍《西洋番國志》等典籍系明人足履目擊所記見聞外,后出撰述對朝貢“四夷”的記載均不出陳、馬、費、鞏之窠臼,即有補充亦多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不足為信。

明人對域外的認識,受嘉隆之際閉關、禁海的限制,未能與時俱進,故而,其認識不免膚淺,甚或謬誤,史乘中模糊不清、張冠李戴者俯拾皆是。例如明人稱葡萄牙為佛郎機,后來西班牙人東來,明人不加區(qū)別,亦稱之為佛郎機。尤其有關朝貢國名號的記載,一音多譯,一國多名現象嚴重,而明廷不予鑒別,一體接待,以滿足自己“天朝上國,萬邦來朝”的驕虛心理。諸如西洋瑣里、瑣里,忽魯謨斯、忽魯母恩,左法兒、祖法兒,哈烈、黑婁等國是也。對此,明人確實不知,還是自欺欺人,不得而知。

明代一名多譯的朝貢國,大多已經學者考訂、梳理,無大歧見,唯有魯迷、魯密 (嚕密),兩者譯音相近,極易混淆,究竟是舌人轉譯致誤,還是各自指代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至今眾說紛紜,未有定論。清人丁謙《〈明史·西域傳〉地理考證》謂“魯迷去中國絕遠,嘉靖三年遣使貢獅子、西牛,后數來貢。魯迷不見他書,惟艾儒略、湯若望地圖載之,均做魯密,考圖在阿剌伯東南波斯灣海濱,今為俄曼部地”[3](P30),認為魯迷、魯密實指一國。今人李之勤先生則發(fā)有“《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后一個也是距明朝最遠的一個地名魯迷,不知與明代西洋傳教士艾儒略《職方外記》卷1亞細亞圖繪于今阿拉伯半島東端的‘魯密’國有無關系”[4]的疑問,但存之闕如,未有闡發(fā)。本來,明代朝貢諸國,多前史所未載,而“魯迷(密)”這個詞匯,幾個世紀以來的不同使用,更使得其具體地域越發(fā)變得模糊不清,并導致了很大的混亂,殆至現在,還沒有得到令人足夠滿意的解釋。

本文擬依據收集到的為數眾多的漢籍異域史料,試就魯迷、魯密的入貢時間及明人對其地望的認識條分縷析,指出魯迷、魯密實非一國,且其使者并非遣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朝廷,此二稱謂不過為當時往來于東西方唯利是圖的商人為借朝貢之名行貿易之實所打的旗號而已。誠如費正清先生所言:“許多帶‘貢物’來的人實際上是自稱代表遙遠有時是不存在君主的商人。《明會要》上列了三十八個通過陸路通商的天然通道——哈密來送貢品的西域國家,例如遲至1618年《明會要》還記載進貢者包括小亞細亞的魯迷王國 (Rum,也就是很早以前滅亡的東羅馬帝國)。明代看重這一少量的中亞進貢貿易的政治價值而不是財政價值,借此讓那些惹麻煩的武士在邊境上安定下來?!保?](P204)由于本文的撰寫主要依據漢籍史料,而對與之相互印證的西文資料掌握有限,故所提觀點僅供商榷,以就教于方家學者。

二、魯迷、魯密地望與始貢時間的差異

(一)魯迷

魯迷進獻方物,赴京朝貢,《明實錄》、《大明會典》、《明史》均留有官方記載,其他公私典籍亦多有述及,其中尤以曾任職行人司的嚴從簡《殊域周咨錄》一書的記載豐贍、翔實。下面摘引幾處記錄,交代一下魯迷初次進貢的時間及明人對其地理方位的認識,同時亦能與后述魯密的相關情況做一比較分析。

“按魯迷不知果在何處,但夷使言十年至京,雖其夸遠要賞之詞,不足為據,然亦必西域遐荒之地。哈烈至肅州亦有一萬余里,統謂之回夷。又產獅子,則魯迷為其所屬,或連其界,故附著其事于此?!?/p>

“嘉靖四年,魯迷地方進獅子二、西牛一。”

——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卷15《哈烈·附魯迷》

“魯迷,或云地屬哈烈,嘉靖三年,其王遣使自甘肅入貢獅子二、西牛一?!?/p>

——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卷81《魯迷》

“魯迷,不詳所始,或云地屬哈烈,嘉靖三年,其王遣使自甘肅入貢獅子二、西牛一。”

