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與建設學習型政黨

2011-12-24 21:17謝春紅唐秀玲
理論導刊 2011年3期
關鍵詞:學習型孟子傳統(tǒng)

謝春紅,唐秀玲

(1.廣西大學政治學院,南寧530004;2.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南寧530001)

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與建設學習型政黨

謝春紅1,唐秀玲2

(1.廣西大學政治學院,南寧530004;2.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南寧530001)

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凇叭诵浴边@一邏輯前提和理論基礎而構建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體系體現(xiàn)了內容博大、思想深邃的特點,為我們建設學習型政黨提供了宏大而豐富的根基性資源,這些根基性資源對當前學習理念的更新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人性;學習型政黨

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多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她悠久的歷史承載著博大的學習思想和優(yōu)秀的學習文化。建設學習型政黨,需要承接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并從中挖掘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思想資源,為建設學習型政黨提供參鑒。

一、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的哲學認識論基礎

綜觀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史,人性論居于主干地位。因此,梳理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首先需要回到“人性”這一邏輯前提和理論基礎上來??v觀整個中國人性論的歷史,有關人性的話題主要體現(xiàn)在兩大流派:即“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惡”。

作為“人性本善”的代表人物,孟子認為人天生具有善性,他把人性善分為密切相聯(lián)的三個層次,即“四心”、“四端”、“四德”。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這四種心又分別有各自的內涵規(guī)定,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公孫丑上》)孟子認為,這“四端”或“四德”(即仁義禮智)是人善性的集中體現(xiàn),保此四性不讓其丟失,“人皆可為堯舜”。(《孟子·告子下》)然而,人非個個皆可為堯舜,因為人人雖都有善端,但是如果不存養(yǎng)、擴充它,這些善端就會隨時泯滅,“可使為不善”。(《孟子·告子上》)那么,應如何最大限度地存養(yǎng)、擴充人的善端呢?孟子主張經由學習、教育以克服外界事物對善性的干擾,從而保有并發(fā)揮善性。

作為“人性本惡”的代表人物,荀子針對孟子的“性善論”,獨辟蹊徑地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嫉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之人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荀子·性惡》)在荀子看來,“好利”、“嫉惡”、“好聲色”都屬于“人之性惡”的表現(xiàn)。他認為,性是自然而有的人類之本能,是“生之所以然者”,(《荀子·正名》)人本性的惡是無法改變的,但卻可以通過“偽”來抑制人的惡而使之歸于善,正所謂“圣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荀子·性惡》)然則,何謂“偽”?偽即“心慮而能為之動,謂之偽;慮積焉,能習焉而后成,謂之偽”。(《荀子·正名》)也就是說,“偽”即學習者憑借各種器官去感知外物,用大腦去體悟事理,在實踐中注重知識積累經驗,從而增長才干,求取知識,最終達到預期目的的一種活動,這就是學習實踐活動。

孟、荀的思想因為其人性假設不同,走的是不同的致思理路,在其二人的思想發(fā)展過程中也有爭辯。但是,他們卻都認為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圣賢之人,只是成為圣人的途徑不同。持“性本善”的孟子強調自省內求,認為只要通過學習,保持“善”性,再加以修養(yǎng)、擴充,就會發(fā)展成為圣人。持“性本惡”的荀子強調向外求索而獲得善性,認為人要通過學習,自覺遵循圣人制訂的禮義,控制自己的“惡”欲,就能修養(yǎng)成為圣人??梢?,二者對理論構思與設想雖不盡相同,但對方法中介——“學習與教育”的選擇卻“殊途同歸”,使整個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體系的架構得以在此理論基礎和哲學認識論上展開。

二、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的內容精義

縱觀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思想,孟子的性善論無疑占了主流。但不管是性善論或性惡論,不管是通過學習保有善端,或是通過學習抑制“惡”而歸于“善”,學習的終極指向都在于“人性善化與人格的提升”,“向善”始終是歷代治學大師和學派學說的理想追求,基于這一理想追求所構建起來的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體系也具有了鮮明的品性。

1.關于學習的目標訴求——成就理想人格。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文化辯論最后逐漸歸寂于儒家言論,先秦儒家及其后的古代學者大多以“向善”為理想追求,將學習的目標指向他們心中的理想人格設計——圣人、賢哲。

