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江南文化的精神坐標:以常熟翁氏家族為例

2012-04-01 17:28:08
東吳學術 2012年6期
關鍵詞:家族

沈 潛

歷史上的江南,大體以太湖流域為中心,涵蓋了今天的江蘇蘇州、無錫、常州,浙江杭州、嘉興、湖州以及上海市。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經濟區(qū)域,更是人文薈萃的文化鼎盛區(qū)域,素以悠久深厚的人文資源而著稱。自唐宋以來,隨著大規(guī)模開發(fā)及中國經濟重心的不斷南移,江南已成為中國經濟與文化上最為重要的一個單元。

常熟作為吳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素稱學道名邦。明清兩代,這里出現(xiàn)了許多家學淵源深厚、文化系統(tǒng)承續(xù),并為地方所認同的世家大族,如“翁龐楊季是豪門,歸言屈蔣有名聲”的民間諺語,指稱的就是著名的“八大家族”。其他如明代章氏、桑氏、周氏、徐氏、錢氏、孫氏、嚴氏,又如曾氏、瞿氏、張氏、宗氏、邵氏、毛氏、俞氏、宗氏等著姓望族。他們中大體由耕讀起家,經年累月中讀書立品,崇德做人,立身礪志,開拓進取,樂善好施,扶貧濟困,或以詩書傳家,或以藏書為業(yè),或以繪事著稱,甚至多重復合,前后相望,代有傳人,影響著一方水土的文化風尚,堪稱一個令人矚目的區(qū)域文化坐標。作為穿越漫長歷史歲月的精神傳承,文化家族張顯著江南的個性魅力,成為中華文化版圖上一道引人注目的獨特地域風景。

其中,以兩朝宰相、兩代帝師、兩位狀元、兄弟巡撫、三子公卿、四世翰林而顯赫于世的近代翁氏家族,無疑被推為了“八大家族”之首,最具瓜瓞綿綿、普被四方的雋永留傳。今天,常熟城內幽靜的翁家巷門,坐落著一座明清時期典型的江南名門望族宅第建筑群,粉墻黛瓦,連成一片,映入眼簾的是簡樸的石庫門前赫然鐫刻的“翁氏故居”門額。遵循傳統(tǒng)官紳住宅的形制,宅院設計布局規(guī)整,重門疊戶,主落居中,縱向軸線明確,分東、中、西三部分有序排列。由大門進入,沿中軸線依次為七進。一進門廳,廳內屏門上方懸有一塊龍鳳呈祥的“狀元第”真金匾,歷時近一個半世紀,仍光澤如新。二進轎廳,穿過為來客歇轎、備茶之用的三開間平屋,一方天井,花崗青石板鋪地,背面間跨門樓一座,門樓兜肚和上下枋多為磚雕裝飾,中枋嵌書“源遠流長”四字的長方形橫聯(lián),兩邊的透雕方框(江南民間俗稱“兜肚”)配以“辭親赴考”、“衣錦還鄉(xiāng)”為題材的圖案,下枋透雕一組“八鹿游春”的帶狀畫,以鹿的諧音來象征祿爵和富貴;迎面是作為接待賓客和日常議事場所的三進主廳綵衣堂,一幢面積二百三十五平方米、擁有包袱錦彩畫一百一十六幅,集雕、塑、繪于一體的明代遺構,飾有織錦紋、浮云、游龍、仙鶴、松梅等圖案,以喜上眉梢、鶴鹿松枝(送子)、蓮池鴛鴦、松鶴延年、獅子滾繡球等為內容,堪稱江南民間彩繪的代表作。雖歷經滄桑,原物已有剝蝕褪色,但雕梁畫棟,神韻生動如初,顯示出宅主當年恢宏華麗的氣象。大堂有“綵衣堂”三字匾額高懸,正中掛有一幅《富貴長春牡丹圖》,兩旁是“綿世澤莫如為善,振家聲還是讀書”的一副巨幅對聯(lián),案幾上擺放著寄寓“平靜”之義的東瓶、西鏡,清一色的紅木家具,格調典雅,與主體建筑環(huán)境和諧相稱。