—— (明)茅瑞征《皇明象胥錄》卷 7《魯迷》

“嘉靖三年,魯迷始通貢……世宗以其新入貢,下禮、兵二部議納否?!?/p>

—— (明)何喬遠《名山藏》卷107《王享記五·魯迷》

“(魯迷)嘉靖三年,自甘肅入貢,后定五年一貢,每貢起送十余人。”

—— (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107《朝貢三·西戎上》

“魯迷,去中國絕遠。嘉靖三年遣使貢獅子、西牛。給事中鄭一鵬言: ‘魯迷非嘗貢之邦,獅子非可育之獸,請卻之,以光圣德。’禮官席書等言:‘魯迷不列《王會》,其真?zhèn)尾豢芍?。近土魯番數侵甘肅,而邊吏于魯迷冊內,察有土魯番之人。其狡詐明甚,請遣之出關,治所獲間諜罪?!劬辜{之,而令邊臣察治。”

——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32《哈烈傳·附魯迷》

“魯迷,或云地屬哈烈。嘉靖中一再入貢。禮部尚書席書奏:‘魯迷不載王會,真贗莫辯,宜善遣之?!迥?,復貢獅子、犀牛,留熟夷五人飼內府,定五年一貢,十余人。”

—— (清)查繼佐《罪惟錄》卷36《哈烈國》

“羅密,舊作魯迷,今改正。羅密,去中國絕遠。明世宗嘉靖三年,遣使入貢。”

—— (清)高宗敕撰 《續(xù)通典》卷 149《邊防三·羅密》

以上諸書多主明世宗嘉靖三年 (1524)為魯迷入貢之始。嚴書載嘉靖四年魯迷入貢,其實不然,其所記亦為嘉靖三年魯迷入貢事,只是使臣貪圖厚利,邀索重賞,與明討價還價,推延至嘉靖四年,尚未出境而已。查書所記嘉靖五年,為魯迷使臣復貢年份,非始貢之年,是年之前所述史實均與嘉靖三年魯迷入貢事吻合。再者,給事中鄭一鵬以為魯迷非常貢之邦,乞犒遣卻之;禮部尚書席書認為魯迷不列《王會》,真贗莫辨,奏請拒其貢獻;明世宗亦以其新近入貢,前所未聞,責成禮、兵二部討論接納與否,據此推測魯迷在嘉靖之前似無入貢之舉。因此,嘉靖三年為魯迷始貢年份,應無異議。除嘉靖三年魯迷初貢外,結合《明史》、《明實錄》等官方記錄,嘉靖五年 (1526)、嘉靖六年 (1527)、嘉靖二十二年 (1543)、嘉靖二十七年 (1548)、嘉靖三十三年 (1554)、嘉靖三十八年 (1559)、嘉靖四十三年 (1564)乃至萬歷四年 (1576)、萬歷九年 (1581)、萬歷四十六年 (1618),魯迷多次進貢,尤以嘉靖年間最為頻繁。

馬建春先生于《〈明實錄〉等文獻載錄“回回”貢使輯述》一文中指出“洪武初,即有魯迷使臣來華”[6](P105)??贾T書,并未有類似記載,誠難為信,但亦不可否認,明與魯迷官方接觸為時稍晚,而明魯民間的交流往來,遠在明朝建立之初便已肇端。弘治五年 (1493)吳郡人王鏊所撰《敕建凈角寺、禮拜寺二座于江南應天府之城南碑記》載:“洪武二十一年 (1388),有亦卜剌金、馬可魯丁等,原系西域魯迷國人,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隨宋國公歸附中華?!保?](P396)

關于魯迷具體的地理方位,明初陳誠、傅安等遍訪中亞諸國,遠至哈烈,或以距魯迷尚遠,未能報聘,故沒有留下可信記載。而以上所引諸君的表述皆含混不清,可資利用的信息僅是魯迷“去中國絕遠”、 “地屬哈烈”,且進貢路線乃“自甘肅入”。

