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陶行知曾經(jīng)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笔堑?,當我們沉醉于名師的課堂教學波瀾起伏、有聲有色時,也深深地感受到名師精彩迭出的提問背后付出的努力。反思自己平時的教學,同樣會深刻體會到“笨”與“巧”的苦澀與甘甜。
鏡頭一:
筆者在教學《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時,預設抓住重點句段——波蘭被列強瓜分,肖邦被迫離開祖國,引導學生聯(lián)系特定的時代背景,體會肖邦離開祖國的無可奈何。
師出示:“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提問1:“你認為這句話中哪個詞最重要?找出來,好好讀一讀?!?br/> 提問2:“為什么說‘不得不’呢?”
設計之初,自我感覺良好,自認為在體現(xiàn)課改精神的同時又能突破教學難點。可在教學中,效果不盡如人意。
在幾名學生的大力“配合”下,“解決”了問題1。我暗暗舒了口氣,趕緊組織交流問題2。我猜想這下學生應該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結果學生說來說去就是“波蘭被列強瓜分”,“波蘭落入沙俄手里”,任憑你怎么鼓勵,還是說不出更多的想法來。我有點急了,但急是沒有用的,鈴聲“幫忙”解決了問題2。
課后,我氣呼呼地來到辦公室,向年級組長訴起了苦。組長聽了以后,建議我去聽聽同年級組徐校長的課。
鏡頭二:
師:課文第1自然段有這樣一句話——
“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你能換一種說法而不改變句子的原意嗎?試試看,然后想一想你改后的句子讀起來在語氣上和原句有什么不同。
?。凼茄剑姨岬摹爸匾?,學生到底是從哪個角度去尋找呢?是詞語本身,還是作者感覺?要求要明確呀?。?br/> 生: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卻只能選擇離開自己的祖國。
生:肖邦離開祖國是無可奈何,被迫如此。
生:他是多么熱愛祖國,舍不得離開祖國呀,可是波蘭被列強瓜分,祖國已經(jīng)沒有了他的容身之地,他選擇了離開。
……
師:你們說得真好!老師聽得出來,你們已經(jīng)和作者一起身臨其境了!可是,肖邦既然如此愛自己的祖國,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要選擇離開呢?(師做出不解樣)
?。凵约蛹睿宰鳇c評,利用“不得不”做文章,把當時的歷史背景和肖邦的被迫離開有機串聯(lián)起來。我呢?是強加給學生,而且支離破碎,沒有從整體上去把握?。?br/> 生:(手紛紛舉起,七嘴八舌地說)他的祖國被俄國人占領了。
師:請找出具體的語句說明自己的觀點。
生:當時波蘭的領土十分之九被俄國占領,人民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所以當時肖邦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
師:同學們,我這有個資料,看完了,相信你們就更能理解肖邦當時為什么是“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了。
生自由看老師發(fā)的資料,資料上介紹了當時俄國人讓肖邦做沙皇的首席鋼琴演奏師。
師:肖邦會不會答應沙皇呢?
生:他不會答應,那不是做亡國奴了嗎?
師: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不答應沙皇的要求,肖邦就不能在波蘭從事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一個天才的音樂家難道就這樣被毀掉了嗎?不!他深愛他的音樂??!可是,他又怎么能用心愛的音樂為侵略者服務呢?多么無奈啊!在這樣的情勢下,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離開自己心愛的祖國!他“悲”的是什么?“憤”的又是什么呢?
生:他悲的是自己的才華不能在自己的祖國展示,不得不遠走他鄉(xiāng),他憤的是沙皇俄國對波蘭的奴役!
[精彩!“打破沙鍋問到底”!從課內(nèi)課外獲取信息,理解肖邦被逼、悲憤中離開祖國的不得已,體悟他滿懷愛國之心、報國無門、遠走他鄉(xiāng)的無奈和憂憤,當然還有一份對祖國的不舍。這樣,順理成章就能理解肖邦在異國他鄉(xiāng)用音樂作為武器、拼命工作、憂憤而死的生活經(jīng)歷,就能理解肖邦對祖國至死不渝的熱愛和眷戀。]
師:于是,肖邦帶著如此無奈的心情,帶著悲憤,在一個飄著薄霧的清晨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告別了自己的祖國,離開了首都華沙。
反思:
我設計的提問,表面上看行,其實大而空,學生不好操作,讓他們無從下手。比如“為什么”,這看上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就是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原因在于遠離了文本教材,遠離了學生生活。
徐校長的設計巧,巧就巧在由“不得不”自然而然地引出肖邦,引出當時時代的背景,讓學生抓住這個詞,或聯(lián)系課外閱讀,或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或解讀肖邦心情,水到渠成地解決了難題。由于“問”得巧妙,不但順利地達成了預設目標,而且滲透了學法指導,還激發(fā)了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效果是顯著的。
(責編鐘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