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列娜
杭州市旅游職業(yè)學校學生處
用有效提問搭建知識與技能的橋梁
--職高專業(yè)課課堂提問技術的實踐與研究
樓列娜
杭州市旅游職業(yè)學校學生處
課堂提問是教學中的一種常用教學方法,也是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的有效形式。而目前職高教學中普遍存在忽視課堂提問、課堂提問方式單一、空洞等問題,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發(fā)掘?qū)W生潛力,從而影響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總結提出若干種教師如何精心地設計提問并在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善于提問、巧于提問、精于提問,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職高;課堂提問;方法
浙江省教育廳《全面推進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意見》指出:中職學生應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以適應職業(yè)生涯和終身發(fā)展的需要。中職課堂應以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為先導,以職業(yè)需求為依據(jù),以工作過程為基礎。職高學生學習活動不應只限于對概念、結論和技能的記憶、模仿和接受,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都是學習的重要方式。在職高教學中,教師的講授仍然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但要注意的是必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師生互動。職業(yè)教學提倡在做中學,提倡在學會技能的同時學會必要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加強溝通,加強對話是促進學生更好學會的有效手段,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合作交流。教師要創(chuàng)設適當?shù)膯栴}情境,鼓勵學生探索問題解決的途徑,使他們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xiàn)師生互動、合作交流及知識梳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xiàn)“溝通”和理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獨立思考能力的一條主要途徑。美國教學法專家斯特林· G卡爾漢認為:“提問是教師促進學生思維、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xiàn)預期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惫湃艘嘣疲骸靶∫蓜t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彼?,課堂提問很值得我們?nèi)ブ匦聦徱曇环?。
這是筆者對自己執(zhí)教的班級進行調(diào)查時的部分問題及回答:
1、對老師課堂提問感興趣的問題調(diào)查(多選題))
2、學生課堂快樂源調(diào)查。上課時,你覺得最快樂的是什么(單選題)
3、學生向老師提出問題的類型(單選題)
反思:對學生而言,能在課堂上回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最大限度與同學和老師進行平等地交流,獲取知識,能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是課堂的樂趣所在。因為這種交往,意味著心態(tài)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只有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已有的經(jīng)驗得到激活和提升,眾主體之間才能實現(xiàn)意義的相互建構,學生的生命里才會融入新的價值。
但是,我們給了學生多少這樣的樂趣呢?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許多人都把“提問”當做一種讓學生掌握雙基、形成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教學工具。因此更多的是關注怎樣通過提問更好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及調(diào)節(jié)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沿著預先設計的路子進行。也就是怎么討論一般都有一個確定的、標準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通常是運用自己在課堂上剛剛獲取的知識經(jīng)驗,往往并不是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去思考和分析問題,而是在猜測教師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把課堂演繹成了一場猜謎會,這與新課程中平等對話的理念應該說是背道而馳的。
筆者初步歸納出以下幾種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及對其作了簡要分析:
1、忽視學情,提問空洞
職高的教學,不是把新知識生搬硬套給學生,而應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有效設問,與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產(chǎn)生沖突,進而自然擴充自身的認識結構。但有些老師在課堂設計上只關注學科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預設的問題也是比較空洞的,這樣使得很多學生的思維沒有進入積極運行的狀態(tài),從而喪失了聽課的興趣與參與的積極性。
案例1:《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zhì)》一課,教師的導入采用了提問:“今天我們來學習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zhì),請大家說說看它有哪些性質(zhì)?”聽后,大部分學生一片茫然,因為筆者在聽課前看過本課的教材,三角函數(shù)是新授課的內(nèi)容,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zhì)是同學們新接觸的函數(shù),學生根本聯(lián)想不到從哪里入手去研究它的性質(zhì),于是課堂馬上冷場。產(chǎn)生這樣的課堂效果主要源于授課教師沒有關注學情。
2、霧里看花,把握不準問題關鍵
課堂中問題的設置應是通過老師對教材的挖掘、理解再創(chuàng)設情境,只有把問題問在關鍵之處,才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石擊浪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做學習的真正主人。但現(xiàn)實中,很多老師因為缺少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無法找到學生與教材的最佳契合點,從而使本該“沖突”的狀態(tài)變成了啟而不發(fā)的狀態(tài)。
案例2:在《旅游市場營銷》課的教學中,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市場營銷概念》需求變動和需求量變動的區(qū)別是這一講的重點和難點,在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有的教師認為教材中有直接的文字闡述,就直接進行提問:
需求和需求量是如何變動的?
