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交往如何可能: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新探

2012-01-21 20:44劉志丹
關鍵詞:哈貝馬斯言語有效性

劉志丹

(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130012)

一般而言,以階段性的視角把握源起于古希臘的西方哲學的整個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較粗糙地界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本體論階段,從愛利亞派的代表人物巴門尼德首次明確“存在”這個范疇,到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最先將“存在”作為哲學的研究對象,哲學在此已完成了它的首次轉向,即“本體論轉向”,此時的哲學家們關注的主題是“存在”這一構成世界和宇宙本源的形而上學范疇,即“存在如何可能”;二是認識論階段,肇始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經(jīng)由康德的先驗批判哲學,最終由黑格爾完成的近代哲學實現(xiàn)了它的第二次轉向,即“認識論轉向”,此時哲學家們關注的主題是以主客二分為基礎、以主體理性能力為核心、以認識為指向的認識論問題,即“認識如何可能”;三是語言哲學階段,黑格爾之后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家們以分析為戰(zhàn)車、以意義為武器、以理解為目標向認識論的王國發(fā)起了曠日持久的猛攻,至今方興未艾。與此同時,哲學也實現(xiàn)了它的第三次轉向,即“語言轉向”,此時哲學家們關注的主題是以分析的方法求解語言的意義,以期達到確定性的認識,即“語言表達如何可能”。

在“語言轉向”的宏觀背景之下,早期的語言哲學家主要采取邏輯分析的方法關注和解釋語言形成中的句法和語義的特征與規(guī)則,從而形成句法學和語義學,主要代表人物有早期維特根斯坦,羅素和卡爾納普等分析主義哲學家。由于句法學和語義學并不能窮竭語言哲學的全部問題,所以,由奧斯丁、塞爾所倡導的以言語行為理論為核心的語用分析方法逐步成為語言哲學新的生長點,語言哲學內部實現(xiàn)了由語義到語用的新的“語用轉向”。哈貝馬斯順應了現(xiàn)代西方“語言轉向”的大潮流,借鑒“語用轉向”所帶來的語用分析方法,提出了獨具哈氏個人色彩的以“確定并重構關于可能理解的普遍條件”為主要任務的普遍語用學或形式語用學。

從意義理論角度而言,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對探尋意義進而達成理解的進路與意向主義語義學、形式語義學和意義應用理論有所不同。[1](91)以格里斯為代表的意向主義語義學認為,可以通過引導聽者去領會言語者的意圖,從而促使聽者從事與此意圖相應的具體行為,意義即為意圖。以弗雷格和早期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形式語義學只關注語言表達本身的邏輯結構,僅從形式上探究命題的字面意義,不關心其他因素,意義即為字面表達。以晚期維特根斯坦為代表的意義應用理論根據(jù)語言游戲的實踐性和多樣性,提出人們不能僅從靜態(tài)的層面在形式上分析語句的意義,而應該從動態(tài)的角度觀察詞和句子在不同語境中的語言的用法,意義即為用法。哈貝馬斯認為上述三種意義理論實際上都只是看到了意義理論的一個側面并將其主題化的結果?!爸档米⒁獾氖?,三種著名的意義理論命題都只是從語言核心發(fā)射出去的三條意義射線中的一條出發(fā),而且只根據(jù)一種語言功能來解釋所有的意義?!盵1](65)

為了彌補上述三種意義理論的不足,哈貝馬斯引入了塞爾和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并對其進行了改造,將意義的三個層面包含其中。如果我們知道如何通過言語行為來和他者就某事達成理解,我們也就懂得了語言表達的意義。因此,語言表達的意義就扎根于言語行為得以施行的預設前提之中,也就是交往如何可能的預設條件。如果一個言語行為滿足了預設的若干假設前提,交往雙方達成共識,交往行為取得成功。反之,共識無法達成,交往行為歸于失敗。

