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美國在華傳教士明恩溥的著作《中國人的特性》和《中國鄉(xiāng)村生活》以對中國近代鄉(xiāng)村社會和中國人性格的細致描寫和尖銳批判為特色,是其中國觀的代表作,對中國學(xué)人研究中國國民性有很大的影響。
關(guān)鍵詞: 明恩溥 中國觀 《中國人的特性》
明恩溥(1845—1932),美國公理會教士。1872年來華,在天津、山東等地傳教30多年,期間他把自己的見聞編訂成書:《中國文明》、《中國人的特性》(也譯為《中國人的性格》等)、《中國鄉(xiāng)村生活》、《中國在動亂中》等,其中《中國人的特性》和《中國鄉(xiāng)村生活》是其中國觀的代表。
一、明恩溥的中國觀
明恩溥的中國觀即他對中國的認識,包括對中國國民性和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認識。
1.明恩溥對中國國民性的認識——以《中國人的特性》為代表。
(1)對中國國民性的肯定方面
勤儉的美德。他說:“中國人具有那種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的勤勞美德?!保郏保荩ǎ校玻保┡c勉力勞動相聯(lián)系,“中國人完全可以說是節(jié)儉的楷?!保郏保荩ǎ校保玻?br/> 堅韌的品質(zhì)。明恩溥稱道中國人生命力頑強,富有耐性與毅力。
孝道的普及。他認為若不理解“孝”在中國人生活中的地位,就無法了解中國人。
適應(yīng)性強。明氏強調(diào)這種適應(yīng)力在海外華人身上有更多的體現(xiàn),并對此給予高度贊許。
?。?)對中國國民性的否定方面
面子主義?!白鳛橐粋€民族,中國人具有一種強烈的做戲的本能”?!懊孀邮抢斫庥嘘P(guān)中國人的一系列復(fù)雜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如果說,中國人的特性中還有許多‘暗鎖’未被我們打開,那么‘面子’便是打開這些‘暗鎖’的‘金鑰匙’”。[1](P9)
缺乏效率。他認為中國人很懶散,做事缺乏效率,與西方人相比中國人很浪費時間。
保守主義。他把中國人知足常樂的性格視為保守觀念在其行為上的體現(xiàn)。
2.明恩溥對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的認識——以《中國鄉(xiāng)村生活》為代表。
對于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明氏最先察覺到它的穩(wěn)定性,并認為這是由鄉(xiāng)村結(jié)構(gòu)和宗法制度所致。就鄉(xiāng)村結(jié)構(gòu)而言,中國人多聚族而居,這樣某個地方的人便易結(jié)成一個穩(wěn)定的集團,這種穩(wěn)定對社會的安定有重要意義,但也會造成該地與外地交流減少,這就阻礙了進步。就宗法制度而言,他認為中國的宗法制度較之法律制度更嚴密。這種社會中,人們普遍守法,有責任心,因為他們知道若違法了,牽扯的是整個家族。但是,他也認為:在一個家族中,只有大家長才有權(quán)力對一件事做出裁決,其他人只能服從,即使是錯的也不能違抗,否則便是忤逆。因此,這種制度阻擋了錯誤,也阻擋了進步。
此外,明氏還對中國的教育進行了研究。他認為:以儒家經(jīng)典作為教育的主要內(nèi)容、以背誦這些經(jīng)典為主要教學(xué)方法、以對儒家經(jīng)典的理解為主要內(nèi)容的科舉考試,使中國出現(xiàn)一種強大的保守力量,使中國人普遍地向后看,使中國人缺少全面的素養(yǎng)。
除了正確的認識外,他對中國鄉(xiāng)村社會還有一些誤解,如對中國的民俗、戲曲等。
他不理解中國人求雨時為什么敬這么多神:“有著多種多樣真實的和想象的存在物為農(nóng)夫們所崇拜,以求滿足他們對降雨的需要。這些崇拜的對象有:慈悲女神,即觀音菩薩;戰(zhàn)神,即龍王……似乎這些崇拜的還不夠,另一些人崇拜玉皇大帝,還有一些人認為有充分的理由崇拜的‘孫大圣’?!保郏荩ǎ校保罚埃┟魇蠈χ袊鴳蚯灿姓`解:“即使再有耐心的歐洲人,也不可能在聽完一場戲后,而不精疲力竭?!保郏玻荩ǎ校担福斑€有令人難以忍受的音樂,眾多的參與者,以及普遍的混亂。對于西方人來說,這些演出絲毫沒有什么吸引力。”[2](P61)
