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郁廷 史姍姍
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將人類文化傳遞和交流的方式劃分為三種類型:“前喻文化”——晚輩向長輩學習的文化類型,“并喻文化”——同輩人之間相互學習的文化類型,“后喻文化”——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的文化類型。這三種文化類型分別具有不同的傳喻主體,即“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當今社會“三喻文化”的交織并存,不僅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社會文化背景,而且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展現出新的特點及發(fā)展意義。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及其優(yōu)勢互補,對于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結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教育合力,無疑十分重要。
在“三喻文化”視域下,根據思想政治教育代際關系與教育關系結合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劃分為“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三者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維主體。
在“前喻文化”中,長輩向晚輩進行文化傳喻,教育信息由長輩流向晚輩,長輩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與承擔者,擔任教育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也是這樣,都是由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對晚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長輩來擔當。
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正式、最經常的主體,往往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主導作用。有一位教育家認為:“教育是年長的幾代人對社會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幾代人所施加的影響。其目的在于,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狀況都得到某些激勵與發(fā)展,以適應整個社會在總體上對兒童的要求,并適應兒童將來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的要求。”①轉引自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9頁。在家庭與社會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憑借其在代際關系中所處的“先行者”位置,不僅是后輩的培育者,還是后輩的“引路人”,通過向后代傳喻社會規(guī)范、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結合人生閱歷與生活經驗,引導青少年發(fā)展和形成符合社會要求和導向的思想與行為。在學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往往具有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特點,專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托職業(yè)系統(tǒng)所提供的平臺和資源,能夠使教育經?;?、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從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正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的工作積淀上,教育對象的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得到提升和開發(fā),能動性得到增強,社會化進程得到推動和發(fā)展。由教育規(guī)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殊性決定,“前喻式”教育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主要方式,前喻主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最一般的形態(tài)。
并喻文化是同輩人之間相互學習的文化傳喻方式,由同輩人相互進行文化交流和傳遞,特別是由同輩人中的先進者向后進者進行文化的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的“并喻主體”,即處于平行關系的同輩、同事、同學之間互相傳喻文化,互相教育啟發(fā),互相啟迪思想的主體。
不同的年代給出生、生活于這些年代的人們均打有不同的時代印記。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社會的加速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精神生活環(huán)境往往在一定時期甚至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親歷這些有不同階段變化的人們留下了所經歷階段的“專屬記憶”。近年來,人們依據出生年代來劃分群體,創(chuàng)造出諸如“70后”、“80后”、“90后”等群體稱謂,而同代人之間也往往彼此互動與觀照,尋找群體的共同特征和形成“群體歸屬感”,分享共同的記憶,交流各自的經驗,向成功的同代人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長輩所傳授的知識經驗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現時代的新情況、新變化,某些內容還亟待革新和調整。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人們必須向現實學習,向處于同樣環(huán)境中取得成功的同儕學習。在并喻教育中,長輩不再是智慧的象征、行為的唯一典范,其作為楷模的權威隨著新時代的發(fā)展腳步和新事物的層出不窮而飽受沖擊、漸趨消解,人們不再一成不變地效仿長輩的言行,父母將教育子女的權力部分地讓渡出去,希望孩子們向優(yōu)秀的同齡伙伴學習。
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體”的群體歸屬性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容易產生情感共鳴,對同輩人產生較強的示范效應和激勵作用,推動同輩人之間的互相學習、比較和競爭。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由上而下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縱向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體”則是在同輩之間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橫向傳遞、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同輩之間的互動與提高,是引導同輩人進行自我教育的積極力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體。
后喻文化是晚輩將文化知識傳遞給長輩的文化傳喻類型,教育信息由晚輩流向長輩。思想政治教育的“后喻主體”,往往由對長輩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晚輩來擔當,他們既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促進自身的社會化,又要推動長輩這些原有的教育者在新的條件下受到新的教育,從而促使長輩在適應社會發(fā)展新的需要和趨勢的過程中實現再社會化。
信息化時代對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式以及教育者素質構成了全面挑戰(zhàn)。新事物大量涌現,新信息爆炸式增長,獲取信息的渠道日益現代化、多樣化、個性化,形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能力、容量和結構的差異,即所謂“信息差”。一般來說,老一輩由于年齡、生理、經驗和習慣的限制,學習、探索、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興趣、悟性和能力下降,往往落后于年輕人。同時,信息時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拓展了人們生存的時空領域,網絡建構的虛擬世界日益贏得廣大青年的青睞,他們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思想方式與網絡融為一體,密不可分,他們的成長和發(fā)展受到網絡的影響巨大而深刻,甚至可稱為互聯(lián)網中“成長起來的一代”。而與之相較,老一輩對網絡方式、網絡信息、網絡資源的學習、開發(fā)和利用能力遠遠不如年輕人。