“去中國絕遠”,表明魯迷遠在萬里之外,甚至可能地處極西明人所謂的“日落”之地。魯迷使臣所言“進獅子、西牛,遠走七年”,雖有夸遠邀賞之意,但明魯相距甚遠實乃實情;“地屬哈烈”,顯然認識有誤,推厥原因,在于魯迷來使途經哈烈 (赫拉特)或常與哈烈周邊邦國一同進貢,《明實錄》所載魯迷十一次入貢中,便有七次與哈烈同屬帖木兒帝國境域的撒馬兒罕等國結伴同來;“自甘肅入”,明代諸國進貢,要遵行特定的貢道,貢非正路,明廷不予接納。如弘治年間撒馬兒罕使臣由陸路貢獅,海道回國,進而又從海路入貢,明廷以南海非西域貢道,卻之勿受。而甘肅歷來就是路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中、西亞商人、使者、游客必經此地,方可進入中國內地,魯迷實乃西域諸國之一員,與天方、哈烈、撒馬兒罕等國一樣,“其貢使多從陸道入嘉峪關”[1]。

根據以上明代及清初之人對魯迷地望的記述,我們僅可推知其地域大致位于明境以西的中亞、西亞之地,但具體所指哪一國或哪一地區(qū),遽難下一定論。也正由于此,中外學者對魯迷地望的認識,見仁見智,殊不相同。諸多學者如西大貝勒、海野一隆、李約瑟、張星烺、楊兆鈞、李國詳等認為魯迷立國于今小亞細亞的奧斯曼土耳其之地;陳鋒主編的《明清以來長江流域社會發(fā)展史論》提出魯迷位于今中亞布哈拉附近;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則以為魯迷即今非洲摩洛哥等。[8](P301)諸如此類說法,均為一家之見,遠非定論。

綜觀明人遺留下來的幾幅西域地圖,多把魯迷繪于今小亞細亞土耳其之境。如萬歷四十四年(1616)刊《陜西四鎮(zhèn)圖說》,原圖以明代嘉峪關為右端,魯迷城在橫長地圖的左端;明中后葉刊《蒙古山水地圖》繪有嘉峪關到魯迷的路線;更為詳盡的是明世宗嘉靖年間巡按陜西監(jiān)察御史張雨撰《邊政考》卷八之《西域諸國》,記載了從嘉峪關經哈密、土魯番、撒馬兒罕、天方國等地,最終到達魯迷城 (多數學者認為即今伊斯坦布爾),沿途所經地的地理、物產、山川等,勾勒出從中國到西亞直至歐洲的詳細路線。①此書所載嘉峪關至魯迷城的路線,最早見于明趙廷瑞修嘉靖《陜西通志》下之《西域土地人物略》,梁份《西陲今略》、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均有征引。

(二)魯密

明清典籍有關魯密的記載,有如鳳毛麟角,較之魯迷更加含糊不清。官修正史《明史》、《明實錄》僅略有提及:

《明史》:“日落國,永樂中來貢。弘治元年其王亦思罕答兒、魯密帖里牙復貢,使臣奏求纻絲、夏布、瓷器,詔皆予之。”

《明孝宗實錄》弘治元年五月辛巳:“賜迤西阿黑麻曲兒干王、迤西日落國亦思刊答兒、魯密帖里牙王纻絲、磁器、夏布等物,從其請也?!保?]

弘治元年魯密進貢,不見它書記載,真?zhèn)坞y辨。此處“魯密”,似可理解為人名,而非國名。 “魯密帖里牙”與“亦思罕 (刊)答兒”一樣,為日落國王名。

正史之外,它書記魯密,亦語焉不詳,大多只列國名而無后話。諸如:

張?zhí)鞆汀痘瘦浛肌肪?0:“又永樂中來朝十六國……曰魯密”;

何喬遠《名山藏》卷107《王享記三·東南夷下》:“有祖法兒、魯密、阿丹、木骨都束等國……以上海外小夷,永樂中遣使朝貢……此其載之《會典》,入我王會者爾”;

何鏜《修攘通考》卷3《四夷圖紀》: “魯密、呂宋、彭加那、忽魯思恩、古里班卒……其地莫詳所在,俱洪武、永樂、宣德年間奉貢,以后鮮至,考其所貢,多系方物,意亦西南海中小國也”;

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卷107《朝貢二·東南夷下》載有“拂菻國、魯密國……以上俱永樂中遣使朝貢”;

