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情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2012-01-28 14:22顧文斌
政法論叢 2012年6期
關鍵詞:民事法律情理天理

顧文斌

(東華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情理觀及其當代價值*

顧文斌

(東華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以天理與人情為內容的情理觀影響、規(guī)范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民事法律規(guī)則,確立了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最高要求與最低底線,其以儒家禮治思想為基礎,以公允、誠信、習俗原則為表現(xiàn)形態(tài),貫穿于古代社會民事立法、司法、執(zhí)法制度的各個方面。天理、國法、人情的和諧既是古代封建官員追求的目標,也是民眾民事行為的準則,并由此構建了中國古代獨具特色的人情社會。在構建中國民法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科學地對待傳統(tǒng)的情理觀,取其世俗化、民族化以及權利義務對等性等合理因素,為制定融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為一體的中國民法典所用。

情理 價值 傳統(tǒng)民事法律

天理、國法、人情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行為準則,貫穿于中國古代社會的各個方面,指導、規(guī)范著人們的思想及日常交往行為、官府的社會管理行為及官員的行政管理工作之中。其中國法側重于規(guī)范政治活動、打擊危害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天理與人情則注重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日常行為和民事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國法是以律例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刑事法典和行政法典,而天理與人情則更多地是以詔、格、科、條、例、敕、慣例、風俗、族規(guī)、家法為表現(xiàn)形式的民事法律規(guī)范。通過反思、觀察、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律例、詔令、科條、族規(guī)、判牘及契約,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規(guī)范充斥著古人的情理理念。

一、情理融入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思想與理論基礎

源于原始社會宗族祭祀的行為規(guī)范——禮,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逐漸成為氏族內部的行為規(guī)范,隨著階級與國家的出現(xiàn),作為一個家族的禮被夏朝統(tǒng)治者改造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禮制”,成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和團結族人的工具。西周時期的周公通過宗法制構建了家國一體的統(tǒng)治模式,以“親親尊尊”為內容的禮成為家國連接的聯(lián)系紐帶,并將之發(fā)展成為以“德”為中心的治國之策,形成了忠孝節(jié)義為主要內容的禮治思想,而周公的禮包括可以變化的禮儀和不能變化的禮義。