盡管可能在認知、實踐和經驗層面上與“前喻主體”相比仍存在差距,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也具有自身的各種優(yōu)勢:(1)“思維優(yōu)勢”,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沒有思想包袱、沒有思維定勢,求知欲旺盛,思想活躍,能夠敏銳地覺察身邊的新事物,對新變化具有更強的適應性。(2)“后發(fā)優(yōu)勢”,隨著社會的進步,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擁有越來越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有更多先進、便捷的學習手段、學習工具可資利用,在掌握新技能、獲取新知識方面,也擁有更高的效率。費孝通先生說:“牛頓花了一生才發(fā)明的物理定律,現在的大學生一星期就學會了?!雹儋M孝通:《美國與美國人》,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第85頁。這一概括也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后發(fā)優(yōu)勢的生動詮釋。(3)“發(fā)展優(yōu)勢”,站在當下看未來,人們雖然無法把握未來的確切面貌,但卻能肯定一點,即,未來必定不會是過去的重復。米德在論述“三喻文化”思想之時,將重點放在了“后喻文化”的闡發(fā)上。可以說,“后喻文化”是米德對整個人類文明史進行觀察后得出的對人類文化傳遞方式發(fā)展趨向的揭示與確認。她把無比的信任投給青年,肯定了青年對于文化傳喻的意義,熱情地謳歌了青年在創(chuàng)造未來中的作用,她呼吁人們重視“后喻文化”,讓過去成為營造未來的有效工具而不是歷史的枷鎖,通過代表未來的年輕一代推動長輩走向未來?!爸挥型ㄟ^年輕一代的直接參與,利用他們廣博而新穎的知識,我們才能夠建立一個富于生命力的未來。”②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8頁??梢哉f,米德“三喻文化”思想是一部響亮的青年宣言,號召人們去贏得青年,贏得未來。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是代表未來的新一代,是人類文明的延續(xù)者和創(chuàng)造者。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建設國家的重任遲早要傳交給青年一代。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的存在是思想政治教育富有生命力、具有發(fā)展性的重要標志。
在“三喻文化”視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呈現出多維性、相對性、差異性、復雜性和發(fā)展性的特點。
從“三喻文化”視域觀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其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多維性。這種多維性,一是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構成的多維性。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始終居于信息高勢位,向居于信息低勢位的客體傳輸教育信息,施加思想影響。在“三喻文化”交織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前喻”、“并喻”、“后喻”現象并存,長輩、同輩、晚輩都可以占據信息高勢位,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也就是說,構成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既有“前喻主體”,又有“并喻主體”,還有“后喻主體”。思想政治教育前喻、并喻和后喻三種主體的存在,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遞由單一路向發(fā)展為三重路向,即長輩傳喻晚輩的“前喻路向”、同輩傳喻同輩的“并喻路向”以及晚輩傳喻長輩的“后喻路向”。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構成的多維主體,使得教育形式靈活多樣,教育關系生動活潑,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機活力。二是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重角色。在“三喻文化”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僅體現為“多維主體”,而且體現為“主體多維”?!岸嗑S主體”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前喻”、“并喻”和“后喻”等多種不同的主體,“主體多維”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同一主體可以扮演多重角色,履行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職能。在豐富的社會關系中和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可能擔當多個思想政治教育關系的主體,成為“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的集合,既能作為“前喻主體”對晚輩進行教育引導,又能作為“后喻主體”對比自己更年長的長輩進行曉喻啟發(fā),還能作為“并喻主體”在同輩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和溝通,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平行互動關系。這一情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多維性的體現。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者、承擔者和實施者,這一點是絕對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擔者、組織者和實施者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變化的,這一點又說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相對性。在“三喻文化”視域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相對性顯得尤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角色不斷變化,地位相互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當他對晚輩履行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時,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當他對晚輩不能履行組織、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能時,就會喪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屬性和地位,而當他被晚輩所啟發(fā)教育時,就會轉變成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的“前喻客體”。年長者不一定自然而然地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鍵看他是否能履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職能。同樣,思想政治教育的“后喻主體”,也不能因其年齡、知識或技術上的優(yōu)勢,自然而然地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只有當他把年齡、知識或技術上的優(yōu)勢用來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并自覺地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職能,將這些信息自覺地傳喻給前輩時,才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否則就只能始終是被“前喻主體”教育、引導的“后喻客體”。因此,無論是“前喻主體”、“并喻主體”還是“后喻主體”,每一種主體都不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而是會隨著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實施職能時的具體情況而發(fā)生相應變化,因而“三喻文化”視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相對性。