查繼佐《罪惟錄》卷36《外國列傳》 “魯密……以上三十國,皆海外小夷,不詳風土。永樂中,皆遣使朝貢。”

以上諸君言魯密進貢,眾口一辭,均在永樂年間。永樂以后,有無入貢,皆未言明。征之實錄,永樂年間并未有魯密進貢一事,僅有明末清初學人談遷所撰《國榷》載有永樂二十一年(1423)二月辛酉,“魯迷入貢”。[10](P1200)但此處魯迷非嘉靖朝入貢的魯迷,上述我們談到魯迷的始貢年份應在嘉靖三年,談氏所述不實。談書所謂“魯迷”,我頗疑之為“魯密”轉譯之誤,魯密初次進貢明廷,恰始于永樂年間。此外,與“魯密”發(fā)音相近的“肉速 (迷)”屢見明前期幾朝實錄,如:

《明實錄》永樂二十一年 (1423)載是年二月,“肉速回回哈只阿里麻來朝貢方物,命禮部宴賚之”②《明實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以下均同。;

洪熙元年(1425)肉迷回回哈只阿黑麻來朝貢馬及方物;

宣德二年 (1427)肉迷回回火者乞等來朝貢方物;

宣德八年 (1433)肉迷副千戶哈只阿黑蠻導哈烈等處使臣來朝;

正統十年 (1445)升肉迷等處使臣指揮簽事哈只阿黑蠻為指揮同知,正千戶哈只為指揮僉事。

就以上肉速 (迷)而言,《明實錄》言之簡略,難以考證,且除實錄外,未見它書有載,而明代史地撰述有關洪熙、宣德及正統年間入貢諸國中均未見魯密蹤影,故不可以發(fā)音相近,將肉速 (迷)武斷視為魯密。至于肉速 (迷)所指何國,尚需發(fā)掘史料,小心求證,這里暫且闕而不敘。

關于魯密的地望,張?zhí)鞆汀⒑螁踢h、申時行、查繼佐等人均視之為“海外小夷”、“海中小國”,境域狹小,國勢卑弱,微不足道,故明人對其記述亦三言兩語,輕描淡寫。魯密文字資料雖說殘缺,但圖畫表示其地理方位的圖籍卻比較多見。諸如:

明季耶穌會傳教士艾儒略《萬國全圖》在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繪有嚕密;

萬歷三十八年 (1610)冬刊程百二等修《方輿勝略》中的世界地圖,在今阿拉伯半島東部繪有嚕密;

張?zhí)鞆汀痘瘦浛肌吩诮癜⒌じ浇L有魯密;

元朱思本撰,明羅洪先、胡松增補《廣輿圖》中《四夷圖二》繪魯密于西南夷之列;

陳祖綬《皇明職方地圖》卷3《皇明貢夷年表》亦繪魯密于西南夷之列;

何鏜《修攘通考》卷3《四夷圖紀》按方位西南向繪有魯密;

章潢《圖書編》卷51《東南海濱諸國圖》中繪有魯密。

雖說明代所繪域外地圖錯漏百出,不足征信,但從中考知魯密應為一島國,大致位于今阿拉伯半島東端,這與身屬西域諸國、西北夷之列的魯迷的地理方位存有天壤之別,斷難將二者視為同一國度或同一地區(qū)。即使明代同一域外史地撰述,如若載有魯迷、魯密,大多分開敘述,以示區(qū)別,如:

何喬遠《名山藏》卷107《王享記三》東南夷條目載有魯密、爪哇、三佛齊、滿剌加、榜葛剌、呂宋、忽魯謨斯、祖法兒、阿丹、木骨都束等國;《王享記五》西域諸國條目載有魯迷、土魯番、撒馬兒罕、天方國、于闐國、黑婁等國。

《明 (萬歷)會典》卷106《朝貢二·東南夷下》載有魯密;卷107《朝貢三·西戎上》載有魯迷。

此外,《皇明象胥錄》、《皇明鴻猷錄》、《罪惟錄》等書對魯迷、魯密的介紹亦是涇渭分明。尤其佚名《外夷朝貢考》一書,將魯密視為與明王朝保持朝貢關系的“外國”,而將魯迷同瓦剌、女真、安定、曲先、哈密等地區(qū)視為明朝間接統治下的周邊“四夷”。①佚名,《外夷朝貢考》現藏上海圖書館,山東大學歷史系資料室于20世紀50年代抄錄該書,筆者所閱即此手抄本。其劃分方法,不敢茍同,但在作者筆下,魯迷、魯密顯然指代不同地域。

