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歡歡,李長忠
(徐州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 徐州 221116)
對中美關(guān)于奧巴馬會見達賴?yán)飯蟮赖呐u性話語分析
任歡歡,李長忠
(徐州師范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公眾語篇分析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分析模式。西藏問題是影響中美關(guān)系的重要方面,而奧巴馬在訪華后就做出了會見達賴?yán)锏呐e動。本文以批評話語分析理論為基本框架,以功能語法為分析工具,對比分析了《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對奧巴馬會見達賴?yán)锏膱蟮?,并以此探討不同新聞?wù)Z篇背后的權(quán)力、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
批評性話語分析;新聞?wù)Z篇;奧巴馬會見達賴?yán)铮灰庾R形態(tài)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70年代末由Roger Fowler和Gunther Kress等為代表的西方語言學(xué)家發(fā)展起來的話語分析方法。它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從語言學(xué)、社會學(xué)、心理學(xué)和傳播學(xué)的角度揭示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guān)系。批評語言學(xué)倡導(dǎo)對語篇尤其是“公眾語篇”進行批評性分析,其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人們的“語言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運用的鑒賞和批評能力(辛斌,2005:54)。
批評性話語分析(CAD)由Fowler等人在Language and Control一書中首次提出,之后在國內(nèi)外語言學(xué)家的大量研究下逐漸成為話語分析的重要分析方法。一種語言的使用絕不只是純粹客觀地向聽著或讀者傳遞消息。每一次的語言運用都“不可避免地會成為行使、再生或者顛覆權(quán)力的工具”(Ng&Bradac,1993:1)。這也正是批評語言學(xué)得以存在和發(fā)展的源泉。Fairclough(1992)在批評性語篇分析三個維度即,語篇、話語實踐、社會實踐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語篇分析的三個步驟:描寫,闡釋和解釋(辛斌,2005:55)。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多被批評語言學(xué)家作為分析的主要工具。本文著重從“分類”、和“情態(tài)”和轉(zhuǎn)述引語方面進行批評性分析。
3.1 分類
分類是指通過語言賦予外部世界以秩序,它是人類最基本的認(rèn)知方式(辛斌,2005:65)。語篇的分類體系往往最能反映說話人的世界觀,因而也最具有意識形態(tài)意義(同上,96)。下面是《中國日報》和《紐約日報》對此次事件報道的用詞分析。
中國日報描寫達賴時稱之為“a politician in exile”,且緊接著就解釋了原因,在宗教的名義下分裂中國破壞民族團結(jié)。而紐約時報在描寫達賴時卻稱之為“exiled spiritual leader”,“a Nobel Peace Prize laureate, internationally revered religious and cultural leader”只有一處稱達賴?yán)餅椤癮n advocate of Tibetan independence”,而且消息來源直指中方。前者給讀者的感覺是在呈現(xiàn)事實,后者使人感到美國政府會見一個曾獲諾貝爾獎且被稱之為精神領(lǐng)袖的流亡者有些不可思議。如果稱之為領(lǐng)袖,這就是對中國的挑釁。如果是諾貝爾獲獎?wù)呔透鼰o法理解了,諾貝爾獲獎?wù)咭话阍趪鴥?nèi)都享有較高名譽,受到民眾的愛戴。這位獲獎?wù)呔谷涣魍鰢?,而且紐約時報的報道明顯讓讀者對中方不滿,這對于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大打折扣。
3.2 情態(tài)
情態(tài)一般可以被看作說話人對一個狀態(tài)在認(rèn)知、情感和意愿上的態(tài)度。(李戰(zhàn)子,2000)
Fowler(1991)指出“如果批評語言學(xué)家主要關(guān)注的是新聞?wù)Z篇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那么研究這種語篇與新聞記者的消息來源之間的關(guān)系就是及其重要的”。在政治新聞中,報道人們?nèi)绾慰创驮u論某一事件往往比報道事件本身更重要(辛斌,2005:111)。下面是兩篇報道在轉(zhuǎn)述引語方面的差異。
表2 《中國日報》報道中的消息來源、轉(zhuǎn)述方式和轉(zhuǎn)述動詞
表3 《紐約時報》報道中的消息來源、轉(zhuǎn)述方式和轉(zhuǎn)述動詞
從表2,表3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日報》的消息來源多于《紐約時報》。從國內(nèi)外專家學(xué)者到外交部發(fā)言人、駐美大使、美國有限電視新聞網(wǎng)、外交官以及美國國務(wù)卿,消息來源涵蓋面較廣?!都~約時報》的消息來源少于《中國日報》而且具體確切的只有3處。從這一點看,《中國日報》的報道更加客觀。
從轉(zhuǎn)述形式看,直接引語絕對忠實原文,它準(zhǔn)確地保留了原話的風(fēng)格比間接引語有更強的表達力和說服力?!吨袊請蟆肥褂昧?3處引語,僅直接引語就出現(xiàn)了10次,而《紐約時報》共使用了10次引語, 直接引語僅有1次。這說明,《紐約時報》報道中更多地?fù)诫s著報道者的個人觀點,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中國日報》試圖給讀者提供客觀真實的報道,讓讀者自己判斷,