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盡管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都充當“主體”一角,但因三者在年資、知識構成、經歷經驗、成長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三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及其發(fā)揮水平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一點也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所占據的信息高勢位只能分別存在于不同的領域,他們所傳遞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必然是各有側重、差別明顯。就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三者自身來講,每一類主體因其知識水平、實踐能力、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方面的不同,也必然會使得三者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在內容結構、方式選擇和水平發(fā)揮上具有差異性。一般來說,長輩由于具有豐富的閱歷、經驗和對歷史傳統(tǒng)的了解,往往更擅長于傳統(tǒng)和傳承的教育;同輩由于共同的經歷、感受和情感,往往更擅長于平等的交流、溝通、互動與競爭,相互啟發(fā)與幫助;后輩或青年對新事物、新信息、新動向特別敏感,眼光投向未來,往往更擅長于探索的啟迪和創(chuàng)新的教育。可以說,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獲取和運用差別的存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方式的多樣化,為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提供了充當主體的機會。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體的優(yōu)勢和差別,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主體的優(yōu)勢互補創(chuàng)造了條件。
當代社會,人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具有豐富、復雜,這一點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復雜關系?!叭魑幕苯豢椀臅r代,人們對于代際關系的認識和處理不同,將會對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地位的體認與作用的發(fā)揮產生不同的影響。由“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來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既是對傳統(tǒng)代際關系的打破和挑戰(zhàn),又是對傳統(tǒng)代際關系的彌補與超越。代際關系與教育關系相互交纏、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如果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便會使得代際沖突阻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維發(fā)展,年輕一代抵制老一輩的教誨,老一輩質疑年青人的能力,代際間、同輩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和必要的相互信任,從而影響教育效果。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各具形態(tài)、各有優(yōu)勢、各顯價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并喻”、“后喻”活動往往交織并存,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事制宜而突出某一主體形態(tài)或者實現多維主體的合理并用,在其組合方式方法上也體現著復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后喻主體”的實際承擔者都是人,由于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不可能盡善盡美,因而其所充當的主體不具有天生的“主體完美性”,都存在著一定的發(fā)展空間。“三喻文化”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時空兩方面的發(fā)展性。首先,在空間上,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具有三種發(fā)展向度,不能將主體限囿在“前喻”、“并喻”或“后喻”中的單一發(fā)展領域中,應該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三種形態(tài)——“前喻主體”、“并喻主體”與“后喻主體”的多維轉化與優(yōu)化組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維發(fā)展空間。其次,在時間上,不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以何種形態(tài)出現,作為個體來講,都處于其自身生命發(fā)展的某一階段,都處于生命的有限與信息和教育的無限的矛盾之中。孟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思想政治教育知識和信息的獲取與運用是無止境的,在學習型社會,這一點顯得尤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若不確立終身學習的目標,不斷汲取新知,掌握新知,運用新知,則會因知識的枯竭與信息的落后而失去傳喻價值,阻礙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自身的發(fā)展,更阻礙教育對象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適應學習型社會的發(fā)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需要,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其他主體學習,向教育對象學習,不斷增強“三喻文化”視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發(fā)展能力。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和現代系統(tǒng)論,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當部分實現有序、優(yōu)化組合時,就會形成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力量。在“三喻文化”視域中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可以發(fā)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處于代際關系與教育關系的不同交集點上,各具不同的優(yōu)勢,也各有自身的不足,三者若不能有機結合和相互協(xié)調,則可能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互補和整體效應的發(fā)揮。因此,通過“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相互關系的合理調適與優(yōu)勢互補,構建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優(yōu)勢的生成,必須以尊重多維主體的地位為基礎。首先,必須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現實構成。在“三喻文化”交織的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并喻”、“后喻”方式都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承擔者不僅可以是“前喻主體”,也可以是“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承認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存在,實際上是對開放、平等、互動教育理念的堅持。其次,必須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存在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要形態(tài),其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不能忽視“并喻主體”、“后喻主體”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們在一定意義上是“前喻主體”的必要補充。