孔子在繼承周公德治與禮治思想的同時對之進行了進一步闡釋,他在《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從法律實施效果的角度說明了純粹依靠法律只能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而無法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而采用道德教育,輔之以禮,則不但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行為,而且可以規(guī)范人們的思想,從而達到避免犯罪行為產(chǎn)生的功效。孟子從性善論出發(fā),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①,提出了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內容的的仁政說,主張興教化,行仁政,貫徹情理要求。在“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古代中國,孔子及繼承者對法的雖不多但極為精辟的論述融化為傳統(tǒng)法的精神,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法主流觀念的基礎,其提出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的人情觀、“親親、尊尊、長長、男女有別”的禮治觀為后人所繼承。按照孔孟的思想,情理(禮)成為世間約定俗成的事理標準,只有按情理(禮)辦事才算得上是正直的人,合情合禮(理)是處理一切問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董仲舒作為漢儒的代表,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的學說進行融合,提出了自己的以儒家為主體兼容百家的“大一統(tǒng)”思想,確立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法律思想地位,儒家情理觀得以在當時社會取得統(tǒng)治地位,儒家的是非標準也就成為社會公認的是非標準。他認為,社會立法應以禮為指導,執(zhí)法應以教為首要,法律條款的確立要體現(xiàn)人倫道德的宗旨,禮法并舉、刑教結合的目的是建造一個“父子有義,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②的充滿人情味的道德王國。他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仁者,愛人之名也?!?《仁義法》)“立義以明尊卑之分?!?《盟會要》)“禮者,……序尊卑貴賤大小之位,而差內外、遠近、新舊之級者也?!?《奉本》)“不智而辨慧狷給,則迷而乘良馬也”。(《必仁且智》)“竭愚寫情,不飾其過,所以為信也。”(《天地之行》)至此以仁義禮智信為內容的中國傳統(tǒng)法律理論得以形成,即是“孔子在《春秋》中力倡、經(jīng)漢儒改造后的禮—— 它是最為普遍的中國人認可的價值觀,也是傳統(tǒng)的核心?!盵1]P84于此同時,董仲舒還提出“性三品”之說即人情(性)之說,主張對占人口多數(shù)的中性之人采取先教后殺方式加以引導,為多數(shù)人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強化儒家思想的傳播提供了理論基礎。董仲舒的法律理論通過春秋決獄的方式得以在漢朝貫徹執(zhí)行,實現(xiàn)了儒家正統(tǒng)法律思想與官府的法律制度及法律實踐有機結合。以張斐、杜預為代表的律學家根據(jù)這一理論,提出制定法律須正其理、慎其變、處刑講究理情刑的觀點,更促進了法、禮、情和社會生活的結合,至唐朝《唐律疏議》的頒布,實現(xiàn)了禮法融合、一準乎禮而得古今之平,合情與合禮成為立法、司法和行政工作追求的終極目標。而始于唐朝、以經(jīng)學為考核重點的科舉制度亦使得情與禮刻入士人的思想、成為士人的最高行為準則,并通過他們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婚姻家庭關系、宗族關系、交易關系,“當情與法相抵牾時,人們習以為常的是以情變法”[2]P244。至宋明時期,占據(jù)思想主導地位的宋明理學更是將禮推向神秘化,代表人物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將禮視為“天理”的派生物;王守仁提出的“情法交申”執(zhí)法思想則將情理觀由思想界直接導入司法領域,演繹出司法審判的實用道德主義。在他們看來禮即天理的表現(xiàn),嚴重違背禮的要求則“天理難容”。至此,禮分裂為天理與人情,天理與人情合一于禮。

在這個禮法社會的進程中,禮為法律之魂,而情為處世之本,民事法律要合乎天理人情即“上稽天理,下揆人情”③,民間“細事”的判決也應當合乎天理人情,情與禮即人情與天理成為世人的行為價值判斷標準,也成為封建倫理道德體系的核心,“封建倫理道德體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精神支柱,對維護國家的安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盵3]P67而情理的要求外化為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國法是天理的化身,國法也是人情的集中反映”[4]P113,借助于法律規(guī)范的具體制度規(guī)制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民事法律行為,即要講人情又要講理是中國古代人們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要求,情與理也成為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理念。

二、情理理念在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規(guī)則中的原則性表達

雖然長期以來,中國的封建社會統(tǒng)治者視民事糾紛為“民間細故”,但是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之間的民事交往日益頻繁,士大夫們也逐步改變了原有的認識,提出了“為政者皆知以民事為急”④的論斷,乃至朱元璋提出“然必用禮義正人心,厚風俗,以為本也。”⑤情理理念借助于刑法典保證實施的同時亦借助傳統(tǒng)民事法律基本原則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表達。縱觀古代民事法律規(guī)則,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情理觀充分體現(xiàn)于我國古代社會的公允、誠信、習俗等民事基本原則之中,并貫穿于中國傳統(tǒng)民事活動的始終。

(一)公允

依據(jù)《說文解字》的解釋,“公”即“中分”也,依據(jù)《春秋·元命苞》中“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以及《賈子·道術》中“兼覆無私謂之公”的論述,公為公正、不偏不倚、兼顧各方利益之意;《論語·堯曰》關于“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的論述,允的意思為公平、公正。根據(jù)這一原則,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民事規(guī)則強調權利與義務必須相一致,享受權利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比如:在土地所有權制度問題上肯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土地所有規(guī)則的同時,要求皇帝體恤愛民、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非常時期須賑濟災民,以體現(xiàn)“仁”的要求;在民事交易規(guī)則上要求等價交換,貨有所值,禁止強買強賣、“以力取利”,以體現(xiàn)“義”的要求;在婚姻家庭領域,家長享受家庭財產(chǎn)的處置權、對子女婚姻決定權及對子女懲戒權的同時必須承擔家庭成員犯罪的連帶責任及對國家的稅賦義務;賦予族長管理本族事務權力的同時,也要求其確保家族成員履行國家義務及其他的社會義務,以體現(xiàn)“禮”的要求。為保證民事法律公允原則的貫徹落實,甚至在民事司法領域,要求官員秉公斷案,“為民做主”,充當父母官,禁止徇私枉法,判決結果必須符合情理,以達到平息民憤的效果。