學生在教材中能找出文字答案:需求的變動為需求曲線的移動,需求量的變動為需求曲線上點的移動。這樣的提問價值僅僅在于讓學生能夠閱讀教材,但卻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3、簡單的一問一答式
一問一答是提問展開的基本形式,但是提問并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提問在于有疑而問,在于真正促進學生的思考,而不是讓學生僅僅回答“是不是”、“對不對”,或簡單地讓學生再現(xiàn)“是什么”、“為什么”等顯性知識,以至缺少思維量。如果教師多設置這樣的問題:“你是從哪個角度思考問題的?”“這樣做的理由是什么?”“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等,有利于學生形成對知識的深層理解。
4、滿堂問
有的教師在課堂中一味追求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學生或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而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也只是簡單地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這種“滿堂問”的教學,表面看去,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zhì)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硬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新課程中平等對話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1、針對學生實際,作好精妙預設
課堂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組織學生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活動過程,而設計以促成有效學習為目標的課堂,關鍵要從以教材為中心轉(zhuǎn)到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中心。
我們深知:學生不是空洞地進入課堂情境的,他們總是以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為生長點,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不斷滋生出新的知識和經(jīng)驗。此時,需要教師通過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并通過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提問應該是師生、生生交流的過程,應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回憶與建構并與學生共同完成對知識的探索的過程。教師只是一個主持人,偶爾或小結或點評或糾錯。于是,在設置問題、實施課堂教學前,必須對學生發(fā)展機制有全面的認識。
這就首先要求教師對學生的知識水平、結構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從學生知識結構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來預設課堂中的提問,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火花,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讓提問達到最佳效果。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尚淺,如果預設的難度過大,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fā)揮。而恰到好處的難度則會引起學生的懸疑,激發(fā)其認知沖突,使其思維處于高度自覺和主動的地位。因而,精巧的預設就非常重要了。
如在案例1,教師在《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zhì)》一課的導入中,也是沒有關注學情。如果事先了解到學生已掌握一次函數(shù)、二次函數(shù)等的圖像和性質(zhì),就可以預設問題:(1)研究一個函數(shù),往往看它的哪些性質(zhì)?(2)通常利用什么來研究?這樣的設問,學生馬上會聯(lián)想起已有的知識,使其感覺三角函數(shù)并不是新知識,只是函數(shù)中的一種,而研究的內(nèi)容與方法也類似于所學過的其他函數(shù),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新知識。
案例3:在《營銷策略——廣告》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廣告宣傳的原則是這一講教學的難點和重點,如果直接告知學生廣告宣傳應遵循的原則,學生自然會想,廣告宣傳為什么要遵循這一原則?很難接受,通過學生平時熟悉的電視廣告,來分析廣告宣傳的原則,學生較易接受和識記該原則,所以在講解思想性這一原則時,我做了如下預設:
師:演示金利來領帶的廣告(幻燈片畫面)
師:金利來領帶的廣告語有哪些?
生:畫面中金利來領帶的廣告語:
斜紋——代表勇敢果斷;
細花——代表體貼溫馨;
圓點——代表愛慕關懷;
方格——代表熱心慷慨;
絲絨——代表溫暖保護;
金利來,男人的世界!
