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師應改變老的備課方式,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注意進行課后反思。
關鍵詞: 新課改 備課方式 教學方法 課后反思
新課程已走進校園,走進師生的生活。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新課程呼喚新觀念,沒有新觀念就沒有新課程。在學習和教學中,我意識到新課改表面上是改變教材,實質上就是改造我們自身,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積極地從新課程中尋找“自我”尋找新課程對“自我”的意義,并主動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課程中,敢于承擔責任,善于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新課程共同成長。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夠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呢?下面我就把自己在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幾點認識和廣大同仁切磋。
一、改變老的備課方式
以前備課是按照“導入—講授—鞏固—小結—作業(yè)”的教學思路設計教學過程,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的課堂沒有生氣,就像一潭死水。我在備課前認真學習課標,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把新課標的理念融入教學設計之中。備課時以學生為中心、主體。注意做到變換角度思考(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認知水平上設計問題)。
我的教學設計有學案設計和教案設計。學案是學生預習新知識、初步感知教材、提出疑問的關鍵所在。學案包括重點、難點及教師要補充的內容,學案不是把課本上有的知識點簡單地羅列給學生,而是以知識點為提綱,讓學生結合課本、參考書(可以給學生推薦)、網絡及自己已有的知識對新知識深入地了解。通過預習學生會有一些疑問,在課堂上他們就會帶著疑問有目的地、積極地、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如我在設計“杠桿的平衡條件”時,以桿秤為例,讓學生分析出“小小秤砣壓千斤”的道理,并可進一步提出這樣一個常見的問題:有的不法商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著引導學生列出“杠桿平衡條件”表達式,畫出桿秤杠桿示意圖。通過這個例子,學生對“杠桿平衡的條件”會有更深的理解,從而運用自如。在學習了“家庭電路和家庭用電”這章內容后,我安排學生在家中觀察電路,利用家用電筆辨別火線和零線,學習燈頭線接法,了解保險絲的作用并會選用。此外,還安排學生根據家用電器的數值、算出家中各種電器每天或每月的耗電量。這樣學生不僅預習了課本知識,而且鍛煉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備好學案的同時我也很注重教案的設計,始終從課堂教學應怎樣讓學生學會和會學,怎樣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親自動手,怎樣真正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方面設計教學情境。
1.把讓學生“專心聽講”的內容設計成學生“多動多講多問”的有意義的問題。
也就是把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操作、例題等基本知識中的句號變成問號,改編成學生探究的問題,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教學。把說話的權利還給學生,改變“老師講、學生聽”的舊的課堂狀態(tài)。初中生思維活躍,敢于質疑,初生牛犢不怕虎,教師千萬不能把他們剛剛燃起的創(chuàng)造之火澆滅了。說不定他將來會成為中國的法拉第、愛因斯坦。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發(fā)動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合理的猜想,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我總是組織學生討論或通過做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比如在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的實驗中,有的同學就提出:為什么不同的同學在測同一物體的質量會有那么大的差別呢?我開始總以為這很正常,在測量過程中誤差總是不可避免的。后來還是同學們自己發(fā)現把物體或者是砝碼放在天平的不同位置,測出的結果是有很大差別的。這不就是杠桿平衡原理的運用嗎?雖然學生還沒有學到杠桿平衡原理,但他們已經在利用杠桿平衡原理在解決實際問題了。這樣,多提問問題,盡可能地讓學生參與思考、體驗探究,讓問題成為知識的紐帶。
2.盡可能地多設計些實驗,以實驗引導,克服說教。
