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鳴 左明章 鄧曉明 趙欣 高學(執(zhí)筆)
1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yī)院麻醉科 2 衛(wèi)生部北京醫(yī)院麻醉科3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整形外科醫(yī)院麻醉科
困難氣道定義:具有五年以上臨床麻醉經驗的麻醉醫(yī)師在面罩通氣時或氣管插管時遇到了困難,或兩者兼有的一種臨床情況。
1.1.1 困難面罩通氣定義
有經驗的麻醉醫(yī)師在無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經過六次以上或超過一分鐘的努力,仍不能獲得合適的面罩通氣。
1.1.2 面罩通氣分級
根據通氣的難易程度將面罩通氣分為四級[1-2],1~2級可獲得良好通氣,3~4級為困難面罩通氣(見表1)。喉罩的應用可改善大部分困難面罩通氣問題。
1.2.1 困難喉鏡顯露
直接喉鏡經過三次以上努力仍不能看到聲帶的任何部分。
1.2.2 困難氣管插管
無論存在或不存在氣管病理改變,氣管插管需要三次以上努力。
隨著可視喉鏡在臨床的普及,困難喉鏡顯露的發(fā)生率顯著下降,但是可視喉鏡下氣管插管的難度相對增加了。
1.3.1 非緊急氣道
僅有困難氣管插管而無困難面罩通氣的情況。病人能夠維持滿意的通氣和氧合,能夠允許有充分的時間考慮其他建立氣道的方法。
1.3.2 緊急氣道
只要發(fā)生了困難面罩通氣無論是否合并困難氣管插管的情況。病人極易陷入缺氧狀態(tài),必須緊急建立氣道。其中少數病人會發(fā)生“既不能插管也不能通氣”(CICV)的緊急情況,可導致氣管切開、腦損傷和死亡的嚴重后果。
1.4.1 已預料的困難氣道
包括明確的困難氣道和可疑的困難氣道,前者包括明確困難氣道史、嚴重燒傷疤痕、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后者為僅評估存在困難危險因素者。明確的困難氣道采用清醒鎮(zhèn)靜表面麻醉,可疑的困難氣道可采用保留自主呼吸的淺全麻。對已預料的困難氣道病人,最重要的是維持病人的自主呼吸,預防發(fā)生緊急氣道。
表1 面罩通氣分級a
1.4.2 未預料的困難氣道
評估未發(fā)現困難氣道危險因素的病人,其中極少數于全麻誘導后有發(fā)生困難氣道的可能,需常備應對措施。
大約90% 以上的困難氣道病人可以通過麻醉前評估發(fā)現,因此麻醉前必須對病人是否存在困難氣道進行評估。常見的困難氣道的預測與評估指標見表2。
其他提示困難氣道的因素還包括:上門齒過長、上顎高度拱起變窄、下顎空間順應性降低、頸短粗、孕婦、燒傷、會厭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及肢端肥大癥等。這些方法預測困難氣道都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但單一方法還不能預測所有的困難氣道,在臨床上應綜合應用。
用于困難氣道的工具和方法有百余種之多,我們推薦最常用和公認的幾種。將這些工具和方法分為處理非緊急氣道和緊急氣道的工具和方法。處理非緊急氣道的目標是無創(chuàng),而處理緊急氣道的目的是挽救生命。麻醉醫(yī)師應遵循先無創(chuàng)后有創(chuàng)的原則建立氣道。
包括逆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術,兩者都需要數分鐘以上的時間。逆行氣管插管創(chuàng)傷較小,需要專用的導絲或套裝。氣管切開術有專用工具套裝,采用鋼絲引導和逐步擴張的方法,創(chuàng)傷雖比手術切開小,但仍大于其他建立氣道的方法且并發(fā)癥較多,只用于必須的病人。
發(fā)生緊急氣道時要求迅速解決通氣問題,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為進一步建立氣道和后續(xù)治療創(chuàng)造條件。常用的緊急無創(chuàng)氣道工具和方法見表5。
表3 喉鏡顯露分級(C-L分級)
表2 困難氣道的預測與評估指標
表4 常用的非緊急無創(chuàng)氣道工具和方法
表5 常用的緊急無創(chuàng)氣道工具和方法
環(huán)甲膜切開術,如Quicktrach套裝,可在數秒內快速完成環(huán)甲膜切開術,創(chuàng)傷較環(huán)甲膜穿刺大,導管內徑達4.0 mm,直接連接簡易呼吸器或麻醉回路進行通氣。操作雖然簡便,但必須事先在模型上接受過訓練才能迅速完成。
