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項目是科學教育的實驗田,倡導“問題——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探究活動是“做中學”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科學學習是實施“做中學”的主要途徑。提高“做中學”探究活動的品質已成為當前深化“做中學”項目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探究活動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內涵狹隘、效率不高的問題,表現為盲目性、淺表性、無序性和形式化,這制約著“做中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應立足起點,滿足需求性;立足體驗,突出實踐性;立足思維,注重啟發(fā)性;立足過程,強化探索性;立足開放,體現延展性;立足材料,增強調控性,從而全面提高探究活動的品質。
一、立足起點,順應學生探究的內需性
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興趣是探究的起點,找準探究起點,順應學生需要,這是提高探究品質的前提??蓮乃膫€方面順應學生的需求:
第一,從學生認知的錯誤點和模糊點切入。學生已有的認知并非都是正確的,這往往就是探究的切入點。如教學《螞蟻》時,先讓學生根據經驗畫出想象中的螞蟻,有畫四條“腿”的,有把足畫到腹部的。學生對螞蟻并不陌生,但不陌生不等于認識清晰、準確。螞蟻到底是什么樣的呢?帶著這個問題進入探究,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
第二,從科學現象與已有經驗的矛盾點開始揭秘,打破原有經驗的平衡,形成認知沖突,讓學生在努力恢復平衡中走向探究。如教學《鋼筆吸水的奧秘》時,教師將一張硬紙板蓋在一個空杯子的杯口,將杯口向下,手托紙板。當手移走時,學生往往認為紙板會掉下來,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時,學生看到的現象與已有的經驗發(fā)生沖突,從而產生了要探個究竟的欲望。
第三,從學生認知背景的獨特性開始生發(fā)。找準探究起點,就要分析學生的認知背景。不同的認知背景對探究有不同的需要,農村學生從土里挖蚯蚓是經常的事,對其生活環(huán)境的感性認識較多,而城里學生大多通過書籍、影視來了解蚯蚓生活環(huán)境,理性認識較多。因此,教學《蚯蚓找家》一課時,城里學生的探究應多增加感性認識,農村學生則應多補充拓展書本以外的知識。
第四,從學生已有的零散認識開始梳理、提升。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將其零散的認識經過點撥、梳理、提升成系統(tǒng)的科學知識,這些知識便不再是游離于學生經驗以外的科學知識,而是由經驗走向了科學。
二、立足體驗,突出探究活動的實踐性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fā)源的,應通過“動手做”增加實踐活動的體驗性,突出科學探究的實踐性。探究應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讓學生在操作中積極動腦思考、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表達、動耳傾聽,在活動中親自參與知識的發(fā)生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注重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理解和掌握。通過親自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主動構建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屬于學生的。通過探究和實踐,從自己的世界出發(fā),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這些知識才能在學生心中獲得新生和個人意義,獲得“深層理解”。
如教學《神奇小電珠》時,教師給學生充分支配材料的權利,當學生面對一大堆導線、電珠、開關等材料時,教師只是說“請大家用桌上的材料和工具,試一試,讓電珠亮起來”。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學生無拘無束地嘗試操作,都很投入,積累了大量的活動體驗,交流匯報的效果可想而知。如《聲音的產生》一課,在探究聲音如何產生時,讓學生設計多種方法來發(fā)出聲音。有的設法讓皮筋發(fā)出聲音,有的設法讓小鼓發(fā)出聲音,還有的設法讓空瓶子發(fā)出聲音等等,同時體驗有什么共同的現象。這樣的操作實踐,對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充實學生的直接經驗,內化學生的感悟大有裨益。以此為平臺,再通過互動交流、釋疑表達的探索過程,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立足思維,注重探究活動的啟發(fā)性
學起于思,探究活動的關鍵在于學生運用智慧和能力去思考問題。由于探究活動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觀功能為前提的一個綜合學習過程,因而必須通過有效的激“憤”促“悱”,強化探究活動的啟發(fā)性,努力使探究活動中出現的現象或研究的結果能夠激發(fā)學生進行深入思考。
有的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思維的惰性,一些學生在實驗中懶于思考,或思考缺乏應有的深度和廣度,淺嘗輒止。為防止和克服學生這種有“手”無“心”,或不求甚解而滿足于簡單機械操作的傾向,教師就需在增強探究活動的啟發(fā)性上多下工夫、多動腦筋。如課外有位學生問老師:“買回家的香蕉容易腐爛,可以把它放在冰箱里保鮮嗎?”教師把這個問題帶到教室,讓其他學生說說該怎么辦,所有學生都認為有必要親自動手探究一番。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對“香蕉能否放在冰箱里”這個問題開展探究。在共同研制方案的基礎上,學生買了香蕉,將香蕉放在常溫陰暗處、室外陽光下、冰箱速凍處、冰箱冷藏里四個環(huán)境下,對其進行定時觀察,作詳細的記錄。許多學生還從圖書館、網絡上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最后撰寫了探究報告《香蕉可以放在冰箱里嗎》。學生通過這樣的活動,親自動手實踐,自行發(fā)現規(guī)律,獲取知識,體驗了探究的方法。