(二)誠信

起源于人們對鬼神祭祀的儒家 “誠”與“信”觀念,表現(xiàn)為早期人們祭祀祖先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神靈的誠與敬的感情,《禮記·祭統(tǒng)》曰,“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唯賢者能盡祭之義”,其又曰,“外則盡物,內則盡志,此祭之心也”, “祭之義”、“祭之心”即為誠信。為顯示對神與祖先的誠信,古人借助不同的祭祀禮儀將內在的誠信信念外化出來,即禮義借助禮儀而加以表現(xiàn)。儒家學說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提出誠信的基本概念,“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大學》),誠信即為天道與人的自然本性,是上天的要求與人之常情(性),主張通過“慎獨”、“絜鉅”等一系列修身方法,使“誠意”、“毋自欺”等誠信行為變成內在的自覺性。誠信作為傳統(tǒng)社會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原則,體現(xiàn)在許多方面,比如:為保證產(chǎn)品質量,做到貨真價實,規(guī)定了“物勒工名”制度和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為督促當事人誠信履行義務,規(guī)定了牙行制度和中人制度;為明確土地所有權的歸屬,實行了“魚鱗圖冊”制度以利于交易的開展;為了保證物權變動的準確性,規(guī)定了重大標的交易登記制度及“紅契”制度;為防止囤積居奇、謀取暴利等違背誠信要求的行為出現(xiàn),實行了“均輸”制度。通過這些措施,構建了“以則天象物為發(fā)端以窺知天命,以天命為準據(jù)以涵養(yǎng)誠信,以誠信為精義以維護倫常,以倫常為紐帶組成社會”[5]P34的傳統(tǒng)中國,待人真誠,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成為傳統(tǒng)民事法律誠信原則的基本要求。

(三)習俗

“習”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字形作習?!抖Y記·樂記》的“五年視博習親師”中的“習”意為經(jīng)常、慣常即為習慣。“俗”字最早見于西周金文,《周禮·大司徒》疏說:“俗,風俗也”;《荀子·富國》注說:“俗,謂民之風俗也”;《呂覽·長攻》注說:“俗,常也”;《周禮·大司徒》注說:“謂常所行與所惡也?!?故而《說文解字》得出結論為:“俗,習也?!闭f明俗與習在意義上具有同一性。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將習與俗合并使用并界定為風俗的意思,其在《荀子·榮辱》中提出“習俗之節(jié)異也”。由于習俗包含著世人的情感、體現(xiàn)了封閉的鄉(xiāng)土社會一定地域范圍內人們的行為模式,折射著世人的情理觀并樹立了時人的判斷標準,符合習俗的行為方式方為人們所接受,“常民溺于習俗” (《戰(zhàn)國策·趙策》),以至統(tǒng)治者也不能忽視其作用,欲治天下必先治習俗:“人主以好惡喜怒變習俗”(《春秋繁露·王道通》),由此“他們的風俗代表他們的法律,而他們的禮儀代表他們的風俗?!盵6]P207婚姻締結的“六禮”習俗與廟覲習俗、婚姻存續(xù)中的“七去三不去”習俗、家庭生活中的“供養(yǎng)”與“孝順”風俗、遺產(chǎn)繼承中的“嫡長子”繼承習俗、保證貧寒學子求學的“族產(chǎn)”習俗、土地買賣中的“先問鄰人后問遠親”習俗等無不表現(xiàn)為傳統(tǒng)社會民事法律規(guī)則。

