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也是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助推器。高效提問才能促使高效學習,而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有不同的提問技巧。
一、為什么要高效提問
讓我們來看一個案例:一位老師在講述人民版高中歷史必修三專題一第二節(jié)《儒學的興起》時,設計了這樣一組提問。師:同學們,“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誰的觀點?生:董仲舒。師:他的觀點有沒有被漢武帝采納?生:有。顯然,這樣的提問并沒有真正讓學生理解董仲舒的觀點。其觀點之所以被漢武帝采納,是因為大一統(tǒng)的觀點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從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組提問中學生并沒有提出疑問,也沒有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僅僅局限于回答老師設定好的提問??梢哉f是老師的教學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扼殺了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設好了問題“圈套”,讓學生去“鉆”。在新課程改革下,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往往提出一些假問題,如“對不對”、“懂不懂”等只有形式而無實質的提問。
“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代的先哲們告訴我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即做學問要有懷疑的精神。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明明白白地給我們解釋了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提出高質量的問題,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氣氛也會隨之活躍。
二、歷史提問方法的探索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在提問的時候要緊密聯(lián)系教材,關注學情。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把歷史提問分為兩種類型。
1.死記硬背型
對一些史實性的內容提問的目的在于檢查記憶的情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兩種提問方式:第一種,直截了當式提問。如: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不需要任何形式,讓學生記住史實就可以了。第二種,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和提出一些問題,啟發(fā)學生把孤立的、零碎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有聯(lián)系的系統(tǒng)知識,借以提高學生的記憶力。例如,評析《馬關條約》時,教師可提問:“為什么說日本割占臺灣是瓜分中國的領土?”然后啟發(fā)學生回憶從三國衛(wèi)溫到臺灣,直至清政府設置臺灣府和臺灣省等有關史實。這樣,既能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又能把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識整理成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構成知識鏈,環(huán)環(huán)相扣,只要想起鏈環(huán)中的一個知識點,其他知識就可以順次地浮現于腦海中。
2.思考型
對于需要學生理解的內容,在提問時可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趣味式提問法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識性提問,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來思考問題,如在講述人民版選修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專題三《華盛頓》一課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為什么美國總統(tǒng)只可以連任兩屆呢?”“因為開國總統(tǒng)華盛頓只連任了兩屆,從此后成為美國總統(tǒng)任期的慣例。”緊接著就可以拋出問題:“華盛頓對美國民主政治建設的貢獻是什么?”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
(2)對比、歸納式提問法
根據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可以讓學生將史實按橫向、縱向進行分門別類的對比、排列。如讓學生比較春秋時期中國出現的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歐洲出現的智者運動有何不同;明末清初中國批判思想家為什么沒有像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出現的啟蒙思想家一樣成為革命的思想領導者。我們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把知識點歸納在一起,如:近代中國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有哪些?運用對比和歸納可以讓學生把零散的、有聯(lián)系的知識點聯(lián)系起來,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層進式提問法
即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地解釋歷史的真相。如:在學習人民版高中歷史選修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專題九《戊戌變法》一課時,可以這樣提問:為什么戊戌變法會失???因為資產階級有兩面性。為什么資產階級會有兩面性?因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發(fā)展不充分。為什么民族資產階級發(fā)展不充分?因為當時的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過這樣幾個提問,學生就會明白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圖表式提問法
隨著高考制度的改革,歷史學科的高考試卷也在變化,試題多以材料題的形式出現,其中圖表題是常見的一種題型,我們可以在平時就用圖畫、表格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檢查。如:用幻燈片放映出尼克松訪華的照片,提出中美關系緩和的歷程和意義等問題;又如在講述世界市場形成的時候,可以用表格的形式把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列出來,如下圖:
通過此表既可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又可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問題不能偏離教學目標,難度要適中,盡量讓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能力。盡量抓住學生疑問的某些閃光點,激發(fā)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提問的過程中以鼓勵為主,也要考慮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杜絕挖苦、諷刺,不說傷害學生的話。在教師提出問題后,應學會等待,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只有師生共同努力,才能發(fā)揮課堂提問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