四、立足過程,強化探究活動的探索性
思源于疑,疑是汲取知識的動力,有疑惑才有探究,才有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正如人們所說,教學過程就是教無疑者有疑,教有疑者無疑的過程。在科學探究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不失時機地設疑激惑,營造強烈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實驗進行積極的探索,這對促進其手腦結合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教學《認識固體》一課時,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來常見的固體和液體,教師也準備了牙膏、果凍等物品。上課了,教師讓學生把這些材料按固體和液體分類,學生輕松地完成了這個活動。當學生在匯報哪些物體是固體,哪些是液體時,意見產生了分歧,因為有的小組將牙膏、果凍放在了固體一類里,有的小組則將牙膏、果凍放在了液體一類里。這時,教師沒有向學生揭示答案,更沒有說出一些暗示性的話語,反而挑起了學生間的爭論與表達。教師說:“你們能說出各自的理由嗎?”這下教室里熱鬧起來了:“牙膏、果凍軟軟的,是液體?!薄鞍蜒栏鄶D在桌子上,牙膏是不會流動的,是固體?!薄皠偛虐压麅鲎ピ谑掷锸箘拍罅艘话?,擠出了許多的水分,所以果凍是液體。”……為了找到充足的理由說服對方,學生在爭論與表達的過程中,不斷尋找固體和液體的本質特征,探索意識非常強。像這樣,通過鼓勵學生質疑與釋疑、交流與表達,既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化理解,讓思路變得清晰而嚴謹,又能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啟迪探究性思維,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
五、立足開放,體現探究活動的延展性
學校的鈴聲不是探究活動的起點和終點。以探究學習為主的“做中學”,要讓學生得到真正的收獲,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一節(jié)課內要完成一項探究活動的全過程往往是很困難的,一個探究活動的時間常常會超出預計范圍,可能在探究的深度和時間上造成矛盾。教師要立足于探究活動的開放性,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學到的學習方法在課外進行拓展探究。
如在研究物體的沉浮時,探究雞蛋在鹽水中會浮的現象后,學生對雞蛋在溶解有糖的水中會沉還是會浮有疑問,這時要在課堂上探究,時間就不夠了,必須布置學生在課外去實踐和探究。學了植物的一生,就要讓學生在課外種一些植物,在觀察中學習知識。教材中有很多地方能否都需要進行課外延伸探究,如制作肥料袋,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調查家鄉(xiāng)的水資源情況,一天中氣溫變化有什么秘密等等。學生在課外能否積極自主地進行探究,是“做中學”教學能否獲取成功的一個顯性標志。另外,“做中學”課堂上會生成許多預設外的探究資源,包括學生感興趣的實驗,尚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有待進一步拓展的問題等。這就要求教師運用教育智慧,合理取舍,相機引導,深度挖掘,持續(xù)探究,使探究活動打破教學時間的限制和教學空間的束縛,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凸顯探究活動的延展性。這樣既能擴展學生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能力,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六、立足材料,增強探究材料的調控性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辈僮鞑牧暇褪翘骄炕顒拥摹懊住保瑳]有材料,探究無從開始?!懊住钡暮脡耐鶝Q定“飯”的質量,所以材料需要優(yōu)化,而優(yōu)化的最佳方式就是使材料具有結構性和調控性。
材料的結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探究的方向、自主程度以及對探究過程體驗的深度。在引導選擇材料時,除教學目標外,還要考慮學生興趣、知識、水平、理解力以及生活經歷。材料的結構性和調控性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拉近生活距離,讓學生感覺更直觀、更親切。
二是所選材料要為探究的問題服務,使探究更深入。在教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除了準備教材里的材料外,還需準備竹筷、鐵釘、蘋果、牙簽等材料,使材料在驗證重量、體積與沉浮的關系上更具有說服力。
三是讓學生自主選擇材料,以激發(fā)好奇心和探究欲。材料是探究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物質基礎,教師可以幫學生準備豐富的“材料自助餐”。面對琳瑯滿目的材料,建議學生不要貪多,精選感興趣的兩三種材料進行研究。如《使沉在水中的物體浮起來》一課,師生共同準備了許多材料,有鋁箔、硬幣、雞蛋、橡皮泥、吸管、土豆、小藥瓶、塑料泡沫等等,學生可根據需要選擇其中兩三樣,使得探究殊途而同歸。
四是選擇有結構性的材料,讓學生從中發(fā)現變化,以保證探究活動的嚴密性和正確性,這樣,學生的收獲就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層面上的了。
有效的“做中學”探究活動應該是心靈與手巧共融,感悟與對話共舞,激情與智慧齊飛,理性與感性共促。有品質的“做中學”探究活動可以使學生思維的靈性得以迸發(fā),潛在的悟性得以喚醒,原有的經驗得以激活,成長的心智得以開啟。提高“做中學”探究活動的品質需要不斷探索與嘗試,在教學實踐中,要努力運用有效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彰顯探究的魅力,煥發(fā)出“做中學”課堂的生命張力和靈動活力,促進“做中學”探究活動由形似走向神似,從有效走向高效。
?。ㄘ熅幒钇G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