總之,儒家正統(tǒng)統(tǒng)治思想的傳播與法律的強制推行使得公允、誠信與習俗成為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的基本原則,而在實際表達中,公允、誠信與習俗的標準又隨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法因時變,情以世殊”⑥,人們總是將這些原則模糊地概括為符合情理要求。

三、 情理觀在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規(guī)則中的制度表現(xiàn)

從規(guī)范法學角度而言,“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作為世界法制初期的共同特點在中國傳統(tǒng)法制中表現(xiàn)尤為明顯,而站在功能法學角度而言,國外學者關于“中國古代只有刑法,沒有民法”的論斷已被國內學界的“諸法并存、民刑有分”觀點所取代,中國傳統(tǒng)民法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決定了以公允、誠信與風俗為基本原則的情與禮表現(xiàn)形式同樣具有多樣性。

情理觀首先表現(xiàn)在歷朝法典之中。為保證情理中的誠信公允原則的適用,《唐律疏議》規(guī)定,“妄認奴婢及財物者,準盜論減一等”處罰、“諸醫(yī)違方詐療病,而取財物者,以盜論”;“諸占山野坡湖之利者,杖六十”;《宋刑統(tǒng)》規(guī)定,“諸造器用之物及絹布之屬,有行濫、短狹而賣者,各杖六十”;《大明律》規(guī)定,“若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笞五十”;《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民間造器用之物,不牢固正實,及絹布之屬,紕薄短狹而賣者,各笞五十”。為保證風俗原則的適用,《唐律疏議》規(guī)定,“諸父母死應解官,詐言余喪不解者,徒二年半”,《宋刑統(tǒng)》規(guī)定,“諸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大清律例》規(guī)定,“凡豪強勢力之人,強奪良家妻女、奸占為妻妾者,絞”。至于規(guī)定禁止違禁取利和禁止以威力制縛人等更是體現(xiàn)了情理的要求。而州官判案甚至借助習俗的規(guī)則更是直接承認了習俗的法律效力。在傳統(tǒng)社會中,違背反映禮治社會基本價值如公允、誠信、習俗要求的行為即為法律所不容忍,是屬于違背情理的行為。

其次,歷代皇帝頒布的詔令亦強調情理的作用?;实垲C布涉及民事規(guī)則的詔令時,必言明是“奉天承運”以昭示該詔令的頒布從權力來源上符合天理的要求,具有合理性與合法性;與此同時,其必花費大量筆墨昭示相關內容符合天理的要求,或進行必要的倫理或道德的說教以對情理進行闡釋。最后,并言明詔令乃皇帝體恤萬民生計而制定,屬于皇恩浩蕩之列,如乾隆的批復為“佃民終歲勤動,固宜體恤,…… 務期農佃相安,用收姻睦任恤之效……”(《清高宗實錄》),雍正七年其下諭準許廣東胥民上岸時,不忘強調通過此舉“以副朕一視同仁之至意?!雹?/p>

再次,家法族規(guī)體現(xiàn)了情理要求。如清人李希蓮所著《重修李氏族譜序》亦強調“譜系工作,所以敦孝弟,重人倫、睦宗族、厚風俗”,《陳氏宗譜》中規(guī)定:“家之有長,猶國之有官。敢有詈罵尊長,越禮犯分者,通族權其輕重,公同處置”,《古歙巖鎮(zhèn)東堪頭吳氏族譜“吳南坡公行狀”》規(guī)定:“人寧貿詐,吾寧貿信。終不以五尺童子而飾價為欺?!盵7]晚清胡雪巖創(chuàng)辦的杭州胡慶余藥堂明確規(guī)定“凡是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yè)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因為“余存心濟世,誓不以劣品巧取厚利?!绷硗?,宗族內部的懲戒措施促使宗族成員的民事行為達到合情合理,對于嚴重違背宗族要求的行為更是送至官府加以管束。

