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振 周長圣 田 迎 童明敏 吳越菲 王中秋
多層螺旋CT及后處理技術診斷氣管主支氣管腺樣囊性癌5例
史玉振1周長圣2田 迎2童明敏2吳越菲2王中秋3
支氣管腫瘤;癌,腺樣囊性;體層攝影術,螺旋計算機
【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分類號 】R734.1;R730.42
氣管支氣管腺樣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是起源于氣管、支氣管壁黏膜下漿液及黏液腺的一種較為罕見的腫瘤,在氣管支氣管原發(fā)腫瘤中少于0.1%~0.2%[1],具有緩慢生長、低度惡性的生物學行為,因此,術前準確的影像診斷及與良性、高度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對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必要。多層螺旋CT(MSCT)及后處理技術可以三維立體顯示氣管支氣管樹及其病變,為ACC提供更準確的術前評價。本文收集5例氣管主支氣管ACC,旨在探討MSCT及后處理技術對該病的診斷價值。
1.1 研究對象 收集2009-01~2011-04在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行MSCT檢查并經(jīng)后處理技術行三維成像的5例氣管主支氣管ACC患者的臨床和影像資料,4例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1例經(jīng)支氣管鏡活檢證實。男3例,女2例;年齡26~58歲,平均(46.70±4.24)歲;臨床表現(xiàn):咳嗽、咳痰伴痰中帶血3例,咳痰、間斷痰中帶血1例,咳嗽、咯血伴氣喘1例。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Siemens Aomatom De fi nition雙源64層螺旋CT機。使用多排探測器螺旋技術從頭側向足側掃描,先行胸部或頸部平掃,再進行增強掃描。掃描方式為連續(xù)容積掃描,管電壓120kV,管電流100mA,螺距0.5,層厚1.0mm。對比劑采用優(yōu)維顯(300mgI/ml),雙筒高壓注射器以3ml/s經(jīng)肘靜脈注射 80~100ml。
1.3 圖像后處理 將原始軸位圖像傳送至圖像后處理工作站(Syngommvvp VE30A)進行圖像后處理,包括多平面重組(MPR)、最小密度投影(MinIP)、透明化容積再現(xiàn)(VR)、仿真內(nèi)鏡(CTVB)。后處理所得重建圖像與原始圖像一并上傳至PACS系統(tǒng),進行圖像分析。
2.1 病變部位及大小 病變位于氣管3例(氣管頸段2例,氣管胸段1例),主支氣管2例(左、右主支氣管各1例)。病變最大徑2.8~9.5cm。
2.2 MSCT表現(xiàn) 3例氣管ACC中,2例為腔內(nèi)外型腫塊,伴周圍移行狀管壁增厚,1例為單純移行狀管壁增厚型,無明顯腫塊(圖1、2);病變主體位于氣管后側壁,環(huán)繞氣管全周或3/4,累及雙側甲狀腺、食管各1例,1例未見鄰近器官受累;3例氣管ACC的兩肺顯示正常。1例右主支氣管ACC為腔內(nèi)外型腫塊,以向腔內(nèi)生長為主,并累及隆突,右肺有輕度氣腫表現(xiàn)。1例左主支氣管ACC為腔內(nèi)外型腫塊,左肺動脈主干受壓移位,右肺代償性氣腫,左下肺局部不張并阻塞性炎癥(圖3)。平掃5例中密度均勻4例,略不均勻1例;密度稍低于肌肉4例,等于肌肉1例,5例均未見鈣化。增強掃描4例均為輕度強化,強化后密度仍稍低于肌肉。
2.3 三維重建成像 MPR像顯示病變的大小、內(nèi)部特征、病變段氣管主支氣管管壁、管腔情況及與鄰近縱隔器官的關系(圖2A、3A)。MinIP像(圖1B)、VR像(圖1C、2B、3B)清楚顯示病變段氣管、主支氣管受累范圍以及管腔狹窄程度,3例分別見氣管頸段和胸段同時在橫向和縱向水平長段管腔狹窄,2例見主支氣管明顯狹窄或截斷。CTVB像可見4例氣管或主支氣管內(nèi)充盈缺損影及不同程度的管腔狹窄,其中3例表面光整,1例表面凹凸不平,1例僅見局部氣管黏膜輕度隆起,黏膜表面完整(圖1D、3C)。
