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音樂是我的嗜好,建筑呢?如果我說這是我的“新歡”,則未免輕薄,所以要說重一點。也許我可以如此概括:小說是十九世紀最重要的文學(xué)形式,古典音樂也在十九世紀達到巔峰;二十世紀最重要也流傳最廣的藝術(shù)形式是電影。那么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表征是什么呢?我認為是建筑。原因很簡單,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必會走向都市化,而都市生活的“硬體”就是建筑。特別是在亞洲的大都市,樓層蓋得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高,整個的都市景觀為之徹底改變。
建筑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在上海住的一位年輕朋友對我說:他每天駕車奔波于高樓大廈籠罩下的高速公路上,一年之間頓覺老了十年!建筑會影響時間?會催人老化?一點不錯!我們生活的外在環(huán)境變了,空間愈來愈大,速度愈來愈快,這種時空的壓迫,使得人感到老了。上海尤其如此,因為它的都市景觀變化太快,在過去十幾年,浦東的摩天大樓如金茂大廈和高級住宅,一幢幢的拔地而起,連我這個研究三十年代摩登上海的人也頓覺“異化”了。上海從一個我熟悉的城市,變成了一個我不熟悉的大都會。
香港呢?維多利亞港兩岸,兩幢新起的近一百層高的IFC和ICC,一在港島,一在九龍,對港相望,像是兩大巨獸,守望著“東方明珠”,成了這個國際金融中心的兩座圖騰地標。除此之外,整個九龍和新界已經(jīng)變成世界上最密集的“垂直”住屋區(qū),幢幢數(shù)十層高樓,模式大同小異,從地面遙望上去,樓中的公寓個個像蜂窩,事實上它的面積也小得可憐,但價格昂貴。這些新樓,不見得全是為住家,部分是為“炒家”而蓋的。生活在這個人口最密集的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