四、 情與理作為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理念的實踐運用及其當代價值

情與理理念的貫徹與運用表現(xiàn)為地方官員的理訟與判決過程及民眾日常的民事活動兩個層面之中。中國傳統(tǒng)社會官員的理訟與判決過程,必須以大堂之上的“天理國法人情”及“正大光明”為指導,處理民事糾紛過程中,在出現(xiàn)國法與人情事理發(fā)生沖突的情況下,不惜曲法而原情?!耙驗檎窃诿袷骂I域里,法律的官方表達和具體實踐之間的背離表現(xiàn)得尤為最為明顯”[8]P16,實用道德主義成為他們處理民事糾紛的基本工具。通過州縣官個人的作用,“使法與禮、法與地方習慣、法與宗法家規(guī)、法與鄉(xiāng)規(guī)民約有的某種矛盾狀態(tài),到達了相對協(xié)調,發(fā)揮了效力互補的作用?!盵9]P27“國家法通過向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妥協(xié)與讓步,達到了順天理、尊人情,進而維護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目的?!盵10]P327

在民間的民事交易中,為了體現(xiàn)交易符合情理要求,在涉及出賣地產(chǎn)田宅及奴婢等的契約中一般會列明實屬無奈之舉,以塞族人及鄰里口實,從而避免背負“敗家子”的罵名。如乾隆二十八年《江陰縣胡弘仁賃田文票》中寫道“立憑文票人胡弘仁,緣因本身缺田布種……”[11]P1557;雍正九年《陳在宗退佃契約》中寫道“今因積欠租谷,……”⑧;在涉及借貸事項時,契約中一般也會如此列明,如乾隆二十五年《開泰縣毛來廷借銀約》中寫道“立借約人毛來廷,今因生理,缺少銀用無出……”[11]P1581;在動產(chǎn)買賣中,同樣有此安排,如乾隆六十年《劉善祥立出買杉板文約抄約》中寫道“立出買杉板文約人劉善祥。今憑眾買到張文元名下長生枋一付,與父臨終受用,以盡子道?!雹嵊绕涫巧婕百u身契約時,基于“賣身文書有其特殊性,其買賣對象是一種特殊性質的商品?!盵12]P152特別是親生子女的買賣,這有悖于人倫、禮法,為了使其符合情理要求,不得不將賣身文書稱為“婚書”,以符合一定歷史階段、一定地域內的風俗要求。即使是寡婦改嫁,也必在嫁婦契書上標明“自愿守志,奈家貧,日食無繼”等詞語以證明改嫁實屬無奈之舉以求眾人諒解。

由于“非訟”是中國千古傳習、根深蒂固且有著豐富而深厚的思想文化根源的意識,“嚴重的如家庭成員之間興訟的話,甚至會被視為大逆不道”[13]P87。當人們之間發(fā)生民事糾紛時,他們首先會選擇符合情理要求的調解方式,試圖借助中人或宗長等即第三領域的介入,通過說理方式表明自己行為的正確性與合理性以求得問題的解決。當案件不可避免地提交官府裁決時,官府首先考慮的依舊是通過情與理感化當事人以達成和解,進而實現(xiàn)“民風淳厚、靖安無事”[14]P213的政績目標?!叭绻麊栴}的解決,在當時的情況下被公認為是公平正義的,合乎天理、國法、人情,我們就說做到了情理法的統(tǒng)一、斷案公正、審判藝術高超”[15]P50,“青天之名”、“萬民之傘”便不期而至。

