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分析
《厘米的認識》是學生在一年級上冊學習“比長短”,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的基礎上安排的后繼學習內容,是學生進行測量、認識長度單位的起始課,也是后繼學習長度單位間進率、圖形測量與計算的重要基礎。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是: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長度,并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在活動中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操作能力和估測能力,發(fā)展關于“長度”的空間觀念。
首先,讓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就長度單位的學習而言,學生需要經歷以下形成過程:探究可以怎樣測量長度,經歷測量長度的過程并掌握多種測量方法;比較各種方法的特點,尋找比較滿意的測量方法;尋找標準的測量物,并將其作為測量的標準,即感受統一測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學習較小的長度單位:厘米。
其次,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的正確表象。認識長度單位,不僅要讓學生知道一些單位的名稱和單位之間的進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長度單位的實際長度,能夠在實際中加以應用。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學時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長度表象。
二、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興趣。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教師以新學期學校準備為新來的一年級同學做課桌為情境,讓全班學生先用雙手比劃課桌有多長,然后提問:“你還能用哪些方法說明課桌有多長?”
設計意圖:數學概念的引入是數學概念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概念引入得當,就可以緊緊圍繞課題,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本環(huán)節(jié)以學校做課桌該做多長的情境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既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探究新知的學習情感,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又能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2.交流測量工具與方法。讓學生說自己想用什么工具測量,要怎樣測量。(估計學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用拃——大拇指與中指張開的距離、用鉛筆、用文具盒、用課本等工具測量。)教師對學生錯誤的測量方法進行適當的引導。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交流的目的在于滲透正確的測量方法,為下面的探究學習做準備。
?。ǘ┎僮饔^察,體驗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用你選擇的工具量一量課桌的長。
2.說一說:請你說一說自己測量的結果。(估計有以下幾種測量結果:6枝鉛筆長,3個文具盒長,11根小棒長〈每根小棒5厘米〉……)
教師有選擇地板書學生匯報的測量結果。
3.討論:大家量的課桌都是一樣的,為什么說的數卻不同?該怎么辦呢?(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應該選擇同一種物品進行測量。)
4.引導:如果每個人都按自己的標準去測量,同樣長的物體就可能量出不同的結果,這樣就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因此要統一測量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測量、交流、討論等發(fā)現雖然測量的是同一長度——課桌的長,但由于所用的標準不同,因此量得的數量不同,由此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體會到統一測量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ㄈ嵺`活動,建立“厘米”的表象。
1.認識尺子。
(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們看到人們通常用什么工具來測量呢?(教師適時出示尺子圖)
?。?)觀察:仔細觀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數字、刻度線、cm……)
?。?)教師介紹刻度線和“cm”;并向學生說明“厘米”是一種長度單位。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尺子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尺子的特點,在老師的引導下認識尺子。
2.感受1厘米的長度。
?。?)猜一猜:1厘米有多長?
?。?)說一說。直尺上從0到1之間的一段就是1厘米,1到2之間的一段也是1厘米(結合尺子圖引導學生觀察),你認為還有從哪個數字到哪個數字中間的長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給你的同桌看一看。(同桌活動)
?。?)比一比。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
(4)量一量。量一量你的手指,哪一根的寬度大約1厘米?
?。?)想一想。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找一找。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估一估。選擇自己的學習用具,小組內互相估一估有多長。(小組活動)
設計意圖:怎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長度單位表象呢?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概念的特點,認識厘米時,為了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內容,如“說一說”讓學生直觀地感知1厘米的大小;“比一比”讓學生借助動作表征1厘米的大小,實現從圖形到表象的提升;“想一想”讓學生內化1厘米的表象,建立空間形象;“找一找”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物形象豐富1厘米的表象;“估一估”讓學生在與參照物的對比中強化已建立的厘米的概念。
(四)自主探索,感受測量長度的方法。
1.讓學生嘗試用直尺測量數學書的長(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小組合作),教師參與學生活動。
2.指定幾名學生上臺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教師引導學生評價。
3.教師小結測量方法:用尺子量物體時,要把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物體的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4.先讓學生用直尺測量數學書的寬,然后讓學生全班交流。
5.量出1厘米、3厘米、5厘米長的細繩。
設計意圖: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本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學習的空間,讓學生在嘗試、交流中感受測量長度的方法,然后通過測量數學書的寬及量出指定長度的細繩的活動,加深學生對測量長度方法的理解和厘米意義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