孔子的理想人格有兩個層次:一是君子,二是圣人。君子的主要品格是注重內在修養(yǎng),時時處處都能夠做到以“義”;“圣人”則不僅具有高尚的個人道德品質,而且“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他們泛愛天下百姓,功績顯赫,與天地合德,與大道同行。孟子在“明人倫”的基礎上,提出最理想的“士”,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荀子對理想人格的規(guī)定與孔孟基本上是相同的,既叫“圣人”又叫“君子”。由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顯學經由思孟學派的發(fā)展、荀子的集成光大而至漢代,便進入所謂漢儒階段。在這一階段,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官方儒家成為封建社會占據(jù)主導地位的正統(tǒng)文化。董仲舒對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發(fā)展是強調天人合一,把倫理道德的標準確定為“三綱五?!薄4撕?,歷代都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理想人格,但大多沒有脫離儒家的思想體系,如北宋的理學大師程顥、程頤就明確提出學習的目的是成為圣賢。南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也將學習的目的歸為“直接要學堯舜”。(《朱子語類》卷八)

如果說,宋明以前的“學為圣人”的目標近乎神圣,普通百姓難以企及的話,那么,明清以降的思想家則將這種近乎虛幻的目標逐步轉向現(xiàn)實中的具體目標。這是由當時的社會變遷所致。如17世紀中國進步的思想家傅山面對腐朽沒落、風雨飄搖的明末統(tǒng)治,提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成就能順應社會需要、既有知識又有能力、能挽救民族命運的“佳士”,他說:“古今興亡成敗,時事之堅瑕難易,眼明膽定,而才足以指畫前籌,始得成一佳士?!保ā端t龕全集》卷二十二)清代思想家王夫之面對明室衰亡、滿清入侵,從抗擊清廷、反清復明的需要出發(fā),勸勉知識分子要成為“嚴守貞操、學以致用”的“貞士”。近代以來,本著中體西用的思維,學貫中西的思想家將學習的終極目標規(guī)定得更為實際,如胡適就提出成為“一個有眼光有能力的人才”,[1]93陶行知勸導年輕人“千學萬學,學做真人”。[2]628

總而言之,理想人格的設計是中國學習思想家對學習目標的獨特思考。從古代“圣人”、“賢哲”到現(xiàn)代“有眼光有能力的人”、“真人”,其人格表達從虛到實、由遠及近的思路是與中國社會從封閉到開放、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整體變遷相匹配的。這些表達的背后包含著思想家對當時社會和人生的不同體悟,以及基于各自的社會地位和階級立場之上不同的價值評判和理想追求,其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雖有差異,但他們所共同秉持的法則都是人性的善化、社會的發(fā)展,因而對后世的影響甚為深遠。

2.關于學習的價值功用——育人與治國。縱觀中國學習思想史,先秦儒家對學習的價值功用的論述是最為全面的,也奠定了后面學者對此問題的論述基調??偟目磥恚瑢W習主要有兩個向度的價值功用:一是面向個體,一是面向社會。

對于個體而言,學習的價值在于增知長智、修繕品德、學優(yōu)則仕。學習首先是人獲得知識、增長智慧、修繕品德的重要途徑。孔子說:“好學近乎知?!保ā抖Y記·中庸》)這里的“知”即智,也就是說熱愛學習就近乎長了智慧。所以,他一再勸勉學生勤學、善思、多聞、多問。孟子認為,對于知識“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盡心上》)董仲舒強調“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其德”。(《天人三策·對策二》)此后的學者大多反對“生而知之”的先驗論思想,普遍認同學習能夠獲取知識、增長智慧、修繕品德的個體價值。在此基礎上,孔子力主“學而優(yōu)則仕”,(《論語·子張》)認為學習最突出者方可入仕做官,此一思想對后世的影響深遠。