否認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體”、“后喻主體”的存在,實質上是不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多樣性、差異性和互補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各有內在規(guī)定性和現實合理性,各有各的主體優(yōu)勢和存在價值。因此,必須給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合理的定位,承認其存在的價值、各自的優(yōu)勢和應有的地位,“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要相互尊重、體認和肯定各自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為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創(chuàng)造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離不開學習型社會中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生成性學習和主體素質的提升。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更新步伐加快、周期縮短,各種信息急劇增長,拓寬了人們的視域及活動空間,同時,也會形成不同人群間的分野。造成這種分野的標準是人們對待新知態(tài)度和適應社會變化的能力,簡單的說,即人們在信息時代是否以“學習”作為其生存方式。將不斷學習作為生活方式和發(fā)展方式的人,擁有不斷拓展的視域和空間,從而不僅為自身的發(fā)展提供更多的機遇,也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和現實的可能。而對學習淺嘗輒止的人來說,則只能生存在生活的狹小空間和封閉的信息空間,難以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無法參與到新的社會實踐之中,無法享受到社會發(fā)展的成果,無法更新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自然也難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當代社會,停止學習,便是選擇了被淘汰?!叭魑幕币曈蛑械乃枷胝谓逃嗑S主體,不僅是一個生理、時間、年資上的概念,而主要是學習、運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概念,是一個學習概念。韓愈在《師說》中講到,“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北说谩なゼ仓赋觯骸罢嬲膶W習會觸及做人的意義這個核心問題。通過學習我們得以再造我們自身;通過學習我們開發(fā)自身能力,去做以前不能做的事;通過學習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我們與世界的關聯(lián);通過學習我們拓展我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自己成為生命的成長和生發(fā)過程的一部分?!彼麖娬{,在學習型組織中,必須注重“增強我們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習”,即“生成性學習”①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 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踐》,中信出版社2009年,第15頁。只有注重增強持續(xù)開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的“生成性學習”,才能有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一定的主體通過一定的教育途徑和手段使教育內容作用于教育對象,實現教育內容對象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總是相對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而言的,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客體的區(qū)別是相對明確的,角色是相對明晰的,地位是相對固定的。但事物并非一成不變的,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處于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的主體和客體的角色、地位和職能也是不斷流動和變化的。因此,在某一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是教育主體,在另一種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中則可能成為教育對象;在此種關系中是前喻主體,在彼種關系中則可能成為并喻主體或者后喻主體;同時,不同個體間存在著復雜的聯(lián)系與互動。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互動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方面,就個體自身來說,在不同教育情景中擔當不同維度主體的體驗集于一身。因此,要通過個體自身的反思、消化,對不同身份的轉換過程進行適當總結,對主體的角色體驗和差異進行反思,從而完成多維主體于個體自身的流動與轉換。另一方面,就教育交往活動來說,還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之間的交流碰撞、相互啟發(fā),協(xié)調共進,特別是一定條件下“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的角色轉換,暢通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轉換路徑,在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角色流動和轉換中,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教育體驗,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角色資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教育能力,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教育優(yōu)勢。
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各有其自身優(yōu)勢,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生成,就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協(xié)調整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優(yōu)勢互補。從“三喻文化”視域來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喻主體”、“并喻主體”和“后喻主體”擁有不同的教育資源和優(yōu)勢。例如,在總結歷史經驗、傳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時,應著力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前喻主體”的優(yōu)勢,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承性、準確度和權威性,保證教育對象特別是青年學生思想、行為發(fā)展的正確方向。而同一群體的教育情境中,如在學生黨支部活動、課堂討論、小組互助等活動中,來自同齡人的榜樣示范與激勵帶動作用比單純的前喻說教和灌輸更有感染力。因此,培養(yǎng)獻身精神、競爭精神和團隊精神,尤需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并喻主體”的作用。在當代社會發(fā)展中,在傳喻思想政治教育新內容與發(fā)現新方式、方法上,在培養(yǎng)青年一代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促進整個社會成員的思想解放和觀念變革上,則更應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后喻主體”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根據教育的特定情境的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選擇最佳教育主體,實現最佳教育組合,以揚長避短,優(yōu)勢互補,才能克服思想政治教育單一主體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切實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多維主體的教育合力和整體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