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高度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然而,并非所有創(chuàng)設的情境都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學中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浮華現象。那么,我們該如何把握好教學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效”與“度”,讓數學課堂更精彩呢?
現象的診斷:
一、情境創(chuàng)設缺乏真實性
案例:“旅游團23人到旅館住宿,住3人間和2人間(每個房間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種不同的安排?”教師在教學時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學校要組織同學們走出江寧,走近社會,去蘇州體驗生活2天。相機出示習題:我們班34名同學到旅館住宿,住3人間和2人間(不考慮男女性別,但每個房間不能有空床位),有多少種不同的安排?學生們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很高,很快解決了問題。接著,教師創(chuàng)設購物、付錢等問題情境,學生也一一解決,以此使解決問題的策略得以鞏固,教學進展也很順利。
分析:教學時,此情境設計也確實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向了高潮,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追求、探索的欲望。學生是帶著期盼、滿懷憧憬上完這節(jié)課的。但美麗的謊言終究要被揭穿,當學生明白教師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時,就產生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這種明顯的“欺騙式”情境將降低學生對教師的信賴感,是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相違背的。創(chuàng)設情境畢竟只是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情境創(chuàng)設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客觀現實。
二、情境創(chuàng)設依賴多媒體
案例:這是一堂數學公開課,教學“圓的周長”,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分析: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