總之,在深厚的儒家文化影響與國家倡導和強力推行下,形成了“情感本體”[16]P46的文化傳統(tǒng),情與禮通過演化為人情與天理自覺地調整著中國古代社會的民事活動,成為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各種形式民事法律的精髓,其借助公允、誠信、習俗等原則,具有“穩(wěn)定社會秩序、促進道德向善、趨歸天道天理”[17]P402三層意義,幫助中國古代社會實現(xiàn)了長久的安寧。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情理觀作為封閉性的鄉(xiāng)土社會行為準則,具有其封建的等級色彩、義務本位、適用區(qū)域有限、適法原情且只能適用于熟人社會等缺陷。必須注意的是,社會經(jīng)濟模式可以憑借政府推動而迅速完成轉變,政權可以通過戰(zhàn)爭以革命的方式完成更迭,但文化類型的演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在構建自己的法律體系過程中,必須尊重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并從中汲取可為今日民事立法所用的合理因素。

1.注重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倫理性

“儒家倫理或者說宗法倫理,內化在傳統(tǒng)中國的法律之中,并在精神和原則上支配并引導法律的變化和發(fā)展?!盵18]P1中國傳統(tǒng)法律倫理文化造就了中國人追求法律規(guī)則尤其是尋求法律適用結果與道德、倫理和諧的價值判斷方式。在建構我們的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摒棄單純地借鑒西方、與世界接軌的立法追求目標,充分認識到西方的“傳統(tǒng)民法沒有考慮到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價值,而僅僅關注到平等、自由、安全等價值”[19]的缺陷,我們應該將傳統(tǒng)倫理中的合理因素融入民事法律規(guī)則之中,實現(xiàn)民法固有的個人自由、平等、安全價值目標與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社會和諧一致價值目標的有機統(tǒng)一,建構一套尊重個人私權、促進家庭和睦、促進社會和諧的中國模式的民事法律規(guī)則。

2.注重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本土化

市民社會是一個流動的社會,人口流動是我們當下社會的時代特征,我們的民事規(guī)則必須符合時代的特征,必須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但是,我們也必須清楚地知道,流動的人口本身就是傳統(tǒng)文化、風俗習慣浸潤的產(chǎn)物。作為規(guī)范他們民事行為的法律規(guī)則必須與他們的思維、行為方式相一致,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民間習俗的要求,在制定民法典的過程中應當改變純粹依靠專家立法的方式,進行必要的民俗調查,將合理的善良風俗納入民事法律規(guī)則立法的考慮范圍。尊重傳統(tǒng)的民法才能為社會所接受,須知“民法乃一個民族善良風俗的凝結”。

3.注重民事法律適用過程中法律與道德的一致性

依法治國乃是當今社會主流的治理模式,但須知法律只是社會治理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法律是道德的最低底線”。民事法律的適用不能僅僅以合乎法律規(guī)范為唯一目標,而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公共道德的價值標準。2001年發(fā)生于四川瀘州區(qū)的全國首起二奶狀告合法妻子案的判決已經(jīng)說明合法但不合理的判決將會失去其社會認同、合情合理合法的判決能方能為社會所接受。當然我們不能學習古人因情曲法,但傳統(tǒng)司法的情理法統(tǒng)一應當成為今天我們司法界的的最高追求目標,唯有如此,法律才有生命力,法院才能真正成為公民權利救濟的最后場所。

4.注重本民族民事法律理論研究

共同的現(xiàn)代性決定了我們的民事法律理論可以借鑒西方民事法律理論,但社會生活的民族性、地域性決定了我們不能照搬西方民事法律理論,必須改變將西方經(jīng)典理論教條化的傾向,加強本民族的民事法律思想和理論研究,努力發(fā)掘反映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的民事法律思想,構建中國特色的民法思想與民法理論,實現(xiàn)先進性與民族性的有機結合,須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總之,我們應該以批判的態(tài)度對待傳統(tǒng)民事法律規(guī)則的情理觀,既不能繼承存在于特定時期的封建因素,也不能將凝結于其中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積極成果束之高閣,而應當借鑒古人注重法律規(guī)則與道德倫理有機結合的做法,在堅持民事法律規(guī)則世俗化、本土化、民族化的同時,弘揚其中的公允與誠信精神,建構體現(xiàn)時代要求的充滿人情味的中國民法典。同時在民事審判過程中注重判決結果的合法性與公共道德要求的和諧統(tǒng)一,以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充分維護法律的權威。

