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益群,羅玉珊
(同濟大學 a. 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 地下建筑與工程系,上海 200092)
在工科類大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有時不難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在臺上講得天花亂墜,口干舌燥,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知之甚少。這無疑是對教師教學積極性的一大打擊,也是學生在接受知識過程中的極大損失,更是我國高校教育的一大遺憾。緣何如此?原因很多,但作為學生,我覺得有的老師沒能夠準確抓住學生們需要的、渴望的,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看待知識的傳授。其實,如果老師們留心就會發(fā)覺一旦自己講到理論與工程應用、與實踐經驗之類相結合的時候,即使是很瑣碎的小故事,學生們也都是豎起耳朵聚精會神地聽,而且是印象異常深刻,這就是“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保ā秾W記》)在當代教學中的最好實例。現代大學教師應該清楚很多工科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但在于求知,而且在于致用,也就是實踐與理論的結合。知識不是用來儲備的,而是將來到工作崗位、實踐生活中靈活運用的。于是乎,當聽到老師們講授自己的實踐經驗、理論偶于工程應用之中進行教學的時候,學生們就從字里行間“偷”到些諸如“所學行業(yè)將來的發(fā)展方向;學習何種知識在哪方面很有用;某專業(yè)知識在哪些具體工程設計中適用,如何應用;實際工程中設計者起到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們在課堂上渴望得知而又無法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
一般學生們都特別歡迎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特別是能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老師講課,他們的課堂之所以生動、活躍,學生們都輕松但又熟練地掌握了所學,筆者認為有如下原因:
如果把教學任務說成是“河”,把教學方法看成是“過河”用的“橋”或“船”;很多教師則挖空心思為學生“搭橋找船”,而學生們學習則不動腦筋地“過橋坐船”,坐享其成?!吧险n記筆記,下課對筆記,復習背筆記,考試考筆記”,在大學工科類教學中屢見不鮮。可惜的是,老師的辛苦勞動所產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學生只能消極地應對課堂的學習,考前突擊,考完就忘,而不能以有知識、有能力的社會成員的身份運用自己所學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教師的教法不能再在“搭橋找船”上兜圈子,而是應該把重心移到如何引導學生自己“下河”,進而在教會學生“怎樣游泳”上下工夫,讓學生能通過個人努力“游到新知識的彼岸”。
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能抓住學生渴望實踐,渴望了解體現自己知識價值的心理,例如在工程地下水課程的教學中,授課教師特別為工程地下水課程安排了相應的抽水試驗實習。雖然課堂上已經對穩(wěn)定流、非穩(wěn)定流的抽水原理、流量、滲透系數、導水系數、貯水系數等水文地質參數的求解很是清楚,但是真正到試驗現場就云里霧里了。抽水試驗現場的試驗要求、儀器操作的方法步驟,這些都是到現場自己親身體驗后才熟悉明白的。而數據的整理更是出乎意料,用配線法、直線法、水位恢復法等的具體適用條件,哪些數據不合理,不合理的數據應該修正還是剔除、如何修正,最后取值應該怎樣綜合等等一系列原來在學習時想都沒想過的問題都暴露了出來,這就促使學生們放下高傲自信的姿態(tài),改掉眼高手低的壞習慣,重新拾起課本,多方查閱資料,虛心請教老師,最終在實踐中不知不覺地深層地消化掌握了知識。
雖然抽水試驗基本包括了實際工程現場的許多環(huán)節(jié),但是其畢竟是簡單理想化的單一試驗,為了更好地滿足同學們越來越大的求知欲,授課老師特意在教材和多媒體教學中穿插一些工程實例,比如井點降水實例、四類基坑工程降水實例、基坑降水數值模擬實例等等,結合實際,不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在看書復習時也會有很大幫助。同時其中涉及很多學生學過的專業(yè)知識,使學生覺得很親切,不但復習了所學的知識,還會產生融入專業(yè)知識領域的成就感,進而就更有興趣、動力學習了。了解了工程的設計施工過程,腦中有個大概的思路,還能為學生們畢業(yè)后盡快進入工作狀態(tài)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實踐出真知,沒有實踐就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真正的學問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體會、內化深化,進而形成的一種能夠靈活運用的個性化智慧。否則,一切只能是紙上談兵,不會產生真正的效果。因此,教學中應當緊密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教學活動中,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使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掌握基本的知識、思想和方法,進而形成其具有個性化的實踐能力。
雖然說高年級大學生大多已經有了很強的自控能力,老師不需要再為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興趣而煞費苦心,然而,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形象生動的課堂對于快速深刻地吸收抽象枯燥的知識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尤其在工科教學中,涉及具體設計、施工等抽象的生活中很少見的結構、布置、構造等內容時,如果缺乏圖形圖像的展示,將對學生的理解、吸收造成很大的障礙和困難。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圖形和圖片甚至動畫、視頻,直接向學生展示井管的構造剖面、降水設備的布置等等,同時還在每課多媒體課件后附上一些實際工程案例,加深學生對當堂課知識的掌握,拓展了學生對知識應用的視野。這樣通過形象的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大大提高了教學的信息量,基本消除了學生們對抽象知識的抵觸,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興趣和積極性。