與正廳所在院落相對應,東西兩側各以備弄分隔,左側入內,有一棟名為“知止齋”的藏書樓,樓上藏書,樓下供賓主吟詩論文、品書賞畫,且與向南的玉蘭軒稍有小院間隔,又聯(lián)為一體。西側循通道步往,有思永堂、晉陽書屋、柏古軒、明廳等建筑,其中又分前后兩院,前院晉陽書屋,內設《二十四史》的古樸書柜、歲寒三友圖軸,正壁聯(lián)語“入我室皆端人正士,升此堂多古畫奇書”一副。后院南的思永堂有十八扇雕花落地長窗開合,錄《尚書》“慎厥身,修思永”之句取名;北有柏古軒,以庭中原植古柏一株而得名,西北有小南園與綵衣堂一墻之隔,內有桂花、梅花等百年古樹,有太湖石疊成的假山,花草樹木,曲徑回廊,環(huán)境幽靜雅致,不失園林情趣。左右橫向拓展的空間布局,既規(guī)整嚴謹,更是凸出了正落軸線的地位。綵衣堂之后第四進后堂樓,是一座二層硬山式結構的五開間兩廂樓宇,院墻與左右兩側封火墻圍合,構成了一個四合院式的封閉院落,原是宅主和家人生活起居的內宅,現(xiàn)今顯眼地辟有兩朝帝師翁同龢紀念館展廳。第五進雙桂軒同樣是簡樸的五開間平房,因院中有兩株金銀桂樹而名,陳列了翁氏一門數(shù)代傳承的書法作品,翰墨清香,縷縷撲面來。第六進原系五間供侍者所用的“下房”,最后第七進則是用來祭祀的五楹樓房,經過修繕一新,借用翁氏科考的事跡,已然作為當?shù)貭钤獨v史陳列館對外開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整而不散、景觀縱深的深宅大院,就此表征在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名城中,一處古建筑的物質遺存,無處不負載、集聚、洋溢著精神的內核,充盈于故居的每一個角落。那些廳、堂、樓、閣、軒、齋及其匾額、楹聯(lián),還有種種家什陳設、湖石花木,處處內含了宅主不同尋常的文化涵養(yǎng)和志趣抱負,傳遞著綿長而厚實的文化氣象和人文底蘊。

因此,翁氏故居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家族,無愧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更是江南彌久彌香的獨特精神坐標,值得我們撫今思昔地走近并回味。

追溯常熟翁氏家族的源流,自有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人文流光可以重溫。

《海虞翁氏族譜》記載,翁氏據(jù)說源出姬姓:“自周昭王封庶子于翁山,因以命氏。其后有曰弘者,仕楚,官左丞,居梁之原城?!雹佟逗S菸淌献遄V》,翁心存編訂、翁同龢重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本,常熟市圖書館藏。以下凡未注出處者,均據(jù)于此。翁弘被翁氏后人尊為立姓始祖。時至西晉末年(公元三一七年起),政局動蕩,北方少數(shù)民族入擊中原,史稱“五胡亂華”,中原士民為避戰(zhàn)亂紛紛南遷。此時,翁弘的第二十七世孫翁鞠隨移民潮渡江南下,先至浙西,后轉浙東,后代散居于今杭嘉湖地區(qū)的錢塘、仁和、海鹽、余姚、慈溪、永嘉一帶。歲月流轉,代際相承。北宋元豐五年 (一〇八二),錢塘翁氏的一支翁景文中黃裳榜進士,授常州無錫縣尉,隨任遷居江蘇平江(今蘇州),成為吳郡翁氏始祖。翁景文之子翁敏中,官贈右奉議郎,翁敏中次子翁翊臣于南宋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中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郎中。宋寧宗慶元五年 (一一九九)翁翊臣四子翁嶙登己未進士,授刑部郎中。不過經歷了此番從政為官的一段輝煌時代后,吳郡翁氏子孫漸趨衰落,族人基本上以力田務農為業(yè),一直在姑蘇相城里。遲至明代永樂年間,翁斗南(翁嶙次子)的六世孫翁壽一有子三人,幼子翁景陽從相城來到常熟西南鄉(xiāng)四十九都廟橋的璇洲里村 (今練塘張家橋村)入贅落戶,為常熟翁氏始祖。

初來乍到的翁景陽,以入贅的身份寓居常熟,難免了世俗眼里不無卑微的生活處境,如何立足如何謀生,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付出更多的努力??上б驗橘Y料闕失,我們已無從揣測。不過循其族譜世系,在翁氏子孫從此繁衍生息、一脈傳續(xù)的艱難創(chuàng)業(yè)歷程中,“耕讀傳家”的脈絡不難尋繹。

在小農經濟和科舉制度基礎上形成的耕讀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由來已久的生存形態(tài)?!案睘樯嬷?,“讀”乃進身之階。耕田可事稼穡,豐五谷,養(yǎng)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yǎng)性,立志立德。進則可以出仕榮身,兼濟天下;退則可以歸隱田園,獨善自身?!案x傳家”以村落社區(qū)為文化地域空間,以家族為單元,民間耕讀結合的教育傳統(tǒng)與文化習俗,與鄉(xiāng)民的日常生活融為一體,重在宣揚儒家傳統(tǒng)倫常,強調以孝悌仁義維護家族的和諧,營造族中子孫尊師重教、崇文向學的人居環(huán)境,并從中耳濡目染,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濡化過程。這一傳統(tǒng)觀念,在鄉(xiāng)土社會中普遍受到推崇,無疑成為鄉(xiāng)里農家努力追求的一種理想生活愿景。

隋唐以來,隨著科舉制度的確立并逐漸完備,歷朝歷代為選拔官吏、士子進階的定制,綿延千年,惟有科舉入仕方為正途的價值觀念普被全社會,在“學而優(yōu)則仕”的社會氛圍下,讀書人紛紛通過科舉的途徑進入仕途,此外別無選擇。江南向為人文淵藪,從秀才、舉人到進士的科舉進級,競爭異常激烈。對于渴望出人頭地的家族來說,只有鼓勵族中子弟埋首于四書、五經,熟諳八股制藝,通過讀書登第,金榜題名,才能光宗耀祖,躋身望族之列。明清時期江南的著姓望族,其望族身份和社會地位大多主要依靠科舉入仕的努力奮斗得以爭取和維持。因此,各地公私學校皆以教人科舉入仕為鵠的,至于遍及城鄉(xiāng)的私塾、家館,正是應付科舉的預備所。在官本位意識濃厚的傳統(tǒng)中國人看來,讀書為官,躋身仕途,正是夢寐以求的理想人生,吸引無數(shù)士人癡迷追求。