下面我們重點分析交往得以可能的若干前提條件。

(一)作為背景知識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

在哈貝馬斯看來,生活世界是有能力的言語者被拋入其中的意義語境,是人們在交往行為中達成相互理解所必須的共同的非主題化的背景知識。沒有生活世界,也就沒有交往行為,更沒有達成理解的可能?!吧钍澜纭钡母拍钍乾F(xiàn)象學開創(chuàng)者胡塞爾在晚年首先提出來的,用以反對科學主義與實證主義用理論化、客觀化和數(shù)學化的思維方式對普通人的自然化、世俗化、前理論化的思維方式的扼殺,意在批判技術理性主義對人的世俗生活的侵蝕與宰制和邏輯實證主義對人生價值與意義問題的漠視,這也就是胡塞爾所謂的歐洲科學的危機,“只見事實的科學造成了只見事實的人”,[2](5)因此他主張從科學的世界和邏輯的世界向前科學的與前理論的“生活世界”的回歸。

哈貝馬斯接過“生活世界”這個概念并加以重構,用以表示交往行為與理解過程得以實現(xiàn)的背景知識。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具有雙層結構,即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所謂表層結構是從實踐的角度而言,生活世界是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的整體統(tǒng)一性??陀^世界指實際存在的事態(tài)世界,也就是人之外的物理世界,通過真實性命題予以呈現(xiàn);社會世界指受規(guī)范調整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世界,“社會世界是由規(guī)范語境構成的,而規(guī)范語境則明確了哪些互動屬于合理人際關系總體中的一個方面。有效規(guī)范所適用的行為者(有效規(guī)范也被他們接受了),同樣也屬于這個社會世界”。[3](87)社會世界通過斷然性命題予以表達;主觀世界是有能力的言語者的意圖、愿望、感情等內心經(jīng)驗世界,通過經(jīng)驗性命題予以表現(xiàn)?!拔野堰@種主觀世界定義為主體經(jīng)驗的總體性?!盵3](91)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統(tǒng)一于生活世界,但是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不應當被看作是三個世界從物理結構上的簡單拼湊而來,而應當被看作是三個世界的經(jīng)驗的或是物質的載體,三個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三種不同的隱形屬性,當交往主體涉及不同的關聯(lián)域就有不同的屬性顯現(xiàn),相應的隱形屬性得以主題化,生活世界就顯現(xiàn)為相應的屬性世界,例如,當交往行為主體以工具理性的認知主義觀察外部自然界的時候,生活世界的客觀屬性得以主題化,此刻交往行為主體面對的就是一個客觀世界。同理可以推導出交往行為主體面對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情形。所謂深層結構是從理論的角度而言,生活世界是文化、社會、個性結構三部分的整體統(tǒng)一性。文化是交往行為主體進行理解的知識儲備,“在我看來,文化是儲存起來的知識,交往參與者通過相互就某事達成理解,而用這些知識來支持自己的理解”。[3](82)社會是由制度或法律等規(guī)范手段所引導的某種秩序性?!吧鐣憩F(xiàn)為制度秩序、法律規(guī)范及錯綜復雜而又井然有序的實踐和應用”。[3](84)個性結構是使交往主體獲得言語和行動的功能的某種能力和資格,也就是說,憑借這種能力和資格,交往主體獲得了參與相互理解過程的功能?!耙磺写偈怪黧w能夠言說并且行動的動機和能力,我都把它們歸入個性結構”。[3](83)文化、社會、個性結構不應當被理解成為帕森斯式的用以調節(jié)行為的各種系統(tǒng),而應當看作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交往行為得以成功進行的意義語境。

(二)具有雙重結構的言語行為(speech act)