物理實驗是學生學習物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探究活動。學生對做物理實驗有著特別濃厚的興趣。這一點,可以從學生反饋的小問卷得到證實。學生們愿意看老師的演示實驗,更喜歡自己做實驗。因此,教師要認識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是任何學習方法都代替不了的首選方法。教師有實驗意識,才能帶動學生的實驗。因此應盡可能地多設計些實驗:(1)挖掘教材中能夠做而未做安排的實驗,增加實驗。如:在學習聲音的特性、重力、生活中的透鏡等知識后,可布置學生自制哨子、不倒翁、模型照相機等小制作。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是很有幫助的,并要鼓勵學生合作性地創(chuàng)造和探究,充分調動學生剛剛起步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如學習了《汽化和液化》這節(jié)后可讓學生做《紙鍋燒水》的小實驗,有趣的實驗便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如,在學習了《信息的傳遞》后,可制作“土電話”并評比誰的做得精細,誰的通話效果好。像這樣的小實驗很多,如“單筷提杯”、“試管煮魚”等。這些有趣的實驗會像磁石一樣深深地吸引那些渴望的眼睛。(2)盡量地把無危險的教師演示實驗變?yōu)閷W生演示或與老師并進的學生實驗,新課程教學已淡化了教師演示和學生實驗。如做瓶“吞”雞蛋、復杯實驗,以及利用可口可樂瓶制作的氣球實驗。這些實驗現象使學生不解:“瓶口小,雞蛋怎么進去的呢?水為什么不會流出來呢?氣球為什么吹不起來呢?”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做實驗。學生邊演示邊講解,其他學生細心觀察、挑錯、指正,比教師演示效果好。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通過動口講解、討論、爭辯;動手操作;動腦分析思考等實踐活動解決問題,獲取了知識,體會到了學習探究的樂趣。這樣啟迪了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了學生的科學的學習方法。我有這樣的體會:學生聽老師講十遍實驗,不如自己看一遍;學生看十遍實驗,又不如自己做一遍。
二、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
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學生學習方式是傾聽,“聽”成為學生最重要的學習方法。結果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新課改呼喚“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下面是我的幾點認識。
1.教師要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輕松的課堂學習環(huán)境,愉悅教學。
我曾經和學生談心,學生喜歡幽默、和藹和親型的老師。試想如果一進課堂就板著面孔,學生怎么會喜歡呢?學生不喜歡怎么會愿意上這一門課呢?課堂上教師和藹可親,有激情、有感召力,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學生的熱情就會得到激發(fā),就會處于興奮活躍狀態(tài),就敢想敢說。敢想敢說是學生在課堂上活躍的表現,是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的表現。
2.做到“三講”、“三不講”。
只講學生的易混點、易漏點、難點;學生會的不講,學生交流能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這樣就要求教師要做到及時點撥,點撥要點在點子上,撥在關鍵處,即通過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揭示問題的實質,啟發(fā)學生醒悟,雖然只要一言半語,卻能一針見血,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最佳效果。
3.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我在上課時始終激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的見解。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取消學生的顧慮。有的學生怕回答錯了沒面子,對此我經常對學生說:“答錯了沒關系,能起來回答就是好樣的。”我還允許學生可以打斷我的講課提出疑問。為了培養(yǎng)學生互助合作的學習習慣,我允許他們可以離開座位討論問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已經養(yǎng)成了勇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的好習慣。
4.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適時評價。
評價有考核、激勵兩重含義。既包括評價學生對知識、技能理解、運用的程度,是充分肯定還是糾正學生的思維,又包括激勵學生的情感發(fā)展,使學生有積極的心理體驗。對回答好的及時表揚;對回答錯了的,老師除了對該生積極回答問題的這種精神要激勵表揚外,還要評價他哪錯了,為什么錯,怎么改。
三、注意進行課后反思
對教師而言,不管你課前準備如何充分,在課堂上總會有這樣那樣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就有求我們對自己的課堂進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課堂設計、反思自己與學生的互動情況。對于好的地方要保留,對于失敗之處找出原因進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以后的教學。
“新課程改革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tǒng)工程,不能僅僅看做是采用了一套新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也不能認為僅僅是教師改變教法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轉變觀念,放下我們的架子,不要認為教材就是“權威”。只要學生在某一個點上有所發(fā)現、有所創(chuàng)新,就應該給予極大的表揚。我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正領會了“新課改”的實質。
參考文獻:
[1]董光璧等.世界物理學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鐘啟泉,崔允郭,張華主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
?。?]周久璘.探究性教育理念下的中學物理教學.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