二、明恩溥中國觀對中國的影響
明恩溥的著作對以魯迅為代表的致力于改造近代中國的有志之士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明氏對中國雖有褒揚,但揭露中國的黑暗面才是主旋律?!凹怃J的揭露中點綴著謹慎的贊揚,使明恩溥的作品至少有一個公正的外表。但是,有的時候,他那支爽快的筆會使人認為,中國人除了欺騙的藝術(shù)之外,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是愚蠢的。這一點在其《中國人的性格》中尤其明顯。‘無視準確性’、‘誤解的才能’、‘婉轉(zhuǎn)說話的才能’、‘思維含混’、‘缺乏信用’等章的題目都反映了這一傾向。明恩溥的其他著作,尤其是《中國鄉(xiāng)村生活》,對中國缺陷的強調(diào)同樣留下了中國人都是傻瓜的印象”[3](P114)。盡管如此,他的著作仍有很大的價值,尤其是《中國人的特性》開創(chuàng)了研究中國國民性的先河,圍繞此課題,陳獨秀、李大釗、嚴復(fù)、魯迅、林語堂等人從不同的角度,深刻批判了中國的傳統(tǒng),尋求圖強之路,其中尤以魯迅最杰出,以林語堂最不同。
魯迅把畢生的精力都傾注在改造國民性,重塑民族精神上。他曾說:“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4](P31)為此,魯迅國內(nèi)外有關(guān)該問題的見解。留日時,他就看到了《中國人的特性》,看后深為觸動:此書冷峻批判中國國民性缺點。后來他多次介紹并力主翻譯此書:“我至今還在希望有人翻譯出斯密斯的《支那人氣質(zhì)》來??戳诉@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幾點說的對,變革,掙扎,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贊,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保郏担荩ǎ校叮玻叮?br/> 若說魯迅是針砭民族性的國手,對民族的熱愛使得他不能容忍國民性的種種痼疾,使得他能以冷峻的態(tài)度透視中國人的靈魂,搜尋出民族心理的陰暗面,以便警醒,那么林語堂的態(tài)度則溫和很多。應(yīng)賽珍珠之邀,也為了反駁明恩溥,1935年,林語堂寫下了有關(guān)中國人的性格、中國文化的《中國人》。在此書中林語堂對明氏的錯誤觀點給予了反駁,并用詼諧輕松的語言向西方介紹了他的祖國和同胞,行文充滿了濃濃的愛國情感。他說:“我只是想表達一下我個人的意見,這是我長期痛苦思索、閱讀和反省的結(jié)果……我會激怒不少闡釋中國的作家,特別是我的同胞們和偉大的愛國者們?;蛟S我也熱愛自己的國家,但我小心翼翼的不讓他們知道。”[6](P2)他試圖以旁觀者的身份論述中國人的特性,但是不難發(fā)現(xiàn)他在以親和的態(tài)度表達深沉的情感。
“西方傳教士的著作中,有關(guān)中國國民性的論述對民族反省思潮影響最大的要首推亞瑟·史密斯(漢名‘明恩溥’)的《中國人的性格》一書”[7],所以要正確對待他的批評。
參考文獻:
?。?][美]明恩溥.匡雁鵬譯.中國人的特性[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
?。?][美]明恩溥.午晴,唐軍譯.中國鄉(xiāng)村生活[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
?。?]Paul,Varg.Missionaries,ChineseandDipolomats[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58.
?。?]魯迅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5]魯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林語堂.郝志東,沈益洪譯.中國人[M].上海:學(xué)林出版社,2000.
?。?]俞祖華.略論近代中國的民族反?。跩].北京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