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在英語教學中占重要地位,它不僅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減少語用失誤,也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從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的現狀出發(fā),強調了在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教學的意義,以及提出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
關鍵詞: 文化教學 中職英語教學 重要性 方法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大多數采取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重在培養(yǎng)學生造出合乎語法規(guī)則的句子。然而英語實踐表明,僅有這種“純語言能力”遠遠不足以保證人們在實際情景中進行有效的交際。交際的有效性已經不僅取決于語言形式的正確與否,更要考慮語言形式所涉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內涵。“Of course.”是英語口語中常用的短語,中國學生常常張口說來,殊不知在不同語境中會引起聽者不同的心理反應而造成語用失誤。例如,當外賓向你打聽“Is that the Great Wall Hotel?”時,如果你不加思索地回答“Of course.”,那將會顯得語氣非常生硬,好像問話者無知,你不屑回答。又如中國人對英語國家的人說“You have not changed much.”就會出現錯誤。因為他們只會被理解為對方沒有長進,是對他的貶損。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要學好英語,就更有必要學習文化背景知識了?!爸蛔⒁庑问?,而不注意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我在教學過程中也深深感到沒有把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向學生作一定的介紹,學生也很難準確把握有關內容的思想內涵。因此,我認為,在中職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是相當重要的。我從多個方面論證中職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一、文化教學在中職英語教學的迫切性
1.文化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瑞士教育學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蔽以诮虒W實踐中發(fā)現,詳細的文化導入可以使學生對所學材料產生極大的興趣,并能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比如中職英語新版教材第一冊Unit 11圍繞“Pop music”這一話題,節(jié)選了有關青年學生的偶像——Jay Chou的成名之路及付出的努力,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各個情緒高漲地投入到學習中。Unit 12 “Films”呈現了許多曾獲奧斯卡獎的著名電影名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
2.文化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Dell Hymes于1971年在《論交際能力》文中指出,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包含兩個方面:掌握語言規(guī)則(the rules of the language as code)和語言使用規(guī)則(the conventions governing the use of the code)。這里的語言使用規(guī)則指衡量語言使用是否得體的文化規(guī)則。在日常交際中常常會出現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出現語用失誤,甚至造成交際失敗。在朋友見面時,中國人愛用“吃飯了沒有?”“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這幾句打招呼。這些在我們看來相應得體的言語翻譯成英語就是“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Where have you been?”。如果用這樣的話與英美國家的人打招呼,大部分人聽后會不高興,因為這多少觸犯了他們的隱私權。因此,在日常交際中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規(guī)則,尤其是一些文化禁忌對于學生的日常交際活動是非常必要的。
3.文化教學有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以提高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任何語言都是由它所處的文化編織而成的,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會直接影響學生對語言的理解,成為外語學習的障礙。相同的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到農民,中國學生往往會說英語中的“peasant”。事實上這是完全不對的,英語的peasant與漢語中“農民”體現的意義不同,英語中的peasant是貶義,美國《傳統(tǒng)詞典》中peasant的定義:“鄉(xiāng)下人、莊稼人、鄉(xiāng)巴佬”,“教養(yǎng)不好的人”,“粗魯的人”。而漢語中,農民則指直接從事農業(yè)生產勞動的人,無論在革命斗爭中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無絲毫貶義。因此在表達“農民”這個意義時,最好用“farmer”而不用“peasant”。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并引導學生注意這些文化差異,使他們學會根據不同的場合而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手段,從而提高他們英語表達的準確性。
二、文化教學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方法
我認為,借鑒《外語教學與文化》一書中所列舉的文化教學方法和技巧,我們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可采取以下具體做法來進行文化知識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
1.提示法。
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對相關的文化知識加以解釋,尤其是對一些特殊的描寫以及特定含義的提示,有助于學生掌握得體的交際文化。這種方法可以靈活地使用在詞匯、語法、習語的文化教學上。在新教材中有很多與文化有關的詞匯在教學時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如“name,old,dog,breakfast,sports,Christmas”,以及表示顏色的詞等。對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如“足球”這個詞,英國人叫它“football”,而美國人叫它“soccer”,把橄欖球“rugby”稱作“American football(美式足球)”。當講到這兒時,我們應當讓學生了解美式足球不是圓的,而是橄欖形的,玩時多半用手而不用腳,等等。
2.對比法。
教學中通過對比兩種文化的差異進行文化教學。這主要應用在交際習俗與禮儀的文化教學上。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對面子問題和恭維的不同反應,對比不同國家兩個民族對家族關系稱謂的區(qū)別、送禮、宴請、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讓學生既了解了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了本民族的習俗。在漢語中可以把“老師”當作一種稱呼,可是在英語里“teacher”是職業(yè)不是稱呼。因此,當教授到“Job”這一主題時,我們有必要告訴學生:英美人習慣稱呼老師為Sir或Mr/Mrs××,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
3.講解法。
當談到歷史劇、文學小說的作品時,對人物的刻畫、背景及性格的描寫,進行專門講解,即對文學作品進行文體分析,幫助學生準確體會故事的變化過程,更好地鑒賞文學作品。如在Unit 12 “Films”中出現了電影“Waterloo Bridge”,在中國為何翻譯成《魂斷藍橋》呢?作為教師,這時就應該就“Waterloo”一詞給學生進行講解,介紹其獨特的歷史背景。
4.實踐法。
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改編對話進行表演,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語言和文化,同時注意其中有意義的文化細節(jié),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識。在學習卡通電影“Garfield”之后,教師可以設計戲劇表演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而且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
要真正有效地掌握和使用語言,只學習語音、語法和詞匯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同語言有關的各種文化背景知識。這樣不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發(fā)揮學生在聽、說活動中的主體作用,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并提高他們靈活運用英語的能力,使之成為適應社會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宋飛.文化背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1998,(2).
[3]陳澤美.淺談現階段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技能開發(fā),2006,(9).
?。?]王海波.中專英語教學的現狀[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報,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