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良 鄭 燕 李嵩巖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1800)
自擬升率湯治療心動過緩32例
李 良 鄭 燕 李嵩巖
上海市嘉定區(qū)中醫(yī)醫(yī)院(上海 201800)
目的 觀察自擬升率湯治療心動過緩的療效。方法32例患者治療2周后檢驗癥狀緩解情況和心率變化情況。結果胸悶和心悸等9項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平均心率增加。結論 自擬升率湯對心動過緩有較好療效。
心動過緩 自擬升率湯
心動過緩為見于各種心臟疾患的臨床常見病癥,作心電圖多提示為可為竇性、房室交界性,或為室性,或伴有傳導阻滯。可引起各種癥狀,如胸悶、心悸、氣短、乏力、肢冷、頭暈,嚴重者出現(xiàn)夜間憋醒、黑矇,甚至發(fā)生暈厥;可見于中醫(yī)學“胸痹”、“心悸”、“眩暈”和“厥證”等病證中,特異的表現(xiàn)為遲脈和緩脈。筆者采用自擬升率湯治療心動過緩,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32例患者均為我院2008年7月-2010年7月的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齡35~70歲;病程3~8年。
1.2 診斷依據(jù) (1)常規(guī)心電圖:心室率<60次/min。 (2)24h動態(tài)心電圖(Holter):白晝活動時心室率<60 次/min。 (3)癥狀:胸悶、心悸、氣短、乏力、肢冷、頭暈,或伴有夜間憋醒、黑矇,甚至發(fā)生暈厥。(4)舌脈:舌質淡或紫暗,舌苔白膩、或白厚膩,脈遲緩。上述患者均無Ⅱ度Ⅱ型及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和心房纖顫。
1.3 治療方法 給予自擬升率湯:石菖蒲10g,制半夏10g,膽南星 10g,紅花 10g,赤芍 10g,川芎 10g,烏藥 10g,枳實 10g,青皮10g,水蛭5g。每日1劑,2周為1療程。
1.4 觀察項目 觀察臨床療效;復查心電圖和(或)Holter,觀察心室率情況。
見表1。以上9項癥狀治療前后比較均有顯著差異 (P<0.01)。而心率變化平均加快7.53次/min。
表1 治療前后癥狀比較(n)
陳某,男性,67歲。因頭暈、黑矇、心悸2個月余,伴暈厥3次于2009年11月20日來我院門診?;颊叽饲霸谒涸\治,Holter檢查提示: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平均心率53次/min,>2s的停搏5次/24h,伴有S-T、T改變。曾用改善心肌供血和活血化瘀藥物治療2周,效果不理想,遂建議其安裝內(nèi)置心臟起搏器?;颊咭蛞蓱质中g,改用中藥治療。診見:神疲氣短、面色欠華、頭暈陣作、胸悶不適、時有心悸、四肢不溫、舌體胖,舌質紫,邊有齒痕,舌苔厚白膩,脈遲細。體檢:兩肺未聞及啰音,聽診5min,心率52次/min,心律不齊,收縮期吹風樣雜音Ⅲ級。血壓:110/70mmHg。本院心電圖: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心室率50次/min??紤]為心氣郁滯,痰瘀交阻,以理氣降濁、祛瘀化痰治療,予以升率湯7劑。1周后復診,訴無黑矇、暈厥,胸悶、心悸和氣短好轉明顯,再予7劑,病癥基本消失。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動過緩,ST、T改變。繼以原方治療2月,癥狀緩解,復查心電圖,心率64次/min,僅有缺血改變,隨訪至今,無遲脈發(fā)生。
心動過緩的脈象表現(xiàn)為脈來遲緩,一息不足四至,相當于每分鐘脈搏60次以下,常與迷走神經(jīng)張力增高、交感神經(jīng)張力降低及竇房結病變有關[1],除少數(shù)竇性心動過緩者可為運動員和經(jīng)過體力鍛煉的正常人外,余多見于多種心臟疾患,常見有胸悶、胸痛、心悸、氣短、乏力、肢冷、頭暈,嚴重者出現(xiàn)夜間憋醒、黑矇,甚至暈厥。治療心動過緩的西藥藥物,首推是阿托品、異丙腎上腺素,其次是麻黃素、普魯本辛等,這些藥物雖能控制急性癥狀,但長期應用療效不佳,副作用甚多。特別是在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前列腺病的老年患者,上述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更使患者難以耐受[2]。
中醫(yī)學認為,心居胸中,有主血脈之功,即主一身之血和一身之脈,有推動血液在脈道中正常運行之功能。血依賴于心氣的推動而在脈中運行于全身,從而發(fā)揮濡養(yǎng)包括心臟在內(nèi)的全身的作用。近二三十年來,國人生活水平有了長足的提高,以致痰濁為害日趨增多。因膏粱肥甘攝入明顯增加,超出機體需求,攝入之物不能全部化為津液而為機體利用,多余之物停聚全身而成痰濁,痰濁進入脈絡,脈絡壅遏不暢,血行緩慢,滯而成瘀,痰瘀合而阻滯心臟脈絡,阻遏心氣,心氣郁滯,使血行更為澀滯,可使心臟本身失于心血的濡養(yǎng),心氣必然疲憊,無力鼓動和運行脈中之血,故脈來遲緩。脈來遲緩,心失所養(yǎng),心動失常,則心悸、氣短;心氣郁滯,故見胸悶、甚至夜間憋醒,但一般無胸痛、冷汗;血行不暢,清竅失養(yǎng),血不養(yǎng)腦,則見頭暈、黑矇,甚至發(fā)生暈厥。舌質淡或紫暗,舌苔白膩、或白厚膩,脈遲緩,亦為氣滯和痰瘀之象。瘀繼發(fā)于痰,痰瘀阻遏氣機又導致心氣郁滯,氣滯又加重痰瘀。故筆者認為,痰濁、瘀血和氣滯是遲緩脈的三大主要病因,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心病亦當如此,要著重氣郁的治療,在治療中當然活血化瘀和祛痰降濁同用,還可加用地鱉蟲、水蛭和全蝎等蟲類藥搜剔絡脈,同時更需使用理氣降氣藥物,使心中之被郁之氣暢通無阻,氣行方可使瘀化痰除,血暢脈通,脈率加速,遲緩脈消失,血液濡養(yǎng)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諸癥才能得以緩解。
[1]戴瑞鴻,林果為.內(nèi)科學新理論新技術[M].上海:上??萍汲霭嫔纾?995:44.
[2]曹林生.臨床心內(nèi)科講座[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90-291.
R541.7+1
B
1004-745X(2011)11-1859-02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