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改革實施后,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得到了轉變,教學方法上得到了改進,為語文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是,由于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束縛,以及一些教師對新課標的理解不深,呈現(xiàn)出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仍存在著較多認識誤區(qū)和行為偏差,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華而不實的小組討論代替閱讀理解。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標中所提倡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運用得恰當,將有助于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的火花。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更多地看到的是這樣的情景:教師拋出一個或幾個問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嘰嘰喳喳”的討論聲響成一片,霎時熱鬧。幾分鐘后,教師又是一聲令下,討論聲戛然而止。而真正展示討論的結果也往往只是少數(shù)優(yōu)等生,大部分同學則是做“看客”或者“聽客”。這令人懷疑其消耗的時間是否值得,討論是否有效果。
2.喧賓奪主的講授代替閱讀分析。
新的語文教材內容,增加了大量的自主閱讀篇目,需要教師結合講課的內容,指導學生閱讀理解。一般情況是學生在課外進行閱讀,這需要教師結合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提出閱讀要求,按照講讀課文的體例設計自讀課的閱讀計劃,指導學生閱讀。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學生缺乏課外閱讀積累、缺乏自讀的感悟、探究,很多教師將自讀課文也放在課內。又由于課時的限制,自讀課成了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教師苦心經營,出力也不討好,學生積習難返,啟而不發(fā),于是很多教師重蹈覆轍,采用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甚至不顧講讀與自讀課文的區(qū)別,苦心設計合作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亦步亦趨。
3.本末倒置式的訓練代替閱讀知識的鞏固。
在缺乏主體感悟、探討,教師越俎代庖講授的背景下,精講和多練就成了孿生兄弟。非多練不足以鞏固夾生的知識,非多練不足以彌補因缺少自讀而忽略的基礎與細節(jié)的知識,不足以訓練的學生的基本能力。大量的各種形式的篇目、單元測試題,成了教師出題考試的法寶。測試題也逐漸成為了衡量閱讀理解能力的“標尺”。
那么,如何使閱讀教學回歸本質,取得實效,使學生閱讀能力,認知水平獲得實質性提高?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語文學習重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閱讀有興趣,就為學生持續(xù)閱讀和提高閱讀能力提供了內部條件。學習有了興趣,就會減輕疲勞感,就不會感到負擔過重,這是一種積極的減負的措施。所以教師的真正本領,主要不在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并鞏固知識。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討、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2.讓探討成為學生的能力。
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活動的參與。在新課程的理念下,傳統(tǒng)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已在課堂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一創(chuàng)新型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由旁聽者轉變成參與者,從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實踐和活動中。教師則需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而不是傳遞、訓導、教育。
3.方法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
人們經常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是“授之以漁”,這遠比交給其某一正確答案更有價值,而滿足于對教材墨守成規(guī)的分析講解,甚至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結論,只是“授之以魚”,“魚”只能充一時之饑,而“漁”能夠享用終身。那么,怎樣才算教會學生閱讀呢?葉圣陶老先生曾有過精辟的論述:“需要翻查的,能夠翻查;需要參考的,能夠參考;應當條分縷析的,能夠條分縷析;應當綜觀大意的,能夠綜觀大意;意在方外的,能夠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意有疏漏的,能夠指得出它的疏漏之處”。
4.讓閱讀成為學生實際生活的一部分。
每一個學生都有得強烈的好奇心,所以他們會通過各種渠道解釋對現(xiàn)實所產生的疑惑。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所以,教師應該及時地提供幫助和指導,讓學生在具備一定的閱讀素質的前提條件下,進行閱讀活動,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在閱讀的實踐中歷練。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閱讀教學在語言教學中處于重中之重的位置,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教學中必須牢固樹立“以閱讀為本,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的教學思想,同時加以教師良好的啟發(fā)和引導,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做到了主動自覺地學習,這樣教師就能有效地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ㄘ熅庣妽梗?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