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兵(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閱讀作為人的一種基本存在方式和需要,對于個人和社會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閱讀教學在整個語文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那么,當前我們中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到底如何?筆者對100名中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作了一次調查。結果顯示,在這100名學生中,真正在課外閱讀的只有20人;有32名學生在課外根本沒有閱讀;偶爾閱讀的學生有39人;另外9名學生只看武俠、言情之類的小說。這種情況實在不容樂觀。
怎樣解決這一棘手的問題?從自身11年的從教經歷來看,筆者認為應當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始。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绷晳T是一種持久而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絕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因此,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任重而道遠。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作了一些思考,總結為以下兩點:
閱讀是一種認識過程,也是一種心理過程。沒有用一種欣賞的心態(tài)去閱讀,或者帶著某種目的或任務去閱讀,有時只能破壞學生對作品美的享受。欣賞性閱讀是閱讀的心理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它應該是閱讀者主動而積極的理性活動,在大量純粹應試的閱讀練習面前,閱讀只能是被動的完成,由于有著較強的功利目的,因而在文本的心理追求上,也只是“知其然”、或是“知其所以然”即可,在這樣的心態(tài)駛使下的閱讀,雖然可以做到掌握情節(jié)梗概、人物特征、主旨思想等,但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就很困難。而欣賞閱讀最重要的支撐力,就是在心理上構建一個自主閱讀觀,不單單把閱讀看做獲得分數(shù)的手段,更要把閱讀看做提高自身修養(yǎng)的需要,進而養(yǎng)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把被動的應試閱讀轉為主動的欣賞閱讀。
有了欣賞的心態(tài),學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才能以一種積極的姿態(tài)去閱讀,從而走進文本、走近作者,去品嘗作品的“原汁原味”,領悟作品深遠的意境、博大的思想精髓。因為閱讀的文本僅是一個文本,作品內在的東西要讀者去悟。這就好比茶,需要細細地去品,而不能像解渴似地喝水,一飲而下。再者閱讀是第二次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需要讀者放飛自己的想象力,調動生活的積累、閱讀儲備,才能“還原”原作,在頭腦中形成新的境界,去欣賞睿智的語言、深邃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優(yōu)美的意境、豐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自己與文字相遇、與文學相遇、與文化相遇,從而在精神上得到美妙的熏陶、提升。所以,欣賞的心態(tài)不可或缺,有了它才有情感上的投入,才能與作者產生共鳴,達到閱讀的最高境界。事實上,學生在積極的閱讀過程中,總是能通過聯(lián)想活動,把頭腦中已有的認識和態(tài)度與閱讀過程中感受到的信息進行溝通,由此形成新的意象,進而升華哲理、意趣,使之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一件藝術品,學生去欣賞它,其最樸素、最經濟的途徑自然是閱讀,這就好比優(yōu)美的音樂要訴諸耳朵,美味佳肴需要去品嘗一樣。
然而,帶著食欲去“欣賞”靜物畫中的水果,只會徒然滋長利己的占有欲,而不可能獲得美感。閱讀欣賞,要有一份“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心境,要能自覺不自覺地擺脫日常意識狀態(tài),轉入特定的審美心境,有寧靜的適宜于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杜甫在《望岳》詩中寫道:“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薄笆幮亍薄皼Q眥”這種安寧坦蕩、專注的精神狀態(tài)正是閱讀欣賞所必需的。
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閱讀是一種“原始”意義上的讀,不必像做閱讀理解題那樣,為解決某個問題而讀。那么,可以不帶著問題讀書嗎?當然可以!筆者覺得欣賞的“起始階段”,就是“無問題”階段。這個階段感知文本的閱讀,就是一種自由式的、放松的閱讀,它沒有任何外在的線“牽”著讀者,也沒有任何無形的框框拘囿著讀者,它有的只是文本本身的魅力:或是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或是樸素、瑰麗的語言,抑或是獨具匠心的構思。沉浸其中,心靈之舟會“從流漂蕩”而“任意東西”。讀書就是讀書,學生的心理是放松的,身心處于一種愉悅的狀態(tài),不必有任何的負擔,這種閱讀的過程,就是和文本接觸的過程,走進生活,形成表象。這種單方面的“介入”,就形成第一印象。大概我們都有這樣的閱讀體驗,初讀一篇作品,即便要求投入感情地朗讀,也未必做得好,有時反而會弄巧成拙,因為我們還未認識文本的“廬山真面目”,又如何去表情達意呢?同樣,即便我們帶著某個問題去讀,思想上一直處于一種“追尋”狀態(tài)——追尋問題的答案,如此又能欣賞什么呢?
不過,如果止于上述認識,把閱讀看成無意識的瀏覽,那閱讀欣賞的層面還是膚淺的。不帶著問題去閱讀,可以,但學生必須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與作者、作品的“靈魂”交流碰撞的過程。閱讀要“入乎其內又出乎其外”,深入文本而又不陷于文本,從而使學生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進而用自己的、科學的、辯證的觀點,提出見解和分析。因為讀者欣賞的過程不一定與作者創(chuàng)作的心理過程相對應,欣賞者獲得美感,不一定是重演作者的感受和體驗。聰明的作者懂得怎樣給欣賞者留下足夠的心理空間。聰明的欣賞者也不必去苦苦猜測作者的意圖、用心,而要讓自己的感受和體驗相對自由地向前發(fā)展,他完全可以從欣賞的對象中發(fā)現(xiàn)作者不覺發(fā)現(xiàn)的東西,對作品做出作者始料不及的詮釋,獲得再創(chuàng)造的愉悅。學生閱讀當追求這一點并形成一種習慣。
查爾斯·李德曾經說過一句名言:“播種一種思想,你將收獲一個動作,播種一個動作,你將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將收獲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你將收獲一個命運?!碑斘覀冋驹谌松囊朁c上為學生播種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敦促他們去體驗閱讀的美好的時候,我們的生活也會因閱讀而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