對于社會而言,學習的價值在于促進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先秦儒家不僅十分強調學習對個人品德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而且強調只有全社會都崇尚學習,高素質的人才日益增多,才能促進社會文明。兩漢儒家更是力求學習能夠為國家與個人帶來實際性的益處。董仲舒認為“少則習之學,長則材諸位”,(《漢書·董仲舒?zhèn)鳌罚┮馑际牵喝绻麖男∽⒅貙W習,不僅有利于個人成長,而且有助于國家的統(tǒng)治。宋明理學注重從移性和治國兩個角度來闡釋學習的價值,如張載強調,學習可以改善人的氣質,變化人的品性,“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經學理窟·氣質》)學習可以為國家治理輸送賢才,而“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正蒙·動物》)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強調學習促進道德修繕,提出“學為成人之道”(《四書訓義》卷十八)的命題,他立足于中華民族的利益,抨擊“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圣賢書”的“虛學”現(xiàn)象。

3.關于學習的過程設計——學、問、思、辨、行。學習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大致經過怎樣的階段也是歷代思想家力求闡釋的問題。由于先秦教育家、思想家又都是哲學家,他們往往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究學習過程,由此提出了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學習過程論。

孔子將學習過程分為“學—思—行”三個逐級上升的階段,“學”相當于感性認識階段,“思”相當于理性認識階段,“行”顯然是實踐階段。這種認知路徑是比較客觀的一種論述。荀子在此基礎上,從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觀點出發(fā),認為學習是一個“聞—見—知—行”的活動過程。他精辟地論述到:“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保ā盾髯印と逍А罚┻@種論述與概括符合人類學習和認知的基本規(guī)律,也與哲學認識論所提倡的認知過程相吻合,因而也是客觀的。

此后,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家大都繼承了先秦的學習過程論,基本上延續(xù)的是“學、問、思、辨、行”的論述框架,所不同的只是根據(jù)各自的哲學對某一方面問題做了進一步的解讀,對志向、注意、興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進行了進一步深化分析。如朱熹說:“未知未能而求知求能之謂學,已知已能而行之不已之謂習?!保ā蹲x近思錄》卷二)這實際就是把學習過程看成是一個由“未知未能”,通過“求知求能”,達到“已知已能”,再由“已知已能”達到“行之不已”的過程。王夫之以孔子、朱熹的理論為基礎,以揭示各階段的內涵及其聯(lián)系為側重,從深化其意義方面展開,獨具特色。在王夫之看來,學習過程五階段的任務,不是孤立的,而是緊密相聯(lián)的,學、問、思、辨、行之間,既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又有輕重緩急之分;既有學與辨的內在聯(lián)系,又有學與思、思與學、辨與問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更有“行”靠“學問思辨養(yǎng)其力”的功夫。

4.關于學習的內容安排——重人文輕科技。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雖有主張重視自然科學知識的墨家思想,但終究為主張人文社科知識的儒家思想所淹沒,儒家所奠基的以人文社科為主、忽略科技知識的學習內容體系一直影響到了明清,這是導致中國科學技術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不可否認,先秦以來在人文社科領域的諸多論述雖未臻其極,但基本上涉獵到現(xiàn)代的“德智體美”,也頗為可觀了。

先秦儒家的學習內容概括起來就是“四教、六藝、六經”,“四教”的內容是“文”、“行”、“忠”、“義”,“六藝”的內容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經”的內容是指詩、書、禮、樂、易、春秋。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政策之后,規(guī)定“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為太學的內容,作為官學的閱讀教材。此后,“五經”被定為“群籍之首”,擁有了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儒家經學遂成為官學,成為普通人致仕的最重要的工具。這促成了普遍的習經風氣的形成和經學的興盛繁榮。

在經歷了先秦至唐,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分散性的關注后,宋明理學逐漸構建起了四書學體系。二程表彰《大學》、《中庸》,將其與《論語》、《孟子》并列。朱熹進一步將它們集為《四書》,并為之注解。并且,程朱一改治經學的重心,把以“六經”為主,轉變?yōu)橐浴八臅睘橹?。“六經”文字艱深,晦澀難讀,使初學者卻步,尤其難以向民間普及。而“四書”則文字易懂,說理明白,便于闡發(fā)義理,向民間普及。于是程朱推崇“四書”,把“四書”的重要性和地位置于“六經”之上,從形式上改變了漢唐經學唯“六經”是尊的格局。自此,程朱理學開創(chuàng)了“四書”與“五經”并列的局面,對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后期學習教育內容的格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5.關于學習的方法原則——系統(tǒng)而成熟。中國歷代治學大師在自己潛心治學的過程中,非常關注學習方法與經驗的積累與總結,歷經兩千多年的豐富與發(fā)展,關于學習的方法論可謂系統(tǒng)而成熟,至今依然發(fā)揮著重要的方法指引作用。

