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消費白領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張曉琳
(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大學生的消費已經成為倍受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現在大學生的高消費問題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現象,本文通過關注高消費行為對于心理異常的影響,針對學生的非理性消費,認為有必要加強學校的教育和提出科學的消費觀念,從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消費觀,促進他們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大學生;消費心理;消費行為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高校擴招的改革,龐大的大學生群體越來越多地被卷入復雜的經濟社會中,形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消費群體。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先進生產力,是我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領軍人物,這個群體的健康消費價值觀、消費理念和消費心理的形成對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至關重要。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消費狀況,把握大學生消費的心理特征和行為導向,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消費教育,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就成為當前社會、高校和家庭應該共同關注的焦點。
什么是“消費白領化”呢?簡單地說,就是指現代大學生這一族群的高消費。說起白領階層的消費,曾經有無數人羨慕,不過那是因為人家有高收入支撐著。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們雖然沒有高收入,但他們卻更加厲害。不僅手機一個比一個高檔,換得一個比一個頻繁;而且請客吃飯還一個比一個講究排場,旅游娛樂一個比一個在行;他們衣著光鮮、處處標榜著時尚,甚至還有甚者開著高檔轎車來學校上課。越來越難想象學生的消費可以如此之高,只是不知道這些孩子們的父母是不是都開著銀行??梢?,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存在著很多的誤區(qū)。而導致這種高消費的原因主要有一下三點:
1.炫耀心理:即對自尊的需要,過分地注重自身的形象,過度地表現自己,其實質是一種超越自我客觀價值的自我虛構。大學生自我意識的成熟,對自身形象的關注無可厚非。但過度則是不可取的。主要表現為通過購買名牌,貴重商品來達到宣傳自己夸耀自我的目的。對物質生活的高欲望——追名牌,逐流行。如部分大學生以擁有各類名牌作為炫耀自己的資本,用富裕的物質生活來充實美化自己的形象。許多人用手機聊天,每月話費要花百余元,更有甚者不顧及自己的經濟狀況,盲目跟隨潮流,為用手機勒緊褲腰,“打腫臉充胖子”,給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交際應酬花費可觀。
2.從眾心理:個體受群體其他多數人的影響,而在知覺判斷信仰行為等多方面服從大多數人的標準的心理狀態(tài)。處于歸屬的需要,大學生渴望得到大家的認可和尊重,融入到集體當中,其消費心理受到參考消費群體的影響,而與群體的消費習慣一致。如男生為裝出男子氣質,隨波逐流抽煙喝酒,女生則表現為對名牌服裝化妝品的消費。大學校園中形成的“生日熱”“旅游熱”“追星熱”“老鄉(xiāng)會”等與從眾心理有密切關系。追風趕潮,引領時尚,表現個性。
3.攀比心理:在群體活動中,總是想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受社會物質消費的不良影響。在群體模仿消費中出現的壓倒對方以求獨領風騷的畸形心理,是大學生強烈好勝心的副產品。反映在消費上就是追風趕潮相互攀比,力爭主宰校園消費文化。顯示自己的實力掩蓋自己的不足。穿名牌,用名牌,比家庭背景。過分重視名牌效應而不顧自己的人格塑造。
那么,如此的高消費是否對心理健康有著不良的影響呢?對此,我們對大連市在校的大學生進行了消費方面的相關調查,并運用SCL—90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測查。測試結果如圖所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月均消費在400~2000元之間的學生的心里異常的檢出率相差不多,而月均消費在2000元以上的檢出率偏高,為23.28%??梢姡M觀念和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可能會導致異常心理的產生。所以對于高消費的學生群體,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應該提高對高消費的學生群體的重視,積極開展其心理健康工作的輔導,對此,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提高對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大學生消費心理和行為的調查研究。積極開展高校心理健康的工作。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高校領導要從全局出發(f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等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學科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發(fā)展心理能力的心理訓練。我們認為今后老師應當重視和加強對大學生消費狀況的關注,注重研究大學生的消費心理與行為,從中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健康消費心理。
2.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對大學生不良消費心態(tài)進行積極疏導和教育,建立健康的消費心理。沒有高素質的消費者,就沒有完善的市場經濟,對大學生進行消費教育對提高全社會的消費素質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大學生處于個體社會化的關鍵階段,開展消費教育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尤其是目前我國大學生的消費素質偏低,生活質量不高,更需要進行消費引導。大學生是受過多年教育的特殊群體,具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覺悟,不應該成為錢物的奴隸。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建立起立體教育網,遵循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增強他們對不健康消費心理的防御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有理、有度、有節(jié)、自立的健康消費心理。有理就是大學生消費要有合理的理由;有節(jié)就是消費要有節(jié)制;有度就是消費要適度;自立就是在保證學業(yè)的基礎上多參加勤工儉學,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減輕父母的負擔。
3.培養(yǎng)和加強大學生的理財能力。現今的大學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競爭的社會中生存,那獨立的理財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財不是簡單的四則運算,不是簡單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長期的理性祭奠。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其一,正確認識金錢及金錢規(guī)律的能力;其二,正確運用金錢及金錢規(guī)律的能力。
4.社會要為大學生的健康消費心理的形成起積極的引導作用,大力宣傳勤儉節(jié)約精神,提倡“節(jié)約型社會”的理念;金融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進入校園公益地為大學生提供一些合理消費理財方面的知識。父母和子女要經常進行關于家庭經濟方面的有效溝通,及時地讓大學生了解父母的生活工作及收入狀況,讓大學生也參與到家庭理財中來,進行體驗式教育。
5.提高審美教育。對大學生進行積極的審美教育,形成健康的審美觀,減少大學生的盲目消費。社會、學校和家庭應該形成一個互補的立體消費教育網,不能孤立,特別是學校和家庭之間要經常作些信息交流。馬爾庫塞認為:“物對人的控制只有通過人對人的合理性的控制,才能消除它的非理性”。
6.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消費心理。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高校對大學生除了消費教育內容外還應包括:時間管理教育,教育大學生合理利用課余時間,不要一有時間就想逛街,減少消費誘惑。并且學校也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讓同學們把注意力和學習以外的精力投入到活動中來,即鍛煉了能力,也陶冶了情操。
建立正確健康的消費觀,養(yǎng)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對大學生乃至整個國家有重要的作用。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1]符國群:消費者行為[M].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91.
[2]施應玲.大學生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調查及分析[J].華東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4).
[3]趙祥綠.大學生不良消費行為的現狀、原因和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03).
[4]高霞.大學生高消費的現象與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3)
(責任編輯:李文)
C913.5
A
1008—7974(2011)03—0073—02
2010—12—10
張曉琳(1986-),女,遼寧省錦州市人,遼寧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