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 張慧 蘇日娜
摘 要 高校貧困生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當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的有效落實、資助機制和貧困生思想教育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為此,有必要對高校貧困生資助機制與思想教育進行研究。本文對完善貧困生的幫扶機制、加強思想教育力度和改進對策等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校貧困生 資助機制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7661(2011)09-0007-02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是大學校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據統(tǒng)計,高校貧困大學生的比例已經達到在校學生總人數的25%以上,并呈快速增長趨勢。當前,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機制和思想教育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使得一些國家資助政策不能很好地落實到位,部分貧困大學生誠信道德存在一定的偏差、人格不夠健全。因此,從物質和精神層面做好高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幫扶和思想教育,培養(yǎng)自立自強、綜合能力優(yōu)秀的人才,是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一、建立和完善物質幫扶的有效機制,拓展幫扶渠道
以經濟資助為基礎的物質幫扶,是解決貧困大學生物質困難的根本,為了使國家的各項物質資助政策得以有效貫徹和落實,必須建立和完善機制,從各方面拓展幫扶渠道。
(一)完善助學貸款政策
助學貸款政策是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方式,是國家為了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實行人才培養(yǎng)的資助政策。助學貸款讓相當數量的貧困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經濟困難,大部分貧困生可以通過助學貸款順利完成學業(yè)。目前,助學貸款政策包括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助學貸款。這兩項政策的落實和完善,使得越來越多的各地生源能夠得到助學貸款,通過“綠色通道”完成學業(yè)。
(二)加大勤工助學力度,擴大勤工助學資助面
勤工助學機制能夠實現(xiàn)貧困生的自立自強,使他們自食其力,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貧困生“等、靠、要”的思想。然而,勤工助學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勤工助學崗位不足、崗位類型偏勞務型、技術含量欠缺、勤工助學崗位不夠穩(wěn)定等。因而,拓展勤工助學渠道是關鍵。大學校園的勤工助學崗位設置,應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如設置實驗助理、輔導班家教、網絡信息員等等,通過勤工助學,在物質上幫助貧困生的同時,鍛煉其學習能力、交際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
(三)建立獎、助、補、免機制
“獎、貸、助、勤、補、減”是國家資助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國家為了保障教育公平,以各種方式對貧困生進行資助,確保每一位貧困生能順利完成學業(yè),這些年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理想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貧困生獲得獎學金的比例較低,由于宣傳不到位等多種原因使得貧困生得不到資助或由于操作不當有失公平,未能真正落實到有需要的貧困生手中等。因此,嚴格落實和貫徹國家的相關規(guī)定,給予貧困生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 臨時困難補助,提高貧困生獲取獎學金的比例,在落實政策時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增強資助工作的透明度。
(四)大力呼吁和爭取社會資助
國家和學校的資助畢竟有限,不能滿足所有貧困大學生的需求。因此,除了發(fā)揮政府和學校的主渠道作用外,還應和社會建立廣泛的聯(lián)系,積極動員社會團體、企業(yè)、個人捐資助學,爭取社會多方支持。如設立各種扶貧助學基金,慈善家捐助,解決貧困生的部分學費和生活費問題。
二、重視和加強貧困生思想教育,實現(xiàn)“精神扶貧”
貧困生是高校學生中的“弱勢群體”,由于經濟困難,使得許多貧困生存在各種“心理疾病”,因此,在物質幫扶的同時,需要做到教育與資助并舉,實現(xiàn)“精神扶貧”,精心培育“感恩文化”,引導貧困生熱愛祖國,關心他人,自強不息,以感恩之心戰(zhàn)勝困難,以優(yōu)異成績回報社會。
(一)高校貧困生思想存在的問題
高校貧困生這個特殊群體,在學習、生活、社交等各方面都表現(xiàn)出一定的特殊性。經濟的貧困給他們帶來了學習、生活、精神上的壓力,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和教育,使得他們很容易出現(xiàn)人際關系淡漠、缺乏活力和自信、甚至精神疾病等心理問題。
大多數貧困生學習能力強,意志堅韌,但也不乏因為失敗等壓力和負擔使得他們受到打擊而自甘墮落的現(xiàn)象;大多數貧困生生活簡樸,但也不乏由于心理嫉妒和認為不公平的思想導致亂消費甚至犯罪行為的現(xiàn)象;大多數貧困生性格堅強,獨立性強,但也不乏由于自卑情緒而自閉,人際關系淡漠的現(xiàn)象。于是,貧困生的思想出現(xiàn)了許多偏差,對于社會的資助和幫扶,有些同學不知感恩,反而抱有“等、靠、要”的意識;有些貧困生誠信出現(xiàn)了問題,認為還不起貸款干脆不還,等著國家償還;為了拿獎助學金,部分貧困生出現(xiàn)考試作弊或開假證明等弄虛作假的不誠信行為。
(二)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現(xiàn)狀
1.針對資助政策實施的相關教育未被重視
公正、公平、公開是做好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基本原則,貧困生認定是前提。由于少數學生的思想覺悟差,嚴重影響了貧困生認定中的公平性以及相關政策實施的效率。高校貧困生的認定主要依據貧困證明,而在貧困生認定中實際存在三種情況,一是提供了貧困證明的學生并不貧困,二是真正貧困的學生提供不了貧困證明,三是部分貧困生不愿承認自己是貧困生。針對這三種情況,高校開展的誠信教育尚不足,調查研究貧困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狀態(tài)也不夠。
2.高校對貧困生開展的思想教育針對性不強