結構主義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人索緒爾將語言現(xiàn)象區(qū)分為語言和言語兩個層次,語言是指一個社會共同體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所共同運用和遵守的以規(guī)則為范導的符號系統(tǒng),具有規(guī)范的性質,言語是指個人說話的總和,具有非同質性和私人性。[4](41)盡管索緒爾將語言學分為了語言的語言學和言語的語言學,[4](40)但是他仍將語言作為語言學研究的基本單位,而不是言語。哈貝馬斯基本沿用了索緒爾關于語言的看法,認為語言是某種為了形式表達而建立的規(guī)則系統(tǒng),但是他并不認可索緒爾關于言語具有非同質性和私人性的意見,哈貝馬斯認為言語是指有能力的言語者在交往過程中對語句(表達形式)的使用。哈貝馬斯不僅區(qū)分了語言和言語,而且區(qū)分了行為和言語行為。廣義的行為包括日常活動(或手工活動)和言語行為,狹義的行為是指行為者通過選擇和使用恰當?shù)氖侄蝸韺崿F(xiàn)預定的目標,即主要指以實現(xiàn)成功為取向的目的行為,言語行為是指言語者通過言語和他者就世界中的事物達成共識,即主要指以實現(xiàn)理解為取向的目的行為。[1](53)至此,哈貝馬斯就找到了“言語行為”這個普遍語用學分析的基本單位。

言語行為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奧斯丁認為,言語行為的實質是“我通過說些什么而作了些什么”,每個語句都有其具體含義(字面意義)和不同的用途(說話用意),但是二者有著嚴格的區(qū)別,由此奧斯丁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三種基本模式:以言表意行為(Locutionary Acts)[5](49)、以言行事行為(Illocutionary Acts)[5](98)和以言取效行為(Perlocutionary Acts)[5](101)。哈貝馬斯接受了奧斯丁言語行為的三分法模式,但是他反對奧斯丁將以言表意行為和以言行事行為對立起來的二元論思路,“這種二元論不可能長久地維持下去”。[3](104)奧斯丁的學生塞爾也不同意老師的二元論思路,他認為任何句子都包含命題顯示項和功能顯示項兩部分,施事行為或說話用意就是句子意義的功能,二者的關系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用奧斯丁的話說就是以言行事行為是以言表意行為的功能,以言表意行為和言行事行為是同一個言語行為的兩個不同側面,不是相互對立的兩個言語行為。為此塞爾將言語行為劃分為五種基本模式:斷定式、指令式、承諾式、表情式、宣告式。[6](228?231)

哈貝馬斯接受了塞爾將以言表意行為和言行事行為視為同一個言語行為的兩個不同側面的一元論思路,但是并不接受塞爾有關言語行為的五分法模式,“塞爾努力解決卻未能成功的問題在于對基本模式本身的劃分”。[1](106)哈貝馬斯綜合了奧斯丁關于言語行為的三分法和塞爾關于言語行為一元論的思路,提出具有雙重結構的言語行為理論。哈貝馬斯認為,應該把“言語行為”這個交往的基本分析單位理解成一個復合型的雙重結構,即包含以言表意成分和以言行事成分的雙重結構,二者是同一個言語行為的兩個不同側面,處于交往的不同層面之中,以言表意處于表達性內容的層面,通過信息傳遞起著“內容交往”的功能,話語為聽者提供可供理解的描述性內容,使交互雙方在描述性內容這個層面進行交往;以言行事則處于主體間性的層面,通過描述性內容行事,發(fā)揮“角色交往”的功能,交互雙方都參與到以達成理解為目的的表達過程之中,交往行為參與者在成為各自不同角色這個層面進行交往?!拔乙獏^(qū)分的是:①主體間性的層次。在這個層次上,通過以言行事行為,言說者和聽者建立起達到相互理解的關系;②命題內容的層次。它是可交往的?!盵7](42)

(三)居于核心地位的有效性要求(validity claims)

哈貝馬斯提出“將以重建言語的普遍有效性基礎為目的的研究命名為普遍語用學”。[7](5)由此可見有效性要求在普遍語用學中的核心地位?!坝行А笔侵改撤N具有有效性的東西在現(xiàn)實場合中得到認可,并達成共識,“有效性”是指某種行為或思考所具有的普遍認可的價值。“有效”和“有效性”是相輔相成的,某種東西所具有的有效性是不受特定的場合是否實際有效所限定的,相反,有效的東西則必須首先要具備有效性,[10]有效性是規(guī)范性的前提,有效是認可規(guī)范后的結果。

