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5/0104/XEdokMtSh9FoYFJQ9fSc9s.webp)
在和學生的接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很多學生會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但不一定能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此,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是學生探索數學價值、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條件。 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發(fā)現數學問題?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和發(fā)現數學,主動地建構知識,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一、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為學生搭建發(fā)現數學問題的平臺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生活現實,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發(fā)現數學問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給學生發(fā)現數學、學習數學、使用數學搭建一座好的平臺,從而增強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事實證明,學生確實從生活中找到了數學的素材,感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如一次單元測試中有這樣一道題,下表是小敏家去年煤氣公司抄表員記錄他家燃氣表的讀數和費用:
從上表可以看出小敏家()和()成()比例,如果2007年12月燃氣表的讀數是1225立方米,請把表中的數據填完整。
這是一道聯系生活的題目,但我在閱卷時發(fā)現,只有極少數學生答題正確。通過分析,發(fā)現主要是學生缺乏生活實踐和用數學眼光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可見在課前、課后布置學生去觀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問題多么重要。
二、創(chuàng)設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歷發(fā)現數學問題的過程
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要讓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和發(fā)展,就必須教會他們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新課程改革也視學習為“做”的過程、“經驗”的過程,凸現學生學習的實踐性特點。
如蘇教版小學
Jxf2arbDIge7nJVZeYjBaA==數學六年級上冊第78~79頁“大樹有多高”一課,教師在設計引導學生測量大樹的高度時,突出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以“做”為中心,讓學生自己去獲取同時同地物體的高度與它影子的長度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同時同地物體的高度與它影子的長度成正比例)這樣的一個規(guī)律。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問題,在解決問題中發(fā)展思維,體驗樂趣,有效地培養(yǎng)了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不妨再列出一些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1.大樹這么高,怎么去測量它的高度?2.大樹的影子和大樹的高度有關系嗎?如何來驗證?3.為什么竹竿的高度與它影子的長度的比的比值和大樹的高度與它影子的長度的比的比值是相等的……
三、構架數學課外延伸,培養(yǎng)發(fā)現數學問題的習慣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親自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情感與態(tài)度價值觀”強調發(fā)展學生的情感體驗,所以在設計課外作業(yè)時,可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發(fā)現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數學。
下面是學生的一篇數學日記:
牙膏也稀奇
星期天可真是一個sunny Day,我一直睡到日上三竿,好好的補一補睡眠。
我懶洋洋地翻出新買的牙膏,擰開牙膏蓋,發(fā)現牙膏出口處似乎大了些,不禁揉了揉眼睛,想追究到底。于是找來一把小尺,用小尺量了量舊牙膏出口處的長度,再量了量新牙膏出口處的長度,費了好長時間,才勉強量出數據。果然,新牙膏出口處比舊牙膏出口處的半徑增加了1毫米。
我回憶起平時的習慣:半徑是2毫米,每次擠牙膏都只擠黃豆粒大,大約長8毫米,按這樣用,又大約能用四十二次。那新牙膏我能用幾次呢?我不由來了興致。
出口處直徑增加了1毫米,使用的長度不變,原能用四十二次……那么,就是2×2×3.14×8=100.48(立方毫米), 100.48×42=4220.16(立方毫米), (2+1)×(2+1)×3.14×8=226.08(立方毫米 ),4220.16÷226.08≈18.667≈18(次)。也就是說,原本可以使用四十二次,加長后只能使用十八次。哎呀,一天刷牙兩次42÷2=21(天)、 18÷2=9(天)、 21-9=12(天),那買牙膏的時間就要提早十二天。
總之,只要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其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的興趣,引導其感悟數學的應用價值,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必將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ㄘ熅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