與此相應,溯自商末周初仲雍避奔江南,春秋時期言偃北上師從孔門,文開吳會,道啟東南。這一南來北往的歷史佳話,涵化并鑄就了常熟馨香久遠的文化氛圍。及至明清以降,植根于江南風物清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相對安穩(wěn)的社會環(huán)境,更有兩宋以后經濟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歷宋元明清數(shù)百年間,常熟一地興學崇教,人才輩出,以文化之邦稱譽四方,從而形成了以文化為精神趨向和生活方式的獨特文化型社會。以虞山起名和標識的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諸如文學、書畫、音律、藏書、金石等領域,競相紛呈,氣貫縱橫,開拓創(chuàng)新中自成流派,構成了一幅代相傳續(xù)的人文圖像。即使偏居鄉(xiāng)鎮(zhèn)的人們,也不無“山明水秀誠卓絕,邑遺文學先賢風”①《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支溪小志》卷六,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的文化自豪感,詩書傳家?guī)缀跏钱數(shù)匕傩占蚁覒粽b的社會風氣。翁家遷居的明朝初期,正值常熟區(qū)域社會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蓬勃上升期。鄉(xiāng)邦文化的深厚積淀,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尋常農家自有熏染與影響,翁氏族人概不例外。正是孕育在這一深厚地域文化土壤上,經過家族數(shù)代人的力耕勤儉、自強不息,最終跨入了歷史的新階段。

與當時士子立足于仕途進身一樣,自始祖景陽公一代起以“讀書之得失”殷殷寄望子孫后代刻苦好學。二世祖翁世珍、翁世寶兩兄弟“子孫務農”,通過力田務本的耕耘,也為讀書提供了基本的生活條件。至世寶之子翁廷秀起開始“力田讀書”。躬耕于農田,一洼青菜,半畝麥香,日出而作,暮色晚歸。小橋流水畔,竹林環(huán)繞處,風清云淡的農家小院里,雞鳴而起,篝燈不輟,滿身的疲勞被煤油燈下的書香浸著。

當然,一個家族要建立起足以影響家風的家學淵源,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使家族的下一代人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熏染,進而轉化為一種行動上的理性自覺。

個體生命的代代傳承,使一個耕讀之家終于釀成了文化世家。據(jù)翁氏《族譜》記載,至明嘉靖初年,四世祖翁瑞(思隱)膝下有子三人,即翁臣(西江)、翁卿(子名)、翁相(子良),翁氏就此分成老大房、老二房、老三房三支。此后,除老三房“子孫多務農”外,其他兩房各盡其力,先后在科舉之路上徐徐綻放出了璀璨奪目的光耀。

最先跨出第一步的是萬歷年間老二房兄弟四人的“科第仕進”。翁卿(一五〇七-一五六二)“屢試不第,力田治本”,傳子翁拱極(一五三六-一五八〇),有蕙祥、憲祥、懋祥、應祥、愈祥五個兒子。萬歷十六年(一五八八),五子愈祥考中了舉人,開了常熟翁氏一脈科舉中試的先河。隨后,二子憲祥、四子應祥、三子懋祥,相繼考中了萬歷辛卯科(一五九一)、庚子科(一六〇〇)、乙卯科(一六一五)舉人。萬歷二十年(一五九二),憲祥考中了壬辰科三甲五十六名進士,萬歷二十六年(一五九八)愈祥又考中了戊戌科三甲三十八名進士。一門五兄弟中,四人中舉、二人考取進士,為翁氏家族增添了榮耀,增強了家族的地方聲望。

翁憲祥(一五五四-一六一七),字兆隆,萬歷十九年舉人,次年考取進士,初任浙江鄞縣知縣,充甲午鄉(xiāng)試同考官,禮科給事中。后典福建鄉(xiāng)試,遷吏戶刑三科都左右給事中,尋掌吏垣,后官至太常寺少卿,歷數(shù)年請假歸里。又被廷推為湖廣巡撫,命下時已卒。指陳時弊,直言不諱,亢直敢諫,一時朝政缺失,皆能抗章論駁。翁懋祥(一五五九-一六三〇),字兆嘉,一六一五年舉人。初為浙江淐安縣知縣,后升任山東濱州知州,未赴任。在任五年后,因病告歸。翁應祥(一五六五-一六四二),字兆吉,萬歷二十八年(一六〇〇)舉人,初授無錫縣儒學教諭,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黨人折節(jié)定交,以諳熟經史著稱。后遷福建光澤縣知縣,再升山西朔州知州。翁愈祥(一五六七-一六一〇),字兆和,萬歷進士,授鄒平知縣。后調任會稽知縣,又補清豐知縣,三度知縣任上政績顯著。萬歷三十八年(一六一〇)升稽勛司郎中。此后,翁憲祥之子翁漢麐(一六〇四-一六五六),字子安,崇禎舉人,天啟年間朝政昏暗,各地流寇四起,曾奮筆上疏請革弊端。明清鼎革之際一度歸隱鄉(xiāng)里,筑“東田書屋”吟詩作賦,后授江西南安府推官等職。翁蕙祥之孫翁需(一六一五-一六六一),字云將,順治舉人,受職和州學政,“修明禮,教風俗,丕變遷”,后遷任浙江上杭知縣。翁晉之子翁與之(一六三五-一六八八),字曰可,康熙進士,官至廣東澄海知縣。翁懋祥之孫翁嗣圣(一六〇七-一六七二),字克凡,順治舉人,官至無錫教諭,為人亢直。

