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制教具是教具的組成部分,它有商品教具不可替代的特點,同時在教學中也起著獨特的作用。作者通過在教學中應用自制教具,發(fā)現自制教具能更好地把微觀的、抽象的概念直觀明了地展示給學生,減輕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便于學生觀察、理解和記憶。
關鍵詞: 生物教學 自制教具 課堂教學 創(chuàng)新
教育界人士通常把教師、教材、教具統稱為“教育中的三大基本條件”。教具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具有教學特點、體現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實物、模型等直觀教學器具和實驗訓練器材。自制教具,顧名思義,是指教師、學生利用簡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
關于自制教具,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曾說:“實驗的教育價值往往與儀器的復雜性成反比,學生用自制的儀器,雖然經常出毛病,但它卻比用仔細調好的儀器能學到更多的東西?!痹谏飳W教學中,常有這樣的教學需求,如宏觀知識點縮微描述,微觀知識點放大描述,抽象概念具體化描述。每遇此類教學需要,常感無現成商品教具之苦。師生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教具,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想象能力,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豐富課程教學資源,彌補教學經費之不足。
一、自制教具的特點
自制教具除了擁有其本身固有的取材易、成本低的經濟性,且與商品教具相比,科學性并不遜色;又可以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教學要求進行設計,因而具有更強的適用性、創(chuàng)新性和藝術性。
1.經濟性。自制教具取材一般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日用品或廢棄物,如在教學中用到卡紙、彩帶、飲料瓶、泡沫、硬紙板等,成本極其低廉或干脆無成本,一般都可以被重復使用,這大大節(jié)約了日常教學的成本開支。
2.適用性。自制教具是教師在備課中根據自己的課堂需求而設計制作的,因此更貼近教材、大綱要求和授課對象,具有更強的適用性。如在講解呼吸運動時,用飲料瓶去掉瓶底,把氣球分別綁在Y形管的兩個分支上,Y形管另一端插入橡膠管,固定到瓶蓋的小洞內(注意密封),瓶底用氣球的一部分薄膜封住。在課上讓學生拉、推飲料瓶底的氣球薄膜,從而演示呼吸運動過程中膈肌和肺的變化。
3.科學性。自制教具不必拘泥于形似,但必須是“神似”。如用透明的塑料吸管表示蛋白質,在其中放入扭結好的彩帶,彩帶上纏上相應的彩色線條,這樣就制成一條染色體。在向學生講明染色體、DNA、基因三者之間關系時,從“形似”的角度看是不太適合的,但從“神似”的角度看卻恰能準確反映其邏輯關系的特點。因此,這種來源于生活的比喻型的教具,能起到加深抽象概念理解、理順邏輯關系的效果,又是科學的。
4.創(chuàng)新性。教有教法,但教無定法。對同一教材的同一內容,不同的教師可能在教學中有不同的處理。即使是同一教師教同一內容,面對的教學對象不同,需要采取的教法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自制教具應是教師積累日常生活細節(jié),針對不同對象充分備課時產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它凝聚著第一線教師豐富的教學經驗,是教學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之一。自制教具的這種創(chuàng)新性是其特有的,教師的這種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更是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逐步形成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
5.藝術性。自制教具在課堂上的運用,需吸引“眼球”才能起到預計效果。因此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設計制作中對形狀、色彩等采取一些適當的夸張。對于初中生,把自制教具運用要活動,效果會更好。在“合理的膳食”一課中,課前讓學生用顏色鮮艷的卡紙剪出不一樣的食物,在課上相互交換搭配食物,然后分析膳食的合理性。對自制教具的這方面處理本身就具有文化藝術性,體現了制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自制教具在教學中的作用
自制教具是為了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而進行設計的,在教學中有著其獨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有助于教學改革。自制教具的過程,就是鉆研教材、研究教學、研制和改進儀器的過程。同時,自制教具可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提供必要的物質保證,促進實驗教學的改革。