困難氣道處理流程是根據麻醉前對氣道評估的結果判斷氣道的類型,再依據氣道類型選擇麻醉誘導方式;根據面罩通氣分級和喉鏡顯露分級決定通氣和建立氣道的方法,無創(chuàng)方法優(yōu)先;在處理過程中判斷每步的效果并決定下一步方法,直到確保病人安全。按照困難氣道處理流程圖[5-7]有目的、有準備、有步驟地預防和處理將顯著增加病人的安全性(見下圖)。
麻醉誘導前每個病人都應常規(guī)預充氧,以延長呼吸暫停至缺氧的臨界時間,提高處理困難面罩通氣病人的安全性。預充氧可采用潮氣量呼吸法或深呼吸法,目標是使呼出氣氧濃度(FetO2)達到90%。
5.1 麻醉醫(yī)師應當在平時培訓和掌握多種困難氣道工具和方法。處理困難氣道時,要選擇自己最熟悉的技術。困難氣道處理常常需要兩種工具或方法聯(lián)合使用。
5.2 麻醉前應確定建立氣道的首選方案和至少一個備選方案,首選方案失敗時迅速采用備選方案,首選無創(chuàng)方法。
5.3 在困難氣道處理的整個過程中要確保呼吸和氧合,密切監(jiān)測病人的SpO2變化,當其下降至90% 前就要及時面罩輔助給氧通氣,以保證病人生命安全為首要目標。
5.4 發(fā)生緊急氣道時往往人員和工具準備不足,應立即尋求幫助,呼叫上級或下級醫(yī)師來協(xié)助。困難面罩通氣的病人,繼續(xù)行雙人最大努力通氣的同時盡快置入喉罩,沒有喉罩時立即由現場相對有經驗的麻醉醫(yī)師用喉鏡插管一次(不可反復試)[6,8]。
5.5 插管成功的鑒別以肉眼、纖維支氣管鏡下或可視喉鏡下看見氣管導管進入聲門來確定,隨后還需采用呼氣末二氧化碳監(jiān)測再確認。
5.6 插管失敗后,要避免同一個人采用同一種方法反復操作的情況,應當及時分析,更換思路和方法或者更換人員和手法。動作要輕柔,要有微創(chuàng)意識。反復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時,為確保病人安全,推遲或放棄麻醉和手術也是必要的處理方法,待總結經驗并充分準備后再次處理。
5.7 每個麻醉科要根據本科的人員和設備情況,按照上述困難氣道處理的思路,準備好本科室的緊急和非緊急氣道工具,制定出本科室的簡便可行的處理流程,平時認真培訓熟練掌握,以便遇到困難氣道時能及時無誤地處理。
[1] Han R, Tremper KK, Kheterpal S, et al.Grading scale for mask ventilation[J].Anesthesiology, 2004, 101: 267.
[2] Kheterpal S, Han R, Tremper KK, et al.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difficult and impossible mask ventilation[J].Anesthesiology, 2006, 105:885-891.
[3] Langeron O, Masso E, Huraux C, et al.Prediction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J].Anesthesiology, 2000, 92: 1229-1236.
[4] Yildiz TS, Solak M, Toker K.The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J].J Anesth, 2005, 19: 7-11.
[5] 中華醫(yī)學會麻醉學分會.困難氣道管理專家共識[J].臨床麻醉學雜志, 2009,25: 200-203.
[6]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A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J].Anesthesiology, 1993, 78: 597-602.
[7]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 an updated repor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Task Force on Management of the Difficult Airway[J].Anesthesiology, 2003, 98: 1269-1277.
[8] El-Orbany M, Woehlck HJ.Difficult mask ventilation[J].Anesth Analg,2009, 109: 1870-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