翁憲祥之孫翁叔元更是繼之而起的佼佼者。

翁叔元(一六三三-一七〇一)字寶林,從小聰慧好學,博覽群書,績學工文,未及第時就以文章名滿海內,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中舉,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丙辰科殿試以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兩年后朝廷舉行館試,獲第一名,深得康熙帝贊賞。隨后奉命任山東鄉(xiāng)試主考官,又參與《明史》編纂。此后歷官國子監(jiān)祭酒,吏部侍郎,工部、刑部尚書,六十五歲以病致仕。翁叔元長子翁是揆(一六九〇-一七四九),字敘伯,歲貢生,授山東沂州知州;次子翁是平(一六九四-一七五五),字秋允,歷任安徽無為知州、四川廣安知州、刑部浙江司員外郎。翁是揆長子翁希祖 (一七二八-一七九九),字詠先,監(jiān)生;次子翁悅祖(一九三二-一七六四),字誦清,安徽桐城縣丞,歷署太平、桐城知縣。翁是平長子翁企祖(一七一〇-一七四一),字罄咸,廣東鹽運司知事;次子翁纘祖,乾隆舉人,歷任四川、浙江知縣。翁企祖之子翁建基(一七二六-一七八一),貢生,四川廣元、湖北嘉魚等地巡檢。翁叔元從子翁是龍 (一六五九-?),字允言,廣西懷集知縣。翁漢麐之孫翁振翼(一六六〇-一七一八),字汝復,號迂伯,康熙舉人,官內閣中書。

溯當康熙中葉盛,尚書清望人門尊。

別茶翩翩佳公子,四海名士縞纻敦。①翁同龢:《迂伯公別茶小像題付侄曾孫之善》,《翁同龢詩集》,朱育禮等校點,第204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至明末清初,翁氏家族歷經六七代人孜孜以求、兢兢業(yè)業(yè)的努力,無疑成為常熟地方上有地位、有影響的新興科宦家族,從此對翁氏后代產生深遠影響。

與老二房科甲蟬聯(lián)相比,老大房一支一度顯得“潛德弗耀”。②李元度:《清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五,《名臣·翁心存》,引自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第4冊,第1875頁,北京:中華書局,2011。族譜記載,六世祖翁拱辰(?-一五八二),“喜清談,不治生計”。七世祖翁萬春 (一五五五-一六二六),號芳庵,“攻苦積學”,無奈垂老不遇,無緣功名。老大房一支的振興,開拓之功當推八世祖翁長庸。

翁長庸(一六一六-一六八三),初字子虛,一字玉于,號山愚,順治三年舉人,次年取進士,任戶部山東司主事,奉敕督榷蕪湖鈔關。出為山東濱樂分司運同,順治十四年(一六五七)充山東鄉(xiāng)試同考官,遷長蘆轉運使司運,又擢河南布政使參政,分守河南道。不過族譜所示,翁長庸本姓鄒氏,為海虞東始莊(今屬常熟莫城)鄒達所次子,生下不久就因父親病故而出繼翁后,由有女無子的翁萬春抱養(yǎng)。也許,后來的鄒家因長子早殤而無人續(xù)后,又不能不引以為憾。此后,出自老大房的翁氏后裔,始終與鄒氏族裔保持了世代相好的親密交往,故有 “璇洲舊徳啟高門,還向東莊溯本源。豈特通家稱孔李,故應同出自丁桓”的詠嘆。①《題鄒芷汀文沅遺照》,詩有小注:“吾七世祖參政公,以鄒氏繼翁后。”翁同龢:《翁同龢詩集》,第263頁,朱育禮等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是表達了翁家后人的無限感激之情。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往往多有懸掛廳堂壁間的家族“堂號”匾,作為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堂號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用以弘揚祖德、敦宗睦族的符號標志。史載,老大房的“樂志堂”就是由翁長庸所創(chuàng)建,匾額為當時名播海內的詩人、書畫家宋玨所書。②翁同書等:《先文端公年譜》,張劍整理:《翁心存日記》第4冊,第1850頁,北京:中華書局,2011。宋玨(一五七六-一六三二),字比玉,福建莆田人,國子監(jiān)生,秉性豁達,漫游吳越三十多年,與顧夢游、鐘惺、譚元春、程嘉燧、李流芳等結為摯友,晚年與錢謙益、黃道周交好,長于書法,精于繪事,為明代吳門畫派的重要人物,人品才學為士林所賞識。名士時賢顏其堂額,也足見翁長庸擴展的友朋交際網(wǎng)絡?!皹分尽比∽浴稇?zhàn)國策》“非以養(yǎng)欲而樂志也,欲以論德而要功也”之句,不無翁長庸勸誡訓勉后代子孫堅持自我中愉悅心志的深意。