師:這則廣告給你什么啟發(fā)?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發(fā)表意見)
生:金利來廣告語很健康;
生:畫面很溫馨;
生:男主角動作優(yōu)雅;
師:廣告宣傳要具有思想性這一原則,指廣告的文字、圖畫、音樂等必須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guī),反映現(xiàn)代特色和道德傳統(tǒng),健康向上,成為精神文明的傳播者。
通過這樣的預設,學生從已有的知識中產(chǎn)生“沖突”,對未知的情況有了極大的求知欲,教師順勢引導,讓學生從已知的廣告片斷中分析廣告宣傳所應遵循的其他原則,師生產(chǎn)生共鳴,教學難點也自然突破。
2、方法提問
課堂提問中,對思想方法的提問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1)抽象的問題,我們通常用舉例法幫助解決。如在《影響旅游者購買行為的因素》這一講中,其中政治法律因素中兩國之間的關系這一知識點,通過舉例來講解,如尼克松訪華后美國驟然興起旅華熱潮,又如香港最后一任總督彭定康在香港97回歸問題上采取敵對態(tài)度,導致了香港來中國大陸旅游的人數(shù)大量減少。
(2)數(shù)形結合。如在教授旅游供給規(guī)律這一問題中,可以設問:“你會畫旅游供給圖嗎?”通過此類“你會舉例嗎”、“你會畫圖嗎”、“你會歸納嗎”等方法的提問,培養(yǎng)學生的方法意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再如在案例2中:因為學生在前面一講中已經(jīng)掌握了影響需求的因素和影響需求量的因素及需求的模型,所以不妨先給出問題:
根據(jù)影響需求的因素和影響需求量的因素,請你分析需求變動和需求量變動的區(qū)別。
學生感覺自己可以嘗試,做了之后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問題,已有的知識不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學生的求知欲空前高漲,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利用曲線模型知識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再問:你會畫需求模型圖嗎?馬上趁熱打鐵讓學生加以練習,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沖突”之后得到了發(fā)展。教師再結合圖形進行講解,如下圖:
數(shù)形結合,左圖為需求量的變動圖,需求曲求D上,A點到B點的變動為需求曲線上需求量的變動;右圖為需求曲線的變動圖,假定消費者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需求增加,使得需求曲線D1向右平移至D2,如消費者收入水平減少使得需求曲線D1向左平移至D3,需求的變動表現(xiàn)為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
3、深題淺問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常會碰到有疑問的內(nèi)容,往往看上去有難度,但引導學生通過層層解剖,把問題分層,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這要求化難為易,舉重若輕,課堂提問要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誘發(fā)學生探索的不斷深入。比如:
(1)分層解剖
對于復雜的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失去興趣,就要拆成幾個小問題。例如《旅游供求矛盾與價格調(diào)節(jié)》中,先讓學生畫出旅游需求曲線,如下圖:
再讓學生畫出旅游供給曲線,如下圖:
學生掌握了旅游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教師再講解旅游供需均衡價格
解決了旅游供需均衡價格后,結合圖形講解,E點為均衡點,即供給量等于需求量,供給價格等于需求價格,再問學生,AB兩點之間的距離代表什么,HG兩點之間的距離代表什么,經(jīng)過分層啟發(fā),馬上有學生指出,AB兩點之間的距離代表供大于求,HG兩點之間的距離為供不應求,教師再對該題進行總結:旅游市場上的供求平衡的調(diào)節(jié),始終是價格圍繞著均衡價格在上下波動,當價格達到均衡價格時,供求也就平衡了。
通過對復雜問題的分層解剖,拆成可以處理的小問題,便可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2)搭橋式
上課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來,常常因為提問的難度太大,坡度大,這時教師可在此點和彼點搭橋引路,讓學生經(jīng)過一番努力后順利地解決難題。比如《服務營銷的策略》中服務營銷的對策,大部分學生看到這一問題后是一臉茫然,不知從何入手,教師可以隨即搭橋問道:“服務產(chǎn)品的特性是什么?”學生馬上能回答:“無形性、異質(zhì)性、不可分性、易逝性”。老師再設一問:“同學們能否根據(jù)服務產(chǎn)品的每一特性分析服務產(chǎn)品的營銷對策?”學生展開積極的思考,馬上便有回答:“針對服務產(chǎn)品無形性的特性,營銷對策應是讓無形產(chǎn)品變有形,如使之可變觸摸……”。分析到這里,大問題就很快解決了。為什么呢?因為老師在學生不“發(fā)”之后,提出了兩個較容易且有梯度的問題。
4、淺題深問
