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生死場》“自然”網(wǎng)絡中的群體生命形態(tài)

2012-03-28 15:42:51王桂青姚若冰
東岳論叢 2012年9期
關鍵詞:生死場蕭紅生命

王桂青,姚若冰

(1.上海金融學院 人文藝術系,上海 201209;2.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人文與國際交流學院,上海 201209)

多年來在有關蕭紅《生死場》“眾聲喧嘩”的闡釋中,除了流傳甚廣的抗日的民族國家的解讀之外,活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啟蒙主義批評也一直占據(jù)話語優(yōu)勢??梢哉f錢理群發(fā)表于1982年第1期《十月》的《“改造民族靈魂”的文學》一文為從啟蒙主義視角研究蕭紅的創(chuàng)作開辟了思路。該文雖未專門論述《生死場》,但強調了蕭紅小說和魯迅小說改造國民靈魂的精神性繼承關系,認為“魯迅正是從‘改造國民靈魂’這個角度充分肯定了蕭紅創(chuàng)作的思想和文學價值”。此后論者們多從“改造國民靈魂”的角度出發(fā),挖掘蕭紅《生死場》的創(chuàng)作中與魯迅的精神關聯(lián),從而視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農民生命形態(tài)為“動物性”的愚昧麻木狀態(tài)予以全盤否定。影響力頗大的有孟悅、戴錦華研究現(xiàn)代女性文學的專著《浮出歷史地表》,往往被看做女性主義批評的發(fā)軔之作。該書為蕭紅專辟一章,將啟蒙主義和女性主義相結合,給蕭紅研究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但其對《生死場》首先是啟蒙主義的解讀,認為小說“超越了30年代農村小說的表現(xiàn)視域,她寫的是歷史,是我們民族歷史的性格和命運,是我們民族大多數(shù)人眾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自然——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慘敗和悲劇。這一悲劇來自一個由外來民族入侵帶來的世界性的視域?!蓖瑫r,她們還看到“《生死場》另一個引人注目之點在于是繼魯迅之后延續(xù)了對國民心態(tài)的開掘”,《生死場》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對歷史的思索,對國民靈魂的批判”①。的確,蕭紅在1936年獨居日本時期曾說過“中國人的靈魂在全世界中說起來,就是病態(tài)的靈魂”,“中國人有一種民族的病態(tài)”②此類的話,抗戰(zhàn)時期也說過“現(xiàn)在或者過去,作家的寫作的出發(fā)點是對著人類的愚昧”③。然而,在我看來,這是她1934年11月結識魯迅以后才逐漸發(fā)生的變化。直到創(chuàng)作的后期,如《呼蘭河傳》、《馬伯樂》,蕭紅才真正有意識地作為魯迅精神的繼承人,自覺地肩負起“改造國民靈魂”的重任,深入地剖析批判病態(tài)、愚昧的民族文化心理,反思阻礙民族進步的精神痼疾,真正成為魯迅精神血緣上的“女兒”。但如果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她1934年9月完成的早期之作《生死場》,總有一些偏頗。實際上,蕭紅在寫《生死場》時,雖未回避揭示農民的愚昧、麻木,但這并不是她的主要關注點,也沒有成為她自覺的追求,更不像魯迅那樣把批判國民靈魂“意識形態(tài)化”。在《生死場》中,她主要關注的是“自然”背景中原生態(tài)的農民生活,對“自然”網(wǎng)絡中農民的“動物性”生存現(xiàn)狀懷有某種程度的認同和同情性理解,同時思考人的生命價值以及生與死的哲理,對人的生命意識、主體意識的淪落現(xiàn)象進行反思和追根溯源。

