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唱戲”、學生“聽戲”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學生的需要,反思過去的數(shù)學教學,學生問得少,教師問得多;學生悟得少,教師牽得多,從而導致學生缺乏主體意識,被動應付,使課堂教學失去生機,出現(xiàn)“啟而不發(fā)”“引而不達”的尷尬局面。數(shù)學教學要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教師就必須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教學活動中探究感悟。
一、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自主學習意識
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意志力弱,容易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確定對待事物的傾向。教師要充分利用此心理特點,創(chuàng)設師生民主、平等、融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學生才能夠自覺、積極地產生參與學習的愿望。反之,課堂氣氛嚴肅,教師滿堂灌,學生滿堂練,會使學生覺得學習索然無味,引起內心的反感,壓抑學生的積極性,喪失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改革教學方法,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總是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例如,計算教學比較枯燥無味,我在教學“除數(shù)是兩位數(shù)的除法驗算”時,課始引入“小馬虎”,出示“小馬虎”做的題目,問:“同學們知道‘小馬虎’做的題目對嗎?你是怎樣知道的呢?” 學生頗感新鮮,拿起筆,開始思索,都想幫“小馬虎”檢驗題目,想出了多種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有趣,還適時滲透了計算時要細心的學習習慣教育。
此外,教師還要善于根據教材的特點,挖掘其中隱含的趣味性。如在教學“循環(huán)小數(shù)”時,用“從前有座山,山里一個廟……”的故事導入新課;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shù)的特征” 時,進行師生對抗賽等,以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濃烈的興趣,在愉快的氛圍中自覺完成探索的過程。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
數(shù)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的認識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生并不是一張白紙,也不全憑教師在上面涂畫,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對數(shù)學知識已有一定的理解與認識。要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主動體驗和經歷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才會有所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才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活用教材,依據學生的探求需要,將課本中例題、結論、法則、公式等轉化成學生能夠親自參與的、經歷的數(shù)學活動,便于學生主動探索,獲得信息,取的發(fā)現(xiàn)乃至創(chuàng)新。同時,要給學生留有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口表達、解決問題和提出問題的空間與時間。學生能夠完成的,教師不提示;學生能夠操作的,教師不替代;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教師不包辦。例如,在學生初步建立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概念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1.只看到三角形的一個角是鈍角(直角、銳角),能否判定它是哪一種三角形?為什么?2.只看到三角形中最小的一個角(直角、銳角),那最大的角是什么角?為什么?3.在鈍角(直角、銳角)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為什么……學生通過參與獨立思考分析、推理后作出了正確的判斷,既獲取了知識,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主探索的能力。
小學數(shù)學內容來源于生活,是有意義的、現(xiàn)實的。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可以促進學生主動地投入數(shù)學活動中去。例如,在學習“小數(shù)加減法”時,我讓每位學生從家里帶一些商品組成“班級超市”,讓學生去“超市”購物。期間學生經歷了預算、選貨、購物、付錢的過程,在不知不覺中主動研究小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提高了參與學習的程度。
三、組織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是不斷與外界信息交流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但與教師、教材進行單向的信息交流,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多向交流,學生在自己個體獨立思考探究的基礎上,相互討論分析,揭示規(guī)律,解決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學生互相幫助、互相激勵,實現(xiàn)信息互補,積極參與教與學的過程,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合作學習代替了以往教師與優(yōu)等生在課堂中的主角地位,有利于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如在教學“統(tǒng)計”一課時,我安排學生在小組中拋硬幣,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自己拋三次,而且記錄正反的次數(shù),其余學生在別人拋的時候要幫助說出結果,依次完成。這樣就使每一個學生都有事可做,積極參與其中,達到了小組合作的目的,真正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了,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引導主動探究,提升創(chuàng)新能力
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以學生為本,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如果一切由教師包辦替代,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講,那只能扼殺學生頭腦中僅存的一點創(chuàng)新火花。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不斷追問“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生常常獨立思考或經過熱烈的討論得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巧思妙解。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加工一批零件,原計劃每天加工240個,18天完成,結果實際提前6天完成,實際每天比原計劃多加工多少個零件?”學生讀題后,理解題中的數(shù)量關系。有的學生這樣解答:240×18÷(18-6)-240=120(個);也有的學生用比例知識解答,設實際每天比計劃多加工x個,列出比例式(18-6)×(240+x)=240×18。當學生回答完后,教師追問:“你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嗎?”學生一陣靜思、一陣自發(fā)的商討后,出現(xiàn)了這樣的列式:240×6÷(18-6)。“這樣列式是錯誤的!”“這樣的列式沒有理由!”學生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辯。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思路逐漸明晰:因為實際只需12天完成,那么就將計劃后6天的任務提前到前12天來完成,即求出問題。這時,學生中又有一個激動的聲音大聲喊道:“直接用240÷2不就行了嗎?”學生中一片哄笑。他解釋道:“如果將后6天的任務平均分給前12天完成,我們可以將后6天的每一天人物平均分成兩份,6天的任務正好平均分成12份每一分就是所求的問題?!睂W生們不由自主地為他鼓起了掌。
又如,我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時,讓每一位學生準備了一套自制的學具,經過預習,學生們都能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長方形來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并沒有就此結束,而是繼續(xù)讓學生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推導方法。學生一邊思考,一邊擺弄著學具,思路終于打開了,方法接連不斷:1.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大三角形;2.將圓轉化成一個近似的梯形;3.將圓轉化成8個近似的平行四邊形;3.將圓轉化成16個近似小三角形……
古希臘生物學家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闭n堂教學要激發(fā)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興趣,積極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信心,啟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智慧感悟,應該創(chuàng)設活動化、開放性、參與性強的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實現(xiàn)對所學知識的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實現(xiàn)學生思維的自主放飛。
?。ㄘ熅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