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偶讀特級教師虞大明的《學會等待》一文,很受啟發(fā)。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遇到的真正的難點、重點,有的教師沒等學生充分思考,就喜歡用詩意的、藝術(shù)的、無懈可擊的語言,“教”給他們。對于學生那些“不入流”的回答,有些教師還沒等學生把話說完,就隨意打斷,或阻止,或移花接木取而代之。對于讓學生動動筆,寫寫字,做做練習,看看書,有些教師總是覺得太浪費時間。老師們,你可知道就是因為這樣,學生失去了N次獨立思考的機會,減少了智慧的火花綻放的幾率。
一、等待是一種美德
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行人車輛都停下來等待;放學時,孩子們都排隊等待回家;車站內(nèi),乘客們都排隊等待上車……這些等待就像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都在詮釋著等待是一種美德。
而在學習上,任何人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時,都不可避免的經(jīng)歷感知、理解、應用等過程,對不同的人,這些環(huán)節(jié)需要的時間有長有短,各不相同。如果問題一提出來就讓學生回答,就是忽略了學生的認知過程,學生在沒有得到思考的前提下,對新知就達不到基本的認識,更談不上理解了,學生就會感到學習很吃力。我們應該尊重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
例如,課堂上,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但由于個體的差異,有的學生反應敏捷,思維靈活,而有的學生反應遲鈍,如果教師缺乏等待,那么這部分反應慢的學生就沒有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所以,在教學當中多給學生一點時間、一分信心,學生也許就能茅塞頓開,他們也將能得到教師對自己的尊重。
二、等待是一種策略
一堂語文課僅短短的40分鐘,我們應該等待什么呢?
1.等待學生熟讀課文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倍诔鯇W新課時,得讓學生把新課讀懂讀熟,對新課有初步的了解和認知?!爸裰幸坏尾芟瑵q起西江十八灘。”“讀”這滴小小水珠,在語文閱讀教學的海洋中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讀的時間不夠充分,來去匆匆,“雁過無痕”,這怎能順利地進行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怎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怎能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呢?
2.等待學生的激情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在組織教學時,應通過設置各種情景,創(chuàng)設各種具有啟發(fā)性的外界刺激,激起學生的內(nèi)心情感高潮。例如,教學《月光曲》時,我以貝多芬的《月光》作為背景音樂,聲情并茂地范讀課文中描寫《月光曲》的內(nèi)容部分,之后引導: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貝多芬是怎樣譜寫成的呢?學生都沉浸在美妙的音樂聲中,當他們深入文本去閱讀的時候,仿佛已置身其中,全身的血脈都在膨脹,內(nèi)心的情感無形中已被激發(fā)。
3.等待學生的感悟
如《七顆鉆石》的教學,我在引導學生研讀水罐第一次變化的原因時,學生找到這樣的句子:“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拿著水罐走出家門,為她生病的母親去找水。小姑娘哪兒也找不著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著了。”出示了這個句子后,我是這樣問的:“孩子們,請你們自己反復地讀讀句子,你從這兩句話中讀懂了什么?你是從哪里讀懂的?請你在句子中圈出有關(guān)的詞語?!?br/> 起初,教室里是書聲瑯瑯。漸漸的,讀書聲音小了,教室里開始安靜下來。許多學生都拿著筆在書上圈畫著什么,聚精會神地思考著什么……
4.等待學生的表達
學生的表達方式一般分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語文課本中,許多充溢著熾烈感情的文章,都是進行讀寫結(jié)合的好材料。那么此時我們就要把握最佳時機,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讓學生情到濃時練練筆。在教學《我盼春天的薺菜》時為了能更好地引導學生走進那不曾有的社會生活,引起心靈上的觸動,引發(fā)學生真實又深刻的內(nèi)心感悟。當讀到“我獨自一人游蕩在田野上……聽見媽媽在村口呼喚她的名字,小女孩沒有答應”時,為什么她不敢答應,怕什么?我請學生寫寫媽媽是怎樣呼喚的?小女孩是怎樣想的?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學生的思緒打開了,筆尖在紙間流動,抒寫著母女之間的深情厚愛。此時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正在被洗禮,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br/> 5.等待學生的提問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總有一些思維比較靈活敏捷的學生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要大力倡導、激勵學生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我們應帶著春天般的溫暖,以蝸牛爬行的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的問題,科學合理地引導學生去思考,精心答疑,直至學生把問題徹底弄清楚搞明白,使學生從中獲得知識及做人的道理雙重快樂!
老師們,很多時候等待不是浪費時間,不是冷場,不是失敗,而是一份信任,一份寬容,一份引領(lǐng),一份享受,它是一門藝術(shù)。它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僅要擯棄一切功利的想法和念頭,做具有靜心等待、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學會給學生留足創(chuàng)造和表達的時間和空間,還要帶著朋友般的熱忱與親切來等待學生的創(chuàng)造,這樣,我們才有可能觸摸到學生情緒的溫度,開啟學生的智慧,讓智慧的火花在這無聲的等待中悄悄綻放。
(責編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