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信訪心理疏導技術(shù)是指在檢察信訪接待中,通過斛釋、說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針對一些老訪、纏訪、鬧訪人員的心理障礙進行疏通引導,緩解心理壓力,進而改變其錯誤的認知和行為方式,以達到化解矛盾目的的行為。2006年以來D院民行檢察部門嘗試在服判息訴工作中引人心理疏導技術(shù),從單一的灌輸式息訴方式轉(zhuǎn)型為相互交流式的息訴方式,取得初步效果:2006年至2010年間先后對50余件不立案、不提請抗訴、終結(jié)審查等案件運用心理疏導技術(shù),成功息訴息訪43起,約占86%。
一、心理疏導技術(shù)運用服判息訴工作實踐的基本要求
檢察信訪心理疏導技術(shù)在實踐中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在上訪人與接訪人之間建立信任關(guān)系。接訪人接訪中首先要消除來訪人的敵意和對抗情緒,使其對接訪人產(chǎn)生信任心理,讓來訪人有一個沒有偏見、相對平和的心態(tài)來與接訪人員交流,增強來訪人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第二,查明上訪根源及心理障礙。接訪人在接訪時努力與來訪人合作,幫助其查明心理障礙、心理危機、纏訪動機、信訪需求及其根源;
第三,共同尋求解決方案。積極引導來訪人主動、輕松地聽取接訪人的解答和疏導,鼓勵來訪人對接訪人的講解、處理方法等提出不同的意見,通過質(zhì)疑,提高和強化心理素質(zhì),矯正其錯誤認識和行為方式,從而息訴罷訪。D院民行檢察部門結(jié)合本院的應(yīng)用實踐,從類案中摸索出一些心理疏導技術(shù)的內(nèi)在規(guī)律:一是形象管理。辦案人接到案件后,首先應(yīng)當約見當事人雙方,這樣在情感上和當事人拉近距離。在約見過程中,辦案人要注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通過注意儀態(tài)、文明用語和善用眼神等印象管理技術(shù)來給當事人留下良好印象;二是傾聽技術(shù)。傾聽是為了了解申訴人的申訴動機,也是解決申訴問題的前提和基礎(chǔ)。辦案人對申訴人要學會文明、客氣、禮貌地接待,平心、靜氣、尊重地傾聽,讓其情緒得以宣泄,怨氣得以釋放,使其產(chǎn)生對民行檢察部門的親切感和信任感。同時在傾聽中辦案人也可以了解申訴人的個性、思維方式和情感特點等個性特征,為適時介入疏導奠定心理基礎(chǔ);三是談話控制。重視傾聽并非任由申訴人自由發(fā)揮,辦案人應(yīng)不失時機地控制談話方向和重點。辦案人為了獲取重要申訴信息,可以把申訴人的話直接或間接重復一下表示理解或做出補充解釋,也可以采取讓其暫時休息一下、變更談話場所或請其出示相關(guān)證據(jù)等方式適時中斷當前的談話或引向另一個更重要的話題,如關(guān)鍵證據(jù)的出示和解釋。必要時可以通過有意識地用“你不服檢察機關(guān)處理決定的理由在哪里?”刺激性語言使其發(fā)生情感反射,以引入申訴主題,直面問題核心,嘗試解決方案;四是疏通引導。首先辦案人對申訴人要進行有理推定,學會換位思考,理解其苦衷,設(shè)身處地地對其行為的合理部分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并給予適當安慰,以達到兩情相融、心理溝通的效果。其次,根據(jù)申訴人申訴理由多種多樣但主要還是基于斗氣和利益之爭的申訴動機,針對其心理系扣要學會解開其心結(jié),喚醒其心中守法、善良、寬容等人性中好的一面,指出其訴求中不切實際的一些錯誤做法,同時輔以正面教育,從案件事實證據(jù)、相關(guān)法律規(guī)定、法院判決依據(jù)、檢察機關(guān)不抗訴的理由以及應(yīng)追求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等諸多方面對其進行法制教育,論證判決的重要性和申訴人訴求的不合理性,使其從法律、理性和情感等多維度來服判息訴。
二、服判息訴工作中運用心理疏導技術(shù)要因案而異,因人制宜