至翁長庸長子翁大中 (一六三八-一七〇六)為第九世,字林一,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中舉,授內閣中書,康熙二十年后考取進士,賜二甲出身,選授福建上杭縣知縣,后充任福建鄉(xiāng)試同考官。不過,此后從第十世至十二世的老大房一支,偏離了原來的生活軌跡,未見子孫科名著錄,仕進為官更是后繼乏人,家道一度頗顯清苦沉寂,數(shù)代中衰不振。九世祖翁大中有子翁騫、翁偉、翁倓、翁俸。其中,翁俸無子,以翁倓第三子翁汝明嗣其后。翁汝明也無子,又以其長兄翁汝弼次子翁謙為后。至翁謙所生翁咸封、翁泰封、翁穎封三子,總算又見起色?!蹲遄V后序》所說:“吾大房支自參政公(按:翁長庸)父子,仍世清宦,其后不絕如發(fā)。”③翁同龢:《族譜后序》,翁心存編訂、翁同龢重修:《海虞翁氏族譜》,常熟市圖書館藏。翁氏樂志堂一支的再度復蘇,起自于第十三世的翁咸封及其子翁心存,也即翁同龢的祖父和父親,才迎來了家道的中興期。

翁咸封(一七五〇-一八一〇),字子晉,號紫書,晚號潛虛,乾隆四十八年(一七八三)舉人,嘉慶三年(一七九八)任海州(今連云港)學正。到任后,眼看海州連年水患,民生艱難,致力賑濟災民。為振興海州落后的文教事業(yè),協(xié)助知州唐仲冕四處奔波,向地方士紳募資,創(chuàng)建有清以來海州第一所州學石室書院。此外主持修建文廟,參編《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因積勞成疾,卒于任所,在海州前后從政十二年。當?shù)匕傩站拺哑涞赖鹿?,將他公舉入祀海州名宦祠。但按當時清代律例,作為教職官吏的學正不能列入,多次請求均被駁回。后經百姓的堅執(zhí)呈報,道光十三年(一八一三)由兩江總督陶澍、江蘇巡撫林則徐聯(lián)名上奏,終獲特旨允準,可見民心對他的景仰。

翁心存(一七九一-一八六二),字二銘,號邃庵。道光二年(一八二二)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早年任上書房總師傅,是咸豐帝、恭親王奕?、惠郡王綿愉,晚年入值弘德殿,侍讀同治帝,歷任工部、刑部、兵部、吏部、戶部等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因病乞休后又復起,以大學士銜管工部。贈太保,謚文端。為官以躬行為本,以天下安危為欣戚,尤以啟沃君心為己責,處事不忘體恤民生,有“廉正傳四?!敝u,深得百姓愛戴。

至翁心存、翁同龢父子入閣拜相,同為帝師;叔侄聯(lián)魁,狀元及第;三子公卿,四世翰苑。門第之鼎盛顯貴,更是蔚為奇觀。

學界認為,宋明以來,祠堂、義田、族譜作為“敬宗收族”的三大要素,構成世家望族共同體的普遍模式。翁氏家族通過科舉躋身仕宦之途后,同樣把建祠堂、設義田、修族譜視作家族生活自治保障的基本要務。

祠堂作為傳統(tǒng)家族的象征,通過明確子姓世系之遞承,激發(fā)族人對祖先的敬重,對長輩的孝敬,產生同宗共祖的榮譽感和自豪感,為強大宗族力量起到促進作用。志書載錄,翁氏祠堂創(chuàng)始于明代萬歷三十五年(一六〇七),①常熟市地方志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上),第 363、286、1428 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由時任朔州太守翁應祥(昇宇公)在虞山石梅之麓購地所建,設亭堂五楹,祠門揭“弈葉簪纓”四字,寄寓族人保持世代詩書富貴之家的傳統(tǒng)延續(xù)。后經翁嗣圣(克凡公)、翁叔元(鐵庵公)、翁是平(秋允公)、翁謙(贅庵公)、翁穎封(耕梅公)、翁人鏡(朗若公)、翁同福(云樵公)歷代經營,至咸豐十年(一八六〇)兵亂戰(zhàn)火后夷為焦土。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起由翁同爵(玉甫公)次第擴建落成。②翁同龢:《石梅先祠記》,《瓶廬叢稿》卷6,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義莊是以義田為主體,以贍養(yǎng)貧困族人為宗旨的宗族共同體。自北宋范仲淹在家鄉(xiāng)蘇州首創(chuàng)全國最早的范氏義莊起,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清一代,江南各地義莊數(shù)量之多,規(guī)模之大,幾乎獨步全國。同治年間,由翁同爵克承先志,在常熟阜成門外開設翁氏義莊,置田一千余畝,賑濟族內貧困,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奉旨頒以“誼周族黨”額。③常熟市地方志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上),第 363、286、1428 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至于家譜或族譜,是縷述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世系源流的歷史圖籍,作為一個家族的生命史,不僅記錄其來源及遷徙的軌跡,還包括族員生息、繁衍、婚姻、族規(guī)、家約等內容,同樣具有敦宗睦族、凝聚血親的作用。翁氏族譜大概起自翁叔元所輯《翁氏廣系族譜》,至乾隆年間翁纘祖“推本先世力耕勤儉之積”,編纂了《重修翁氏族譜》。現(xiàn)存《海虞翁氏族譜》一冊,系翁心存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編訂,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翁同龢重修完成,主要介紹世系族員姓名、行第、字號、生卒、科名、仕宦、姻婭等情況,以期子姓后代在慎終追遠中加強家族認同與情感皈依。