生活在這里的鄉(xiāng)民們,基本上還處于農業(yè)文明時期,固守著“靠天吃飯”的傳統(tǒng)信念。他們是自然之子,作為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他們生于土地,長于土地,“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yǎng)出畜類”④。他們和自然和土地相互依存,有著密切的關系和深摯的情感。小說一開始就是一幅盛夏時節(jié)的田園風光圖,在和諧的自然風景中,二里半和他的兒子羅圈腿在尋找走失了的山羊。他們執(zhí)著地熱愛生活、熱愛自然、和自然水乳交融在一起。“每日二里半走在楊樹下,總是聽一聽楊樹的葉子怎樣響;看一看楊樹的葉子怎樣擺動?楊樹每天這樣……他也每天停腳”⑤。作為農民,他們以土地為生,土地為本,辛勤勞作在土地上,深信種麥是正道,是“發(fā)財之道”,雖然他們從來沒有因此而“發(fā)財”。他們對自然界的生命有著質樸的、超乎尋常的、讓人感動的愛。讀過《生死場》的人,恐怕誰也難以忘懷農人對于牲畜的近乎宗教般的感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然是所有生命的給予者和創(chuàng)造者,自然是人類的“衣食父母”,是自然在養(yǎng)育著人類,為了人類能更好地生存,人類應該積極地順應自然,合理地改造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征服統(tǒng)治和掠奪自然?!渡缊觥分械娜藗儚膩頉]有征服自然的欲望,他們連這樣想都不會想。他們對自然的歸順和頂禮膜拜,并非出于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意識”,他們連生存都難以維持,決達不到那種境界。但他們出于生存的需要,樸素地感知到了自然界有形生命的價值,看到了土地和牲畜的價值,他們珍愛它們,和它們休戚與共、同病相憐。不可否認,他們是出于一種生存的功利目的。當今世界,人們的“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呼吁和行動,不也是出于一種功利目的,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嗎?只是我們?yōu)榱颂岣呱尜|量,而他們只是為了維持最低微的生存而已。但他們對于自然、牲畜的熱愛從某種程度上又是超乎功利的,是一種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表現(xiàn)。當二里半為了把心愛的山羊從祭壇上救下,使它免于一死,顛簸著他的瘸腿,心急火燎地去尋找來了一只公雞作“替罪羊”時,當他的妻兒被日本人所殺,他被“逼上梁山”,義無返顧地尋找抗日隊伍時,他終于沒有用菜刀殺死那已經老而無用的山羊。我們有什么理由說他自私、保守、落后?說他心里只有山羊?相反我深深地為之震撼,感受到了他菩薩一般的心腸,由衷地升起了對這個樸實農民的尊敬。

小說中有很多地方寫了農民對于土地和牲畜的深厚感情。比如第三章“老馬走進屠場”中一段描寫,將王婆由老馬老之將死而產生的身世悲涼之感、悲愴之情寫得感人至深。而有些論者對此卻大惑不解,甚至加以指責,說這里的農民對土地、牲畜的熱愛是一種“變態(tài)”,是人的感情的扭曲,因為他們把莊稼、牲畜看得比人重要,他們“漠視”了人的生命云云⑥,對此我不以為然。首先,這些論者是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看問題,認為只有人類是萬物之靈,只有人的生命才是生命的最高級的形式,自然界的其它非人的生命都是低于人類的客體,而沒有認識到自然界“非人”的生命也都有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需要珍愛和保護,尊重和同情自然界所有生命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xiàn)。其次,他們沒有歷史性地把人物放在具體的生存環(huán)境中思考:為什么《生死場》中的農民對動物的感情好像超過了對人的感情?這不是一句“漠視生命”可以簡單地解釋清楚的。首先他們并沒有“漠視”人的生命,每當麥收時節(jié)王婆都要講述三歲的女兒碰死在鐵犁上的故事,因為那是隱藏在她心底的永遠的痛,幾十年了都揮之不去,每到這時,這些創(chuàng)痛就要浮現(xiàn)出來,她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女兒慘死的情景,她只有向別人訴說。在這里,訴說成為一種宣泄,成為緩解創(chuàng)痛的途徑。生存是殘酷的,女兒的鮮血滋潤了麥田,女兒的生命換來了小麥的豐收,這代價之大使她難以承受。所以豐收并不能給她帶來任何寬慰,她從此也不把麥??粗亍K⒎氰F石心腸,并沒有“完全麻木”。