然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深知。多媒體只是教學的手段之一,盡管它是當今高科技產品的代表,能代替人類進行多方面的工作,但是它不能代替全部。那種處處皆是多媒體、多媒體多多益善教學思路是不對的。對于重點的較難理解的部分,單純靠多媒體教學速度過快,不能夠讓學生前后對照著理解,經常使學生覺得困難產生失敗挫敗感,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而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會在重點處用板書一步步推導公式,在黑板上畫出工程的總體示意圖或者某構造的細部原理圖,以幫助加深學生們的理解。所以授課教師采用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密切結合的方式,達到了提高課堂效率的最佳效果。
古人有很好的讀書經驗:“俯而讀,仰而思”,也就是說讀書學習應該和思考緊密結合。
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在教學中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的確,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思考,而學生是否如此,又與老師是否“循循然善誘人”(《論語·子罕》),即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有關。啟發(fā)式就是在學生難于理解的地方,或者在內容要點容易被忽略之處,經過老師一問一點撥,引起同學們思考和探索。課堂上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經常會問一些有深度很可能被學生們忽略的問題,如影響粘性土滲透系數的因數、井管過濾層構造的原理等等。這樣,不但能使所有學生上課時都始終如一地保持高度集中的狀態(tài),而且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一般不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這既不會框住同學們的思維,也能促使同學們回去查資料以便更加深刻的學習。
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探索的能力,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特別歡迎鼓勵學生提問題,每周都專門和學生們約好時間,特地為學生答疑。這是因為“學貴知疑”,“疑”是深入研究知識的起點,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問,有究;有問有究,才有所得。懷疑是發(fā)現問題的鑰匙,探索的動力,創(chuàng)新的前提。有疑才能充分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這樣每周答疑,不但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所學課程的理解和領悟,還能很好地拉近師生距離,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更加親密。
另外,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還結合教材,讓學生做一些配套的作業(yè),如鉆孔結構設計、水質分析評價、侵蝕性評價、用靈敏度分析法編程反求水文地質參數等等,這些作業(yè)每個都相當于一個小項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從來不給模板,讓學生獨立探索、思考,發(fā)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如此一來,學生從這門課所得的知識不管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中都有了深刻的體會、認識和運用。
教學,教與學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敖獭?,是為了“學”;“學”,是“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我個人認為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們的成功之處就是看清了教與學的關系,超越了傳統的老師為權威的中心式觀念。教學是應該由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老師是學生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支持學習的最佳方法來自于需求的一方而不是供應的一方。在對自己的教育對象了如指掌的基礎上,正確抓住學生的所需,通過適當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從實際出發(fā)傳授知識技能,因材而施教,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嘗試、感受、體悟、總結、發(fā)現,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最終達到教學雙方都滿意的雙贏效果。
[1][美]林格倫. 課堂教育心理學[M]. 章志光,張世富,肖毓秀,譯. 昆明:云南出版社,1981.
[2]姚梅林,王澤榮,呂紅梅. 從學習理論的變革看有效教學的發(fā)展趨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3]Lave,J.Situated learning in communities of practice[C]//In L. B. Resnick,J. M. Levin, &S. D. Teasley(Eds.)Perspectives on socially shared cognition. 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1991.
[4]陳梅香. 情境學習理論與我國當前高校教學改革[J]. 科學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