與幾乎同時纂修的海虞龐氏家譜四大冊總二十卷相比,翁氏家譜看似缺少了龐譜所收錄的族規(guī)家約、人物傳略等資料,內容未免過于簡單。不過在翁氏看來,顯然有比祠堂、義田、族譜等有形載體更為見重的日常家庭教育。中國古代缺乏真正的公共教育體系,家庭教育和以家族教育為核心的私塾教育尤為重要。以儒家的道德倫理學說為中心,以詩書立門戶、以孝悌為根本的家教,重視對子孫后代的教育和培養(yǎng),并且身體力行,在行動上做出榜樣,堪稱翁氏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不難看到,翁氏族人居家多孝子孝孫,賢妻良母;為政則克己廉潔,多清官良吏。當初老二房翁憲祥等四兄弟的科考仕進,就離不開長兄翁蕙祥的無私奉獻。翁蕙祥(一五五六-一六二二),字兆慶,諸生,年少喪父,生活艱難。但為了能讓諸弟安心讀書,以長兄為父的責任自覺,治家孝親,傾力而為,甘心肩負起大家庭的重擔。翁憲祥身后多遭家難變故,孫翁叔元六歲時父親病故,十九歲又喪母,賴以族叔的培養(yǎng)和資助下成長,為此以“叔字”命名,以志銘感不忘叔父的養(yǎng)育恩情。身處家境困苦的翁謙讀書不輟,經常飲麥湯填腹度日,還以割肉熬湯、吮吸瘡內毒汁,為祖母和母親療治疾病,臨終告誡子孫:“異日筮仕,毋貪墨,玷我家風。”就說翁心存長兄翁人鏡(一七七四-一八四五),字朗若,“踐履篤實,平生無妄語,孝友勤儉,淡于榮利”,雖然未能取得功名,但能悉心指導乃弟讀《尚書》,長兄的恩情始終溫潤在翁心存的心底。

鞠育含辛的母教是中國古來有之的傳統(tǒng)。在翁氏一路艱辛的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同樣離不開族內不少女性平凡而感人的勞苦身影。如老二房翁卿之妻薛氏,與兒媳王氏歷盡艱難困苦,相持四十年,親見諸孫連翩擢科第。翁叔元六歲時,母親趙氏在“家貧歲祲,糠覈不飽”的困境下仍“教子不倦”。④常熟市地方志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上),第 363、286、1428 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翁俸繼室王氏在丈夫過世后的六十年里,整肅治家,苦辛操持,更要求子孫貧而不濫,取之有道,束躬修行,讀書為善。與孫(翁謙)夫人錢氏在“田園盡廢,生計益窘”的貧寒中相與慰勉,勤苦持家。錢氏也就是翁咸封的母親,“夏夜不搖扇,苦蚊衣袷以御之,冬夜對燈擁絮,寒氣刺骨,夜深勞甚,中熱口燥,更噙冰鮮之,漏四下乃止,雞三唱即起以為常”。①翁咸封著、翁心存輯:《潛虛文鈔》卷一、卷四,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常熟市圖書館藏。這是日夜辛勞的母親留給少小翁咸封的記憶。正是有了兩位女性“克持門戶”的努力,使困頓破敗中的翁氏有了“我田有畔,我屋有榮,長子課讀,季子課耕,諸子林立,頭角崢嶸,門庭聚順,家道以成”的新氣象。②翁咸封著、翁心存輯:《潛虛文鈔》卷一、卷四,道光十七年(1837)刻本,常熟市圖書館藏。至翁咸封夫人張氏、翁心存夫人許氏,一樣是足以稱道的賢內助。張氏在兒子翁心存出為廣東學政后,“勖以清慎,毋負國恩,以貽祖父羞”。許氏原籍昭文,③清雍正四年(1726),析常熟縣東境置昭文縣,兩縣同城而治,1911年合并為常熟縣。為江西高安知縣許秋濤之女,幼通詩易,尤好史書。嫁給翁心存后,雖有數(shù)畝薄田,但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為貼補家用,她白天操持家務,晚上燈下刺繡,還幫丈夫為人抄書。丈夫貴為學政后隨往,初到就將官物一一清點,做上標簽,離任時秋毫不犯。子孫相繼登第,“恒以盈滿為戒,每遷一階,家人不敢以賀”。④常熟市地方志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下),第1430、1035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平生“不寶一珠,不蓄一錦,珍異之物不掛一眼,布衣粗糲,終身恬然”。⑤翁同龢:《先母行述》,《瓶廬叢稿》卷五,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以一句“汝但行好事,做好人”的臨終遺言留給子孫。⑥翁萬戈編、翁以鈞校訂:《翁同龢日記》第二卷,第930頁,上海:中西書局,2012。前輩的榜樣力量,無不時時觸動著后輩的溫情緬懷。無怪乎,在先有翁咸封取孔子“困而學之”之義的“困學齋”,在后有翁心存取《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久長”之意的“知止齋”,父子倆各自表達了窮且益堅之志、感恩知足之心?!耙伙埰D難世豈知,當年豆屑雜麩皮。孤兒有淚無從咽,不見爺娘吃粥時?!雹摺对伈撕俊?,《翁同龢詩集》,第133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翁氏后代沐浴母教鞠育澆沃之惠,艱難困苦中保持著奮發(fā)向上的精神。