3.1 臨床及病理特點 氣管支氣管ACC屬于氣管支氣管樹涎腺樣腫瘤的一種病理類型,是一種生長緩慢的以局部浸潤性生長為特點的低度惡性腫瘤,臨床上屬于罕見疾病。根據(jù)1998年WHO的病理分類,氣管支氣管樹涎腺樣腫瘤包括ACC、黏液表皮樣癌和腺泡細胞癌,起源于氣管、支氣管的黏膜下漿液腺和黏液腺,其中ACC占75%~80%[2]。氣管支氣管ACC常見臨床表現(xiàn)為刺激性咳嗽、咳痰以及阻塞性癥狀,如呼吸困難、氣喘,部分伴有咯血、反復肺部感染等[3,4]。3.2 MSCT表現(xiàn) 由于氣道的腺體主要分布在氣管、主支氣管,所以ACC以中央型居多,本組5例均為中央型。該病好發(fā)于氣道后側壁,氣管軟骨和氣管軟膜部分相接的附近,因為此處是漿液及黏液腺腺體最豐富的部位[5]。本組中4例病灶主體位于氣道后側壁,1例位于前側壁,與文獻[5]報道一致。ACC的CT表現(xiàn)主要有4種:①腔內(nèi)外腫塊型。此型最常見,腫塊向氣管腔內(nèi)、外生長。本組中2例氣管ACC和2例支氣管ACC屬于此類。2例氣管ACC沿黏膜下浸潤,橫向水平累及氣管管壁全周,縱向水平形成移形狀管壁增厚和管腔狹窄。病灶密度稍低或近似于肌肉,密度較均勻,無鈣化,增強掃描病灶輕度強化。②腔內(nèi)腫塊型。表現(xiàn)為突向管腔的邊緣光滑、清楚的腫塊,多與管壁寬基底相連,本組ACC中無此類型。③單純管壁浸潤型。氣管支氣管腔內(nèi)外無明顯腫塊,僅單純表現(xiàn)為管壁的長段移行性增厚及管腔狹窄。本組中有1例氣管ACC屬于此類型,病變累及氣管壁近全周,以后壁增厚明顯,并縱向累及氣管頸段及部分氣管胸段。這種在CT上表現(xiàn)出的橫向、縱向移行浸潤氣管支氣管壁的表現(xiàn)是ACC的特征[5,6],與ACC沿黏膜下浸潤的生長方式有關。④周圍腫塊型。多鄰近肺門,表現(xiàn)為邊緣光整的、略有分葉的腫塊[7],本組未見此類型。此外,兩肺野還可出現(xiàn)阻塞性病變,包括不同程度的肺氣腫、肺不張、炎癥及黏液栓。本組1例左支氣管ACC患者左下肺局部有阻塞性肺不張并阻塞性炎癥。
3.3 MSCT后處理成像 纖維支氣管鏡是氣管、支氣管病變
的傳統(tǒng)診斷方法,但作為一種侵入性檢查,患者痛苦大,而且無法顯示病變向管壁外侵犯情況、病變的內(nèi)部特征等。傳統(tǒng)的胸部CT二維橫斷面圖像對氣管支氣管樹及其病變的長軸顯示不足,如氣道狹窄的長度、病變與隆突的距離等[6,8]。MSCT三維重建后處理技術則可以全面、立體直觀地顯示出氣管支氣管樹及病變,彌補了橫斷面圖像和纖維支氣管鏡的缺陷,其中,MPR像能顯示病變的內(nèi)部特征以及與周圍縱隔結構的關系等;MinIP像和VR像能夠清楚地顯示氣道狹窄與梗阻部位、范圍;CTVB可以任意視角顯示氣管、支氣管內(nèi)的情況,可用于狹窄段的分級,尤其是對于嚴重狹窄無法行支氣管鏡檢查的患者。這些資料不僅可以全面顯示病變特點,利于診斷,而且還有助于術前選擇術式和評估手術風險性。本組5例患者術前均行MSCT后處理成像,并明確了病變的部位、范圍、浸潤程度以及與周圍結構的關系,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4例患者最終行手術治療,術中所見與術前影像學評估一致。由此可見,MSCT后處理技術對氣管主支氣管ACC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3.4 鑒別診斷 氣管、主支氣管鱗癌是原發(fā)大氣道腫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于氣管黏膜鱗狀上皮,多為局限性浸潤形成菜花樣腫塊,使管腔不規(guī)則狹窄,較少見管壁長段浸潤,腫塊表面糜爛、不光整,內(nèi)部易出血、壞死致密度不均勻[9]。而ACC起源于黏膜下腺體,具有沿黏膜下浸潤的特點,引起長段的管壁增厚及管腔狹窄,管壁增厚可與腫塊同時存在,表面一般較光整,腫塊內(nèi)密度均勻。另外,由于鱗癌惡性度高,生長迅速,較ACC更容易出現(xiàn)鄰近器官侵犯和縱隔淋巴結轉(zhuǎn)移。
氣道ACC與黏液表皮樣癌雖同屬于氣管支氣管樹涎腺樣癌,但影像學表現(xiàn)存在一定差異。ACC多位于氣管,以腔內(nèi)外型多見,呈浸潤性生長,多伴有移行狀管壁增厚和管腔狹窄,鄰近組織、器官可受侵犯,CT平掃密度低于或接近、等于肌肉,無鈣化,增強后輕度強化;而黏液表皮樣癌多位于遠端大氣道,即葉和段支氣管,以腔內(nèi)型多見,邊緣清楚,無外侵,基本不出現(xiàn)管壁浸潤狀增厚[1],CT增強后腫塊明顯強化,病灶內(nèi)部可見鈣化,其鈣化出現(xiàn)率達50%[1]。基于ACC與黏液表皮樣癌不同生長方式所造成的影像學差異,MSCT后處理成像對兩者的鑒別具有一定價值。
由于氣管支氣管ACC生長緩慢,因而并發(fā)阻塞性肺氣腫的幾率高且持續(xù)時間長,患者臨床表現(xiàn)以阻塞性癥狀如氣喘、呼吸困難等為主,晚期可發(fā)展成肺不張。因此,在氣道腫瘤被發(fā)現(xiàn)前,常誤診為哮喘或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本組1例42歲右主支氣管ACC患者因反復咳嗽咳痰4年,誤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胸部CT發(fā)現(xiàn)支氣管內(nèi)腫瘤后,經(jīng)手術病理診斷為支氣管ACC。因此,對于中青年人長期出現(xiàn)阻塞性肺氣腫時,需考慮氣管支氣管腫瘤的可能[7]。早期MSCT檢查和后處理成像則可以避免誤診、漏診。