歸結言之,明人多數史地撰述對永樂時入貢的魯密、嘉靖朝始貢的魯迷,分得很清。地理上,一般將魯迷置于西北夷或西域諸國之列;將魯密置于西南夷、東南夷等島夷之列,并未混為一談,當成一國。

三、魯迷、魯密“使者”并非遣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朝廷,實乃商人詭稱

(一)魯迷、魯密“使者”并非遣自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朝廷

明人史地撰述中“魯迷”、“魯密”這兩個稱謂的區(qū)別及所涉地域,已大體明晰,但二者究竟指代何國,尚難遽下結論??贾形魇返刂?,與明代并存的東西各國并未有以“魯迷”、“魯密”為國號者。中世紀歷史上, “魯迷”、“魯密”一詞多為阿拉伯人指稱地中海東岸希臘羅馬人居留地“Rum”的音譯。而距離有明時間最近、國號譯音與“Rum”相近的當為塞爾柱王朝旁支在小亞細亞建立的羅姆蘇丹國,但1308年末代蘇丹被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處死,羅姆蘇丹國壽終正寢,并未存續(xù)至朱明王朝。是故,入明朝貢的所謂魯迷、魯密“使臣”,并非遣自某一特定政權,不少學人認為魯迷、魯密“使臣”遣自伊斯坦布爾的奧斯曼土耳其朝廷,不免牽強附會。著名學者西大貝勒早就聲明他未能從奧斯曼帝國史籍中找到該國和明代中國使節(jié)交往的任何記載。[11](P307)除此之外,尚有如下理由。

首先,明代稱作“魯迷”的地方為數甚多,所指地域各不相同。譬如,葡萄牙人多默·皮列士《東方志:從紅海到中國》講到波斯國最好的省份有四個:呼羅珊、基蘭、大不里士及泄剌失。這四個省中又有四座首鎮(zhèn):大不里士、泄剌失、撒馬爾干及呼羅珊,而叫做魯迷的百姓就住在呼羅珊地區(qū)。[12](P16)明佚名《外夷朝貢考》記載明朝間接統治下的“四夷”包括魯迷、哈密、哈烈、賽蘭、亦力把力、沙六海牙、撒馬兒罕等國家與地區(qū),這兩處“魯迷”的具體地域應在中亞附近無疑。明李應魁《肅鎮(zhèn)華夷志》載“西夷云,威遠漢人,今在魯迷地方,穿衣戴帽與夷不同,衣制同中國,穿則襟治于背后,網巾同漢人,戴則懸圈于額前,養(yǎng)食豬犬,與回夷處,多不同俗”[13](P159-160)。是書點校者高啟安、邰惠莉認為此處“魯迷”應指奧斯曼帝國。此結論值得商榷,前蘇聯東方學家巴托爾德曾言:“帖木兒計劃使撒馬兒罕成為世界上最莊嚴的城市,為表明這一設想,他把撒馬兒罕周圍村莊冠以一系列最著名的城市名字:蘇丹尼亞、失剌思、巴格達、大馬色和米昔兒?!庇纱送茢?,“魯迷”作為一聞名遐邇的世界地名,似亦應在此之列,故威遠城居民逃至的魯迷,應與《東方志:從紅海到中國》、《外夷朝貢考》中“魯迷”的方位相去不遠,應在中亞撒馬爾罕附近,而非遠在數萬里之遙的奧斯曼帝國。關于魯密,清人丁謙認為其乃阿拉伯半島東南部阿曼地;廈門大學廖大珂教授則認為魯密為歐洲羅馬教皇國。[14]丁、廖二氏所言魯密地域殊不相同,但與奧斯曼帝國朝廷所在地伊斯坦布爾更是大相徑庭。

