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說起童謠,總會讓人懷戀童年。人的一生中,最難忘的是童年。不論是幸福的童年,還是苦難的童年,或者是平平淡淡的童年,總會有許多童趣,在記憶中盤旋,夢系魂牽。在童趣中,最難忘的是人生的第一課——牙牙學語的童謠。中華民族的民間童謠是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因此,有意識地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童謠教育,對他們多方面的能力提高是非常有意義的。
關鍵詞: 童謠 民間童謠 小班幼兒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yōu)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泵耖g童謠作為文學作品的一個分類,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它符合孩子們好動、好學、好模仿、好游戲的心理特點,它的開展不受時間、空間、地點、材料的限制。童謠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jié)奏感,便于幼兒吟誦。反復吟誦童謠,能幫助幼兒矯正發(fā)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并能培養(yǎng)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fā)展思維。童謠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如此大的教育價值,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養(yǎng)料。因此,我們將民間童謠作為教育的重要形式,促進幼兒語言的發(fā)展。那么如何以民間童謠為載體,提高小班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呢?在民間童謠教學活動的不斷嘗試和積累中,我得到了一些經驗和感悟。
一、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選擇小班幼兒喜愛的、朗朗上口的童謠。
童謠是兒童一生中最早接觸的一種文學形式。作為一種文學形式,童謠的存在與發(fā)展與時代和環(huán)境息息相關。3—4歲的幼兒正處于語言發(fā)展的關鍵期,語言又是在生活中隨著詞匯的不斷豐富、積累、運用而產生的。對于詞匯記憶力的保持,小班幼兒相對于中大班幼兒稍微差一些,因此幼兒初期言語表達的方式——往往想到什么說什么,缺乏條理性和連貫性,言語過程夾雜著豐富的表情和手勢。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童謠以其篇幅短小、內容淺近、節(jié)奏明朗深受他們的喜愛。
幼兒的年齡階段性是非常明顯的。小班幼兒年齡小,有意注意和記憶能力較差。在民間童謠內容選擇上,遵循適合性的原則體現尤為重要,如:《排排坐》這首童謠:排排坐,吃果果,你一個,我一個,妹妹睡了留一個。語句短,內容反映的是幼兒現實生活的事物,體現在吃果果的過程中互相謙讓的好品德。吃水果是每個幼兒已有的經驗,在學這首童謠時,好像是幼兒平時在幼兒園集體吃水果的情景再現。因此,幼兒興趣倍增。
幼兒感知事物從表象入手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樂于聽取具體形象的話語,而童謠恰恰以它生動活潑的獨特語言方式,迎合幼兒的口味,切入幼兒的心靈,發(fā)揮著多方面的作用。
二、創(chuàng)設適宜的環(huán)境,營造小班幼兒學習童謠的氛圍。
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童謠學習環(huán)境是至關重要的。心理學家懷特指出:“在促進幼兒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蔽覀兛梢栽诨顒邮抑胁贾酶鞣N童謠的插圖,讓幼兒欣賞、回憶,從多角度、多方位、多通道感受到民間藝術的無窮魅力,萌發(fā)興趣,培養(yǎng)美感,產生強烈的內在動力。同時結合不同童謠作品,定期更換墻飾,請幼兒一起動手參與制作。如在進行童謠《剪貼畫》教學時,請幼兒來畫一畫、涂一涂、編一編、說一說,展示自己的剪貼畫,將他們的作品制成卡片、小書展示出來,和別班的小朋友交流。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的想象和聯想,發(fā)揮幼兒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地、主動地發(fā)現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小班幼兒學習童謠的興趣。
由于小班幼兒生理、心理欠成熟,特別是精神系統的功能還未完善,抑制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持久,因此,童謠教學應采取多種形式激發(fā)幼兒興趣,使幼兒保持良好的學習的動機。
1.游戲教學。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小孩子生來是好動的,是以游戲為生命?!庇螒蚴怯變荷畹慕M成部分,是幼兒最基本、最喜歡的活動。因此,應根據幼兒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以游戲的形式激發(fā)幼兒學習民間童謠的興趣。
2.故事教學。故事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把童謠故事化,編出有趣的故事情節(jié),有利于幼兒理解,易于接受和掌握。
3.圖譜、實物、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在開展童謠教學時,我還注重圖片、實物、FLASH的運用,使幼兒的注意力更集中,興趣更濃厚。
童謠《小毛巾忽悠悠》內容比較長,但是它的句式重復,貼近幼兒的生活,于是我將每句的內容畫了相應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幫助幼兒理解童謠。當幼兒忘記念時,我只要一指畫面孩子們就能馬上反應過來。
四、發(fā)揮童謠的價值,提高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直接現實,人的思維隨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而完善。幼兒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更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緊密相關,無論是語音正誤、詞匯積累,還是用語句表情達意,都反映和制約著思維的發(fā)展變化。
經過一學期的學習,童謠那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一首首的童謠在孩子們的口中傳誦?,F在幼兒傳唱的不是“我愛你,愛著你,就像老鼠愛大米……”,而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雞嘎嘎,雞嘎嘎,一心吃個小黃瓜,黃瓜有種,想吃油餅;油餅不香,想喝面湯……”之類的民間童謠,它對于兒童知識面的擴大,能力的培養(yǎng),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啟迪,都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邊念童謠邊做游戲,幼兒既豐富了語言表達能力,又發(fā)展了智力,增強了體質,提高了社會交往能力。而且老祖宗留下來的地方文化也在孩子們中廣泛流傳。
童謠的學習也在家長們中引起了共鳴,讓父母們回憶起了自己的童年,家長們大多對民間童謠都很熟悉。孩子們在家里唱時,家長們也時時跟著唱上幾句,有的孩子在家里還當起了小“老師”,教爸爸媽媽學童謠,有時家長還會教孩子一些幼兒園里沒學的童謠。這樣,在互學互教中親子關系更加融洽,童謠成了連接親子活動的紐帶。
參考文獻:
?。?]周稽裘主編.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241.
[2]李季湄,肖湘寧著.幼兒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3):30.
[3]連玉華.語言教育中的六種引導策略.學前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