教學中,一般教師比較難以把握的是學生自覺無疑而實則有疑的教學內(nèi)容的處理,此時就要求教師在“無疑”之處設計提問,這些看上去比較淺顯的內(nèi)容反而要我們在提問時引導學生做深入研究。例如《影響需求的因素》教學中,教師在問其他商品的價格為什么影響了該商品的需求量時,學生馬上回答消費者的總收入既定(有限),學生很容易識記這一知識點,似乎沒有問題,淺得很,其實學生很容易忽視“替代品”、“互補品”這一原因,通過選茶葉和咖啡的替代性和影碟機和碟片的互補性去提問為什么其他商品的價格會影響該商品的需求量。通過這樣的提問,挖掘了影響需求因素的內(nèi)在原因,選準切口,探幽索微,忌無中生有,牽強附會。
這樣的教學設計重心是探究,在無疑處設疑,在看似淺顯的地方做深層的解剖,引導學生的思維進入了更深的層次。同時,教師在作預設時必須對知識有深刻的挖掘,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就顯得特別重要。
5、適時追問
曾經(jīng)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老師問一個小朋友:“你將來想當什么?”小朋友說“我想當飛行員?!崩蠋熡謫枺骸叭绻w行時,汽油快完了,那你怎么辦?”小朋友回答:“讓所有的乘客系好安全帶,我?guī)е德鋫阃绿??!鳖D時,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老師看著小朋友悲傷的表情時,追問為什么,小朋友回答道:“我要回去拿汽油?!薄魶]有最后這一追問,小朋友留給大家的便是遺憾。而我們的課堂上也要這樣的點睛之筆。
追問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多角度的分析,提供展示思維過程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水平。追問也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以便調(diào)整教學策略,向?qū)W生提供具體的幫助和指導。所以,“追問”無疑是促進學生學習,實現(xiàn)“有效學習”的重要的教學指導策略。
有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學生作答正確后,即告一段落。但細想一下,學生是真的理解了,還是僥幸答對?因此,追問一句“為什么”是必要的。只有知其所以然,才能了解掌握程度。另外,對其他學生來說,教師的講解沒有該同學的講解親切、易懂,于是對他的追問實事上也是對全班同學的追問,隨著問題的產(chǎn)生,其他學生都會積極思考,隨著他的回答,其他學生也會漸入佳境。所以,高成效的教師更愛對正確回答了一個問題的學生提出另一個問題,以鼓勵他進一步思考。
在運用追問時,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提問只是幫助學生去獲取理解,而避免提供現(xiàn)成答案;其次,教師只有在學生產(chǎn)生需要時才進行提問,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另外,在追問的過程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價值,能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尋求答案。
在實施課堂有效提問的一段時間后,我對班里學生進行了一次調(diào)查,學生對我的《旅游市場營銷》課有了普遍的興趣,對問題思考的參與度和深入度明顯提升,自己主動提出問題的人數(shù)增多了。
通過總結,課堂有效提問達到了以下幾點:1、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2、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3、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4、注重了學生的質(zhì)疑、合作、交流的能力;5、鍛煉了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理念下,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有效提問,更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讓課堂煥發(fā)持久的魅力。
[1]楊永瓊.優(yōu)化課堂提問 提高語文學習效率[N].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12-3
[2]王德勛.試論課堂提問的時機把握及提問方法[J].教育探索.2007,(6)
[3]張翠梅.英語課堂提問方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7(6)
[4]付愛娟.設計好課堂提問[J].上海教育.2007(7)
[5]張翠梅.英語課堂提問方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7(6)
[6]廖寧怡.提高課堂提問效果的方法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6(30)
[7][臺] 黃光雄,等.教育研究法[M].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1.
[8]葉讕.教育研究及其方法[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1
[9]沈玉順.走向優(yōu)質(zhì)教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1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