其次,有明四周蠻夷“地大者稱國,小者止稱地面”。在明人記載中,魯迷疆域、國勢甚至屈居土魯番、哈密 (此二蕃稱“國”)之下,多稱“地面”;魯密亦多稱“海外小夷”、“海中小國”。在明廷眼中,魯迷、魯密不過為仰慕天朝聲教、貪圖朝貢厚利的撮爾藩屬、海外小邦,這種情形與地跨歐亞非三大洲,國勢如日中天、極一時之盛的奧斯曼帝國遠不能相提并論。

再者,魯迷貢品種類繁多,有珊瑚、琥珀、金剛鉆、花瓷器、鎖服、撒哈剌帳、羚羊角、西狗皮、舍列猻皮、鐵角皮、馬、駝、西馬、西牛、西狗、玉石、寶珠等,此等物品多為中原所無,但大多亦非小亞細亞土產。

(二)魯迷、魯密“使者”實乃唯利是圖商人的詭稱

明代“魯迷”、“魯密”的稱謂,實乃唯利是圖的中西亞商人借進貢之名行貿易之實所打的旗號。有明一代,商人冒充國王使臣進貢的現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大明會典》記載的進貢一兩次就不見蹤跡的國家或地區(qū)的使團,濫冒之嫌更為明顯。明朝周邊各國尤其是西域諸國的貢使無不夾雜有大批追逐厚利的商人,甚至有時進貢的使臣,完全由商人冒稱組成,打著國王使節(jié)的旗號,以朝貢名義謀取厚利。葡萄牙籍鄂本篤修士在經中亞前往北京的途中就曾親眼見到“商人向有權勢的商隊隊長贈送厚禮,取得公費朝覲明朝的位置,然后時候一到,這些所謂的使臣便以據稱是派遣他們來的各國國王的名義偽造文書——其中滿是對中國皇帝的極度奉承,前往中國”[2](P413-414)。對這些假冒的貢使,明廷心知肚明,如宣德二年 (1424),禮科給事中黃驥上言:“西域使客多是賈胡,假進貢之名,藉有司之力,以營其私”;[15]明宣宗朱瞻基也認為:“回人善營利,雖名朝貢,實圖貿易”。[1]誠如鄂氏所言“所謂貢獻,不過虛名”,“支那人皆亦知此為偽,然皆任其皇帝之被欺瞞,謂舉世界皆臣貢于支那帝國,而不知支那實入貢各國也”。[2]明廷為滿足“萬邦來朝,四夷賓服”的虛榮,故作無知而已。

明高岱《皇明鴻猷錄》卷六《四夷來王》曰:“嘗來朝貢者,皆給勘合文冊?!庇忻髦苓呄嗑噍^近的朝鮮、琉球、日本、安南、暹羅、三佛齊、滿剌加、爪哇、撒馬爾罕等,皆為傳統朝貢國,定期進貢。明廷發(fā)有勘合文冊、金葉表文,以為辨別使團真?zhèn)蔚膽{證,避免弄虛作假。這樣,手續(xù)繁雜、查檢嚴密,商人難有可乘之機打著這些國家的旗號冒名進貢,他們只是在朝貢正使允準之下,參與進來共圖貿易而已,因而這類使團基本是由官方派出的正式使團。

魯迷、魯密則不然,二者進貢,事屬首創(chuàng),前朝無載,明人對其認識不足,加之不守貢期,朝貢無常,故洪武、永樂兩朝頒給文冊的五十九國,魯迷、魯密皆未與其列。貢使朝畢出境,明朝伴送人員往西僅護送至土魯番,逾西諸國,大多茫然無知,只是聽夷使之說明與通事之解釋。而明朝“通事序班人等,俱系色目人,往往視彼為親,視我為疏”,多與外夷勾結,里應外合,弄虛作假,謀取厚利,故而土魯番迄西諸國的貢使真假莫辨。嚴嵩《議處甘肅貢夷》疏就曾指出:“今其人至,雖云各國名號,緣各夷面貌語言相類,真?zhèn)坞y辨。節(jié)年差人,止到土魯番,以西諸國,皆為曾到,西域動靜虛實,皆不能知?!保?6](P2295)魯迷、魯密使者極言其地理遼遠,長途跋涉,甚為艱辛,明廷對這些自稱來自遠方,虔修職貢的使者也多網開一面,對其盤查譯審并不嚴格,反而對其入貢極為重視,厚償其值,優(yōu)渥有加。這就使得魯迷、魯密使者乃為商人詭稱,并非遣自某一國家或地區(qū)的官方代表。張星烺先生有言:“土耳其與中國共有五次之交通,惟每次所稱貢使,究真為國王所遣者,抑商人冒充者,不可得知也。嘉靖五年之使節(jié),甚至與明廷較量價值,似尤不應為國王使節(jié)所當為者也?!保?7](P468)此論至為精當。