其次,如果退一步說他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xiàn)出對人的生命價值“漠視”的話,那么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根源就是貧困。

關于什么是貧困,安東尼·吉登斯在《社會學》中將貧困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他這樣解釋絕對貧困:“絕對貧困的概念以生存觀念為基礎,指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存在而必須滿足的基本條件。缺少維持人類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例如充足的食物、住房以及衣服的人就生活在貧困之中。絕對貧困的概念被視為是普遍適用的。人們認為所有年齡和體格相同的人,無論生活在什么地方,人類生存的標準應該是一樣的。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如果他(她)的生活低于這個普遍標準的話,就可以說是生活在貧困之中”⑦。按照這個觀點,《生死場》中的人們的確是生活在“絕對貧困”、極端貧困之中。他們經常是食不果腹,掙扎在饑餓線上。土地上辛苦的勞作和產出不能維持他們的生活,農民已經將地里產出的糧食或蔬菜拉到城里去賣錢。小說在第一章“麥場”就寫到趙三感到養(yǎng)牛和種地之不足,必須到城里去發(fā)展。他漸漸不注意麥子,每日進城,夢想著另一樁有望的事業(yè)。而這種時候,地主還要加地租,他和李青山等人想發(fā)起“鐮刀會”進行抵抗,但中途失敗,他家的青牛賣了,無法種地,他只得編雞籠去賣??蛇@只是暫時的緩解,最終還是擺脫不了貧困。小說還寫到,“五月節(jié)”到了,由于米價跌落,賣的錢不夠還債,成業(yè)家連一斤面粉也買不起。在東北嚴寒的冬季里,孩子們飽受摧殘。生了病無錢醫(yī)治,任其惡化,等待著死亡的來臨。孩子死了,只是隨便地用草捆起來,扔到亂墳崗任野狗撕扯。嚴酷的生存條件使他們連維持最基本的溫飽的生理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精神世界的荒蕪和殘缺便成為必然。他們脾氣粗暴,行為只受自然本能的支配,好像不經過大腦思考,甚至連作為人的本能的舐犢之情都淪落了。像殘忍的成業(yè)在暴怒之中把剛滿月女兒小金枝摔死的事不過是一個極端個案,而母親們對孩子的暴虐行為似乎已成為家常便飯,如金枝的母親對不慎毀壞菜棵的女兒狠命廝打。

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按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五類的著名理論,《生死場》的鄉(xiāng)民們連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都不能滿足,他們時刻掙扎在死亡線上,所以就會把能夠保障他們活命的東西如糧食、蔬菜、牲畜看得比人自身的生命都重要,甚至有時做出不合乎人性的事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所以蕭紅并非一味地指責和批評她的鄉(xiāng)民們,她對后者一味聽從“自然”而導致的艱難生存境遇表示出某種同情性理解、對一些看似不合常理的行為也包含了某種體恤。