注釋:

① 《孟子·告子》。

② 《孟子·騰文公》。

③ 《大明律集解附例·進明律表》。

④ 《宋會要輯稿·刑法之四一》。

⑤ 《明太祖寶訓·卷一·論治道》。

⑥ (明)姚思仁:《大明律附例注解·卷首〈舒化﹒重修問刑條例題稿〉》,明萬歷刻本。

⑦ 《清實錄》(雍正朝,卷八一)。

⑧ 康熙五十九年程觀生出佃皮契。

⑨ 《清朝巴縣檔案資料會編·交易》。

[1] 馬小紅. 中國法律思想史十講[M] .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馬小紅. 禮與法:法的歷史連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 何勤華,陳靈海.法律、社會與思想[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4] 張晉藩. 中國法律的傳統(tǒng)與近代轉型[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5] 金尚理. 禮宜樂和的文化理想[M] . 成都:巴蜀書社,2002.

[6] [法] 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 .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7] 鄭小光. 徽商的經(jīng)營文化[J]. 企業(yè)文化,2010,2.

[8] [美] 黃宗智. 民間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M]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9] 張晉藩. 清代民法綜論[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8.

[10] 卞利.國家與社會的沖突和整合[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8.

[11] 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下)[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12] 阿風. 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M]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3] 李顯冬. 從《大清律例》到《民國民法典》的轉型[M] .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

[14] 梁治平. 尋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諧——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研究[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

[15] 馮玉軍. 衙門里這些事[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6] 徐忠明. 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M] . 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17] 鄧勇. 試論中華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歷史運行[M] .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8] 張中秋. 原理及其意義——探索中國法律文化之道[M] .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19] 王利明. 我國民法典應當弘揚人的全面發(fā)展價值[J] .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3.

OntheReasonableViewintheTraditionalCivilLawOfChinaandtheContemporaryValue

GuWen-bin

(Literature and Law Schoo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chang Jiangxi 330013)

The view contenting the justice of nature and the human reason influenced civil legal rul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established the high standards and the minimum bottom line of the traditional civil law.It based on the Confucian thought to Confucianism, by the fair, honest, and custom principle for forms, passsing through in the ancient society civil legislation judicial enforcement system in all its aspects. Justice and law of the harmony has been the goal of the ancient feudal official, and was the civil behavior criterion of the people, and constructed the unique human society of ancient China. In the process constructing the civil code of China , we should treat the traditional reasonable view by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take its reasonable factors such as secular, 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rights and the obligations in order to make the civil code of China the harmony of traditional and modern.

reasonable view;value;traditional civil law

1002—6274(2012)06—026—06

DF092

A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2012年度研究生科學研究基金項目《中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情理理念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2XNH014)的階段性成果。

顧文斌(1968-),男,江蘇海安人,東華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學、法律史。

(責任編輯:黃春燕)

猜你喜歡
民事法律情理天理
事實與情感——儒家“情理合一”思想的再認識
論無效民事法律行為轉換與解釋、補正、確認和部分無效的關系
情理之外
王陽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與朱熹理欲論之比較*
致新敏隊長
我國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若干問題探析
主持人語:情理與法律
民法總則規(guī)定的虛假民事法律行為的法律適用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網(wǎng)絡虛擬財產(chǎn)民事法律保護的可行性研究
苍南县| 林周县| 江永县| 荔浦县| 徐州市| 营山县| 邯郸市| 东源县| 和林格尔县| 图们市| 南和县| 庆云县| 天津市| 六安市| 绵竹市| 彝良县| 乌鲁木齐市| 同江市| 龙岩市| 新干县| 光泽县| 仙居县| 库尔勒市| 措勤县| 弋阳县| 丰台区| 伊宁县| 神农架林区| 漠河县| 弥渡县| 柘荣县| 临夏县| 临朐县| 新化县| 寻甸| 井冈山市| 喜德县| 阜康市| 石渠县| 利川市|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