翁氏大家族內,因此不乏敬老愛幼、兄友弟恭、飲水思源、知恩圖報的道德風尚。除了做人品行的熏陶引導,翁氏家族對后代的教育還有身教重于言傳的為官之道。翁應祥任朔州知州,居官清正廉明,人皆敬畏。當時朔州地處西陲,過城戍邊之兵不斷,但州民從未受到騷擾。翁愈祥通籍數(shù)年,家中依舊蕭然四壁,曾自撰門聯(lián)一副:“苞苴未許誰人到,清節(jié)由來此戶知”。⑧常熟市地方志辦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下),第1430、1035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河南布政使參政翁長庸為官清正,視民如子。在蕪湖負責收關稅,盈余稅銀四萬兩,全部歸公,不以分毫留存;兩次管理鹽司,嚴禁私販,疏通正引。為河南盧氏縣數(shù)百頃石田申請勘荒,免除賦稅,被中州百姓有呼為“翁佛子”。后以裁缺告歸居鄉(xiāng),杜門卻掃,讀書恬淡。翁大中在任上杭五年間,秉承乃父遺風,為政潔清自矢,除加派,實倉谷,立義學,禁溺女,潔己恤民,徳教洋溢。卒后,上杭縣民為其集資歸葬并請列祀于名宦祠。任海州學正的翁咸封,為避免貪官中飽私囊,保證賑災錢糧如數(shù)發(fā)到災民手中,不顧個人安危,多次乘舟出沒于風浪,深入災區(qū)察看民情。先輩們樹立的做人為官作風及其人格魅力,無疑成為翁氏后世的典范。入閣拜相、貴為帝師的翁心存,更是秉承父志,以身作則,用他的話說:“一世顯宦,必至三世幕僚,蓋世家子弟往往不能安貧,不安貧則亟營微祿以自效,甚則客四方謀衣食,以客游為事。當此之時,即欲求為農夫、布衣之士而不可得。烏在其能自立乎?”⑨翁同龢:《族譜后序》,翁心存編訂、翁同龢重修:《海虞翁氏族譜》,常熟市圖書館藏。來自翁心存“為語汝曹須自立,家風清白守儀型”⑩翁心存:《知止齋詩集》卷十五,光緒三年(1877)刊本,常熟市圖書館藏。的日常教誨,以其承先啟后的家風潛移默化著子孫后代的一生。出自其子翁同龢同治九年(一八七〇)的一頁扇面題字,最能表達后代恪守的家風:

聯(lián)以長少,正其心術,端其趨向,約其放縱,抑其驕蹇,策其惰慢,教以立身行己之法,迪以濟世安民之要,使居鄉(xiāng)則為端人正士,出仕則為良吏忠臣。一言而鄉(xiāng)黨相傳,一行而家邦所法,不愧俊秀之才,足為社稷之重。①翁同龢:《翁常熟扇集第一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翁氏家族并不僅僅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而是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追求書香門第的文化定位,追求尊重人文教化的內在精神凝聚,以詩書禮義累世相傳,由此保持了家族持久延續(xù)的發(fā)展后勁。翁氏家族的文化教育具有多元形態(tài),不僅重視科舉制藝的訓練,并且強調文學藝術素養(yǎng)的培植。族譜載,翁蕙祥長子毓英 (一五八一-一六〇一),“詩歌古文,斐然有作者意”。次子毓華(一五八四-一六四九),沉潛好學,扶困濟貧。翁應祥長子毓奇(一五八七-一六三六)少有雋才,與從兄毓英并稱“翁氏二才子”。翁蕙祥之孫翁晉(一六一三-一六八五),善草書,詩詞應口立就,落拓不拘。翁是平聰敏博學,精于琴理,工畫花木,與兄翁是揆“俱有俊才,能詩善畫,蔭藉高華,而樂親風雅,所交多素士?!雹诔J焓械胤街巨k公室標校:《重修常昭合志》(下),第1048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翁泰封次子翁心傳(一七八八-一八一七),生性倜儻不羈,制義敏妙,冠絕一時。翁咸封之孫翁同福(一八〇九-一八六二),古文有義法,時文簡淡,不徇流俗,以善書名于時。正是秉持了崇尚讀書的好學精神,翁氏家族在整體上顯示了鮮明的文化型特質,并且涌現(xiàn)出一批卓有成就的文化學者。