生活在自然懷抱中的農民敬畏自然、依附自然,歸順自然,然而自然并非因此而表現(xiàn)出“友好的”姿態(tài),它不僅將貧窮“賜”于他們,還時常露出猙獰的面目,對人類施暴。在反復讀解文本時,我經常詫異于小說何以在和諧的田園風光描寫中經常突兀地出現(xiàn)一些極不和諧的場面。如第一章“麥場”在一片豐收景象中卻插入了王婆關于女兒之死的血淋淋的慘不忍睹的回憶,第六章“刑罰的日子”,一開始是春日融融、萬物蓬勃生長的景象,“但這抒情式的田舍風光很快就被村中的一個年輕產婦的慘叫驚破”,“這些片段美的地方卻給那種種殘酷和無知導致的丑惡所掩蓋”⑧。小說到處充斥著鮮血,如女人生育的慘狀,絕癥、傳染病、自盡、意外原因導致的可怖的死亡,還有那尸骨累累、野狗出沒、令人駭然的亂墳崗子等恐怖場面也比比皆是。茅盾說讀《呼蘭河傳》“開始讀時有輕松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⑨。而讀《生死場》時不僅心情會越來越沉重,而且還伴隨著生理上的惡心?,F(xiàn)代文學史上恐怕還沒有一位作家的筆下會這樣毫不留情地將自然狀態(tài)的“生”之可怕、“死”之可怖書寫得這樣淋漓盡致、慘不忍睹。蕭紅對讀者很“殘忍無情”。然而她為什么將生與死的場面寫得這樣丑陋、讓讀者不堪忍受呢?這些讓人渾身不舒服的、靈魂顫抖的場面,穿透了人與自然和諧的表面,使得剛讀小說時萌生的那一點兒“詩意”馬上就煙消云散,蕩然無存了。蕭紅雖年紀輕輕,然而也許歷經人生苦難和不幸的遭遇使得她特別敏銳,對人生殘酷和丑惡的感受特別深刻,筆法也特別犀利“無情”吧?也許她的本意正是要透過這些讓人極不舒服的描寫來展示自然力量的強大、自然本身對人的殘酷和生與死的哲理吧。在人的生命歷程中,“生”和“死”都是自然現(xiàn)象,形影不離。生命從誕生起就充滿了苦難艱險,生是死的冒險,死是生的必然,生連著死,死連著生,生與死近在咫尺。生命是何其脆弱,活著是那樣地不容易,想活下去的人偏偏活不成。王婆的女兒坐在草堆上會被鐵犁碰死;打魚村最美麗的、溫柔多情的月英竟會得了頑癥,身體成為蛆蟲的巢穴,死得那樣遭罪;好端端的人會接二連三地在莫名其妙的瘟疫和傳染病中喪生。生命又是何其頑強,有時死也變得那樣地艱難,不想茍全性命的王婆偏又死不了。生命又是何其渺小,人怎能對抗自然給安排的生老病死?誰能夠主宰自己的生,誰又能選擇自己的死?誰又能超出生死大限?

然而蕭紅并非玄妙地、抽象地闡發(fā)生命的哲理,而是把人還原為一種自然狀態(tài)的“生”與“死”,具體化為“生殖”和“死亡”,在這些“生殖”與“死亡”場景描寫中深切體驗著人生、感悟著人生,將人類的生命意識、主體意識在自然暴虐下的萎縮、淪落狀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將人類生命的荒誕意味、悲涼意味展示給我們。在“刑罰的日子”一章里,蕭紅像一個電影藝術家,以蒙太奇的手法將人類的生殖活動和動物的自然繁衍平行組接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的畫面,沖擊著我們的視覺,在具有強烈隱喻性的畫面中,它將人的繁衍生息完全被動地聽命于自然,動物般的、無意識的、盲目的生存狀態(tài)和生命形態(tài)逼真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使我們看到這種生命狀態(tài)的毫無意義和價值。在這里,“生存并不是樂趣、感受生命并熱愛生命,或有所希冀,生命只是存在。生命并不是為了‘廣子孫’的天倫之樂或生產勞動力的現(xiàn)實之需,生育甚至不是為了種族延續(xù)——后代們可以被隨意摔死。生命——不是一兩個人的生命而是這片鄉(xiāng)村中的群體生命——失去了任何意義,即使是其最初的,最原始的目的也已然失落或退化。”○10而這些在自然的“生死場”的網(wǎng)絡中掙扎的人們只會聽從自然的擺布,任生死泛濫,任天災人禍橫行,任貧窮纏繞一生。他們生得頻繁,死得潦草;他們只是卑微地、機械地“活著”而已。他們的生存純粹變成了一種形式,而被抽空了內容。他們沒有思想,不會去思考追問生命的價值和限度,生存的目的和意義,他們活著,但沒有了靈魂和生命的活力,如同死了一般。然而,他們并非沒有痛覺完全死滅,也非滿足現(xiàn)狀,他們分明感覺到了生命的苦難,生存的艱難,命運的不公。然而在相伴一生的自然所“賦予”的不和諧和貧困生活中,他們的生命主體意識淡漠了。他們辛苦勞累一世、忙碌掙扎一生,最終不過是走進屠場,任人宰割,不過是在亂墳崗上再增加一個墳堆,成為野狗的美餐。他們被殘酷的貧困的生存壓垮了,麻木了。在痛苦的深淵里,維系著他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一日就等于一年、一年就等于一千年的生死輪回的生活。