孔子首開學習方法研究之先河,他運用哲學思辨的方式去思考行之有效的治學方法,提出了諸如“學思并重”、“博約結合”、“不恥下問”、“溫故知新”、“舉一反三”、“一以貫之”、“循序漸進”、“學以致用”等方法原則。漢代儒家董仲舒既繼承先秦儒家的傳統(tǒng)學習法,也借鑒道家學習法,如提出“內視反聽”、“以微致顯”。韓愈寫下膾炙人口的《進學解》,提出了諸如“學廣聞多”、“含英咀華”、“深入思考”、“學有創(chuàng)新”等方法原則。宋明理學在學習方法論上做了較為深入細致的研究與論述,集大成者朱熹總結出了歷史上最為完備的學習與讀書法,即載于《程氏家塾讀書分年日程》中的讀書法六條: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成為流傳千古的學習方法精粹。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是歷代治學大師所重視和強調的。明清時期隨著社會變遷、西學東漸的推進,更強調求真務實、學以致用,在批判宋明理學思想空疏無用的同時,倡導踏踏實實做學問的思想。如顏回強調“讀書無他道,只須在行字上著力”;傅山勸讀書人走出書齋,深入自然與社會,在實踐中學真知。近現(xiàn)代治學大家面對外族入侵、國力微弱、內憂外患的國情,站在中西文化交匯的高度,既繼承傳統(tǒng)治學理念,又借鑒西方思辨哲學,在學習方法上獨樹一幟。如胡適一方面繼承中國傳統(tǒng)的治學精華,如提出精博兼顧、行中求知等,又吸收借鑒西方學習思維,如倡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歸納演繹、演說辯論等。陶行知除了提出知行合一、學做合一、學思結合等之外,還倡導學理與經驗結合、觀察與實驗合一、普及與提高并重等具有現(xiàn)代性的方法。

三、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對建設學習型政黨的啟示

誠然,以上概述只是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大廈之一隅。但僅是這一隅,也足以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之豐富。這些豐富的思想無疑為建設學習型政黨提供了宏大而豐富的根基性資源,這些根基性資源對當前學習理念的更新,對關于學習的四個基本問題(即何為學、為何學、學什么、怎樣學)有著特別重要的啟示意義。

何為學?長期以來,人們局限于從狹義的文化知識學習來理解和運用學習概念,把學習當作只是“讀書”、“記憶”、“背誦”、“再現(xiàn)知識”等單純的智力活動。建設學習型政黨,人們大都拘囿于多讀書、多看報、多學習文件的理解。顯然這種理解是片面的。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啟示我們,學習有著豐富的內涵,“思”、“行”等都是“學”的應有之意。也就是說,建設學習型政黨不僅強調學習,不僅要多讀書、經常讀書、反復讀書,尤其是要多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以提高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還要聯(lián)系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尤其要聯(lián)系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現(xiàn)實利益問題、本地區(qū)本部門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的突出問題來思考,而且這些思考要形成思路、付諸實踐、落到實處。此外,人可以通過自身的學習,提升自身人格的同時也造福社會。人們如果擁有了這種理解,就能有效地消解當前對學習的工具性理解以及學習的功利主義傾向,也能改變在建設學習型政黨過程中的一些“形式主義、走過場”的思想和做法。

為何學?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時常困擾人們的問題,每個人所處境遇不同,答案也不同,但歸納起來無非就是兩類情形:“為己”或“為人”。在歷代治學大師的思想里,“君子、圣人、真人、有眼光有能力的人”這樣的學習目標模式看似“為己”,其實更是“為人”,為了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影響別人,也為了他人、為了社會道德、為了社會利益。這種學習價值功用看似“育人”,更為“治國”,為了增知長智、修繕品德、學優(yōu)則仕;也為了促進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中國傳統(tǒng)學習思想中關于學習目標和學習價值的思想包含著“為己”與“為人”的雙重責任啟示我們在設定建設學習型政黨目標時,也應當有雙重向度:一是成為學習型個人,成為“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和“全面發(fā)展的人”;二是形成學習型社會、小康社會、和諧社會。這種雙重目標關注了個人的發(fā)展,也關注了社會的發(fā)展,并且糾正了以往片面強調社會發(fā)展而相對忽視個體發(fā)展的思維偏差,更易于人們從心理上接受,從而有利于統(tǒng)一思想,增強人們對“建設學習型政黨”在思想上的認同以及行動上的自覺。