高校貧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長期系統(tǒng)的工作,不同的貧困生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需要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加以引導。目前,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教育機制,教育方法和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只注重了貧困生的經濟幫扶,而忽視了貧困生的精神“扶貧”,出現(xiàn)育人與助困脫節(jié)的現(xiàn)象。部分貧困生自立意識淡薄,依賴思想嚴重,有的等待學校減免學費,或從企業(yè)、社會得到資助;有的貧困生將獲得的助學貸款和資助用作了學費和學習之外的開銷;還有的貧困生甚至把“貧困”作資本,認為學校提供的資助是理所當然。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高校只有高度重視貧困生思想教育工作,不斷強化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才能做好貧困生資助工作。
3.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得到高度重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很大一部分是針對心理有問題和障礙的學生,而忽視了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的預防。許多教育工作流于形式,效果不夠明顯。如有的貧困生不愿承認自己貧困生的身份而不能得到各項幫扶,心理壓力過大導致學習跟不上、學費交不起,長期會出現(xiàn)嚴重的后果。高校應該重視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貧困生以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三)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的對策研究
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要以學生為本,真正做到“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的有機結合。加強貧困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勵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引導貧困生自立自強、樂觀向上、積極進取。
1.重視貧困生的價值觀教育
高校貧困生思想教育之首就是加強貧困生的價值觀教育,教育貧困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貧困生正確對待貧困,加強對貧困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
2.強化貧困生的誠信、感恩、勵志教育
高校應通過多種渠道開展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一是借助團學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誠信感恩教育活動,加大誠信、感恩宣傳力度,如開展優(yōu)秀貧困生事跡報告會、演講征文比賽、愛心捐款活動等。二是建立貧困生誠信檔案,將貧困生的日常表現(xiàn)與資助相掛鉤,如通過記錄貧困生的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風考紀、學費繳納、生活作風、參加義務活動等行為表現(xiàn),在獎助學金評定、評獎評優(yōu)、入黨、就業(yè)等方面進行考核,從而強化貧困生的誠信意識。三是提供各種機會讓貧困生參與感恩勵志教育實踐活動,如義務獻血、義務支教、“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等,使貧困生步入社會,樹立服務意識和奉獻精神,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其感恩心態(tài)。四是樹立典型,鼓勵先進,激勵貧困生克服困難,自強不息,努力學習,立志成才。
3.加強貧困生心理健康干預
一是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及時發(fā)現(xiàn),動態(tài)掌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并加以引導,防患于未然。二是加大心理健康宣傳力度,通過講座、咨詢、訪談、輔導等多種方式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幫助貧困生克服自卑、自閉、情感、交際、學習等各種心理陰影,積極樂觀的面對大學生活。
4.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全員關心貧困生
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有意識的引導大學生關心愛護貧困生,發(fā)揚團結友愛的精神,發(fā)揮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作用,關愛貧困生,為貧困生提供展現(xiàn)自己的平臺,使貧困生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三、建立和健全體制保障,增強監(jiān)管機制
(一)建立貧困生動態(tài)管理機制
高校貧困生庫應該實施動態(tài)管理。在一年一次的貧困生認定中,認定出的個別貧困生也許一段時間后擺脫了貧困,而也有少數同學家庭突發(fā)重大事故等成為新的貧困生。因此,貧困生庫中的貧困生同學,尤其是一般貧困的同學,可根據實際情況取消其貧困生資格。同時,貧困生認定中,應保留個別名額給那些真正貧困而又開不到貧困證明或不愿意公開自己貧困身份的貧困生。因而,認定出的貧困生結果并非一成不變的,而是可視實際情況做動態(tài)的調整,使得貧困生資助政策更加科學化,落實得更加到位。
(二)健全貧困生資助監(jiān)督機制
高校應注重貧困生資助工作的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增強資助工作的透明度。同時健全貧困生資助監(jiān)督機制,成立專門的監(jiān)督部門,有條件時也可以讓同學們參與管理,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四、結語
高校應在物質幫扶、精神教育、機制完善三方面強化各項工作,在幫助貧困生脫離經濟困難的同時,重視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脫貧”,建立健全體制保障,落實貧困生的相關資助政策,真正做到“幫困、勵志、助學、強能”。
參考文獻:
[1]路利紅.完善和創(chuàng)新高校貧困生資助制度的思考[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4(5):66-69.
[2]周樹軍.關于高校貧困生工作的思考及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116-117.
[3] 李文成.大學生特殊群體行為研究[M].重慶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劉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