在這沉滯的生活中,他們成為生命的軀殼,為著繼續(xù)這“暫時做穩(wěn)了奴隸的時代”而茍延殘喘。然而他們畢竟不同于閏土時代的農民了,他們不再把希望寄托于來世,寄托于香爐和燭臺,他們也不像阿Q那樣容易滿足于自己“心造的幻影”,他們想同命運抗爭,但一時還不敢反抗“自然的暴君”,他們試圖反抗“兩只腳的暴君”,想改變一下艱難的生存處境,然而為著“歷史的惰力”,為著“良心”,為著愚昧,他們剛邁開一小步而后又裹足不前,又沉入死寂的荒村中。這種狀態(tài)只有在強大的超自然的外力推動下才會改變。所以,直至外族的侵入,土地荒蕪了,大片的良田被踐踏,大量的牲畜被掠走,無數(shù)的婦女被強暴,無數(shù)的生靈被涂炭,連野狗也不敢出來逡巡時,直至他們想像蚊子一樣生活也不可得、想求生而不得、“想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候,直至他們被逼到了“死地”的時候,他們生命的“年盤”才開始轉動,他們才有了作為民族、國家主體的覺醒,才感到了人的尊嚴,于是他們鋌而走險,自發(fā)地組織起來,邁著“不健全的腿”,從自然的“生死場”突圍出來,走向抗日前線,走向同命運抗爭之路。

[注釋]

①○10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190頁,第186頁。

②蕭軍:《蕭紅書簡輯存注釋錄》,轉引自季紅真編選:《蕭蕭落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37頁。

③轉引季紅真:《蕭紅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第343頁。

④胡風:《〈生死場〉讀后記》,《蕭紅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頁。

⑤蕭紅:《生死場》,《蕭紅文集》(中短篇小說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224頁。

⑥參見王智慧:《〈生死場〉:生命荒原的赤裸展現(xiàn)》,《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呂新:《追尋生命的真義》,《浙江學刊》2001年第5期;摩羅:《〈生死場〉的文本斷裂及蕭紅的文學貢獻》,《社會科學論壇》2003第10期。

⑦[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學》,趙旭東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1-392頁。

⑧葛浩文:《蕭紅評傳》,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頁,第52頁。

⑨茅盾:《〈呼蘭河傳〉序》,《蕭紅文集》(長篇小說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頁。

猜你喜歡
生死場蕭紅生命
論蕭紅《生死場》中的苦難元素
蕭紅《生死場》版本流變及副文本探析
《蕭紅傳》
——一本能夠讓你對人生有另一種認知的書
蕭紅:不要在寂寞時做選擇
海峽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5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從 《生死場》 看蕭紅的女性生死觀
考試周刊(2016年11期)2016-03-17 04:39:06
論影像蕭紅的呈現(xiàn)與接受
電影新作(2016年1期)2016-02-27 09:17:25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蕭紅《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書寫
與蕭紅分手后
百花洲(2014年6期)2014-04-16 05:53:57
镇赉县| 乃东县| 侯马市| 翁牛特旗| 河北区| 望谟县| 云和县| 双江| 梁山县| 长阳| 延吉市| 拉孜县| 通州区| 准格尔旗| 高青县| 安阳市| 上杭县| 庆云县| 鹤峰县| 五华县| 许昌市| 建昌县| 凌海市| 尖扎县| 南宁市| 邵东县| 克山县| 威信县| 北宁市| 开远市| 云霄县| 达孜县| 乐清市| 香格里拉县| 原阳县| 开远市| 文成县| 沭阳县| 霍山县| 庐江县|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