學什么?先秦以來的歷代治學大師為學習規(guī)定了廣泛的內容,涉及到現(xiàn)在所說的“德智體美勞”各個層面,但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從對其思想的梳理中,以現(xiàn)代學習觀念看,總體上中國傳統(tǒng)學習內容偏重人文忽視科技,這也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近代以來的百年屈辱,“落后就要挨打”的現(xiàn)實讓人們開始重視科技、發(fā)展科技;“落后就要追趕”的心態(tài)讓人們又一度高揚了科技、忽視了人文。雖然我們已經做了許多糾偏工作,讓科技知識和人文知識的學習受到同等的重視,但是,重科技輕人文依然是中國的現(xiàn)實。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深思。當前,建設學習型政黨,不僅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知識、學習上級規(guī)定的有關書目、學習現(xiàn)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一切知識,而且對于中國傳統(tǒng)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的學習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能因為其思想中的一些糟粕成分而將其全部否定,而是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它的現(xiàn)代意義和當代價值。

怎么學?“學、問、思、辨、行”相結合是中國傳統(tǒng)的學習范式。這一范式啟示我們,建設學習型政黨要做好四個結合,即“學與問相結合”、“學與思相結合”、“學與辨相結合”、“學與行相結合”。一是學與問相結合。這有兩層解讀,一層解讀是“問答”的問,“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因為學無止境,要虛心向別人請教,切不可不懂裝懂,羞于問;另一層解讀是“問題”的問,帶著問題學,不是為學習而學習,要有問題意識,要善于提出問題,通過學習解決問題。二是學與思相結合。學習的目的不僅是吸收知識、獲取信息,還要思考中國國情、思考中國老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思考現(xiàn)實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思考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三是學與辨相結合。辨即“明晰地辨別”,要善于運用分析鑒別的眼光去對待學習,不能不加鑒別地輕信盲從,當前尤其要通過學習,“自覺劃清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形式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私有化和單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同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的界限,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四是學與行相結合。建設學習型政黨,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書活動,而是要在全黨樹立全新的學習理念,大興學習調研之風,以學習提升黨員干部隊伍素質、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實現(xiàn)經濟的又好又快發(fā)展。把“學與行”聯(lián)系起來必須克服“假學”的傾向,防止一陣風式的表面化學習、防止機械性的學用兩層皮、防止被動性的應付學習,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的運用,著眼于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善于結合實際、指導實踐、推動發(fā)展。

[1]姜義華.胡適學術文集(教育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8.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3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D26

A

1002-7408(2011)03-0072-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研究”(10XDJ005)和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2009年重大課題“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廣西實踐探索”的階段性成果。

謝春紅(1970-),女,廣西陸川人,廣西大學政治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研究方向:黨建理論;唐秀玲(1963-),女,廣西興安人,中共廣西區(qū)委黨校教授,研究方向:黨建理論。

[責任編輯:閆生金]

猜你喜歡
學習型孟子傳統(tǒng)
飯后“老傳統(tǒng)”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tǒng)
老傳統(tǒng)當傳承
做學習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長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tǒng)
建設學習型黨組織的實踐與思考
創(chuàng)建學習型教師團隊
建設學習型關工委的回顧與思考
容城县| 泗阳县| 长乐市| 辽宁省| 石柱| 百色市| 三亚市| 海兴县| 泰和县| 皋兰县| 克拉玛依市| 商水县| 个旧市| 历史| 育儿| 苗栗县| 霸州市| 永和县| 永年县| 呼玛县| 沈丘县| 丽水市| 崇文区| 湟源县| 通渭县| 桃江县| 阿荣旗| 梧州市| 铜山县| 毕节市| 冀州市| 胶州市| 增城市| 元朗区| 阜阳市| 广汉市| 乌兰浩特市| 会东县| 锦屏县| 湄潭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