D院接訪的50余件不立案、不提請抗訴、終結(jié)審查等案件中的申訴人一般都經(jīng)過法院幾裁幾審均敗訴的人員,而且由于長期涉法起訴、上訴和申訴而身心俱疲,最后把翻案希望全放在民行檢察部門并力圖強迫辦案人來支持其申訴要求。在外部表現(xiàn)上體現(xiàn)為因抱屈含冤,壓抑受挫而情緒激動,暴躁易怒;對檢察人員即抱有希望而又不完全信任,甚至懷疑官官相護而有敵意和戒心;拒不授受敗訴結(jié)果而又對之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釋;多具長期纏訴上訪經(jīng)驗而心理有所準備,善于持久應(yīng)對檢察機關(guān)的處理決定。同時申訴主體心理又具有個性,因案因人而異。從案件來看,申訴人分為以下三類:一是對法律認識錯誤的,占到36%。申訴人對法律缺乏正確理解,自認為法院對法律適用錯誤導致錯判枉裁而申訴;二是對事實認識錯誤的,占到55%。l772IO7EOLjZuP6Lz9xhdA==申訴人認為法院依法認定的事實與客觀事實不符,但多自身又難以舉證來支持所主張的事實;三是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申訴的,占到9%。申訴人想借助申訴而達到拖延判決執(zhí)行或謀取其他判決以外的不正當利益而進行申訴。從申訴人個體的性格特征和做事方式等來看可分為三類:一是性格偏執(zhí)型。此類申訴人,不明事理,就認死理,不僅固執(zhí)己見而且遇事不達目的不罷休。表在在對待申訴案件自認有理,法院有錯,民行檢察部門不可給翻案就反復申訴;二是鬧而求勝型。此類申訴人多明知自己申訴無理,于法無據(jù),但不甘心敗訴而利益受損,抱著把事情鬧大以求解決的僥幸心理而到檢察機關(guān)申訴,在申訴過程中多采取威脅不把事解決就進京訪、重復訪;三是申訴無害型。此類申訴人認為反正申訴也不交費,如果檢察機關(guān)受理后還可以免費給自己打官司,因此積極申訴,而且多重復申訴、越級申訴。申訴主體申訴心理的異常復雜性和個性化特征增加了息訴止訪的難度,D院民行檢察部門針對不同申訴人申訴理由、案件特點和個性心理的差異,充分結(jié)合爭議焦點,因案而異、因人有別地開展服判息訴工作。
三、心理疏導技術(shù)在服判息訴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D院民行檢察部門在實踐中針對不同類型的案件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導技術(shù):對生效裁判明顯正確而不予立案的案件,積極與申訴人交流溝通,耐心聆聽,細心解釋,做好申訴人的服判息訴工作;對于沒有足夠證據(jù)證明法院生效裁判錯誤而終止審查的案件,以法釋疑、以理勸息,使當事人知法明理,確保息訴效果。如D院辦理的某集團公司岡建筑施工合同不服法院判決申訴的案件,經(jīng)審查發(fā)現(xiàn)申訴人與申訴人之所以發(fā)生經(jīng)濟糾紛原系案外第三方欺騙所致,不符合提請抗訴條件,雙方當事人了解情況后都有息事寧人的意愿,D院因勢利導促成和解,及時化解了矛盾糾紛。D院同時圍繞“法”、“情”“理”針對不同情況的申訴人進行心理疏導,引導其正解對待法院判決:對于性格偏執(zhí)、情緒激動的申訴人,換位思考,給予充分的理解與尊重,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耐心傾聽,讓其宣泄心中的不滿和憤怒。以誠相待,幫助其解開心理紐結(jié),引導其理性表達內(nèi)心的訴求。如申訴人陳某因與鄰里打架,被法院判處雙方互賠醫(yī)藥費,陳某因自己賠付比對方的多出幾百元而心生不滿,懷疑法官與對方有不當關(guān)系而有意偏袒,因此四處申訴達4年之久。陳某到D院申訴時情緒非常激動,稱問題再不解決就找法官拼命。接訪人通過耐心傾聽明白了陳某是在“斗氣”而不是金錢利益之爭,在陳某宣泄偏執(zhí)情感后,接訪人通過釋法論證法官所判的合法合理性,通過說理指出陳某心中充滿怨恨不原諒別人實際上是在懲罰自己,折磨家人,用人情、親情喚醒其心中寬容、善良的人性,使其重新以健康正常的心態(tài)看待自己的訴訟問題,陳某最后心悅誠服:而對于情緒平穩(wěn),但因法律知識欠缺、認知障礙錯誤等原因引起誤解的申訴人,為其闡述說明法院判決的理由所在,使其認識到雖然申訴無害,但于事無補,對自己和社會都沒有任何益處。對存在實際困難和問題的,民行檢察部門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主動聯(lián)系有關(guān)部門,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幫助其解決;對希望通過纏訴鬧訪意圖拖延執(zhí)行甚至執(zhí)意追究法官責任的申訴人,來訪人也要耐心接待并要查清事實及問題所在,對無理取鬧的要做到以法為主,教育為先,依法指出其行為的錯誤所在,并使其知曉刑法關(guān)于誣告陷害罪的規(guī)定,通過利弊分析使其自動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