當氣管ACC侵犯鄰近器官如甲狀腺、食管時,需與這些器官的原發(fā)腫瘤侵犯氣管相鑒別。本組有2例氣管ACC分別侵犯甲狀腺和食管。但甲狀腺癌或食管癌侵犯氣管時,不會出現(xiàn)氣管的橫向和縱向移行狀管壁增厚的CT表現(xiàn),也極少出現(xiàn)腫塊以寬基底與氣管相連并環(huán)繞氣管的表現(xiàn)[5]。
總之,氣管主支氣管ACC在MSCT上多表現(xiàn)為密度均勻的腔內(nèi)外型腫塊,病灶主體位于氣管、主支氣管后側壁,可同時伴有管壁橫向及縱向移行性增厚,增強掃描病變強化不明顯。MSCT及其后處理重建技術是氣道ACC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診斷方法,不僅能夠提供準確診斷和鑒別診斷,而且能為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有意義的影像學信息,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王爽, 石木蘭, 吳寧, 等. 氣管支氣管樹涎腺樣腫瘤的影像表現(xiàn).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2, 36(2): 127-130.
[2]Webb BD, Walsh GL, Roberts DB, et al. Primary tracheal malignant neoplasm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 experience. J Am Coll Surg, 2006,202(2): 237-246.
[3]秦明, 傅瑜, 于大平, 等. 氣管、支氣管腺樣囊性癌的診斷與治療. 中國肺癌雜志, 2010, 13(6): 628-631.
[4]周萍. 氣管囊性腺樣癌1例.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08, 16(5): 355.
[5]Chang CY, Cheng SL, Chang SC.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rachea treated with tumor curettage and adjuvan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South Med J, 2011,104(1): 68-70.
[6]Vigg A, Mantri 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rachea.Indian J Chest Dis Allied Sci, 2004, 46(4): 287-290.
[7]李智勇, 伍建林, 寧殿秀, 等. 螺旋CT在氣管支氣管樹腺樣囊性癌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 38(6): 662-664.
[8]韓英, 蔡長忠, 馬大慶. 多層螺旋CT多平面重建對氣管、主支氣管腔內(nèi)少見腫瘤的鑒別診斷. 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 2009, 16(4): 620-622.
[9]朱巧洪, 曾慶思, 關玉寶. 原發(fā)性氣管腫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 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 2006, 14(2): 97-100.
10.3969/j.issn.1005-5185.2012.11.010
1.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CT室 江蘇淮安 223300;2.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 醫(yī)學影像科 江蘇南京 210002;3.上海東方醫(yī) 院醫(yī)學影像科 上海 200120
王中秋 E-mail: zhq2001us@yahoo.com.cn
2011-10-29
2012-08-04
(責任編輯 張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