結合《江蘇藝文志》常熟卷③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整理研究所編著:《江蘇藝文志》蘇州卷,第4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的梳理,出自翁氏族人的著述可謂代代不息,在此不妨將有關典籍文本稍示列目:翁憲祥著《平倭錄》、《掖垣疏草》、《翁憲祥奏疏》,翁應祥著 《杭州集》、《云朔集》、《苜蓿齋集》、《歸田集》、《醒余自序》等,翁漢麐著《春秋備要》,翁毓澄著《函三小術》,翁孺安著《素蘭集》、《娛花集》,翁晉著《碧棲吟稿》,翁需著《鄉(xiāng)約講旨》,翁與之著《翁曰可詩稿》,翁嗣圣著《明倫堂述言》,翁叔元著《鐵庵文稿》、《梵園詩集》等,翁是揆著《寄參集》,翁希祖著《吟谷集》,翁悅祖著《誦清集》,翁企祖著《雍試草》,翁纘祖著《昌游越游記》、《逸巢詩集》等,翁是尹著《潁上吟》,翁旋吉著《素庵集》,翁振翼著《論書近言》,翁長庸著《宏農告夜錄》、《春秋寶筏》、《蓼野自訂年譜》、《蓼野集》 等,翁然著《洛中雜詩》,翁咸封著《虞山壺史》、《潛虛詩鈔》,翁心傳著《碧梧紫竹山房詩》,翁心存著《文瑞奏議》、《知止齋文集》、《知止齋文集》,翁同書著 《顨軒雜記》、《藥房詩文集》,翁同爵著《皇朝兵制考》,翁同龢著《瓶廬詩稿》,等等。

上述各類藝文著述,既涉及傳統(tǒng)經史領域,也有大量詩詞創(chuàng)作及書法篆刻結集。如翁漢麐精研《春秋》,鉤微纂要,功力深厚,所著《春秋備要》三十卷收錄于《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左傳》、《谷梁傳》、《公羊傳》三傳如鼎足,后來的許多儒家往往因《傳》廢《經》,都是極為片面的做法。翁振翼工詩文、藝術,靡不精究,書法入晉、唐堂奧,所著《論書近言》一書,指陳書壇時弊,縱論書家優(yōu)劣,多有精要論述,備受士人敬重,與汪士鉉、何焯并稱吳中三書家。翁咸封長孫翁同福,雖十余次省試未售,但其經藝詞賦為時人所重,尤善古文辭及各體書法,工篆刻,以鄧石如為基礎,兼取宋元法則,獨辟蹊徑,筆意生動多致,刀法靈活堅實,促使虞山派印人作風為之一變,自刻印譜傳世。翁憲祥之女翁孺安是明代才情曠達的女詩人、畫家,少小以詩著名,長而不得意,為《漚子》十六篇以見志,生平追求晉人風度,種蘭嘯歌,放舟吳越,所著《素蘭集》流傳士林。翁心存從姊翁光珠,性耽詩,兼擅花鳥,著《玉華閣詩集》;翁心存之女翁端恩,工詩詞,精駢體文,有《簪花閣詩集》;翁同福之女翁玉蓀也有《蘿軒集》行世。這些內容豐富的文化實踐和創(chuàng)造,既使翁氏家族世傳儒雅,代有聞人,自明清以降始終保持了自身不變的文化本色,從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家族文化鏈,也為豐富鄉(xiāng)邦文獻乃至中華文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當下學者有關江南文化世族的研究成果表明,文化世族的基本特征表現(xiàn)在:一是以實現(xiàn)家族的文化性為自己的追求目標;二是家族成員具有強烈的文化意識,他們從事的職業(yè)也以文化型為主或具有文化特征;三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文化習慣,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氛;四是具有相當?shù)奈幕e累,并有一定的文獻儲存;五是家族內有著廣泛的文化交流。①江慶柏:《明清蘇南望族文化研究》,第39頁,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梢哉f,較之歷史上顯赫的政治、經濟家族,翁氏一直堅守了這樣一種家族文化精神的認同與追求。翁氏不以追求權勢、財富為目的,而以讀書好學、著書立說為職志,透過家學、家教、家風等因素,重視自身的文化積累與建設,凸顯家族的品行修養(yǎng)與文化傳承。盡管不少人位居顯赫,但有“富貴不足保,惟詩書忠厚之澤可及于無窮”的祖訓,翁氏后人始終秉承了清廉自律、志在報國的優(yōu)良家風。由此經年累月,終于在江南大地上坐實了一個頗具社會資望的文化型望族。這是翁氏家族之所以數(shù)百年家聲不墜、世代綿延的堅實基石。

猜你喜歡
家族
攀禽家族
萌寵家族之天下第一刀
HK家族崛起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樂器家族
戈字家族
走進植物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博湖县| 盐津县| 萝北县| 武强县| 民勤县| 分宜县| 通辽市| 大余县| 澄江县| 宝山区| 许昌市| 文昌市| 蒲城县| 北京市| 遵化市| 汾阳市| 永清县| 湖南省| 永定县| 民县| 磴口县| 阿拉尔市| 班玛县| 迭部县| 云梦县| 灌云县| 麟游县| 海安县| 龙州县| 高青县| 兴海县| 富裕县| 叙永县| 大宁县| 平远县| 澜沧| 化德县| 泰州市| 泰顺县| 鄂伦春自治旗| 田阳县|