2.能提高師生的動手能力。一件自制教具的制成,要通過想方案、查資料、畫圖紙、找材料,動手制作和反復試驗等過程。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師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3.是對教學儀器的研制和改進。已定型的儀器原本就是在自制教具的基礎上逐步完善的。教學儀器的改進、新產品的研制都必須建立在一線教師的實際教學需要上,而自制教具為其提供了基本的原型。
三、自制教具在生物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的實例
1.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尋找紙蝴蝶。
取材及制作:取3種顏色的卡紙,每種顏色剪10只蝴蝶,然后把蝴蝶隨意貼在與其中一種紙蝴蝶顏色一致的卡紙上。
在課堂上的應用:讓學生4人一組,一名學生拿著貼有紙蝴蝶的卡紙,一名學生計時,一名學生在30s內,距離60cm的地方找蝴蝶,最后一名學生進行記錄并計算每種顏色蝴蝶在總數中的比例。學生參與性高,實驗效果明了。
目的:教師從學生活動的數據,指導學生分析出現該數據的原因,從而使學生知道和環(huán)境顏色相近的生物很難被發(fā)現。
2.聽診器的制作。
取材及制作:取兩只塑料杯,底部鉆兩個小孔(使棉線通過),把棉線的兩頭分別穿入兩個孔中,打好結,用膠帶把塑料杯底部不嚴密的地方密封好。
在課堂上的應用:讓學生2人一組,自己做出聽診器,相互聽對方的心跳。
目的:實驗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使學生了解了聽診器的原理,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能引發(fā)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進能做得更加完善。
3.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模型。
取材及制作:把泡沫割成圓形和長方形表示細胞的形狀,用塑料管彎成圓形和長方形表示細胞膜,用透明的塑料紙圍成一圈表示細胞壁,再準備不同顏色的卡紙、剪刀、膠水。
在課堂上的應用:學生6—7人一組,把觀察到的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結構用相應的材料把它構建出來。
目的: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制作,明白動、植物細胞的結構,同時明白兩者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加強了對細胞知識的理解。
4.顯性基因和隱形基因的模型。
取材及制作:取顏色深的比如紅色的塑料紙和透明的塑料紙,在深色塑料紙的一角標上大寫字母,表示顯性基因;在透明的塑料紙的一角標上小寫字母,表示隱性基因。
在課堂上的應用:讓學生4人一組,每組發(fā)深色和透明塑料紙各兩張,然后讓他們兩兩疊加,把塑料紙上的字母、性狀,以及出現的顏色記錄在設計好的表格中,從而分析顯、隱性基因的遺傳規(guī)律。
目的: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fā)現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的遺傳規(guī)律,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顯、隱形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狀的。
5.“尿的形成”。
取材和制作:將兩個裝洗手液的同樣規(guī)格的塑料瓶,在瓶口下三分之一處剪掉下部,將兩個瓶的上部套在一起做成腎小囊;用較粗的塑料管做成腎小管;用輸液管做成腎小球和纏繞在腎小管上的毛細血管;腎小囊內壁和腎小球上分別打幾個孔,對應粘接起來;腎小管和套在外面的毛細血管上也對應打幾個孔并粘接;在入球小動脈入口套上裝有紅色液體的注射器,腎小管外毛細血管末端套一個空的注射器,這就制成了“腎單位形成尿過程演示儀”。
在課堂上的應用:將整個演示儀固定在一塊木板上,演示時,推動入球小動脈處的注射器,抽動毛細血管末端的注射器。
目的:學生能形象直觀地觀察到腎小球的過濾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構建起動態(tài)的感性認識的。
自制教具是教師為適應教學需要,利用成本低廉的材料,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富有新意地自行設計的形象化教學器具。設計使用自制教具輔助教學,其目的是直觀的,便于學生觀察、理解和記憶。它給學生以感性的、形象而具體的認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減輕他們學習抽象概念的困難,為他們盡快地掌握概念和規(guī)律,并牢固地記憶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在自制教具的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原理正確,現象明顯;取材容易,造價低廉;構造簡單,操作方便;堅固耐用,易于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