轉(zhuǎn)述動詞構(gòu)成轉(zhuǎn)述引語最直接的語境,具有預(yù)示和支配其意義的功能。英語中性詞“say”是最常用的轉(zhuǎn)述動詞。例如,在《中國日報》報道中,“said”出現(xiàn)了15次(65.2%)而《紐約時報》出現(xiàn)了7次(77.7%)。為了避免報道的單調(diào)性,《中國日報》在轉(zhuǎn)述時還使用了“issued”, “added”,“released”等詞?!都~約時報》使用了“wrote”和 “announced”。雖然介入的聲音數(shù)量不同,但這也說明兩家媒體在報道時都力求客觀,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綜上分析,《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在報道奧巴馬會見達賴?yán)镞@一事件時持有不同的觀點?!吨袊請蟆方槿肓硕喾铰曇?,以此證明奧巴馬這一行為不符合國際慣例,中方希望美方看清達賴的本質(zhì),切記因小失大影響美中關(guān)系的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紐約時報》報道中雖然也介入了一些聲音,但它一直強調(diào)中方對這一事件的不滿,事出有因,它卻沒有指出緣由。而且報道中的話語有指責(zé)中方的傾向,在中方的壓力下不得以才安排在地圖室會見。提及達賴時把它稱之為所謂的領(lǐng)袖,避口不談他的所作所為,還認(rèn)為美方一些人有必要會見他?!吨袊請蟆分苯右妹绹鴩鴦?wù)卿克拉里的話語結(jié)尾,在此可以看出中方希望美方領(lǐng)導(dǎo)人深思熟慮,一切以兩國利益為重?!都~約時報》以達賴的話語為結(jié)尾。一定程度來講,美方還有待認(rèn)識達賴的本質(zhì)。
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兩家媒體對奧巴馬會見達賴?yán)锸录膱蟮罆r由于不同的立場而采用了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這與雙方的意識形態(tài)是密不可分的。西藏問題屬于中國內(nèi)政,報道中《中國日報》引用了多方觀點,把事實呈現(xiàn)給讀者。而《紐約時報》較多摻雜了報道者的個人觀點。只是說中國政府對此不滿,卻決口不談為何不滿?!吨忻缆?lián)合公報》以及《中美聯(lián)合聲明》確立的原則似乎對他們沒有約束力。貌似客觀公正的報道背后隱含著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并有意無意地影響著讀者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因此,我們要學(xué)會從批評性分析的視角看待問題,增強批評閱讀意識。
[1] Brown, G&G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M]. London: Longman Language and Life, 1989.
[3] 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a.
[4]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2000.
[5] Simpson, P.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 [M].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93.
[6] Wodak, R. (ed.),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M].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9a.
[7] Van Dijk, T.A.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J. Hakam. (ed.) Discourse & Society [C].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93.
[8]戴煒華,高軍. 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析[J]. 外國語,2002.
[9] 費爾克拉夫. 話語與社會變遷[M]. 華夏出版社,2003.
[10] 王冬梅. 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理論來源及主要方法[J]. 重慶科技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8.
[11] 辛斌. 英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芻議[J]. 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1997.
[12] 辛斌. 批評語言學(xué)與英語新聞?wù)Z篇的批評性分析[J]. 外語教學(xué) 2000.
[13] 辛斌. 批評語言學(xué):理論與應(yīng)用[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14] 辛斌. 漢英新聞?wù)Z篇中轉(zhuǎn)述動詞的比較分析[J]. 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Obama’s meeting with Dalai Lama
REN Huan-huan,LI Chang-zhong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s a very effective model in analyzing public discourses. Tibe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which influenc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hile Barack Obama met Dalia Lama after he visited China. The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reports about Obama’s meeting with Dalia Lama from《China daily》 and 《The New York Times》based on the analytical tool of functional grammar.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ower and hidden ideologies behind different news discourses.
CDA; News discourses; Obama’s meeting with Dalai Lama; ideology
H0
A
1008-7427(2011)01-0083-02
2010-10-29
徐州師范大學(xué)2010年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0YWB049。
作者任歡歡系徐州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李長忠系徐州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