所以哈貝馬斯的“有效性要求”是指一個言語行為要想成為有效的,就必須要求事先滿足有效性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讓言語者被所有潛在的聽者所接受,“我將詳細論述這樣一個論點:任何處于交往活動中的行為主體,在施行任何言語行為時,都必須提出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們能夠被證實(或兌現(xiàn):einl?sen)”。[7](2)哈貝馬斯所言的若干“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包括四點:①說出某種可理解的東西;②提供(給聽者)某種東西去理解;③由此使自己成為可以理解的;④與他人達成理解。[7](2)概而言之,四個有效性要求為可理解性、真實性、真誠性和正確性。但是,哈貝馬斯的語言哲學思想是逐漸變化并走向成熟的,在哈貝馬斯語言哲學的基本確立階段,主要以兩卷本的《交往行為理論》為代表,哈貝馬斯改變了有效性要求“四要素說”的看法,代之以“三要素說”,即他認為言語行為的有效性要求包括三點:真實性、正確性和真誠性,“在交往行為關系中,言語行為永遠都可以根據(jù)三個角度中的一個加以否定:言語者在規(guī)范語境中為他的行為(乃至直接為規(guī)范本身)所提出來的正確性要求;言語者為表達他所特有的主觀經(jīng)歷所提出的真誠性要求;最后還有,言語者在表達命題(以及唯名化命題內涵的現(xiàn)實條件)時所提出的真實性要求”。[3](292)此時,哈貝馬斯已經(jīng)放棄了將可理解性作為言語行為的一個有效性要求的最初看法,轉而將可理解性視為交往行為的基本前提,如果一個言說者不能提供一個可以理解的言語行為,那么,交往行為就無法展開,更何談其他的有效性要求。其實,可理解性屬于語言學規(guī)則,而不屬于交往性規(guī)則,它通過語言自身的內在規(guī)定性就能獲得自我滿足和自我兌現(xiàn),它可以被視為其他三個有效性要求的基礎。第一,真實性,這是從客觀立場而言,中立的觀察者提供有關客觀世界中的存在事態(tài)的真實陳述,以便與他者分享知識。言語必須能夠反映外在客觀世界的事態(tài)存在,交往參與者通過言語把外在事實呈示給同在客觀世界之中的他者,即言語的有效性取決于言語是否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事態(tài)并為對方所理解。第二,真誠性,這是從表現(xiàn)立場而言,自我表現(xiàn)的主體在交互活動中把自己特有的內心世界真誠的表達出來,發(fā)自主觀世界的真誠的意愿和想法可以使交往參與者彼此信任。第三,正確性,這是從規(guī)范立場而言,交往參與者必須能夠遵守他們被拋入的社會世界中的交往規(guī)范,這些社會規(guī)范又能夠得到交往雙方的認可,即言說者與聽者能夠在雙方都具備的社會規(guī)范的價值認同中取得一致理解。

(四)承擔行事職能的交往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如前所述,在言語行為的復合結構中,以言行事成分居于主導地位,以言表意成分處于從屬地位,表意是手段,行事才是目的,但是,若想達成此目的,必須滿足言語行為自身所以固有的規(guī)范的有效性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達成理解,實現(xiàn)成功的交往。然而,并不是任何主體都有能力滿足上述要求,只有具備相應資質的主體,才有可能符合言語行為的規(guī)范的有效性要求,從而實現(xiàn)以言行事的目的并達成理解,交往獲得成功。由此,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又考察了行為主體的“交往能力”。