由此可知,明代載籍中的魯迷、魯密,實為商人為進貢謀利之便所打的旗號,而這兩個名號所指代的國家,當時可能并不存在,或為已經覆亡的羅姆蘇丹國的借尸還魂。這些商人也不一定來自前節(jié)我們探討的“魯迷”、“魯密”的大致地域,只要有機可乘,任何地區(qū)如西歐、東歐、小亞、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北非甚至中國新疆境內的商人,都可以利用這一旗號,以子虛烏有的國王名義進貢明廷,謀取暴利。葡萄牙人曾德昭《大中國志》載有“回教徒諸王派遣使節(jié)隨商隊以五位國王即魯迷、阿拉伯、哈密、撒馬爾罕、吐魯番國王的名義向明廷進貢,且前四王根本不知道有這些使節(jié),第五位盡管知道,卻沒有進貢,也沒有遣出使節(jié),僅僅形式上任命使臣,貢禮由商人自己準備”[18](P21)。

綜上所述,就地理方位而言,明代史載的魯迷、魯密并非四夷館轉譯有誤,兩者各有所指,魯迷位列西北夷或西域諸國之中,魯密則廁身西南夷或東南夷島夷之間,至于二者究竟指代何國,依據現有史料遽難下一定論。就貢使身份而言,明朝多次進京貢獻方物的魯迷、魯密“使者”,實乃唯利是圖的商人為求進貢謀利所打的旗號,并非遣自某一特定政權,更不能妄下結論認為其遣自當時與明東西并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朝廷。明、奧中央官方交流的存在,尚待西文資料的發(fā)現。朱明帝國陳誠三使西域,遍歷西土十七國;鄭和七下西洋,招諭海外三十余國,卻未見明朝官方使節(jié)到達伊斯坦布爾,在明奧關系史上,不能不說是一大缺憾。

[1][清]張廷玉,等.明史·卷332·西域·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意]利瑪竇,[法]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何高濟,等,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

[3][清]丁謙.蓬萊軒地理學叢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4]李之勤.西域土地人物略的最早、最好版本[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1).

[5][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M].陳仲丹,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

[6]馬建春.大食·西域與古代中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7]南京市伊斯蘭教協會.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M].2000.

[8]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明孝宗實錄:卷14弘治元年五月辛巳[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0][明]談遷.國榷:卷17[M].北京:中華書局,1958.

[11]E.Bret Schneider.Mediaeval Researches from Eastern Asiatic Sources[M].Kegan Paul,Trench,Trubner &Co.Ltd,London,1910.VoII.

[12][葡]多默·皮列士.東方志:從紅海到中國[M].何高濟,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13][明]李應魁.肅鎮(zhèn)華夷志:卷2古跡[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14]廖大珂.“日落國”考證——兼論明代中國與羅馬教廷的交往[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

[15]明仁宗實錄:卷8永樂二十二年十二月壬寅[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

[16][明]嚴嵩.南宮奏議:卷1[M]//[明]陳子龍,等.明經世文編(第三冊):卷219.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62.

[17]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冊)[M].朱杰勤,校訂.北京:中華書局,2003.

[18][葡]曾德昭.大中國志[M].何高濟,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K248

A

2095-0292(2011)04-0104-07

2011-05-15

馬一,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專門史2009級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薄 剛]

猜你喜歡
朝貢
遼屬女真與北宋的朝貢隸屬關系
明代的女真朝貢政策與遼東馬市變遷
從“朝貢”到“土貢”:明清西南土司內地化的一個側面
朝貢體系與宋朝國家安全
論明代永順土司朝貢
《高麗史》1所見女真諸部朝貢高麗情況研究
黃純艷:《宋代朝貢體系研究》
宋代西南少數民族朝貢初步制度化的幾個問題
朝貢制度研究綜述
明代蒙古朝貢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