轉換生成語法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喬姆斯基最先區(qū)分了“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語言運用(performance)”,語言能力是指理想化的說話人或聽話人具有的關于自己的語言的知識,而語言運用是指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對語言的實際使用。“必須把說某種語言的人對這種語言的內在知識(不妨稱為語言能力〈competence〉)和他具體使用語言的行為(不妨稱為語言運用〈performance〉)區(qū)別開來”。[8](1)他認為“說話人對自己的語言中的隨便的哪個句子都能理解,而且在一定的場合總能說出合適的句子來”[8](1)的原因就在于人類具有天賦的普遍語法結構,即人類通過語言習得機制創(chuàng)造性地構造出日常交往所需要的語句,這種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就是人類能夠合乎語法規(guī)則構造語句的語言能力,即某種天賦的“語言能力”。發(fā)生認識論創(chuàng)始人皮亞杰并不同意諸如喬姆斯基等“先驗主義或天賦論所堅持的那樣,主體一開始就具有一些內部生成的結構,并把這些結構強加于客體”。[9](21)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認為,認識既不來自客體,也不來自具有自我意識的主體,認識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依賴動作這一中介來實現(xiàn)的,主客體之間的關系不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華生所提出的“S—R(stimulus—response)”[10](46)式的單向的“刺激—反應”理論,而是一種“S==R”的雙向“交往互動”關系。所以,人類的認識應該來源于作為主體的人與客觀事態(tài)世界和作為客體的人自身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逐漸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先天具有的或是后天一蹴而就的。

哈貝馬斯將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理論和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揉入言語行為理論之中,哈貝馬斯基本接受了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天賦論,“語言學是從每一成年言說者都擁有某種內在的重建性知識(在其中,他的構造語句的語言學的規(guī)則能力得到表征)的假設開始的;言語行為理論則以相應的交往能力(即在言語行為中使用語句的能力)為假想前提”。[7](26)同時,哈貝馬斯也認為“該語言學能力則呈示著學習過程的結果,這種結果在皮亞杰結構主義的意義上被譯解”。[7](32)也就是說汲取了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關于認識來源于后天學習過程的營養(yǎng)。哈貝馬斯對交往能力的定義是:“為了隨心所欲地參加一個正常的對話,除了語言能力以外,言語者還必須具有能夠進行說話和符號互動(角色—行為)的基本資質,我們將這種資質稱之為交往能力?!盵11](364)進而言之,所謂交往能力就是“以相互理解為指向的言說者把完美構成的語句嵌入到與實在的關系之中”[7](29)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維度:①“選擇命題語句的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使聽者能夠分享言語者的知識,承擔言語行為的陳述性功能;②“表達言說者本人的意向的能力”,使聽者能夠相信言說者,承擔言語行為的意向表達功能;③“實施言語行為的能力”,使聽者能夠在共同的價值取向中認同言說者,承擔言語行為的以言行事功能。

(五)充滿理想設計的言說情境(ideal speech situation)

如前所述,具有雙重結構的言語行為已經(jīng)論證了言語與行為的內在一致性,可是在現(xiàn)實的情景條件下,“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導致兩者經(jīng)常有出入,合理化的交往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系統(tǒng)扭曲的交往或是無效交往,交往參與者經(jīng)常是說一套又做一套,言語與行為難以達成真正的統(tǒng)一。哈貝馬斯為了有效地防范和杜絕諸如系統(tǒng)扭曲之類的交往障礙,必須對現(xiàn)實的交往情境進行理想化的設計,這就是“理想的言說情境”。

理想的言說情境的主要作用就是排除對話參與者之間進行交流時的任何障礙,這種障礙不僅包括來自外部情境的偶然影響,而且包括由交往結構自身所產(chǎn)生的約束功能,“如果交往既沒有受到外在的偶然力量的阻礙,更重要的,也沒有受到交往結構本身的強制,那么,我將這種言語情境稱為理想的言語情境”。[12](97)排除了所有的交往障礙,即排除了所有的系統(tǒng)扭曲的交往以后,交往所唯一能夠依靠就是典型的更好論證的非強制性力量,這種力量保障了交往共識的理性化特征,即所得共識是理性共識。哈貝馬斯認為,理想的言說情境之下,可能的參與者們在選擇和施行言語行為時擁有均等的機會,這樣就可以避免產(chǎn)生交往結構自身的強制,不僅對話角色要普遍互換,而且承擔這些角色的機會也是均等的,即施行言語行為的機會是均等的。具體說來,理想的言說情境主要是指[12](98?99):①所有的對話參與者們都有均等的機會運用交往式言語行為,即他們都有均等的機會做出言說和回應言說,或者提出質疑和回答質疑。這種機會均等的作用在于他們可以隨時開始一個交往行為并使之繼續(xù)下去;②所有的對話參與者們都有均等的機會運用記述式言語行為,即他們都有均等的機會做出闡釋、斷言、說明和論證,并建立或駁斥有效性要求。這種機會均等的作用在于任何意見都將得到考慮和深思;③作為行為者的言語者們都有均等的機會運用表現(xiàn)式言語行為,即他們都有均等的機會表達他們的好惡、情感和愿望,因為,只有個人之間言語空間的相互和諧以及情感聯(lián)系的相互互補才能確保行為主體對自身和他者都采取真誠的態(tài)度;這種機會均等的作用在于保證行為主體對自身和他者坦露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④互動參與者們都有均等的機會運用調解式言語行為,即他們都有均等的機會做出命令和反對命令,做出允許和禁止斷言、做出承諾或拒絕承諾,自我辯護或要求別人做出自我辯護,這種機會均等的作用在于排除某種片面要求的行為義務和規(guī)范判斷,避免話語特權。

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認為人在本質上首先是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交往活動的主體,在生活世界的知識背景中滿足三個有效性要求的言語行為是預先內置于交互主體之中的某種先天性的存在,言語行為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先天性和約束性。人與客觀世界、主觀世界和社會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都是通過言語的作用實現(xiàn)的,失去語言的認知主體就失去了與客觀世界的聯(lián)系,失去語言的自我就失去了與主觀世界的聯(lián)系,失去語言的規(guī)范就失去了與社會世界的聯(lián)系,只有以語言為媒介的言語行為的這種屬性與能力才能使文化儲存、人際交往和社會進化成為可能,語言是交互主體脫離客觀的自然世界的惟一手段。哈貝馬斯把語言視為社會形成和發(fā)展的元制度,認為言語行為的合理化是現(xiàn)實社會合理化的根本途徑。歸根結蒂,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就是以生活世界為背景,以言語行為為主線,以有效性要求為核心,以交往能力為載體,以理想的言說情境為形式,以理解為目的的烏托邦式的語言本體論。

對烏托邦式的語言本體論的批判,我們不會論證普遍語用學導致了交往手段的簡單化和交往目的的單一化,也不去探討普遍語用學在重建歷史唯物主義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更不想從經(jīng)驗主義出發(fā)簡單否定普遍語用學的烏托邦色彩,也就是說我們不想簡單復述已有的反對意見。我們的工作是從唯物史觀的視角對其進行前提性批判:①唯物史觀認為,人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樣性的存在,所以應當把人的存在方式視為自然性、意識性、實踐性、社會性、文化性、為我性等一系列屬性的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結構,存在方式之間通過共時態(tài)的邏輯聯(lián)系和歷時態(tài)的歷史聯(lián)系而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從而使人具有了立體感與層次感。作為社會主體的“每一個現(xiàn)實的人”不僅是一個全稱概念,而且是一個具體的歷史概念,所謂“現(xiàn)實的人”即在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社會聯(lián)系中從事實踐活動的有生命的感性存在物。這個感性存在物具有上述所言的一系列屬性,其中的意識屬性的內容之一就包括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的核心問題:以語言符號為媒介的言語行為。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只是注意到了人的意識屬性的一個側面(語言)并將其無邊界的主題化的結果,從而忽視了意識性的其他層面,更加忽視了自然性、實踐性、社會性、文化性、為我性等屬性的存在。②唯物史觀視域下的人不是一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形成而固化不變的類存在物,它是一個變化的過程,有它自身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生產(chǎn)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發(fā)展方式,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的生產(chǎn)實踐是完全不同的,那么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現(xiàn)實的具體的人在內容上、性質上和程度上也必然是各不相同的。哈貝馬斯的交往主體作為一種言語存在體具有天賦的普遍語法結構,能創(chuàng)造性地構造出日常交往所需要的語句,這種天賦的交往能力就是人類能夠合乎語法規(guī)則構造語句的語言能力,哈貝馬斯的天賦語言論只是一種給定的靜態(tài)的語言類存在物,不具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主張的歷時態(tài)的類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③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的總和構成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這是從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的范疇而言,具體到現(xiàn)實的人的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就是指現(xiàn)實的人被拋入的具體社會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人文環(huán)境。哈貝馬斯普遍語用學所設定的作為背景知識的生活世界是客觀世界、社會世界、主觀世界的整體統(tǒng)一性,是文化、社會、個性結構三部分的有機統(tǒng)一體,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的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內容,具有思辨性和理想性,就是很難具有現(xiàn)實性。④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是一切關系的總和,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是人的社會方位得以確立的現(xiàn)實基礎?!叭说谋举|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13](60)生產(chǎn)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生產(chǎn)實踐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類本質,動物的生存與自然是同一的,而人的生存是與生產(chǎn)實踐相聯(lián)系的,人能通過生產(chǎn)實踐來實現(xiàn)自我的生存和發(fā)展,生產(chǎn)實踐是人存在的根本理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耙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征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盵14](57)哈貝馬斯的普遍語用學卻將人的本質歸結為以語言符號為載體的交往活動,舍棄了人作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類本質,消解了人的真實內涵而將人的非本質屬性主題化。

[1]哈貝馬斯.后形而上學思想[M].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1.

[2]胡塞爾.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xiàn)象學[M].上海: 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

[3]哈貝馬斯.行為合理性與社會合理化[C]//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南京: 譯林出版社,2001.

[4]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0.

[5]J L.Austin.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6]塞爾.對以言行事行為的分類[C]// 涂紀亮.語言哲學名著選輯·英美部分.北京: 三聯(lián)書店出版社,1988:215?243.

[7]Habermas.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ety[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84.

[8]喬姆斯基.生成語法的基本假設和目標[C]//喬姆斯基.喬姆斯基語言哲學文選.北京: 商務印書館,1992:1?12.

[9]皮亞杰.發(fā)生認識論原理[M].北京: 商務印書館,1981.

[10]張厚粲.行為主義心理學[M].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Habermas.Towards a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 E.Carol Polifroni,Marylouise Welch.Perspectives on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nursing.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1999:360?370.

[12]Habermas.On the Pragmatics of Social Interaction [M].Cambridge: Polity Press,2001.

[1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14]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歡
哈貝馬斯言語有效性
言語思維在前,言語品質在后
如何理解現(xiàn)實的人——論哈貝馬斯理解人的三個維度
犧牲內向化的多維度解析——基于哈貝馬斯對《啟蒙辯證法》的解讀
規(guī)則與有效——論哈貝馬斯言語行為的規(guī)范性
如何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制造業(yè)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xiàn)
哈貝馬斯科學技術批判的深層邏輯
提高家庭作業(yè)有效性的理論思考
《世說新語》中的“言語”趣味故事
船舶嚴重橫傾時應急行動的有效性
陇南市| 田东县| 辉南县| 长岭县| 普陀区| 扎兰屯市| 黄大仙区| 通城县| 仪征市| 师宗县| 饶河县| 漾濞| 鄂伦春自治旗| 塔城市| 青田县| 南昌县| 分宜县| 句容市| 绍兴市| 高州市| 龙南县| 社旗县| 恩施市| 芦溪县| 乌鲁木齐市| 五家渠市| 曲麻莱县| 华亭县| 瓮安县| 衡山县| 宝丰县| 屏南县| 南岸区| 靖安县| 宾川县| 新平| 宝清县| 上蔡县| 东明县| 义乌市| 庐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